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 格式:pdf
- 大小:666.11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亟需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包括政府的目标设定、具体措施和相关政策等。
2. 目标设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些目标包括:•减少排放强度: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65%至70%,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
•提高能源结构: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将提高到20%左右。
•增加碳汇:到2030年,森林蓄积碳汇增长至200亿吨。
3. 具体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3.1 节能减排•加强工业节能措施,带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排放。
•完善排污费制度,提高排污费用标准,鼓励企业减排。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重污染行业转型升级。
3.2 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水电等。
•加大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投资支持。
•推动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加强燃煤电厂的治理工作,提高发电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3.3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支持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
•鼓励建设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减少能源消耗。
•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和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加强城市固废管理,提升垃圾处理效率,减少甲烷排放。
3.4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前应对极端天气事件。
•推动全民气候变化教育,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
•加强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参与,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4. 政策支持为了有效实施上述措施,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碳市场建设:推动建立碳市场体系,鼓励企业减排,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环保政策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越来越多,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积极制定环保政策,采取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
本文将讨论环保政策中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方面。
一、加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首先,政府可以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这些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法律法规,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厂的排污情况,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减少用电等,这样可以从个人层面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生态系统是地球的自然过滤系统,对于减缓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等重要生态系统。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禁止非法砍伐和滥伐,推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政府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措施,减少海洋污染和捕捞活动,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这些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可以起到锁碳固碳的作用,减少温室气体的释放。
三、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推广,降低低碳技术的成本,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低碳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奖励,鼓励企业投资低碳产业。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碳排放高的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动这些行业进行改造升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加强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因此,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独特魅力的大国。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我国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途径,为实现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政策引导1. 国家政策体系的完善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此后,又陆续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成为普惠的公共产品。
这一理念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3.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设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工作,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作为实现气候变化减缓的关键举措。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快实现低于峰值水平。
2018年,全国碳市场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
二、绿色发展1. 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之一。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
为此,我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投资扶持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清洁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
2.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我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我国企业通过采用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3. 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我国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加强了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修复。
环保举措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温度不断上升,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和生态系统变化。
面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举措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包括能源转型、减排措施、气候政策和国际合作。
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举措。
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贡献巨大。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措施,鼓励民众和企业转向清洁能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减排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控制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制定和执行强有力的减排措施,推广能效提升和节能减排技术。
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采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设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政府还应通过推行碳市场机制和碳税,对高排放行业和个人采取经济手段来刺激低碳生产和消费。
三、气候政策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气候政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管控和监测。
鼓励绿色金融发展,支持气候友好型项目和创新技术的研发。
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投入,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参与度。
四、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通过国际谈判和协议,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减排与适应措施,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制定和执行减排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完善气候政策,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管控和监测;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治理。
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推进,我们有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创新举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正积极采取创新举措应对气候变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创新举措。
1. 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投入巨大。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国。
中国政府鼓励民众和企业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系统,并提供相应的补贴政策。
此外,中国还鼓励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能和潮汐能等。
这些努力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推动清洁交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交通是中国一大温室气体排放源。
因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来推动清洁交通。
例如,中国政府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以推动电动车的发展和普及。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系统和城市自行车的投资,提供更便利、环保的交通选择。
3. 构建低碳城市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正在推动城市低碳化的进程。
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交通拥堵和污染的有效管理。
同时,中国还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鼓励绿色建筑和垃圾分类等措施。
这些努力旨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
4. 加强生态保护中国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长期以来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中国加强了生态保护的力度。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湿地恢复工程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5. 合作国际社区中国意识到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因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并承诺通过技术转让和援助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暖。
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实现。
中国将自身创新举措与国际社区共享,共同应对气候变暖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政策措施是什么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
首先,能源领域的改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重中之重。
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补贴、税收减免等,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同时,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转化效率,降低成本,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制定严格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使用标准,限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企业发展。
在交通领域,推广电动汽车和公共交通也是有效的政策措施。
政府提供购买电动汽车的补贴,建设更多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方便电动汽车的使用。
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优化,增加公交线路、地铁线路的覆盖范围,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便捷性,鼓励人们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工业生产方面,加强节能减排监管至关重要。
制定并严格执行工业企业的能耗和排放标准,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进行绿色生产工艺的改造。
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促进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发展。
农业领域也有相应的政策措施。
推广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如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农田土壤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土壤的碳储存能力。
建筑行业方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对新建建筑提出严格的节能要求,包括保温材料的使用、节能门窗的安装等。
鼓励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提供相应的补贴和技术支持。
在森林和生态保护方面,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计划,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此外,加强气候变化的教育和宣传也不可或缺。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关注,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习惯。
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和发展问题之一。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一、碳排放控制政策1. 碳排放配额制度:中国政府实施了碳排放配额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这一制度,企业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如果超出配额则需要向政府支付相应的碳税。
这一政策激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
2. 能源消耗总量控制:中国政府设立了能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鼓励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源节约技术。
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中国可以降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气候变暖的贡献。
二、可再生能源推广政策1. 太阳能和风能优惠政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和个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成本。
2. 电动车普及计划: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中国政府制定了电动车普及计划。
通过提供购车补贴和建设电动车充电桩等支持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电动车。
电动车作为清洁能源交通工具,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森林保护与生态建设政策1. 国家森林资源保护计划:中国政府实施了国家森林资源保护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中国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2. 生态补偿机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进行补偿。
通过扶持生态农业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鼓励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破坏。
四、国际合作与倡导1. 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与其他国家一起制定全球减排目标,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暖问题。
2.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发布:中国定期发布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增强透明度和对外交流。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棘手问题之一,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景。
据科学家的统计,全球气候的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正在加剧,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加剧、冰川融化等。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政府、企业和个体都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大罪魁祸首,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
2.加强应急管理和自然灾害预警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地将面临更多的自然灾害,政府应该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尽可能降低灾害的损失。
3.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推动企业和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措施。
例如,政府可以为选择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提供减税或其他激励政策。
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采用高效节能的技术企业可以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来减少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例如,引进更加节能的生产设备,计划更加合理的生产流程等。
2.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也是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在采购、物流、仓储以及销售等环节中,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损害和温室气体排放。
3.推进清洁能源的应用企业可以推广体积更小和运输成本更低的清洁能源技术,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三、个体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减少对有害气体的排放个体可以从自身开始,尽可能地使用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燃料的使用等。
2.增加环保意识和行动个体应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减少浪费、合理使用资源、降低生活垃圾的产生等。
3.推动社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个体可以通过社区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参加清理城市的垃圾和垃圾分类的运动、支持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结语全球气候变化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重大问题,政府、企业和个体都应该采取各自的应对策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总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总结。
1.碳排放控制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这包括限制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效技术,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政府还设立了碳市场和碳排放配额制度,鼓励企业实施碳减排措施。
2.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等。
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财税优惠政策和补贴,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升。
3.能源结构调整政策:中国政府提出了能源低碳化转型的目标,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中国加大对清洁煤技术和煤矿安全的管理力度,推动燃煤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逐步减少煤炭消费。
同时,也加大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4.森林保护与恢复政策:中国政府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采取措施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碳储量。
中国积极进行森林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同时加强森林保护和防治沙化土地的措施。
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国家的植树造林行动,并设立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机制。
5.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政策: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交流、政策合作和减排合作。
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履行国际减排承诺,努力推动气候谈判进程。
中国政府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援助等,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控制碳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调整能源结构、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需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力度和实施效果,以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0.27•【分类】政府白皮书正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理念(一)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以人民为中心(四)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一)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二)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三)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五)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六)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水平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三)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五)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四、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面临严峻挑战(二)中国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三)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倡议结束语前言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八日討論文件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政府採取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的本文件向委員匯報政府就應對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最新工作和採取的措施。
背景2.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八日,環境事務委員會審議當局提交的“溫室氣體及其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文件和聽取團體代表的意見後,要求當局:(a)分析團體代表的意見,並告知事務委員會會否及何時會採取行動,處理他們的關注事項;(b)解釋為何沒有就溫室氣體設定減排目標;(c)解釋成立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及(d)提出為減少排放溫室氣體而可採取的額外措施。
3.就上文第2(a)項,我們已於二零零七年七月向委員提供團體代表意見及當局回應的摘要(載於附件甲)。
本文件會交代餘下事項。
溫室氣體減排目標4.如何應付全球暖化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挑戰。
各國已根據一九九二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公約)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在公約下制定的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議定書)更進一步為公約附件一締約方(主要包括已發展國家)制訂強制排放目標,即在二零零八至二零一二年間的六種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從一九九零年的水平減少至少5%。
這個定量減排目標並不適用於非附件一締約方(主要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
從二零零三年五月五日起,公約及議定書經中央政府引伸至適用於香港。
正如其他已簽署議定書的非附件一締約方,中國(包括香港)並不須承擔任何溫室氣體排放的限制或減排目標。
這項區別安排是建基於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核心原則上1。
5.作為一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香港沒有耗用大量能源的工業,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2相對較少,而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更遠低於大部分已發展經濟體系3。
能源界別是香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佔本地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逾60%4。
香港過半的電力是從燃煤發電提供。
現時世界上仍未有成熟而合乎商業原則的科技能夠減少、收集和貯存燃燒石化燃料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因此,若要大幅減少發電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只可以通過改變發電燃料組合達成,例如大幅減少燃煤發電,並增加天然氣發電的比例或改用核能發電。
然而,改變發電燃料組合涉及一連串重要而複雜的問題,例如供電的穩定性和電費水平,需要周詳的考慮。
6.考慮到本港的情況,我們相信為響應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提高整體社會的能源效益是本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最有效方法。
香港聯同其他約20個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經濟體系,於二零零七年九月在悉尼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採納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關於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清潔發展的宣言》。
宣言呼籲亞太經合組織各經濟體系在二零三零年將能源強度自二零零五年的水平降低至少25%。
為顯示我們的決心,行政長官在二零零七年的《施政報告》內重申,香港會竭力達致此降低能源強度的目標,而完全落實這個目標可以在二零三零年時,每年避免排放約2,000萬公噸溫室氣體。
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7.為加強協調各相關決策局及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特區政府已成立了一個由環境保護署(環保署)領導的「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成員包括五個決策局及十六個部門的代表。
工作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推動適應氣候變化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作,並負1該原則的依據,是認同以往和目前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部分源自附件一締約方,及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量仍然相對偏低。
工業化時期排放的溫室氣體相信是現今氣候變化的成因,而發展中國家並非該個時期的主要溫室氣體排放源。
2在二零零五年,香港的溫室氣體總排放為4,48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佔全球約千份之二。
香港的「碳強度」,即每一單位本地生產總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二零零五年是每千港元本地生產總值27.6公斤,是已發展經濟體系中最低的地區之一。
3香港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近年維持在約 6.5公噸的水平,較大多數已發展經濟體系如美國(約24公噸)、加拿大(約24公噸)、澳洲(約27公噸)、英國(約11公噸) 、歐盟(約9公噸)、日本(約11公噸)及新加坡(約9公噸)為低。
4運輸界別是第二個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16.1%),繼而是廢物(12.1%)、其他能源界別(7.2%)及工業(2%)。
責督導即將展開的氣候變化顧問研究(見第21及第22段)。
工作小組的職權範圍及成員名單載於附件乙。
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額外措施8.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們向本委員會提交文件,詳細說明當局現正實施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措施。
這些措施的摘要載於附件丙,措施主要涵蓋發電、用電需求管理、提高能源效益及節約能源、建築物的能源效益、能源效益標籤計劃、可再生能源、陸路運輸、利用堆填區沼氣、植樹計劃,以及公眾意識推廣及教育。
9.其後,我們採取了進一步措施以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當中包括於二零零七年《施政報告》內公布的措施。
現於下文作出詳述。
強制實施《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10.二零零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當局就建議強制指定類別的新建及現有樓宇必須遵守《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
有關建議旨在提高建築物的能源效益,緩減全球暖化和對付空氣污染問題。
實施建議強制計劃可以節約能源,就新建樓宇而言,預計首十年的節能幅度為28億千瓦小時,所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為196萬公噸。
而現有樓宇在改善能源效益後,也會額外節省能源。
建議已詳載於立法會文件C B(1)504/07-08(01),並將於二零零八年一月二十八日本委員會的同一會議上進行討論。
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11.使用具能源效益的電器可大幅節約能源,有助減少溫室氣體和其他空氣污染物排放。
為鼓勵更廣泛使用這類產品,當局準備推出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並已於二零零七年四月十八日向立法會提交《能源效益(產品標籤)條例草案》。
首階段的強制性標籤計劃會涵蓋三類產品,分別為雪櫃、冷氣機和緊湊型熒光燈(慳電膽)。
立法會法案委員會現正審議有關條例草案。
實施首階段的強制性標籤計劃後,預計每年可節省 1.5億度電,以及減少排放10.5萬公噸二氧化碳。
12.我們會在完成立法程序後,盡快實施首階段的強制性能源效益標籤計劃,並手計劃第二階段所涵蓋的產品類別,以便逐步把更多產品納入計劃之內。
新《管制計劃協議》內的環保措施13.政府在二零零八年一月初分別與兩家電力公司簽署新《管制計劃協議》。
新協議加入了支持電力公司落實更多環保措施的條文,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可再生能源14.為鼓勵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電力公司若投資可再生能源設施,可享有較高的回報率(即11%,其他資產則為9.99%)。
我們亦會按電力公司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把准許回報率提高0.01%至0.05%,以示獎勵。
15.當局亦會制訂劃一的電網接駁安排,以便為本港使用嵌入式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用戶提供後備電源,惟須符合技術條件和按照合理條款。
特殊個案,如嵌入式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發電過剩及有關轉廢為能的個案,將會按合理條款作個別考慮。
可再生能源用戶及發電設施接駁和使用電網一事,會由電網使用者與電力公司進行商討。
政府會因應需要及當任何一方提出要求時提供協助,包括協助達致彼此同意的電網收費。
能源效益16.至於節約能源方面,我們會根據電力公司為客戶進行能源審核的數目及實際節省的能源,評估他們的表現。
他們的准許回報可最多提高0.02%,以示獎勵。
兩電同意成立貸款基金(中電每年2,500萬元,港燈每年1,250萬元),為期五年(即分別合共 1.25億元及6,250萬元),向非政府客戶提供貸款,推行在能源審核中建議的節能措施,藉以提高能源效益。
兩電又同意成立教育基金(中電每年500萬元,港燈每年250萬元),用於提高能源效益及推廣活動。
這筆基金會由電力公司管理,並會有主要持份者的代表參與。
鼓勵使用生化柴油17.生化柴油是一種可再生能源。
估計本港現時約有十二萬八千輛汽車使用石化柴油(佔領有牌照車輛總數的23%)。
因此,更廣泛地以生化柴油代替石化柴油,有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為了鼓勵使用價格較高的生化柴油作為車用燃料,當局在二零零七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決定把現行使用生化柴油作車用燃料的免稅安排定為長期政策。
18.為促進生化柴油市場的發展,當局會制訂車用生化柴油的規格說明。
我們計劃參照歐盟有關的規格說明,修訂《空氣污染管制(汽車燃料)規例》(第311L章),訂定生化柴油的規格說明。
我們將於短期內諮詢持份者意見,包括各大油品公司、生化柴油供應商、香港汽車商會及運輸業,為所需的立法工作作準備,並打算於二零零九年開始實施新規例。
政府以身作則19.當局早已牽頭在轄下場所推行節能;例如承諾並達至由二零零二/零三年度至二零零六/零七年度減少耗電量6%的目標(即每年1.5%)。
此外,政府已在200多個主要政府場地進行能源審核及能源覆核。
20.當局會繼續在減排工作上以身作則。
我們會致力建構添馬艦發展項目,使其在二零一一年完成時,成為最環保的政府建築物之一。
該項目會採用多種環保措施及設置具能源效益的屋宇裝備,包括雙層通風幕牆、綠化屋頂、高效能的海水冷卻製冷系統、作植物灌溉用途的雨水循環系統、太陽能電板、設有人流感應的扶手電梯、日光感應系統及電腦控制的照明系統。
該項目亦提供一個園林景觀式的“綠地毯”休憩用地,供公眾享用。
正如二零零七年《施政報告》所公布,我們會為添馬艦政府總部大樓進行「碳審計」。
我們並會鼓勵發展商共同參與,為其轄下樓宇進行此類審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當局現正按國際認可的方法制訂指引,以便進行建議的「碳審計」。
氣候變化顧問研究21.因應最近國際間公布了多份重要氣候變化研究報告,特別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所發表的報告,有需要就評估氣候變化對香港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和切合現況的研究。
研究範圍包括︰(a)檢討和更新香港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b)預測在不同情況下,香港未來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c)評估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以及(d)建議新策略和措施,進一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及適應氣候變化,並評估其效益。
22.這項研究會提供穩固的科學基礎,以便當局為香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制訂長遠措施。
這項研究亦將提供資料,作為編製向中央政府提交的文件,以便履行公約下國家信息通報的義務。
綠化計劃23.雖然香港地少人多,但我們設立了23個郊野公園及17個特別地區(其中11個位於郊野公園範圍內),總面積約達41,600公頃。
現時本港約有43%的土地受法例保護;這些受保護地區不但有助維持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可提高本港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
為加強現行保育工作,我們已展開在北大嶼山設立另一個郊野公園的相關法定程序。
24.當局每年都會擬定全港的綠化計劃,以盡量增加栽種植物的數量。
過去五年,我們共植樹1,200萬棵,並會在二零零八年再植樹120萬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