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防治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37.41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控制鹅感染肠炎鹅肠道出血怎么预防怎么解决鹅肠道疾病
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
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患鹅雏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
达龙毒肠清,鹅病毒性肠炎的克星,快速治鹅拉血,肠道出血,肠道栓塞。
在这些肠道病的防与治中,应该强调的仍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
这是一个科学的理念,更是控制肠道病的一个关键的步骤。
1、饲料
优质的饲料,其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均衡,容易被消化吸
收;而劣质饲料除了营养不均衡和吸收率差以外,其中的粗纤维含量也会超标。
2、水源
应该有一个优良的水源,污浊的水源只会破坏鸡的肠道内环境,进而发生细菌或功能性腹泻。
3、更换饲料
在鸡生长的不同时期,都需要更换不同的饲料。
而在此过程中如果做的不好,就会引起鸡的肠粘膜损伤,以至于出现应激性腹泻。
4、卫生消毒
为了控制环境中的病源,而且,此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鸡经常在一个不卫生的环境中生存,肠道疾病很容易被诱发。
鹅病毒性肠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
可造成雏鹅大批死亡,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目前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该病自然感染潜伏期3~5天自然病例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病例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常没有前驱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极度衰弱.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倒地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到1天。
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群采食时往往将所啄草丢弃,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掉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似不减少:病鹅出现腹泄.排出淡黄绿色或灰白色或蛋清一样的稀粪.常混有气泡,恶臭.病鹅呼吸吃力.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临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出现抽搐症状。
病程3~5d。
慢性型病例多发生于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间歇性地腹泄.最后因消瘦营养不良和衰竭而死.部分病例能够幸存.但生长发育不良。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剖检
肠道病变最具有特征性4日龄死亡的雏鹅,各小肠段严重出血,粘
1。
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冶方法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雏鹅的多发病,严重影响雏鹅的育成率,降低饲养效益甚至造成全群死亡。
因此,必须重视这两种疾病的防治。
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一、小鹅瘟病1.主要症状该病潜伏期4~5天,按病程长短和日龄大小可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
①最急性型小鹅瘟病多发于日龄较小的雏鹅,突然死亡无先期症状。
②急型:多发于5~15日龄雏鹅,病程2~3天,雏鹅精神萎缩,不食,饮水不减,鼻孔出现浆液性分泌物,呼吸力、摇头,排出灰色、鹅黄色、绿色混有气泡的稀粪,啄端颜色变暗③亚急性型:多发于15日龄以上雏鹅,病程3~5天,病状较轻,少食、拉稀、精神萎顿,少数能康复,但生长发育不良。
2.防治措施①预防(1)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蛋、雏苗和种鹅;对入孵的种蛋严格消毒,孵化场应定期消毒。
(2)购进种鹅要隔离饲养20天以上,确认无小鹅瘟发生后再混群饲养。
(3)母鹅在开产前1个月全面进行小鹅瘟弱毒苗注射,每只用量为0.5毫升。
(4)对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对感染场地要彻底消毒。
②治疗(1)对已发病雏鹅群作紧急预防注射,每只0.5~1.0毫升小鹅瘟抗血清。
(2)发病雏鹅各注射2~3ml鹅瘟血清治疗,保护率为40~50%,重症病例第二次注射。
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1.主要症状①最急性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无前期症状,常昏睡哀弱倒地死亡,病程1天。
②急性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多发生于8~15日龄雏鹅,雏鹅精神不振,离群,昏睡不食,饮水不减,腹泻,排淡黄色、绿色、灰白色样的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味。
病鹅呼吸力大,鼻腔排出少量液体分泌物,结束色暗,腿瘫无法站立、抽搐和死亡,3-5天。
③慢性型:多发于15日龄雏鹅,精神萎顿、腹泻,常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2.防治措施①免疫接种:种鹅产蛋前注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苗,作二次免疫,在5~6个月内可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是预防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最有效方法。
X u m u s h o u y i 一、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介绍雏鹅新型病毒肠炎是一种雏鹅高发性传染病,由于传染源是一种腺病毒,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染性极高。
特别是!"日以内的雏鹅很容易受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威胁,发病率为#$%以上,有时甚至能够达到&'"%,这种高发的雏鹅疾病经常会造成雏鹅大量死亡。
而且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发病时间上没有明确的限制,不论春夏或者秋冬,还是雨季或者雪季,都会出现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发生。
在发病的临床现象上来看,和小鹅瘟有很相似的地方,经常被误诊,导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并没有达到治疗效果而死亡。
而且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出现一个病例时,很快就会蔓延整个养殖场,给养殖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研究人员对雏鹅新型病毒肠炎进行了多项研究,最终对这种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也找到了相应的防治方法,有效的控制了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发生,并且也提高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由于雏鹅新型病毒肠炎主要发生于!"日龄内的雏鹅,这阶段的雏鹅还是在幼鹅期,抵抗力还是比较弱的,得病的几率比较高。
经常表现为小肠出血,坏死性炎肠炎,而且疾病的传染率极高,导致发生这种疾病的养殖场的雏鹅基本都会发病,并且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雏鹅新型病毒肠炎基本是可以分为三个发病类型,这三个发病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最急性型和慢性型。
而且每种类型的情况是不同的,下面简单的介绍下这三种类型。
第一种急性型。
这种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高发阶段都是在八天到十五天的雏鹅,在雏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而且食欲明显下降。
在发病时雏鹅会产生腹泻的行为,而且粪便中常常带有青绿色以及灰白色的絮状物,同时也会出现嗜睡的情况,在雏鹅新型病毒肠炎发病(天后,雏鹅出现站不起来的情况,有可能抽搐死亡或者在昏睡中死亡。
第二种最急性型。
187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分析方德龙1 朱中华2,3(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达连河畜牧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依兰 154852;2.北方格润黑龙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5)摘 要: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常见于30日龄内的雏鹅,病因为新型雏鹅腺病毒,该病与小鹅瘟的症状、病理特征有较高相似度,易出现误诊现象。
基于此,文章首先论述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及诊断方法,便于养殖户及时发现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然后总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保障雏鹅健康。
关键词: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高免血清0 引言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雏鹅养殖中发病率较高,属于急性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
圈舍的器具、病鹅与死鹅的分泌物均会作为传染源,病毒潜伏期通常为3~5d,发病后最快3~5h 内死亡,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征,对鹅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养殖场户可结合雏鹅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
病鹅的症状如下:在发病初期,鹅群活跃度显著降低、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病鹅的叫声不洪亮、嘶哑,双翅下垂、羽毛凌乱;病鹅粪便呈水样。
在发病后期,病鹅食欲废绝,粪便中含有黄绿色或黄白色黏液,行走摇晃,偶尔倒地抽搐,成长速度放缓,体重为正常雏鹅的一半,最终脱水衰竭而亡[1]。
在实验室检查中,可采用以下两类试验:(1)血清学中和试验,应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免疫兔子进行高免血清的制备,如血清琼扩效价不低于1:32,即可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诊断。
如血清中和试验结果显示干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可中和1000LD50病毒,即可判断雏鹅患有新型病毒性肠炎。
(2)雏鹅血清保护试验,选择20只3日龄以内的易感雏鹅为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使20只雏鹅口服1万倍LD50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12h 后,对照组皮下注射0.5ml 生理盐水,实验组皮下注射1ml 高免血清,如发现对照组所有雏鹅均死亡,实验组所有雏鹅均存活,可确诊雏鹅患有新型病毒性肠炎。
养殖户应如何预防和控制家禽鹅感染病毒性肠炎家禽鹅感染病毒性肠炎是养殖户在养鹅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为了保护家禽鹅的健康,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肠炎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养殖户应如何预防和控制家禽鹅感染病毒性肠炎的方法。
一、了解病毒性肠炎的病原和传播途径1.1 病原:病毒性肠炎主要由病毒引起,常见的病毒有鹅传染性肝炎病毒、鹅冠状病毒等。
1.2 传播途径:病毒性肠炎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病鹅)或间接接触(环境、饲料等)传播。
二、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2.1 清洁卫生:定期清理鹅舍,消毒饮水器和饲料槽,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2.2 鹅舍通风:保持鹅舍的良好通风,减少湿度,避免病毒在潮湿环境中滋生和传播。
2.3 防鼠防蛇:加强鹅舍的周边环境管理,防止老鼠和蛇等害兽的侵入,以减少害兽通过鼠粪、蛇毒等途径传播病毒。
三、注重饲养管理3.1 合理饲养密度:严格按照饲养密度要求,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减少病毒在群体中的传播。
3.2 饲料卫生: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并保持饲料的干燥卫生,避免病毒通过饲料传播。
3.3 饮水卫生: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器,确保饮水的卫生,减少病毒通过饮水传播。
四、鉴别和隔离病鹅4.1 鉴别病鹅:定期进行病鹅的观察和鉴别,发现有异常症状的鹅要及时隔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2 隔离病鹅:将发现异常症状的鹅隔离起来,避免其与健康鹅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播。
五、加强队伍素质培训5.1 技术培训: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病毒性肠炎的预防和控制意识。
5.2 健康检测:定期进行家禽鹅的健康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感染源,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5.3 素质提升:加强养殖户的素质教育,提高其良好的饲养管理意识和动物福利意识,减少病毒性肠炎的发生。
六、卫生防疫措施6.1 疫苗接种:根据病情和养殖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进行接种,提高家禽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病毒的几率。
6.2 临床观察:定期对家禽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病情早期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和防控措施。
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石晶;刘成东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本病是发生于30日龄内雏鹅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是雏鹅的重大疫病之一。
【总页数】1页(P36)
【作者】石晶;刘成东
【作者单位】长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德惠市朝阳乡畜牧防疫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3
【相关文献】
1.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刘淑新
2.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刘淑新
3.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林艳
4.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林漫亚
5.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宋杰;魏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程安春
【期刊名称】《农家参谋》
【年(卷),期】1999(0)S1
【摘要】@@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引起的雏鹅(3~30日龄)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和坏死性肠炎.主要临床症状是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排淡黄、绿色、灰白色或蛋清样稀粪,呼吸困难,两腿麻痹、抽搐.特征病变是小肠粘膜出血和凝固性栓塞物阻塞血管.本病既可垂直传播也可横向传播.3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死亡达到高峰,30日龄以后死亡基本停止.死亡率25%~75%直至100%.成年鹅感染后无临床症状.【总页数】2页(P22-22)
【作者】程安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3
【相关文献】
1.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二联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孙健;毛文智;邵洪泽;姚新华;孙强;白翠;苑淑贤
2.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控 [J], 张立军
3.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李红梅;赵雪梅
4.12日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混合感染的诊疗 [J], 王秀霞;王殿飞;李德
辉
5.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 [J],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朱德康;黄城;郭宇飞;徐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刘淑新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一、主要症状罹患病毒性肠炎的雏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天。
自然感染发病的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
最急性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兆,发现时即呈现出极度衰弱的症状,继而昏睡死亡或死前两腿抽搐,病程几小时至1天。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刘淑新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3
【相关文献】
1.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石晶;刘成东
2.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刘淑新
3.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林艳
4.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林漫亚
5.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宋杰;魏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鹅感染肠炎如何解决鹅病毒性肠炎用啥
鹅坏死性肠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不管是哪个阶级的鹅,都会有感染的可能,不过青年鹅和成年鹅发病较多。
病鹅显著的特点是排出黑色或红血液的稀粪,若没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会随着病情的恶化而衰竭死亡。
达龙毒肠清,鹅病毒性肠炎的克星,快速治疗鹅拉血,肠道出血,肠道栓塞。
地面潮湿最适宜病原菌的生存和繁殖。
因此,鹅舍地面必须保持干燥,运动场要排水良好。
不能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及时清除发霉的垫草,防止曲霉菌病。
及时处理粪便(最好将粪便堆沤,杀死病原微生物),其中往往带有大量的虫卵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容易污染环境,传播疾病。
鹅舍和运动场要天天打扫,经常更换垫草,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洗刷食槽,饲料与饮水要注意清洁。
肉鹅吃什么不容易得病毒性肠炎肉鹅病毒性肠炎有什么解决办法
鹅病毒性肠炎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拉稀和逐渐消瘦等,一旦爆发治疗难度大,该病的防控重在预防。
因此,平时养鹅过程中,应注意加强预防,可减少该病的发生。
达龙毒肠清,鹅病毒性肠炎的克星,快速治疗鹅拉血,肠道出血,肠道栓塞。
肠炎病是肠黏膜常见的炎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肠黏膜发炎,常常侵害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
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喂饲发霉变质、酸败的饲料;饲喂过量的青嫩的青菜、青草;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全;饲料里含有芒
刺及有毒物质;吃了不干净的饲料、饮水;食物中毒或由于某些寄生虫和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沙砾;因气候剧变,受寒或中暑等可促进肠炎的发生。
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俞向平;孙保权;戴钰钰;魏娟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正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雏鹅传染病。
具有传播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给养鹅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鹅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在流行病学上的临床症状上和病理解剖症状都很相似,如整群发病,患鹅雏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和饮欲废绝,下痢,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
在病理解剖时都出现小肠部位栓塞这一特异症状,往往被误诊为小鹅瘟。
1流行病学鹅病毒性肠炎是由一种新型腺病毒引起的鹅传染病。
主要危害3~30日龄,死亡率在25%~75%之间,甚至达到100%。
【总页数】2页(P194-194,202)
【作者】俞向平;孙保权;戴钰钰;魏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长芦街道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站,南京2100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畜牧兽医站,南京 2100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畜牧兽医站,南京 210047;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南京 21004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张伟;钟卫兵;庞邦龙
2.肉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鉴别诊治 [J], 关伟伟;李四山
3.小鹅瘟与雏鹅病毒性肠炎鉴别诊断 [J], 韩超
4.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J], 林漫亚
5.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宋杰;魏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秦川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1998(000)018
【摘要】1993年以来,四川省一些地区的雏鹅发生一种传染病。
四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中心程安春副教授对该病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雏鹅发病龄为3—30日龄,死亡高峰期为10—18日龄,发病率为30%—100%,死亡率为25%—75%,有时高达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此基础上,他利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蝕斑克隆技术,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10个毒株。
经电镜检查可见病毒呈球型或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mm,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56℃作用3—5小时不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核酸类型为DNA。
【总页数】1页(P8-8)
【作者】秦川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33
【相关文献】
1.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二联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孙健;毛文智;邵洪泽;姚新华;孙强;白翠;苑淑贤
2.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控 [J], 张立军
3.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李红梅;赵雪梅
4.12日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混合感染的诊疗 [J], 王秀霞;王殿飞;李德辉
5.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 [J],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朱德康;黄城;郭宇飞;徐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程安春【期刊名称】《中国动物保健》【年(卷),期】1999(0)S1【摘要】本文报道一种新的雏鹅传染病。
自1993年以来四川省不同地区的3~30日龄雏鹅发生一种新的传染病,死亡高峰期为10~18日龄,发病事30%~100%,死亡率25%~75%,甚至100%,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极相似,利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及蚀斑克隆技术从四川省不同地区分离到10株病毒,暂定该病名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
病毒(NGVEV)呈球形或椭圆形,无囊膜,直径70~90mm,不凝集鸡、鸭、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对氯仿不敏感,56℃作用3~5小时不影响病毒的致病性,病毒核酸类型为DNA。
10株病素的抗原性一致,但与鸭瘟病毒和小鹅瘟病毒没有中和抗原相关性;分离的病毒通过人工感染可以复制出与临床表现一致的病例。
根据分离到的病毒的部分特性,初步将这种病毒归为腺病毒(暂定)。
利用生物学技术获得一株对雏鹅不致病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CN40),对开产前种鹅进行一次免疫,可使下一代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5~6个月)。
利用分离毒制备的高免血清对雏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我国是世界养鹅的主要国家,仅四川省1997年出栏的鹅数量近2亿只。
国内外已经报道的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的并且具有典型肠道炎症变化的病毒只有细小病毒和鸭瘟病毒[1~3]。
自1993年以来,四川省很多地区的30日龄以内的雏鹅群发生一种疾病,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其组织学变化与小鹅瘟几乎一致,但是种鹅在开产前注射1次(有的甚至2~3次)小鹅瘟弱毒疫苗,但其下一代于3日龄开始仍然出现发病和死亡,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无效,是小鹅瘟出现了新的血清受?亦或是小鹅瘟病毒发生了抗原变异?经过几年的工作,认为该病是由腺病毒(暂定)引起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暂定),现报道如下:【总页数】2页(P22-22)【作者】程安春【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3【相关文献】1.小鹅瘟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二联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孙健;毛文智;邵洪泽;姚新华;孙强;白翠;苑淑贤2.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控 [J], 张立军3.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J], 李红梅;赵雪梅4.12日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混合感染的诊疗 [J], 王秀霞;王殿飞;李德辉5.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 [J],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朱德康;黄城;郭宇飞;徐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朱德康;黄城;郭宇飞;徐超【期刊名称】《中国家禽》【年(卷),期】2004()z1【摘要】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CN40弱毒株经不同免疫途径、不同免疫次数免疫开产前的种鹅,利用斑点免疫金染色(Dot-IGS)法对其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获得保护力的关系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CN40弱毒株经皮下注射免疫种鹅效果最好,其余依次是肌肉注射、口服、滴鼻、滴眼和静脉注射。
卵黄抗体滴度比血清抗体滴度稍低但却呈平行相关,种鹅免疫15天(Dot-IGSS血清抗体效价≥1:1570.13,卵黄抗体效价≥1:1536.00),其后代1日龄雏鹅抵抗1000个LD50/0.2mL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强毒攻击。
经1次免疫后,对后代免疫保护期达5.5-6.5个月,经2次免疫则可达6.5-7.5个月。
CN40弱毒株在该病高发区免疫种鹅,可以极其显著地提高后代雏鹅的存活率。
免疫种鹅是控制雏鹅NGVE的有效措施。
【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NGVEV-CN40弱毒株;种鹅免疫;雏鹅被动保护【作者】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刘菲;朱德康;黄城;郭宇飞;徐超【作者单位】动物疫病和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3【相关文献】1.小鹅瘟的研究——弱毒在雏鹅和成年鹅体内分布和排泄 [J], 黄奇昌2.用小鹅瘟疫苗接种母鹅后对其雏鹅天然被动免疫期的测试 [J], 周阳生;王永坤;方定一3.斑点免疫金染色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抗体研究 [J], 程安春4.鸭胚化小鹅瘟弱毒疫苗对晚期鹅胚及雏鹅安全性和免疫... [J], 刘登明;廖德惠5.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弱毒株的培育及其特性研究 [J], 程安春;汪铭书;陈孝跃;周毅;郭宇飞;刘菲;朱德康;黄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