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精品文物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5
长沙历史博物馆文物介绍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1. 文物概况•素纱襌衣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之一。
它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精缫的蚕丝织造而成。
其重量极轻,仅重49克。
这在当时的纺织技术下是非常惊人的成就。
2. 制作工艺•汉代的纺织工匠们采用了高超的缫丝和织造技术。
他们精心挑选优质的蚕茧,经过多道复杂的缫丝工序,得到极细的蚕丝。
在织造过程中,运用了平纹交织的方法,经纬线排列均匀、细密,才得以织造出如此轻薄、通透的衣物。
这种工艺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3. 文化意义•素纱襌衣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服饰,更是汉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它的轻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优雅、飘逸之美的追求。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贵族的生活风貌,是研究汉代服饰文化、社会阶层和纺织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人面纹方鼎1. 文物外观•人面纹方鼎是一件造型独特的青铜器。
它的鼎身为方形,四足呈柱状。
鼎的四面都铸有人面纹饰,人面轮廓清晰,五官分明,神态庄重。
这种将人面作为主要纹饰的青铜器在国内极为少见。
2. 制作年代与文化背景•人面纹方鼎制作于商代晚期,反映了当时长沙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商代晚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在长沙地区出现这样精美的青铜器,说明该地区已经受到中原青铜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吸收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
3. 历史价值•这件方鼎对于研究商代晚期长沙地区的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和青铜铸造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面纹饰可能与当时的宗教祭祀有关,通过研究人面纹方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商代晚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三、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1. 文物特征•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壶身圆润,有短流和曲柄。
壶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
最具特色的是壶身上的褐彩诗文装饰。
这些诗文多为民间流行的诗歌、谚语等,字体随意、洒脱,充满了生活气息。
2. 艺术价值•它将陶瓷工艺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
马王堆汉墓的文化遗产与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境内,距离荆州市中心约15公里。
此墓系西汉太后李氏的又孙考叔华的墓葬,环境内现存3座墓室,共葬有考叔华、其妻、丈人吴叔、丈母娄夫人、侍婢等。
1968年,中国考古学家王巍领导的考古队在此发掘,揭示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古代文化,代表着汉代文化的高峰。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富多彩,包括146件金器、银器、铜器、玉器、漆器等,还有大量的书籍和墓志铭。
其中书籍之多和品种之广,更是汉代考古出土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被誉为中国考古史上“文化奇迹”。
所出土的1520余件书籍,分别为经、史、子、集、杂五大类,共纸质、竹简两种媒介。
书籍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医学、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是对汉代社会、文化、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反映。
这些书籍由于保存较好,可以为今人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历史资料,充实了我们对汉代文化的认识。
书籍中的经部、史部内容,成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资料,其中以《太上老君、黄庭经、道经、朱子治家格言》等道家经典为主,记载中国古代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历史记载类型图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包括《公羊传》、《左传》、《吕氏春秋》等。
这些著作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社会制度及其演变等方面内容最为准确的史料,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汉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此外,还出土多部医学和卜筮、算术类书籍如《岳阳医方》、《吉凶赋》、《越人歌》等,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行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王堆汉墓出土物与其他墓葬的不同之处在于确立了我国古代文化中书法、音乐、风俗、服饰等细节方面的发展情况,极大地丰富了对汉代文化、文明、习惯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所出现的钟文编钟和石磬、琴瑟各一等,都为我国古乐发展史上打开了一扇大门,有着极重要的历史地位。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茶陵县,为汉代著名置陵墓。
它位于醴源河源头茶陵山东南麓,占地近百公顷。
马王堆是一处复杂的大型汉代汉墓群,古墓葬群遗风极为古雅,整体规模宏大,集宫苑、墓葬、会馆为一体,布局谋篇错落有致,气势宏伟。
其中有西汉刘彻陵,东汉刘表陵、何太后陵、蒋钦明王陵、谢思勰王陵、汪兆铃陵和张良陵等砖石建筑。
马王堆是中国古代墓葬技术中的精品,其中一座西汉刘彻陵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砖石结构陵墓。
同时,被称为“墓葬之珍”的墓室西汉刘彻陵西侧的刘表陵,也是东汉第一陵墓,同时也是汉朝封侯考核官吏考核的标准,从而成为以其独特的出土文物揭示汉代法令的“法律石碑”。
另外,还有丰富的墓地环境和文物,可以反映汉代社会及时尚的状况。
马王堆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各社会阶层的重视,并成为历史上汉代墓葬文化艺术的重要载脉。
湖南省博物馆对其进行行专业及专家组组织研究,拆除封墙,还原空间,以便供游客参观。
地处湖南省汉墓群的中心,马王堆是湖南省皇家陵园的核心部分,也是中国古ɑ物馆处理行业收藏的重要资源,可以研究历史最为全面详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情景。
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这座闻名中外的墓葬于1972年至1974年进行了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制作之精美、图绘之绚烂,实属罕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绘漆棺和招魂铭旌。
在神秘缥缈的云气当中,日月辉映,天神和地祇各自掌控着他们的领地,其间神怪异兽出没,奇谲诡异。
这是长沙国民对于生活的想象力,是他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描绘。
此外,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大量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完好无损的印花敷彩丝绵袍等精美的丝织品,光亮如新的彩绘漆器以及各种刺绣、兵器、乐器等。
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西汉初期长沙国的文明程度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尸体。
这具尸体被誉为“马王堆女尸”,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人类遗骸、尸体保存技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也成为了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重要旅游景点和文化符号。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供人们参观和学习。
总之,长沙名胜古迹马王堆是西汉时期长沙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发现之一。
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湖北省襄阳市马山北麓的一处汉代帝王墓葬,被誉为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
墓中出土的陶俑和陪葬品,展现了当时汉代的文化艺术风貌,被广泛研究和珍视。
本文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
一、马王堆汉墓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襄阳市马山北麓,是西汉时期的一处皇家墓葬。
该墓葬建于公元前168年至公元前144年之间,占地面积约1.38万平方米。
墓内主要有3座大型墓穴,其中M1墓为主墓,M2墓和M3墓为陪葬墓。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历史、文化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马王堆陶俑的艺术表现形式马王堆陶俑是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俑以精致的技艺、逼真的形象为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
陶俑包括宫廷人物、宠物、农民、武士、乐师等,以及动物、车辆等各种类型。
它们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栩栩如生的造型,反映了当时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三、马王堆陪葬品的研究价值马王堆汉墓的陪葬品是对汉代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些陪葬品包括丝绸、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种类繁多,制作精美。
这些陪葬品不仅展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趣味,还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马王堆文物的保护与研究作为中国国宝级文物,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物的清理、修复和研究,不断揭示出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也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措施,包括合理的展示方式、优化的环境条件等。
五、马王堆文物的影响与意义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物展示了汉代社会的特点和风貌,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同时,也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传承下来,对于今后的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六、结语马王堆汉墓的陶俑与陪葬品文化艺术的展现与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介绍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著名的古代墓葬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汉寿县,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马王堆汉墓矗立在湖南省南方,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之一,也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重要的部分。
马王堆汉墓位置优越,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115米,东西宽约96米,汉墓共有一百五十多处汉墓,其中最大的墓为大坑,尺寸为16.7米×16.7米×10.6米,最小的墓为50方米右。
汉墓出土大量宝贝,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马头剑、马头斧、马头铜盆、马头铜铃、铜镜、铜靴等。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丰厚,以其规模和多样性而闻名,反映了汉代西汉晚期军事、军事礼仪、宗教信仰以及铸铁技术、石铸、陶瓷技术等方面的影响。
特别是马头剑,是用铸铁制成的,锻炼工艺很精湛,在石器时代却能够铸造这样一件完美可用的兵器,充分反映了汉代的铸铁技术高超,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价值。
此外,汉墓出土的瓷器、玉器以及刀状玉类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而且出土的文物大都是品质优异的。
同时,出土瓷器更是可以体现汉代陶瓷制造技术水平之高。
马王堆汉墓因其出土文物丰厚、保存完整,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公认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汉代文化遗存之一。
湖南省博物馆依据马王堆汉墓的实际情况,对其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中国研究汉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材料。
同时,马王堆汉墓也成为湖南省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马王堆汉墓是湖南省文物遗存的宝藏,在古墓葬文化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深入研究和保护考古发现的文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湖南省博物馆把马王堆汉墓正确的加以保护,让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逐渐得到更多古代文物的发现和研究,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完整保存。
长沙马王堆是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一处文化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之一。
该遗址位于岳麓山下,距离市区约10公里,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马王堆遗址的发现始于1951年,当时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了一座古墓。
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研究,发现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大型墓葬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号墓,也称为“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墓主人是西汉时期的丞相、轪侯利苍。
墓葬分为南北两个墓室,其中南室是利苍及其妻子的主墓室,北室则是他们的侍从和仆人的陪葬墓室。
墓葬内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丝绸、漆器、竹简、铜器、玉器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王堆帛书”,这是一批保存完好的帛书,包括《道德经》、《周易》等古代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西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马王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文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
1. 漆器,如扇、圆奁、耳杯、方盒、枕等。
2. 帛画、帛书、帛诗等。
3. 乐器,如竽、瑟、笙等。
4. 兵器,如箭箙、箭簇、戈、剑等。
5. 织锦衣物,包括男女服衣、鞋袜、内衣、外套等。
6. 银器,如盒、碗、壶、釜等。
7. 铅器,如杯、盘、勺、钳等。
8. 木器,如梳床、几案等。
9. 陶器,如鼎、盒、杯等。
10. 竹器,如竹笥、竹灯等。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药材、香料,以及保存完好的保存完好的女尸。
这些文物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长沙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聊长沙博物馆里那些让人眼睛一亮的文物。
想象一下,你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了历史的点点滴滴。
这个地方就像一个藏着秘密的宝箱,每一件展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这些古老的文物,既有“惊艳四座”的美丽,也有“神奇莫测”的奥秘。
想知道它们都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吗?跟着我,一起来揭开这些神秘面纱吧!2. 文物展览的亮点2.1. 马王堆汉墓的珍宝首先,长沙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展览真的是不得不提。
这是个大名鼎鼎的展览,没来过博物馆的人,肯定都听说过。
马王堆汉墓可是考古界的“超级明星”,里面出土的文物,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比如,那个“云纹铜镜”,造型精美,镜面上雕刻的云纹像一幅水墨画。
还有“辛追夫人”的木俑,虽然年代久远,但她的眼神依旧很神秘,好像在告诉我们什么。
2.2. 湘绣的独特魅力接下来要说的是湘绣。
这可是我们湖南的骄傲。
湘绣不仅工艺精湛,而且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着细腻的情感。
你看那些绣品,上面有山川湖泊、飞鸟走兽,仿佛是自然界的缩影。
每一幅湘绣作品,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展现了绣娘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真的,看到这些绣品,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手艺真的是一绝!3. 文物的文化价值3.1. 从古至今的历史穿越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丰富的历史故事。
比如马王堆汉墓中的那些器具,不仅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看到这些文物,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点滴,这种穿越感,真的是让人心潮澎湃。
3.2. 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说到文物的艺术价值,那可是高得让人叹为观止。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古人智慧与艺术的结晶。
从陶器的纹路到青铜器的造型,无不展示着古代工艺师的高超技艺。
文化与艺术在这里完美融合,让我们不禁感叹,古代的艺术真的是“巧夺天工”。
4. 结语总的来说,长沙博物馆里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的工艺水平,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
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研究与保护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华容区的马王堆山西坡,距离长江不远。
这座汉墓被发现于1972年,是一座岩石墓,规模宏大,墓主人为西汉时期的一位汉代太后。
在这座汉墓中,发掘出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了研究汉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汉代的一些传统。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以丝织品为主,这些丝织品保存得十分完整,给研究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像这些丝织品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汉代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并且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文物的保护和研究都十分重要。
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的问题主要涉及文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破坏问题,同时也包括了文物所在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策划出一整套的文物保护方案,保证文物安全,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让公众能够参观和学习这些文物。
文物本身的破坏主要是由于物理和化学因素引起的。
例如,丝绸易受到细菌和昆虫的侵害,有些金属类的文物可能会受到氧化的损伤,在恶劣的环境下,文物的保存时间会更短。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文物,例如对文物进行维护和修补,调整文物的气候环境等。
文物所在地的环境也需要进行保护。
例如,为了防止自然灾害影响文物的安全,我们需要在文物周围设置遮挡物,以此减缓自然灾害的破坏程度。
同时,文物所在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例如,当地环境管理和治安问题都需要得到改善,以此保证文物的安全。
文物的研究文物研究是保护文物的自然延伸,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物,并且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尤其是丝织品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
它们提供了汉代时期服装设计和丝绸制造技术的重要线索。
例如,其中一件被称为“天人合一”的丝织品,通过文物研究人员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汉代时期的复杂设计与染色技艺。
文物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通过文物的专业检查和实验分析,结合文献和历史记载,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文物信息。
长沙马王堆汉墓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下面从三个部分给大家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前言(略)、照片、模型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马王堆乡,距市中心约4千米。
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
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但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
究竟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圭人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
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堀,这才揭开了这座千年地官的神秘面纱。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模型马王堆共有三座墓,按发现秩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
其中一号、二号墓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南侧。
一号墓墓曰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
墓口南北长19 ̄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算有20 ̄5米深。
自墓口向下有4级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
墓中共出土漆本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倮存十分完整的女尸。
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余200余件文物。
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
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
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个身高约185米,年龄30岁左右的男性。
′一号墓填塞物模型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斗0厘米、重5000多千克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
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马王堆汉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城区境内的马王堆山顶,是西汉时期的两位贵妇的墓葬,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和考古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它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王堆汉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价值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西汉墓葬之一,其历史价值至关重要。
首先,这座墓葬反映了汉代时期的文化风貌,它包含着在当时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墓道、墓室、墓主人的服饰、陪葬品、织物等均为汉代时期的物证和样本,对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
其次,马王堆汉墓为福娃墓和妇好墓两个独立、完整的墓穴相连,同时具有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有很多发掘的余地。
福娃墓和妇好墓的墓主人之间的关系、二位贵妇的生平、死因、所处的历史背景、他们遭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都将在这个墓葬中获得一定的反映和分析。
这也是为什么马王堆汉墓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原因。
再次,马王堆汉墓还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形制、制度及其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资料,墓穴内的布局、结构、墓主人的等级、墓葬的规制、风格和风俗等方面都是我们从中汲取知识的要素。
这些都为研究中原古墓葬制度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线索信息,具有重要且特殊的历史价值。
二、文化内涵马王堆汉墓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也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墓葬所品味出的宫廷文化及纤细的服饰装饰,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的文化格调和审美观念。
墓穴内的图案和装饰绝非普通的手工艺品,而是反映出当时宫廷文化的精髓,因此对古代服装纺织业和装饰艺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汉代文化中的医学、占卜、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内涵,都在这个墓葬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汉代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1.辛追夫人古尸:辛追夫人古尸出土时,因皮肤润泽有弹性,脉络清晰可见而震惊世人。
2.素纱单衣:这件单衣衣长140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有49克,轻若烟雾,是历史年代最早最轻薄的一件单衣,代表西汉丝织品纺织织造的最高水平。
3.T型帛画:这幅T型帛画使用矿物颜料色彩鲜艳,线条清晰,通过天堂、人间、地狱三个部分描绘人神共乐的美好景象,体现古人追求永生的美好幻想。
4.博具:包括1个博局、六黑六白共12颗大棋子、20颗小棋子、42根算筹、削、刮刀以及骰子各一件,装在特制的漆盒里。
骰子共18面,分别为一至十六。
.5.车马仪仗图:全画为横式构图,依据内容不同分为四个阵列:左上方绘两排侍卫,簇拥着最上面头带长冠、腰佩长剑、身材高大的墓主缓缓前行;左下方绘方阵和击鼓鸣钟场面;右上方是整齐的车阵;右下方是14列骑兵。
帛画上所有人物、车骑都面向墓主,似在举行一次盛大仪式,应为军队祭祀或检阅之类的大型活动。
该帛画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写实性绘画之一。
6.玉印:印面雕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字体工整清秀。
7.帛书《五星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由占文和行度表两部分组成:占文利用星象预测人间吉凶,行度表记载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年)至汉文帝三年(前177年)70年间金、木、土星运行的位置,测得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 日只多0.48日;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只小1.09日;土星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大0.54年。
这些资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取得极高成就。
以上就是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信息。
海昏侯墓十大文物简介海昏侯墓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马王堆山上发现的一座西汉时期的皇家墓葬。
该墓葬于1972年开始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了许多世界级的宝贝。
以下是海昏侯墓出土的十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1. 翠玉童冠翠玉童冠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玉器,由翡翠制成。
整个冠饰精美绝伦,上面雕刻有神态生动的龙凤纹饰,给人一种华丽而神秘的感觉。
这件翠玉童冠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海昏侯墓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之一。
2. 折腰瞑目人物玉雕折腰瞑目人物玉雕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玉雕作品,形象栩栩如生。
这件玉雕描绘了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他身穿盔甲,手持兵器,表情坚毅而沉静。
这个战士的折腰瞑目姿态象征着冥想和宁静,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
3. 玳瑁鱼纹匜玳瑁鱼纹匜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其上刻有精美细腻的鱼纹图案,形象逼真。
这个鱼纹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被誉为中国青铜器鼻祖,也是海昏侯墓中最有收藏价值的文物之一。
4. 红漆云纹漆盘红漆云纹漆盘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漆器,被评为中国古代漆器的典范之作。
这个漆盘的外壁覆盖着厚重的红色漆,盘底刻有精美的云纹装饰。
红漆云纹漆盘的制作工艺复杂,颜色鲜艳,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作之一。
5. 鎏金楚式鱼形饰鎏金楚式鱼形饰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形状独特,千姿百态。
这个饰品以鱼的形象为基础,通过精湛的铸造技巧,制成了一件动态生动的艺术品。
鎏金楚式鱼形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海昏侯墓中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
6. 蛮荒铜大鼎蛮荒铜大鼎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其形状独特,工艺精湛。
这个大鼎高大威严,上面雕刻有精美的蛮荒纹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蛮荒铜大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巅峰之作,也是海昏侯墓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7. 黄金碧玉饰黄金碧玉饰是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珠宝首饰,由黄金和碧玉制成。
这个饰品造型精美,充满了浓厚的古代神秘气息。
黄金碧玉饰是中国古代珠宝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海昏侯墓中最具珍贵性的文物之一。
马王堆⾥出⼟了哪三件国宝⽂物?在马王堆出⼟⽂物中,其中三件:直裾素纱禅⾐、马王堆⼀号墓⽊棺椁、马王堆⼀号墓T型帛画被列为国家⾸批禁⽌出国展出的国宝级⽂物。
直裾素纱禅⾐直裾素纱禅⾐为西汉时期的⽂物,⾐长128厘⽶,通袖长190厘⽶,共⽤料约2.6平⽅⽶。
此件素纱褝⾐为交领,右衽,直裾,⾯料为素纱。
因⽆颜⾊,没有衬⾥,出⼟遣册称其为素纱襌⾐。
如果除去袖⼝和领⼝,襌⾐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折叠后甚⾄可以放⼊⽕柴盒中,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素纱襌⾐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艺最精、最轻薄的⼀件⾐服,属国宝级⽂物,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艺的最⾼⽔平。
对此,国家⽂物局曾开展科研项⽬,复制这件总重49克的直裾素纱襌⾐。
受委托复制素纱襌⾐的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件素纱襌⾐的重量超过80克。
后来,专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来蚕宝宝⽐⼏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吐出来的丝明显要粗、重,由此织成的⾐物重量也就重多了。
紧接着专家们着⼿研究⼀种特殊的⾷料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个头,再采⽤这些⼩巧苗条的蚕宝宝吐出的丝复制素纱襌⾐,最终织成了⼀件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这⼀研究竟耗费专家们13年的⼼⾎。
马王堆⼀号墓⽊棺椁1972年长沙马王堆⼀号汉墓出⼟的⽊棺椁朱地彩绘棺,长230厘⽶,宽92厘⽶,通⾼89厘⽶,为马王堆⼀号汉墓⽊椁中出⼟的四层⽊棺中的第三层,棺为梓⽊,通体内外髹(xiū)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青绿、粉褐、藕褐、⾚褐、黄⽩等明亮的颜⾊,绘出龙虎相⽃、双⿅腾云、双龙穿壁,以及仙⼈、云⽓、仙⿅等,整幅画⾯充满海外仙⼭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马王堆⼀号墓T型帛画1972~1974年先后出⼟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的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马王堆⼀号墓T型帛画覆盖在⼀号墓即⾟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上部宽92厘⽶,下部宽47.7厘⽶,画⾯完整,形象清晰。
马王堆总结1. 引言马王堆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马王堆镇出土的古墓群,是我国秦汉时期三星堆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墓葬。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文化以及葬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马王堆进行总结,并介绍其文物、墓葬结构及其研究成果。
2. 马王堆的发现和地理位置马王堆位于长沙市宁乡市马王堆镇,距离长沙市中心约50公里。
1952年冬,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意外发现了马王堆的古墓群。
随后,湖南省文化部门派遣考古队对这座古墓群进行了发掘和研究。
3. 马王堆的文物马王堆出土了丰富多样的文物,包括帛画、漆器、金银器、玉器、瓷器等,其中以帛画最为著名。
帛画是以丝绸为基质,在上面绘制图案的一种绘画形式。
马王堆出土的帛画数量众多,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动物图案、人物形象等,为研究汉代绘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马王堆的墓葬结构马王堆的墓葬结构主要分为地面墓和地下墓两种形式。
地面墓一般为砖结构,形似小型建筑物,墓间还设置着廊道。
地下墓则是将墓室挖掘在地下,一般较为简单。
马王堆的墓葬结构在形式上与汉代其他地区的墓葬相似,但在墓主人的身份、墓内的陪葬品等方面有所不同。
5. 马王堆的研究成果马王堆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于了解汉代社会、文化以及葬俗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文物的研究,揭示了马王堆墓葬的特点和墓主人的身份。
同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考古学与艺术史的研究,为我们了解汉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对地下室的发掘,对汉代墓葬结构和葬俗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
6. 结论马王堆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马王堆镇出土的古墓群。
其出土的文物丰富多样,其中以帛画最为著名。
马王堆的墓葬结构主要分为地面墓和地下墓。
通过对马王堆的研究,我们对汉代社会、文化以及葬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和墓葬结构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汉代艺术、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王堆汉墓精品文物简介嵌绿松石透雕玉饰西汉直径5.5~5.9厘米,边厚0.4厘米。
1978年湖南省长沙市溁湾镇象鼻嘴一号墓出土。
青玉饰件。
背面中央有一短圆柱,中有一小圆穿孔,可供嵌插捆系用,可能是剑首。
正面中央镶嵌一绿松石,外圈透雕生动的龙、凤、熊等动物,并用浅浮雕手法,刻出各动物的眼、耳、鼻、嘴等细部,雕镂精细。
整个玉器色彩富于变化,中部青绿,周边白中泛黄,镂空处呈现出不同色彩,非常美观,是湖南出土汉代玉器中最精美的一件。
学者研究,墓主人或为长沙王吴着。
玻璃矛西汉长18.8厘米,刃宽2.2厘米。
1956年湖南省长沙市沙湖桥45号墓出土。
矛为古代兵器。
玻璃矛由绿色半透明玻璃模铸而成,这种制造方法与战国时期琉璃璧等器物的制作方法一致,反映了西汉时期玻璃制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以玻璃为原料制作的兵器,易于折断,不是实用兵器,当是仪仗用器,或为陪葬而做的明器。
此矛刃锋利,矛脊两侧有槽,与同时期的青铜矛特点相同,不同点是青铜矛都是以骹纳柲,而此矛柄作圆柱状,柄的中部凸起成圆球形,只能是插入柲中。
玻璃矛在我国仅此一件,是研究西汉时期玻璃制造和中国玻璃发展史重要的实物资料。
角质短剑西汉通长78.8厘米,剑长41.85厘米,重166克。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剑首、剑格、剑身及剑珌均用牛角制成,剑身呈灰黑色,其余呈黑色,剑、鞘均髹褐色漆,剑首、格、珌、鞘的横面均作三边形,剑刃锋利,剑鞘是用两块竹片合成,绕有四组丝线后髹褐漆。
此剑器形完好,外套剑鞘制作精细,出土时剑鞘、剑格和剑首均有裂纹。
此剑非实用器,是此墓角质戈、矛、剑等兵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实物。
角质兵器成组出土,对我们研究汉初兵器及其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彩绘漆锺西汉高59厘米,腹径34.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盛酒器。
器表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宽窄不同的带纹,将器身分作红与黑相间,宽与窄不同的段落,并用红和灰绿色彩绘凤鸟、云纹等图案,线条繁密均匀。
器内髹红漆。
外底朱书“石”字。
“石”为汉制120斤,相当我们今天的13.5千克。
经实测其容量为19.5升,像这样大的漆锺一般是作为礼器用于宴会场合。
出土时器内残存酒类的沉渣,说明它是用来盛温酒的器具。
“温酒”即用经过发酵的大米酒曲酿制成的低浓度酒,与现在的甜酒相似。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加进红色或黑色颜料的色漆来髹(xiu)饰食器或祭器。
战国至西汉,是髹漆业的鼎盛时期,规模庞大,工艺精湛。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制漆用“阴室”的记载,阴湿的环境可以使漆器快干。
汉代漆器制作分工细致,主要有:做内胎、上漆、在铜质附饰品上鎏金、描绘油彩纹饰、雕刻铭文、最后修整。
各工序顺次相接,分工合作,使漆器生产工艺日臻完善,盛极一时。
因漆器制作工序繁复,价格昂贵,因此多为贵族享用。
遣策(食物简)从左至右:1。
牛胾一笥(简62);2。
羊肩胾各一器同笥(简67);3。
豕肩一器与胾笥(简65);4。
犬肩一器与胾笥(简63);5。
熬豚一笥(简69);6。
熬鹤一笥(简72);7。
熬凫一笥(简73);8。
豕胾一笥(简66);9。
土羊百(简300);10。
右方牛、犬、豕、羊、肩胾八牒华一、笥四合卑虒五。
遣策就是随葬品清单。
记载随葬的器物、实物等有关情况。
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位于东边箱北端,共312枚,用细竹劈开制成。
从残存的绳痕判断,竹简书写后再以细麻绳分上下两道交错编联成册。
简上文字为墨书隶体,部分带有小篆笔法。
大体次序,开头是副食品、调味品、酒类和粮食,其次是漆器、陶器、梳妆用具和衣物,最后是乐器、竹器以及木制和土制的明器。
食物类遣策一组10支,记载牛、羊、鸡等加工肉食品。
绢地茱萸纹绣西汉长34厘米,宽3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服饰用料。
绢地,用朱红、浅棕红、棕和深蓝四色丝线绣成。
除枝叶为深蓝色外,花蕾、瓣、蒂等用朱红、浅棕红和棕色。
茱萸是一种乔木,结实气味芳烈,可入药,古人认为能“辟除恶气,令人长寿。
”汉代织物上的茱萸纹,常见和云纹组合一起,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在当时寓有辟除不祥,祝颂长寿的含义。
双层九子漆奁(一套10件)西汉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
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
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
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
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
其余部分涂红漆。
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
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着衣歌舞俑西汉高4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俑的头和上半身稍向前倾,两膝略弯曲,无手。
梳垂髻,垂髻是由另木雕成再以竹钉钉于脑后。
面部丰腴,呈椭圆形,敷白粉。
从残存的衣着观察,似着短褂,长裙。
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到处搜罗能歌善舞者组建家族乐队,每有飨宴,歌舞不休。
墓中遣策(随葬品清单)表明轪侯家就曾拥有一支可以表演楚歌、郑舞等由10个人组成的乐队。
随葬的歌舞俑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长袖飘飘为纤腰磬折、长袖曼舞的楚女形象。
“T”形帛画西汉高251厘米,宽106.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T”形帛画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随葬遣策上称之为“非衣”。
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
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女娲(一说烛龙)、金乌、蟾蜍和玉兔等天国的神话传说。
金乌代指太阳,所谓“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即指此。
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轪侯夫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魂气升天的祭祀场面。
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情形。
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思想,影响较大的两种说法是“引魂升天”说及“招魂安魄”说。
较新的说法是:“T”形帛画不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而是整个墓葬的一部分,是丧葬礼仪过程中的产物。
其主题是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绘死亡,寄托重生的愿望;葬礼之后,轪侯夫人将生活在她地下的“永恒家园”。
辛追身高:154厘米体重:34.3千克血型:A型年龄:50岁身份:轪侯利苍之夫人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一枚“妾辛追”印章。
这是墓主人的印章,得知棺内的女尸,原是西汉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辛追。
出土时,女尸被20层丝麻织物层层紧裹。
一至十七层裹着锦衾、丝麻织物和各式衣着。
第十八层用白麻布紧包,十九层是一件穿在尸体身上的丝棉袍。
裹住尸体的锦衾外面,又横扎九道丝带,再用两层印花敷彩丝织物覆盖,色彩华丽。
尸衾打开后,发现死者头上有盘髻假发,插笄3支,前额及两鬓有木花饰品29件,俨然一位贵妇人的装饰。
尸体保存完好。
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且富有弹性,四肢关节尚可活动。
脸型方圆,额骨较高,五官清晰,张口,舌稍外露。
睫毛、鼻毛尚存,左耳内鼓膜完好。
手指、脚趾纹清晰。
经解剖,其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血管内尚有凝固的血块,。
在食管、肠胃内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
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银器冠心病发作致死。
去世时年约50岁。
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
交领、右衽、直裾。
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
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马王堆之谜1972年,灿烂夺目的“马王堆汉墓”穿越历史的尘沙,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世界震惊。
究竟是怎样的王室贵胄,能有着如此气派的豪冢华椁?又是怎样的显赫家族,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丽服美器?是怎样的奇技珍材,能织出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素纱襌衣?又是怎样的古方秘术,能造就那千年不朽、面目如生的美丽容颜?让我们走近这段伟大的传奇……马王堆汉墓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葬,共3座墓葬,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东郊。
1952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及其工作队对马王堆土冢做了调查,确认是一处汉墓群。
1956年,将之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底,驻地医院建造地下病房时,挖动了1号墓。
1972年,湖南省博物院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1号墓;1973年至1974年初,对2、3号墓进行发掘。
三座墓葬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考古发现进行了报道。
棺椁结构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
1号墓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88米,高2.8米。
椁室内置四层漆绘套棺,最内层棺盖上覆盖帛画一幅。
这种用棺制度,是沿用了先秦“诸公”的二椁四棺之制,由外至内的四层棺为《礼记》记载的“大棺”、“属棺”、“椑棺”和“革棺”,内棺盖上的帛画是“三礼”中记载表明死者身份的“铭旌”。
3号墓的椁室内置套棺3层,2号墓椁内置2层棺。
一号墓椁室和内棺墓葬形制马王堆汉墓共3座墓葬,墓葬结构基本相同,均是上有封土、下设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
1号墓的规模最大,墓口长方形,长20米,宽17.9米;墓口上有4米厚的封土,墓口下为四级台阶;再下是斗形墓坑,深16米,墓底长7.6米,宽6.7米。
深坑处的墓室,以厚100-130厘米的白膏泥筑成内壁,内衬一层厚40-50厘米的木炭,全部埋葬品被封存起来。
这也是墓主和器物能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另外两座墓规模略小。
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这两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也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墓主研究马王堆旧传为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对此地进行调查,又根据《太平寰宇记》、《湖南通志》和《长沙县志》记载,推测这里是汉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名为“双女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对这三座墓进行了发掘。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印章和封泥,明确了三座墓墓主人的身份。
1号墓发现年年约岁的女尸,又有“妾辛追”名章,考证应是2号墓主利苍的妻子。
3号墓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苍之子。
汉代长沙国与轪侯世系对照表轪侯家丞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为古代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古人以泥封书,虽散见于载籍,然至后世其制久废,几不知有此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