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周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5.78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基本情节和含义。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3.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能够通过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懂得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通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意图,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文录音和PPT。
2.板书、彩色笔、教学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出处和含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跟读。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展示学生分析能力。
3. 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矛盾行为,并探讨其中的道理。
•讨论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4. 拓展•跟学生一起总结并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灵活运用“自相矛盾”这一成语。
5. 归纳•总结课文中的教义和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看看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并写一篇小结,谈谈对“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自相矛盾》这一课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成语,“自相矛盾”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也是道德准则,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塑造良好的行为和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15自相矛盾》。
2.精心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素材。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引入《15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
2.阅读: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问题。
活动安排1.朗读:请学生自愿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课堂展示: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重点是自相矛盾现象。
2.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安排1.小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逻辑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
2.全班讨论: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3.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当天讨论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智慧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理性思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6)一、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十五课,题为《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掌握本课的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抓住对话背后的含义。
3.熟练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和表演。
教学难点1.对话背后的暗示,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
2.进一步探究形象的描写和人物性格。
教学目标1.通过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故事、生动形象的图片或演示工具。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准备好课堂讨论的内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有趣的教学引言或小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段内容的含义。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情景模拟1.分角色演绎课文中的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4. 深入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问题。
2.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含义,拓展学生的思维。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撰写感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知识准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结束时,时间有点仓促,可能影响了对课文含义的深入探讨。
下次教学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十五周第七课时课题:第十五课童年的骆驼队(词语)教学目标:1、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写法和维语意思。
2、能正确理解甲乙级词的应用范围。
3、能用本课学过的生字组词,用词语组成词组再造句。
教学重点:会读会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用字组词并造句。
难点解决方法:教师引导、举例,学生模仿并练习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用讲解法来讲授并组织学生练习组词,组成词组造句。
教学手段:词语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童年时的故事。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课的词语,为我们学习课文打下好的基础。
二、学习词语1、组织学生朗读词语,然后老师纠正发音错误的地方。
2、老师领读一遍词语。
3、老师讲解重点词语,跟同学们一起组成词组,造句。
三、讲解难点词语1、学习难写的词语棉袄袍子毡帽麻袋咀嚼幼稚侵犯寂寞2、难理解的词语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丑:难看;不美。
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交错:交叉。
侵犯:用暴力或其他非法手段干涉、损害别人或别国的权利。
也指武装入侵。
沉住气:把我情绪,稳住;不慌,不着急。
相反的说法是“沉不住气”。
寂寞:孤独无聊而觉得冷清。
板书设计:第十五课童年的骆驼队(词语)学习词语:棉袄袍子毡帽麻袋咀嚼幼稚侵犯寂寞作业:抄写词语审批意见:课后反思:第十五周第二、三课时课题:第十五课童年的骆驼队(课文一)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本课课文。
2、要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掌握课文中的句型,分析课文。
难点解决方法:教师引导,采用问答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师引导,讲解课文,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词语卡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童年是纯真、难忘的。
人们用金色来形容“童年”,每个孩子都用心灵在编织着童年的故事。
这篇课文真实的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第一课时二、阅读课文1)老师先提出阅读要求和阅读线索,然后安排学生自由阅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3.了解寓意的重要性,明白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能力目标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提炼寓意的能力;3.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核心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哲理,提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题和寓意;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寓意;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入:以“自相矛盾”为话题,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2.逐段分析: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3.重点句子:强调重点句子,解析句意,让学生掌握;4.课文理解: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拓展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或思考问题;2.展示观点: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发更深层次讨论;4. 深化认识1.导入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2.寓意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探讨不同观点;3.思维启发:启发学生思考,勇于提出不同意见;5. 总结提升1.课堂小结:归纳课文要点,强化学生记忆;2.思维拓展:提出延伸问题,激发学生思考;3.反思总结: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做个人总结;五、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布置相关阅读任务;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读后感;3.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在下节课交流;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文学作品《自相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寓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5)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要内容,并能正确朗读;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3.学会初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深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尝试多种表达方式;4.导引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及正确使用。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2.分析课文中角色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课本及教辅资料;2.多媒体课件;3.黑板、粉笔、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起学生兴趣,呈现一些引人深思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欲望。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及角色性格;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第三步:拓展延伸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情感或体验。
第四步: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和思考。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还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希望学生能够继续保持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以上是本节课《自相矛盾》教案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认真思考,不断进步。
教法
选择
课型
教学课时备课总数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签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教法
选择
课型
教学课时备课总数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签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教法
选择
课型
教学课时备课总数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签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教法
选择
课型
教学课时备课总数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评价:时间:签查(签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教法 选
择
课
型
教学 课
时
备课 总
数
一、日积月累 (一)我的摘录笔记 1. 认读教材中所摘录的词语。
课件出示。
并指名学生认读。
2.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
(二)读一读,想想画线的句子还可以怎样说。
课件出示
1. 自由朗读句子,了解对话的内容。
2. 分角色指名读句子,思考,画线的部分还可以怎样说。
中的词句,并采用多种方法朗读。
笔记。
句子意思。
句子。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3. 指名反馈,集体交流,理解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练习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
4、对比不同的说法,体会妇人表达的形象和含蓄。
(三)读一读。
课件出示名句
(1)学生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说说名句的意思,并背诵。
二、开故事会。
指导学生讲不怕鬼的故事。
三、做实验。
1、过渡 2、生自由汇报
3、动手做实验,请注意安全。
(1)师表演;谈观后感受。
(2)阅读课文,了解奥秘
4、分组做实验。
四、课堂总结。
警句。
并指导背诵。
页初显身手要求。
作业设置 抄写书P 96页1、3题。
教学札记
检查签阅
第
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
签查(签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学习
教法
选择
课型
教学课时备课总数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2.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1)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
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
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
笔。
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这
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
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
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
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
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
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
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 竖、画的起笔点、刚学过的笔画起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指导学生认真对比仔细观察。
表进行总结归纳。
旋转示意图,
一步观察。
书写练习。
第
周,应备
课时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时间:
签查(签章):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