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三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一战的主要经过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一、战争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背景(1)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希腊、塞尔维亚等国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赢得了独立。
(2)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
(3)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战争火药桶。
2.经过(1)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
(2)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局部战争爆发。
(3)在短短数天内,俄、法、德、英相继宣布参战。
3.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易混易错]萨拉热窝事件只是一个突发性的历史事件,为奥匈帝国发动一战提供了“借口”;同时,一战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旷日持久的消耗战1.大战的三条战线(1)西线:英、法——德国。
(2)东线: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
(3)南线:塞尔维亚——奥匈帝国。
2.主要战事(1)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军队与德军进行的会战,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2)东线战事:1914年8月开始,东线战场正式形成,1915年德军打败俄军,但无力继续进攻。
(3)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企图歼灭法军主力,但未取得决定性优势。
(4)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英法军队发动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3.影响(1)区域:战火由前线向后方延伸。
(2)对象:从士兵扩大到平民。
[归纳总结]三条战线的形成三、战争的转折——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1.美国参战(1)大战伊始,美国采取的是中立政策。
(2)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形势对协约国不利,于是美国参战。
(3)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
(4)在美国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家也对德宣战,一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
2.苏俄退出战争(1)背景: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经过(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认识第一次世界犬战的后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习题检测发放习题,检测学生预习成果。
核对答案,简单讲解,对学生的困惑Z处做到心屮有数,在接下来的讲授环节重点讲清这些问题。
二、知识串讲一战的爆发思考:巴尔干为什么被称之为“欧洲的火药桶” ?点燃火药桶的火星是什么事件?1、巴尔干半岛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民族成分,成为俄、奥争夺的焦点。
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辿南大公在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波刺杀身亡。
从而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 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这事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许多国家也相继卷入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决定乘机吞并塞尔维亚。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3、爆发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
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一战于8刀初全面展开。
英、法、俄、意、日(协约国)一一德、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同盟国)一战的经过(1914——1918)(一)三线: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一-德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一-德奥匈南线: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一-奥匈(二)四年:A、1914 年重心:四线:马恩河战役,速决战一一堑壕战东线:德挫败俄军攻势B、1915年重心:东线: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C、1916年重心:西线:凡尔登、索姆河战役海上:日德兰海战,德海军未能突破封锁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选修三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经过使用时间:2007年2月12日编制:石庆柱 复核:朱振荣 备课组长:朱振荣【课程标准】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知识网络】导火线: 事件(1914.6.28)爆发:1914.7.28,以 为借口向 宣战 交战 同盟国阵营:包括 、 、 和 4个国家双方协约国阵营:包括 、 、 等27国,其中包括原属于同盟国阵营后倒向协约国阵营的 和 ;日本以“ ”为借口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 和 ;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于 年 月加入协约国一方。
性质:是一场 战争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其中以 和 为主, 是关键㈠1914:战争重心在 线,;战略主动权在 国手中;主要战役- 战役三个阶段 ㈡1915-1916: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至 线。
1916年这是大战最关键的一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 线,战争战略主动权也逐渐转移到 国一方;主要战役―― 战役、 战役、 夏季攻势和 海战①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推动因素 ②美国参战(1917)③协约国阵营的壮大㈢1917-1918:战争结束阶段 ④交战国反战运动和革命浪潮保加利亚、 和 先后宣布投降结束 德国投降:1918年 月 日【导学铺垫】1、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是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军备竞争不断升级和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认识一战的原因、性质和危害,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与革命的关系,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这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学会以史为鉴,联系现实热点。
2、20世纪初,正当欧洲文明踌躇满志地畅想着新世纪的希望时,它却在一场前所未一战的主要经过有的世界性战争中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以至于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施本格勒创作一本——《西方的没落》的惊世之作。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次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
读史可以使人更加明智、宽厚和深沉。
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那么美好。
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和平、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实现和平崛起。
【课堂思维训练】1.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是怎样拉开的?2.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为什么在开战后倒向协约国一方?说明了什么问题?3.日本借机向德国宣战意欲何为?这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何影响?4.在一战各个阶段中出现了许多重要战役,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其突出的特点或历史作用。
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日德兰海战:5.结合史实概括说明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因素。
6.一战爆发后,美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有何目的?简述1917年美国参战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
政策:“中立政策”。
目的:远离战火,避免战争;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发战争财。
背景:原因:影响:7.结合史实说明这场世界战争对美国和欧洲国际地位的影响。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部分12(二)能力提升一、单项选择题:1.右面图片反映了1914年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被捕的情形。
该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塞尔维亚独立B.萨拉热窝事件C.巴尔干各民族间的战争爆发D.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2004上海,17)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里夫·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自由的向往。
”当时“他的子弹”射向()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C.法国国王路易十四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战争重心有三次转移,其正确顺序是()A.东线——西线——东线B.西线——东线——西线C.南线——西线——东线D.西线——东线——南线4.1916年,西线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包括()①马恩河战役②凡尔登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日德兰海战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一战中提出“施里芬计划”的国家是()A.俄国B.英国 C.法国D.德国6.一战欧洲战场的主战线是①东线②西线③南线()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7.宣告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8.马恩河战役陷入阵地战以后,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
”这一判断的依据是()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强B.德国海上优势被削弱C.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9.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10.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日德兰海战②马恩河战役③索姆河战役④凡尔登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11.一战中率先使用右图中的新式武器的国家是()A.德国B.法国C.意大利D.英国12.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A.扭转海上劣势B.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C.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D.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13.美国加入一战的时间是()A.1914年9月B.1916年2月C.1917年3月D.1917年4月14.1918年3月,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的是()A.沙皇政府B.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苏俄政府D.苏联政府15.加速德国投降的因素有①美国参战②奥匈帝国解体③二月革命爆发④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6.下列表述与一战中的日本不符的是()A.占领了中国青岛B.占领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C.殖民扩张迅速膨胀D.几乎独霸中国17.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一战的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B.维护世界和平C.争夺世界霸权D.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18.下列事件发生在同一年的是()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德国十一月革命③中国政府参加一战④巴黎和会召开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9.阅读下列有关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的演说(1917年)的材料“在2月3日,我曾正式向你们提出德意志帝国政府的特别通告,通告说,它已立意在2月1日和2月1日以后……要用潜水舰击沉所有……敌人所控制的任何港口的船只。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
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
……因此我建议国会:宣布德意志帝国政府最近的行为,事实上无异对美国政府及其人民作战;正式接受如此强加于美国的交战地位……”“当我们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极重要的措施之时,让我们充分了解,并使举世皆知我们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
……如今,我们的目的仍和从前一样,要在世界生活中捍卫和平与正义的原则,以与自私的和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并在世界上真正自由和自治的民族中树立起今后可以保证遵守这些原则的一致决心和一致行动。
”“我们现在正在接受这种敌对目的的挑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
……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
当这些权利已经得到保障,而各国的信义与自由也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于愿足矣。
”回答:⑪演说中提到德国“最近的行为”指什么? (4分)⑫美国何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4分)⑬美国实际参战的目的是什么?用你掌握的史实驳斥威尔逊演说中的伪善言词。
(8分)⑭美国参战起了什么作用? (4分)20.阅读下列材料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摘自《全球通史》回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中指出的“一战”爆发的四个最主要的背景因素。
(20分)【补充材料】材料一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2005全国卷37题回答:(1)上述材料出现的主要背景怎样?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背景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579页)(2)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德两国正式开战的那个晚上,望着伦敦政府行政区点点灯火悲叹:“全欧洲的灯火都要灭了。
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
材料四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
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
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材料五战争历时4年零3个多月(1914/7/28——1918/11/11);参战国家 31个(协约国27个,同盟国4个);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卷入人口超过15亿;参战人员7000多万;伤亡人员 3000多万(军人死亡850万);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材料六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
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进出口总额减少了40%,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却猛烈扩大;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约100亿美元。
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
日本利用“大战的天赐良机”趁火打劫,掠夺殖民地,扩张海外市场;日本基本上由农业国变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
沿着盛及而衰的下坡路跌落下去。
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军占领了经济发达的10个省,工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沙皇俄国永远从帝国主义列强的名单中勾销了。
德国战败,受到的削弱比英法更甚,并且陷入经济困境。
(3)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方面是协约国取得胜利:美日成为最大的赢家,英法意遭到削弱,俄国十月革命。
另一方面同盟国战败:奥匈帝国垮台分裂为奥、匈两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垮台。
战败国面临被宰割的命运。
再者,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预示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动。
历史自助餐“施立芬计划”的主要内容:早在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立芬就开始拟订战胜法国及其盟国的计划,称为“施立芬计划”。
根据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阐述的思想,施立芬把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作为德军作战的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