《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3)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肖像描写,宝玉出场之后,作者依然是通过黛玉的观察,以服饰和容貌来描写贾宝玉的人物肖像。
宝玉第一次出场时头饰有嵌宝紫冠、金抹额;服饰写到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以及八团倭缎排穗褂,在宝玉的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宝玉第二次出场已经换了冠带,由红丝结辫,银红撒花的半旧大袄,不过依然带着项圈、宝玉和寄名锁。
对于宝玉的容貌也进行了两次细腻的描写,只是在第二次出场的时候更加显得白净貌美。
宝玉的两次出场作者都给予了非常细致的描写,从“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可以看出宝玉非常清秀,而“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一词又赋予了宝玉英俊多情。
在黛玉看来,宝玉不仅不是一个惫懒、懵懂之人,反而看起来非常的“眼熟”,洋溢着热情,同时也暗示着黛玉是宝玉的真正知音。
言谈举止,作者对于宝玉的言行描写,有三处比较有代表性。
当宝玉见到黛玉时,有一刻的发呆,说“这个妹妹我见过。
”表达了他与黛玉同样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在其他人看来是胡言乱语,但这从《红楼梦》整部小说来看,却是前后呼应的,体现了曹雪芹的艺术匠心。
宝玉通过与黛玉的谈话,得知黛玉“无字”,便送了黛玉“颦颦”两字作为表字。
由此可见,宝玉轻易就了解到了黛玉的忧郁。
还有就是当宝玉得知黛玉也没有“玉”时,大怒众姐妹都没有玉,偏他有这劳什子,便发起疯的将自己带着的“通灵宝玉”摔了出去。
作者对于这段描写,不仅刻画出了宝玉的“痴”,也烘托出了黛玉的“美”。
在这第一次摔玉之后,引出了后文一次又一次的波澜。
“宝玉”象征着天命,而贾宝玉却将玉狠狠地摔了出去,正是他对天命反抗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宝玉任达不拘的性格。
三谨小慎微——林黛玉林黛玉是故事展开的线索,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过作者对林黛玉形象的描写手法与王熙凤、贾宝玉完全不同。
曹雪芹通过文中不同人物的眼光,以写意式重韵层绘的手法,非常有层次地刻画了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一层一层地揭开林黛玉的面纱。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人物分析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作者曹雪芹出身于十分显赫的贵族世家,后因政变而家道中落,曹雪芹的一生恰恰经历了这个衰落的过程,从侯服玉食的贵公子,落魄成为贫苦的寒士。
这种天堂地狱的变化,使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怀有不满与批判的态度,从而创作了举世之作《红楼梦》。
小说《红楼梦》中纯熟的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惟妙惟肖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刻画都相当精彩,不仅是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被选用为中国高中必选课文,而且整部小说的汉语运用也是最佳典范。
《林黛玉进贾府》是介绍《红楼梦》整部小说的典型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林黛玉第一次踏进贾府时的情景,以黛玉的见闻第一次对贾府做了直接叙述,全书的序幕部分。
作者通过黛玉之眼抛出了贾家的重要人物以及贾府气派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描写,可谓是《红楼梦》整部小说得以展开的精妙之笔。
作者以林黛玉进贾府大院的游踪为线索,让读者了解了《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特征,同时也逐渐推出了贾府中几个主要的人物。
在林黛玉与贾府双方见面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双方对彼此的观察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
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出场方式匠心独运,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法浓墨重彩,各有千秋,十分精彩。
作者将每一个人物最本质的外形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同时体现了人物的内在精神。
本文对《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一、机变逢迎——王熙凤作者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手法来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并且对这一人物的肖像描写相当成功,是《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最精妙之处。
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采用了工笔式的重彩细绘,同时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精妙的一笔。
出场曹雪芹先写王熙凤的声音,以声音出场的方式独具匠心,爽朗的笑声体现了王熙凤直爽的性格。
林黛玉进贾府引出人物出场的句子通过林黛玉这个第一次进贾府的客人,对贾府的内部环境作了一次巡视,又在一片迎宾声中,让贾府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亮相,人物出场设计极其合理,符合天伦、人情,其中人物描写极具匠心,极具艺术魅力。
下面按照一些人物的出场顺序对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做一赏析。
一、贾母课文是这样描写贾母的:“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其中“迎”“搂”“哭”三个连续动作,不仅写出了贾母因哀伤思念亡女、疼惜黛玉而涌上心头的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而且写出了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会有的动作特点与心理特点。
“鬓发如银”一词又道出了年纪已高的外貌特征。
贾母是贾府中最高的统治者,又是黛玉的外祖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次要人物,故而让其单独出场。
二、贾府三春:迎春、探春、惜春“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第一个是迎春,突出其温柔沉默;第二个是探春,写其顾盼神飞;第三个是惜春,突出其身小年幼。
寥寥数语概括了迎春、探春、惜春的外貌特征。
三姐妹出场与贾母不同,为集体出场。
《林黛玉进贾府》中迎春、探春、惜春出场为集体出场,虽然着墨不多,但透过文字,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仍然看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
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
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第三课时一、分析人物性格一、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
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
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
”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
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
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
她进入贾府后,她的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林黛玉进贾府后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林黛玉是一个极具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她不拘小节,独立自主,不愿随波逐流。
她对家族的传统规矩并不看重,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她不屑于整日琐事,而是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
正因为这样,她常常与世俗的价值观产生冲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其次,林黛玉的敏感和脆弱也是她的鲜明特点。
她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世界的不公平和假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她在贾府中感受到了虚伪和世俗世界的冷漠,使她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她常常忧心忡忡,对人对事都有强烈的感受力,这使得她在贾府中备受困扰,无法真正快乐起来。
再次,林黛玉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是她的主要特点之一、她喜欢诗词和音乐,她敏锐地感受到美的力量和价值。
她的文学天赋使她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她的音乐才华使她可以表达内心的激情和情感。
然而,这种对艺术和美的热爱也成为她与贾府中其他人的冲突之一、她的独立思考和对美的追求与贾府中追求权势和钱财的家族观念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林黛玉对爱情的痴迷也是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对贾宝玉的深情厚意使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她将自己的全部心灵都奉献给了贾宝玉,无论是在贾府中还是在梦中。
然而,这种痴迷的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在贾府中她备受冷落和伤害。
这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和令人心痛。
总结而言,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样化。
她独立思考,对世俗观念持怀疑态度,对自己内心感受敏感而脆弱。
她热爱艺术和美,对爱情痴迷并付出全部。
然而,这些特点也使她与贾府中其他人产生了冲突,使她备受伤害和困扰。
她的人物形象既令人敬佩,又令人心痛,成为《红楼梦》中一个难以忘怀的角色。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赏析作者:姜永富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28期《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通过林黛玉这个第一次进贾府的客人,对贾府的内部环境作了一次巡视,又在一片迎宾声中,让贾府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亮相,人物出场设计极其合理,符合天伦、人情,其中人物描写极具匠心,极具艺术魅力。
下面按照一些人物的出场顺序对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做一赏析。
一、贾母课文是这样描写贾母的:“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其中“迎”“搂”“哭”三个连续动作,不仅写出了贾母因哀伤思念亡女、疼惜黛玉而涌上心头的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而且写出了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会有的动作特点与心理特点。
“鬓发如银”一词又道出了年纪已高的外貌特征。
贾母是贾府中最高的统治者,又是黛玉的外祖母,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次要人物,故而让其单独出场。
二、贾府三春:迎春、探春、惜春“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第一个是迎春,突出其温柔沉默;第二个是探春,写其顾盼神飞;第三个是惜春,突出其身小年幼。
寥寥数语概括了迎春、探春、惜春的外貌特征。
三姐妹出场与贾母不同,为集体出场。
《林黛玉进贾府》中迎春、探春、惜春出场为集体出场,虽然着墨不多,但透过文字,结合《红楼梦》其他章节,仍然看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里,迎春、探春的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二人的个性特点。
二人都貌美,都养尊处优,但这丝毫没有抹杀她们的鲜明个性。
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敦厚可人而又平庸无奇,这与探春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所表现的出众是截然相反的。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写迎春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也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结合小说来看,迎春在众姐妹中确实是很平庸的一个,她稳重但不如宝钗贤淑干练,她善良而不如黛玉灵慧多才。
秋爽斋结社,众人做诗,她只能限韵,姐妹们大展才华,她自甘平凡;猜灯谜时,皇妃元春派人传话说,众人都猜对了,独有迎春与贾环猜得不对,没有赐品,这时贾环心中不快,而迎春却“不以为意”,可见她才华平常,敦厚有余。
迎春就是这样一个虽平凡却令人感到亲切的女子。
但有时她的敦厚未免过分,流于软弱。
本性“温柔沉默”的她,对自己可以处理的事情,竟无能为力。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一段,最能表现她的软弱。
当累金凤这一名贵的首饰被偷之后,她独自诵经,丝毫不过问此事,对眼前的罪恶视而不见。
“司棋被逐”一段,她甚至表现得很淡漠。
最终,她被迫嫁给孙绍祖,从不反抗的她,被侮辱,被冷落,凄凉地死去。
其实,迎春的懦弱,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
她的善良在可怕的现实中被撕裂、被践踏,她没有挣扎,因为她太温柔,太憨厚了。
这一个性注定了她不可能像探春那样尽情地展示自己,只能如未开的花朵一样枯萎在命运的枝头,做一个牺牲品。
而她一出场,作者就通过外貌描写向我们预示了她的个性。
探春的身材出众,“削肩细腰,长挑身材,”苗条可爱而又带着惊人的爽利。
“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这一外貌也是常人所无的。
中国文学中写美人的目光往往是“秋波流转”“美目盼兮”,仅仅是美丽迷人而已;而探春的“顾盼神飞”,则在秀丽中透出一种英气,一种卓然不群的智慧,这正符合她那种出众的才华与不甘平庸的个性。
一个“飞”字写出了她目光的敏锐、灵动,真是夺人魂魄。
“文采精华”更好地概括了她的非凡才能与个性。
试看书中,探春理家治众之才不在凤姐之下,甚至高于凤姐。
她虽不似凤姐那般泼辣,却比凤姐多了文雅与智慧。
凤姐病时,她管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把园子管理得井井有条。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胸怀大志,渴望超越男子,干出大事。
她组建海棠社,在给宝玉的信中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她曾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我自有一番道理。
”可惜的是,探春生在一个以女性为附属品的时代,这是她的悲剧。
但她毕竟让自己灿烂地开放过、展示过。
探春的个性,从这一外貌描写中可见一斑三、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重点人物,课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极其生动地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1.写出场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通过王熙凤的衣着、容貌极力铺陈她集珠宝于一身的装扮,演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出贪婪和俗气。
如对她的容貌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者采取了“画眼睛”的手法,“三角眼”“吊梢眉”极其传神地道出王熙凤——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诈。
3.见黛玉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
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4.回王夫人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四、宝玉宝玉出场是贾府人物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浓墨重彩,刻画了宝玉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1.出场前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的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
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1)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2)该词作用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
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描写匠心独运,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特点:一是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是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
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作者单位:河南省宁陵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