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教案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
- 格式:doc
- 大小:12.63 KB
- 文档页数:6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 教学目标:通过测量胸围差,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1. 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 能动手操作本节课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3. 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使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好处。
二. 教学重点:1.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 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3.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三. 教学难点:1. 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 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 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四.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五. 课时安排:1课时六. 课前准备:软尺、多媒体、模拟实验模型。
七. 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讲授新课:一.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肺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探究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是否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测量胸围差来进行。
胸廓横向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胸腔容积的变化还和膈的活动有关。
胸腔的底部(也即腹腔的顶部)是膈,膈主要是肌肉组织。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
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
这是为什么?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的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
初中模拟呼吸实验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2. 能够通过实验模拟呼吸过程,并解释其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2. 模拟呼吸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呼吸过程中各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模拟呼吸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管、橡皮筋、棉花等。
2. 教学工具:PPT、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呼吸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器官?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二、讲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10分钟)1. 通过PPT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图,讲解各个器官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 讲解呼吸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
三、模拟呼吸实验(15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呼吸过程的关系。
四、实验总结和分享(10分钟)1. 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呼吸过程。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更加真实的模拟呼吸实验?2. 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案。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
2. 强调呼吸过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注意呼吸健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模拟呼吸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亲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对呼吸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受伤。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呼吸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初中生物肺部呼吸教案
目标:了解肺部结构和呼吸过程
一、知识点讲解:
1. 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位于胸腔内。
2. 肺部主要由支气管、气管、肺泡等组成。
3. 呼吸过程分为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
4. 吸气时,肺泡内部气压降低,空气被吸入呼吸道,氧气进入血液。
5. 呼气时,肺泡内部气压增加,二氧化碳被排出呼吸道,从而呼气。
二、教学内容:
1. 通过图片和动画简单介绍肺部结构,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2. 讲解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肺部在呼吸中的作用。
3. 展示肺部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触摸,加深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三、教学活动:
1. 观看视频,了解肺部结构和呼吸过程。
2. 分组讨论,展示自己对肺部呼吸的理解。
3. 制作肺部模型,模拟呼吸过程,加深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四、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了解肺部结构和呼吸过程,认识到肺部在呼吸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呼吸运动模型实验说课稿阿瓦提县第二中学马晓会一、教材分析本实验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本节是这一章也是这一册的教学难点,尤其是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懂。
通过模拟实验,很直观的体现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的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呼吸肌的运动如何引起胸腔容积的变化,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腔容积的变化。
为此我采用构建模型的方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与方法:设计并制作呼吸运动模型,借助模型探究呼吸运动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呼吸系统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珍惜健康的情感。
四、实验创新与教学过程模拟膈肌运动模型一实验原型:如图1、玻璃罩模拟胸廓2、Y型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3、气球模拟肺4、橡皮膜模拟膈肌不足之处:1、带橡胶塞的无底玻璃罩数量有限、笨重易碎、橡胶塞打孔困难。
2、玻璃罩是刚性物体,不能模拟胸廓前后、左右径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关系。
3、玻璃罩壁很滑,不好固定橡皮膜,易滑落。
4、实验室的Y型玻璃管大而短,很难找到与之匹配的玻璃罩。
改进实验:1、用塑料瓶代替玻璃罩2、用塑料吸管代替 Y型玻璃管3、气球膜代替橡皮膜改进后的装置:1、饮料瓶模拟胸廓2、塑料吸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3、小气球模拟肺4、气球膜模拟膈肌优点:1、饮料瓶易改装,易固定橡皮膜,而且不会滑落,同时也解决材料难找的问题。
2、塑料吸管容易获取,也容易改装成Y型管,解决了Y型玻璃管与饮料瓶不匹配问题。
3、整个装置取材容易、轻巧、携带方便。
2、实验步骤:(1)取塑料瓶,底部剪掉(保持切口平整和光滑,以免刺破气球膜);(2)用塑料吸管制作Y型胶管,利用橡皮筋,将模拟肺的小气球固定在饮料吸管的一端;(3)取适量的橡皮泥,将瓶口密封;(4)将模拟膈肌的气球膜固定在塑料瓶底部。
初中生物模拟呼吸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呼吸过程,了解人体呼吸的基本机理和过程。
实验材料:
1. 透明塑料袋
2. 一根吸管
3. 一根橡皮管
4. 饮水杯
5. 温水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吸管和一根橡皮管分别插入一个塑料袋的两个角,确保吸管和橡皮管的尖端不相接触。
2. 将袋子的口部紧密地套在一个饮水杯的口部。
3. 倒入一些温水到饮水杯中,让塑料袋半部分浸在水中,另一部分露出。
4. 用手抓住塑料袋的底部,轻轻地向下拉,观察塑料袋内部的情况。
实验原理:通过拉伸塑料袋,模拟扩张和收缩肺部的过程,从而观察到塑料袋内气体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拉伸塑料袋时,袋内气体会减少,塑料袋内压力降低,类似于人体吸气的过程;当松开塑料袋时,袋内气体增加,塑料袋内压力增加,类似于人体呼气的过程。
实验讨论问题:
1. 你发现塑料袋内的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 在人体的呼吸过程中,为什么肺部的扩张和收缩很重要?
3. 除了呼吸作用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体需要进行呼吸?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确保吸管和橡皮管的尖端不相接触,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在进行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塑料袋破裂或泄漏水。
3. 实验结束后,要清理实验仪器,并将材料归还到指定位置。
实验延伸:
1. 可以尝试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气体变化的情况。
2.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大小的袋子或改变袋子的形状,观察气体变化是否会有所不同。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模拟胸部呼吸运动的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科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7章第2节的内容——《人体的呼吸》二、实验器材器材:人体呼吸运动模拟装置制作材料:泡泡糖塑料盒、饮料吸管、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气球、细线绳、软纸、万能胶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创新改进模型:模型的结构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取材、制作简易。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教材中人体呼吸运动的演示装置只能演示膈肌收缩舒张时肺的变化,并不能演示整个胸廓的变化情况。
而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只能浅显地看到胸廓的起伏;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呼吸运动引起呼吸这一表面现象上;甚至有学生误认为是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引起了胸廓体积的变化。
综上分析,教师与小组组长组建团队,研究如何改进模型,力图改进后的模型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模型的结构要形象逼真(具备人体呼吸系统的特征);二是模型能够准确演绎呼吸发生的原理(胸廓可以运动且能与膈肌同时运动);三是取材、制作简易。
五、实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并结合学生整体学情的分析。
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人体的呼吸运动及其与气体进出肺的关系;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精神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模拟实验能够解释自然事物的原理。
六、实验教学内容(1)模型的创新制作过程(疑难问题的发现,材料的选择,创新的设计)。
(2)呼吸运动的发生过程,各部分结构的运动状态。
(3)呼吸运动引起“呼吸”的原理。
七、实验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依次进行:(一)设置情境,引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呼吸时胸廓的大小变化情况。
生物学七年级下第三章《人体呼吸》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体的呼吸一、课程标准: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教学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挂图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
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初中生物呼吸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呼吸运动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及与肺的关系。
3. 认识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4. 知道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1. 呼吸运动的定义和意义。
2. 呼吸运动的过程及肺的结构。
3. 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4. 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及与肺的关系。
难点:呼吸过程中气体的交换原理。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结合示意图展示。
2. 学生讨论、合作完成问题解答。
3. 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出呼吸运动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教学内容呈现:讲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及肺的结构。
3. 学生合作:分组讨论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4.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
5. 梳理总结:总结呼吸运动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讨论。
六、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2. 完成练习题,巩固呼吸运动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反馈
1. 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初中生物课程,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模拟呼吸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与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使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和尝试解决难点的探索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夯实基础(3分钟)1、呼吸系统的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肺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1)多:肺泡的数目很多;(2)外: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3)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通过。
3、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鼻里有鼻毛可以过滤气体,起到清洁气体的作用;鼻内还有黏膜可以分泌黏液,对气体有湿润的作用;鼻内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气体。
因此,用学生对照着《助学》上的自我感知部分,复习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学生记忆并互相检查。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记忆与掌握,更为了这节课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通常情况下,当我们紧张、焦虑、或恐惧时最先想到的怎样调整自己的情绪?(深呼吸)请同学们跟着我做,将手摁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处,进行深呼吸,仔细体会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大。
呼气时,胸廓缩小)为什么我们深呼吸时胸廓会这样变化呢?胸廓的这种变化跟呼吸有什么关系呢?还有,呼吸到底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比较水手得病前后的情况后,思考原因由小故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生活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呼吸运动的概念和胸廓的结构呼吸运动就是胸廓引起的:总结呼吸运动概念: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吸气和呼气,这就是呼吸运动。
那么胸廓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并积极投入课堂,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13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讲解胸廓结构图。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两个部分,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年生物学,有少量的基础,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还不强。
学生学习这节内容储备知识还不足,例如:对于物理学中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和生物学肌肉的特点接触不多。
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
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需要呼吸,那么外界的空气是如何进入肺泡的,肺部的氧气又是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多媒体出示肺的图片:教师介绍: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1)位置:它位于胸腔内。
(2)组成: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3)有节奏地自主吸气和呼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2.【活动】学生自己感受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引导学生将双手按在胸部两侧感受,并用多媒体播放呼吸时胸廓的变化的视频。
学生尝试回答呼吸时胸部的变化:深吸一口气,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再深深地呼气,你可以感觉到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教师讲述:你所感觉到的胸廓的扩展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教师过渡:胸廓容积的变化,还与膈的运动有关。
多媒体出示膈肌的运动图片:教师讲述:膈位于胸腔的底部(即腹腔的顶部),是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的结构,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4.教师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演示实验进行探究。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根据实验,进行思考讨论:(1)橡皮膜、两个气球、玻璃钟罩分别代表什么?(2)手向下拉橡皮膜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3)橡皮膜回缩时,气体进入气球还是排出?学生观看实验,进行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