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_北京协和医院_世界卫生组织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99
第一章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概况第一节国际疾病分类简介一、ICD的发展史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全称为“疾病,损伤和死亡原因国际统计分类手册”,简称ICD。
国际疾病分类自产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不断的补充、完善,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卫生信息标准分类。
1990年,由耶克.贝蒂荣(Jacques Bertillon,1851-1922,原译名伯蒂隆)主持,在巴黎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死因分类修订会议。
经26个国家的代表共同修订,通过了一个包括179组死因的详细分类和一个包含35组死因的简略分类,这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的第一个版本。
此后,每隔10年左右,由法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主持了10次对ICD的国家修订会议,以补充和完善ICD的内容。
1948年举行的第六次ICD国际修订会议,标志着国际生命统计和卫生统计的一个新纪元的开端。
会议批准并通过了可同时用于死因分类和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中对疾病分类的综合性类目表,明确提出使用“根本死亡原因”、“国际死亡医学证明书”基本格式和确定死因规则及注释的要求,使ICD成为对疾病或死因进行分类的国际标准。
1975年举行的第九次ICD国际修订会议上,对ICD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补充和修改,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我国自1981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来即开始了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的工作,并于1987年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的统计分类。
1993年5月,国际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等效采用ICD-9编制“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的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律化的轨道。
二.ICD-10简介国际疾病分类ICD,自1975年第九版出版至1994年ICD-10三卷书的编辑完成,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
ICD 基本知识介绍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董景五摘 要: 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自产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不断的补充、完善,并成为国际公认的卫生信息标准分类。
ICD-10三卷书是广大编码统计人员赖以查找ICD 编码的工具书,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规模宏大、知识渊博,本文力图通过对其最基本结构及其查找编码中有关内容的介绍,使用户能够对ICD-10三卷书有全面的了解并按照有关要求正确查找编码,进行分类统计。
关键词:ICD-10、字母数字编码、类目、亚目一、概述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自产生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各成员国的关注和支持下得以不断的补充、完善,并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健康信息分类标准。
我国自1981年成立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以来即开始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简称ICD-9)的工作,并于1987年起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和死亡原因的统计分类。
1993年5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等效采用ICD-9编制的“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的工作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工作始于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定期召开疾病分类合作中心主任会议以及专家委员会会议,商讨、制定第十次修订本的内容,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和地区办事处大量征求意见和建议,经过近十年努力,四易其稿,终于在1992-1994年先后完成并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简称ICD-10)的三卷书。
该分类已于1989年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国际修订会议批准,并在第4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通过,自1993年1月1日起生效。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各国使用的基础上更新并出版了“ICD-10第二版”。
ICD-10在保持ICD-9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变动,主要表现在:(1) 分类的名称由过去的“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为保持连续性,简称仍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
现行标准中疾病诊断分类
现行标准中常用的疾病诊断分类包括:
1.国际疾病分类(ICD):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用于全球范围内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统计。
当前版本为ICD-10。
2.美国疾病诊断与治疗手册(DSM):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用于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当前版本为DSM-5。
3.国际癌症分类(TNM):由国际癌症联合会制定,用于癌症的分期和治疗。
4.中国疾病诊断分类(CCD):由卫生部制定,用于我国医疗机构疾病诊断与统计。
5.中国药品分类(ATC):由国际药品监管机构制定,用于药品的分类、命名和统计。
以上分类不完全,其他的疾病诊断分类也有广泛应用。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修订本(ICD-11)简介北京协和医院病案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背景简介工作计划内容概要优势特点相关规则背景简介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ICD百年发展变迁11010010001000010000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WHO 成员国采用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是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核心标准•43种语言译本•117个国家采用ICD-10进行死因数据报告•99个国家采用ICD-10作为疾病统计基准广度•死因、疾病、症状体征、就诊原因、影响健康状况和损伤等•卫生统计/临床研究/医疗质量监测/DRGs/卫生资源配置等•全球约70%的卫生费用支出依据深度ICD-10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部分知识老化内•以统计/死因需•缺乏内在的模型架随信息技术与医学发展,促使ICD 诞生新版本ICD 是WHO 真正引以为傲的产物,它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人们生病和死亡的缘由,并为避免遭受痛苦和拯救生命而采取行动。
——WHO总干事谭德塞博士2018年6月18日WHO 发布ICD-11作为健康与医疗服务信息最新国际标准ICD-11正式发布供成员国作实施准备2011.52012.52015.92018.6ICD-11 α版发布ICD-11 β版发布现场测试策略启动2007ICD-11 启动修订ICD-11修订历程WHO 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临床专家组中华医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推荐专家组第一阶段:初稿(2018年6月)第二阶段:初审(2018年9月)第三阶段:审定(2018年11月)科学的流程设定,确保ICD-11中文国际标准体现我国医学科学发展临床专家参与ICD-11中文版制定,缩小临床诊断与分类名称差异,统一疾病诊断术语2018年1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卫医发[2018]52号)正式发布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中文版二、积极推进ICD-11中文版全面使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组织做好培训,结合新版疾病分类与代码特点,修订完善病案首页填写等相关管理制度,更新电子病历系统,做好ICD-11中文版和原有疾病分类与代码之间的衔接。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 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合作中心编译)。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赋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合用于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到院 3 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 90 分钟内实施 PCI 治疗;3。
需要急诊 PC I患者 ,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 ,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 ACE I或者 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 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 ACEI或者 A 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 ACEI 或者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一)符合住院治疗标准,实施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 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者)者)2.住院 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用于统计、分析和监测全球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标准分类系统。
ICD不仅仅是一套医学术语的分类系统,更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介绍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ICD分类标准主要分为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分类,其中包括了各种疾病、症状、体征、外部因素和社会因素。
ICD的编码结构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其中字母用于表示分类的大类,数字用于表示具体的疾病或健康问题。
通过ICD编码,可以对不同疾病进行准确的分类和统计,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ICD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医疗机构对病例的诊断和编码,还可以用于卫生统计、疾病监测、医疗费用报销等方面。
在公共卫生领域,ICD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及时发现和监测疾病的流行趋势,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对于全球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对ICD的分类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ICD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疾病情况和医学进展。
总的来说,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ICD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进行疾病统计和分析,为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国际疾病分类(第二版)部分ICD-10编码改变剖析刘珍才;李建炜;林洁中;陈娟;郑少群;曹卫;张安【摘要】国际疾病分类第一版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对国际疾病分类的编码原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国际疾病分类(第二版)有部分疾病编码与国际疾病分类(第一版)不同.为了加深对国际疾病分类(第二版)部分编码改变的医学根据,提高编码准确率,本文特对部分改变的编码进行剖析.【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改变;剖析【作者】刘珍才;李建炜;林洁中;陈娟;郑少群;曹卫;张安【作者单位】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37【正文语种】中文国际疾病分类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对国际疾病分类的编码原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国际疾病分类(第二版)有部分疾病编码与国际疾病分类(第一版)不同,现对部分改变的编码进行剖析,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炎第一版: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炎编码为:B59第二版:卡氏肺囊虫肺炎编码为:B59+ J17.3*剖析:ICD-10 编码原则为遇病因明确的疾病应有星剑号编码,所以第二版编码符合ICD-10 编码原则。
2 寄生虫性脑膜脑炎第一版:寄生虫性脑膜脑炎 NEC 编码为:B71.9(未特指的绦虫感染)+ G05.2*第二版:寄生虫性脑膜脑炎 NEC 编码为:B89 +G05.2*剖析:第一版编码为:B71.9 + G05.2* 编码含义是该脑膜脑炎由未特指的绦虫感染所致。
而该疾病诊断名称为寄生虫性脑膜脑炎,因此,第二版改为未特指的寄生虫感染性脑膜脑炎,编码为B89 + G05.2* ,更符合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