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施教结束技能
- 格式:ppt
- 大小:554.00 KB
- 文档页数:6
导入技能一、概念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二、类型⑴图片导入——例如教材中的插图、多媒体图片、教学挂图、照片及教师自制简笔画等。
⑵游戏导入——例如猜谜语、做游戏等。
⑶故事导入——例如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教育性的故事。
⑷情景导入——例如运用语言、环境、设备、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
⑸事例导入——例如运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者是报刊杂志上的相关新闻。
⑹旧知识导入——例如选取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或者是以前学过的知识作为导入的一个线索,复旧引新。
三、作用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原动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好和乐而产生的求知欲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循循善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意识到学习要达到目标及意义,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新知识的“兴奋中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我的教学片段中有一个探究性的问题:“x可能是什么数呢?”引发学生好奇心,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
4.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
”因此良好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四、原则1.目的性、针对性原则导入要紧扣教学目标和要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要学。
高中生物结束技能微格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取样、制片、显微镜操作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验守则意识。
教学内容:
1. 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 实验守则与安全意识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生物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守则,强调安全意识。
3. 示范操作(15分钟):老师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摩并学习实验操作技巧。
4.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5. 实验总结(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6. 反馈与评价(5分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并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
1. 实验仪器材料:显微镜、载玻片、显微镜镜头、移液管等。
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评价:
1. 学生操作实验是否熟练、准确。
2. 学生是否能够自主总结实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遵守实验守则和安全意识。
扩展延伸:
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小学数学微格教学的结束技能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教师对一节课有计划、有目的地结束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
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教学行为称为结束技能。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结束都是很重要的。
课堂教学结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基本技能,每一位教师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独立的课题,也就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因而,任何一节课都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
结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同时,教学又是一种连续性很强的活动。
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数学课由于学科特点,联系更为密切。
这样,需要我们既要从一节课的角度去研究结束,又要从一个章节、一本教材,甚至整个数学学科的角度去研究结束。
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不同,结束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束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型;另一种是封闭型。
封闭型通常用于一章、一节比较完整、系统的知识教学之后,它通过归纳、总结、实际运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加深记忆和理解。
开放型的结束通常用于某一系统知识或一章、一节教学活动的中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这节课的继续和延伸。
结束时,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总结、归纳,又要为下节所学的知识做好铺垫,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束技能的功能良好的结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系统的知识、技能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好的结束有以下功能:(一)概括巩固在小学,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总是纷繁复杂的。
有的课侧重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的课侧重于技能训练,有的课兼而有之。
高中化学结束技能微格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
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教学重点:实验安全操作、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推断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
兴趣和热情。
2. 实验操作讲解: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实验操作步骤,重点强调实验安全操作规范,准确记录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3. 实验操作演示:老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亲眼目睹实验过程,了解操作方法和注
意事项,增强实验操作的效果和准确性。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寻找规律和结论,推断实验结果,提高实
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实验技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验操作
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扩展: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撰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
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推断情况,对学生的实验技能
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提出进一步加强的建议和指导。
教学资源:实验仪器、实验器材、实验药品、实验指导书、学生实验报告表等。
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实验安全;重视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
实验结果的分析推断,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初中生物结束技能微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 掌握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4. 清楚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2.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4.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法:进行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化对微生物的理解;
4. 观察法: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外貌和行为,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实验:进行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的特性;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5. 总结:总结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医学和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强化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
1. 自我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掌握程度,评价教学效果;
2. 学生评价:学生通过小测验和讨论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结果,评价本次微格教学的效果。
数学微格教学教案结束技能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教学结束技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分析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总结解题技巧。
3. 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结束技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总结解题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运用结束技能,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和总结所学知识。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结束技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总结解题技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如何有效地运用结束技能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提炼出关键观点,总结数学教学中结束技能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合作交流等方面。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对方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思维方式、解题方法、团队协作等。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举办数学讲座:邀请数学专家或优秀教师为学生举办讲座,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3. 参观数学应用场景:组织学生参观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微格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微格训练,强调实践,以教学示范引路,以自身实践为中心,并反复训练,从中摸索各项教学技能的要领。
一次只训练一项技能,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进而逐步系统地训练课堂教学的各项教学技能,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
可以这样说:微格教学是在现代化教学条件下,分步骤、系统地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系统。
微格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师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微格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根据既定技能目标,通过反馈,对照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有控制的条件下,最快地提高培训效率。
微格教学是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把课堂中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发挥综合效应,取得最佳效果,它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
微格教学是一个相对闭合的教学活动系统,其中,每训练一种技能就是它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子系统都充分地发挥效能,整个微格教学过程就能显现出最大的功效。
微格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它们所遵从的理论、方法、程序完全一致。
不同之处有两点:首先微格教学设计是对一个教学片断的设计,以一两个教学技能为主;其次微格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训练。
由于是一个教学片断,所以微格教学设计就不像常规的教学设计那样必须涉及到教学的全过程(当然要考虑到这个片断在全过程中的作用)。
否则教学片断变得过于冗长,不利于教学技能的训练。
关于“教学技能”,不同的学者提法不同,下面简单给出比较常见的几种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广泛用于新单元、新段落的开始。
2.讲解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为工具,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传递情感的一类教学行为。
显著特点:①教学媒体的单一性——以语言为唯一媒体;②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由教师传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