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学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73.25 KB
- 文档页数:4
⼀、⽓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哲学是⼀个⾮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通常是指⼀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元论学说,并将其应⽤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学理论。
中医学把先秦⽓论思想应⽤到医学中来,对⽓范围的含义作了多⽅⾯、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理之⽓为核⼼的⽓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且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和⽓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问题之⼀,中医学从天地⼤宇宙,⼈⾝⼩宇宙的天⼈统⼀观出发,⽤⽓范畴论述了天地⾃然和⽣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因此,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的、⽚⾯的理解。
(⼀)⽓的哲学含义⽓是⼀种⾄精⾄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运动是⽓的根本属性,⽓的胜复作⽤即⽓的阴阳对⽴统⼀,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
⽓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的⽓化作⽤。
中医学将这,⼀⽓学理论应⽤到医学⽅⾯,认为⼈是天地⾃然的产物,⼈体也是由⽓构成的,⼈体是⼀个不断发⽣着形⽓转化的升降出⼊⽓化作⽤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体内部⽓化运动的规律。
(⼆)⽓的医学含义中医学从⽓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元素这⼀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命的基本物质,除⽓之外,尚有⾎、津液、精等,但⾎、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所化⽣的。
在这些物质中,“精、⽓、津、液、⾎、脉,⽆⾮⽓之所化也”(《类经·脏象类》)。
所以说,⽓是构成⼈体和维持⼈体⽣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是构成⼈体的最基本物质:关于⼈的起源和本质,中医学认为,⼈和万物都是天地⾃然的产物。
要探讨⼈的起源和本质,必须⾸先研究⼈在宇宙中⽣存的场所和与⼈关系最为密切的⾃,然环境。
中医学正气的功能主治为正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关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正气具有调节、促进和维护机体健康的功能,对于预防、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正气的功能主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正气在中医学中被视为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人体内外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
正气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可以促进阴阳之间的相互调节,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提升免疫力正气对于免疫系统的调节和提升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正气的增强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抵御外界的侵袭和病毒的侵害。
正气可以促进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增强白细胞的活性,改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三、促进新陈代谢正气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各种生理功能和代谢产物的正常运转。
正气的疏通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排毒功能,保持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正气的升发作用可以提升人体的能量水平,调理内脏器官,促进新陈代谢的平衡。
四、平衡情绪正气对于人体情绪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绪的失衡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气的调节作用可以稳定人体的情绪,预防情绪过度激动和情绪失衡引起的病理变化。
正气的升发作用可以提升人体的精神状态,增强人体对心理和生理刺激的适应能力。
五、预防疾病正气的调和作用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正气的增强可以使人体更加健康,降低患病的风险。
正气可以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加强身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侵袭。
六、辅助治疗疾病正气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正气的调和作用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恢复,加快疾病的治疗进程。
正气可以提升人体的自愈能力,增强治疗的效果,减少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中医学正气具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升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平衡情绪、预防疾病和辅助治疗疾病的功能主治。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气的存在的物质形式有A.弥散B.凝聚C.有形D.无形E.变化【答案】C D2、中医学以中国地域的东.西.南.北四海,合于人体的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以十二条主要河流和八个湖泽,合于人体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其思维方式为A.形象思维B.意象思维C.应象思维D.抽象思维E.逻辑思维【答案】C3、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所体现的治则是A.治病求本B.未病先防C.既病防变D.因时制宜E.异法方宜【答案】D4、大肠功能失常,可直接影响的是A.肾失气化B.肝失疏泄C.肺失肃降D.脾失健运E.脾不升清【答案】C5、寒性收引是指A.寒邪阻滞气机B.寒邪耗气伤津C.寒邪使气机收敛D.寒邪损伤阳气E.寒邪重浊黏滞【答案】C6、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或出现早衰,由于气的功能减退的是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中介作用【答案】A7、根据《内经》记载,中焦的生理功能概括为A.如雾B.如露C.如沤D.如气E.如渎【答案】C8、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面部循行包括A.额部B.侧头部C.头顶D.后头部E.面颊部【答案】A C D9、肺与肾的关系有A.津液代谢B.血液运行C.呼吸运动D.气机调节E.阴液互资【答案】A C E10、属于血的功能是A.濡养化神B.繁衍生命C.固摄津液D.防御外邪E.维持体温【答案】A11、“祛邪兼扶正”适用的病证是A.气虚感冒B.实热伤阴C.瘀血崩漏D.虫积脾虚E.真实假虚【答案】B12、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E13、偏阳质者疾病初愈,不宜食用的是A.熟地B.龟甲C.羊肉D.乌梅E.枸杞【答案】C14、某男,23岁。
开始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脉浮紧。
继而出现发热不恶寒,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脉滑数。
此属于A.由实转虚B.因虚致实C.由寒化热D.由热化寒E.虚实转化【答案】C15、某女,55岁。
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
1.生理之气生理之气是指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气,包括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等。
营气负责营养全身,卫气则负责防御外邪入侵。
脏腑之气则是指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如脾胃之气、肝胆之气等。
这些气的正常运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2.病理之气病理之气是指疾病状态下出现的气,包括邪气和病理产物气。
邪气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如风寒湿热等。
病理产物气则是指疾病过程中产生的气,如痰饮、瘀血等。
这些气的存在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影响病情的发展和转归。
3.药食之气药食之气是指药物和食物中的气,也称为药性或食性。
不同药物和食物具有不同的气味特性,如辛、甘、酸、苦、咸等。
这些气味特性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如中药的四气五味理论就是基于药食之气的概念。
4.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指自然界的天气和气候,也称为天气或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四季气候的不同会导致人体出现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同时,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也会影响中药的生长和采收,进而影响药效。
5.精神之气精神之气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也称为神或心神。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等。
精神状态的好坏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情绪波动会导致气机紊乱而引起疾病。
因此,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学中的“气”是一个涵盖生理、病理、药食、天地以及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概念。
了解气的概念及其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思路。
现代语言解释中医学气概念
在现代语言解释中,中医学气概念通常可以被解释为以下几个方面:
1. Qi (气):它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解释人体功能和病理的关键。
在中医学中,气被认为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贯穿于整个人体,维持着身体的正常功能。
气的流动和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2. 气虚 (Qi Xu):指体内的气不足。
气虚可能是由于体力过度消耗、营养不良、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疲劳、虚弱、食欲不佳等症状。
3. 气滞 (Qi Zhi):指气的流动不畅。
气滞可能是由于情绪压抑、缺乏运动、肌肉僵硬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消化不良、情绪低落等症状。
4. 气血 (Qi Xue):气和血是互相关联的概念,中医学认为气能促进血液的循环。
气血的平衡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不足或者不平衡,可能会导致头晕、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这些概念说明了中医学对气的重视,它们被用来解释人体病理现象和指导治疗方法。
在现代语言解释中,这些概念可能被理解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流动和平衡问题,并用于描述身体的健康状态和病理变化。
中医气机名词解释中医气机是指中医学中关于气的概念和理论。
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构成人体和自然界的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气机包括气的生成、流动、变化以及与身体功能和疾病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医气机包括气的生成。
中医认为,气的生成源自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与生俱来,是由父母遗传给后代的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吸收外界的气体,包括空气中的气体和食物中的气体,由此生成体内的气血。
其次,中医气机还包括气的流动。
中医认为,气有上行、下降、出入、进退、浮沉等不同的流动方式。
例如,胃气上行是指胃气向上输送食物;肺气下降是指肺气将吸入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
气的流动受到脏腑、经络、阳气和阴气的调节和控制,任督二脉的舒缩、五脏的开合都与气的流动有关。
此外,中医气机还包括气的变化。
中医认为,气在人体内部可以产生变化,包括形态上的变化和功能上的变化。
形态上的变化主要包括上升、下降、出入等;功能上的变化包括开合、升降、进退等。
通过气的变化,中医可以了解人体的疾病发展情况和功能状态。
最后,中医气机还包括气与身体功能和疾病发展的关系。
中医认为,气的流动和变化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气机调和,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机不畅,气血虚弱则易患疾病。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通过观察气的状况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调节气的流动和变化可以促进康复和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气机是指中医学中关于气的概念和理论,包括气的生成、流动、变化以及与身体功能和疾病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气机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气的特点和变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体的运行机制和疾病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基础学测试题及答案1、过怒影响的功能是()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疏泄功能D、纳气功能E、运化功能答案:C2、季的阴阳属性中,冬天属于()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阴中之至阴答案:C3、治疗大出血时用益气固脱法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答案:C4、跷脉的功能是()A、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B、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答案:E5、用阴阳说明药物的性能,以下哪一项属于阴()A、发散B、升浮C、涌泻D、缓急E、渗泄6、古代哲学中,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A、精气B、气机C、气化D、升降出入E、升降聚散答案:E7、推动血腋运行的基本动力是()A、心的功能B、脾的功能C、肝的功能D、肺的功能E、肾的功能答案:A8、肺在体相合的是()A、脉B、筋C、骨D、皮E、肉答案:D9、“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体现的治则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答案:B10、以下脏腑关系中,主要体现了与血液生成及运行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心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1、致病后易困脾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答案:C12、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答案:B13、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答案:D14、“在窍为二阴”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E15、对大出血患者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正治B、从治C、标本兼治D、治本E、治标16、称为“华盖”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D17、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答案:A18、关于证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B、病机是证候的外在反映C、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及发展趋势D、证候可以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E、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答案:B19、称为“封藏之本”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E20、“肝阳上亢”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A、症状B、疾病C、体征D、病因E、证候21、“无阳则阴无以生”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答案:B22、“感冒”属于下列哪一项概念()A、证候B、疾病C、体征D、病机E、症状答案:B23、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形成的病机是()A、真实假虚B、由实转虚C、实中央虚D、真虚假实E、因虚致实答案:A24、持续高热,突然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其病机变化为()A、寒极生热B、重阴必阳C、阳盛格阴D、阳盛则热E、热极生寒答案:E25、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心、肝、脾胃B、肺胃、肝、肾C、肺、脾胃、肾D、肝、脾胃、肾E、心、肺胃、肾26、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主导是()A、脑B、肝C、心D、五脏E、经络答案:C27、属于“金”的五音是()A、角音B、羽音C、徵音D、宫音E、商音答案:E28、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答案:A29、“中清之腑”是指()A、胃B、胆C、膀胱D、小肠E、三焦答案:B30、虚证的概念是()A、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B、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C、邪气亢盛,正气日衰的病理变化D、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E、邪正相持的病理状态31、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C、中午D、前半夜E、后半夜答案:D32、寒邪的性质是()A、其性重浊B、其性黏滞C、其性干涩D、其性趋下E、其性凝滞答案:E33、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答案:A34、具有“主治节”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D35、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36、正气不足,邪气已退,其形成的病证是()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答案:B37、阳盛格阴引起的病理变化是()A、虚寒证B、虚热证C、真寒假热证D、真热假寒证E、阴阳两虚证答案:D38、以下属于“疾病”的是()A、痢疾B、角弓反张C、心血不足D、恶寒发热E、脉象沉迟答案:A39、古代医家将其喻为人身之“日”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B40、水气凌心属于()A、母病及子B、相乘传变C、子病犯母D、相侮传变E、制化传变41、与气机升降调节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答案:E42、激发和促进脏腑经络生理机能的是()A、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B、气的温煦与凉润作用C、气的防御作用D、气的固摄作用E、气的中介作用答案:A43、手厥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内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答案:D44、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A、呼、笑、歌、哭、呻B、筋、脉、肉、皮、骨C、青、赤、黄、白、黑D、角、徵、商、宫、羽E、酸、苦、甘、辛、咸答案:D45、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46、灌注于骨节、脏腑、g瞄的是()A、精B、气C、血D、津E、液答案:E47、属于“水”的五气是()A、风B、暑C、湿D、燥E、寒答案:E48、具有君相安位关系的两脏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答案:B49、“阳中求阴”治疗方法适用的病证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答案:A50、太阳经病证可见()A、全头痛B、巅顶痛C、面额痛D、头项痛E、偏头痛51、“阳病治阴”的适用病证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答案:A52、易发生风温的季节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答案:A53、过食生冷引起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阳偏盛B、阴偏盛C、阳偏衰D、阴偏衰E、阴阳两虚答案:B54、肾在志为()A、怒B、喜C、思D、悲E、恐答案:E55、心的“外华”是()A、发B、爪C、毛D、唇E、面56、“水谷之海”指的是()A、胆B、胃C、小肠D、三焦E、膀胱答案:B57、“重阴必阳”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答案:E58、与人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答案:A5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答案:B60、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A、邪气偏盛B、正气不足C、邪盛正衰D、正胜邪衰E、正虚邪恋61、以上说法体现了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A、阳盛则阴病,阴胜则阳病B、雨出地气,云出天气C、阴在内,阳之守也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答案:A62、以下关于病、证、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疾病反映的是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B、证反映的是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性质C、证具有时相性特征,也具有空间性特征D、症状和体征是构成病和证的基本要素E、症可以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特征答案:E63、气之本指的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D64、属“阳中之阳”的脏是()A、心B、肺C、脾D、肝E、肾答案:A65、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B、别络C、浮络D、孙络E、奇经66、主行水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D67、具有生风动血致病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答案:E68、“主津”的腑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D69、正气不足,邪气亢盛,其形成的病证是()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答案:C70、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71、具有“主津”功能的是()A、胆B、胃C、小肠D、大肠E、膀胱答案:D72、六淫致病,具有发病急、传变较快特点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答案:A73、上出息道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答案:B74、属于从治的是()A、热以寒B、寒者热之C、阳病治阴D、用热远热E、以通治通答案:E75、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76、阴偏衰的主要病机是()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阳热盛极,格阴于外C、阳气亢盛,耗伤精血津液D、人体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E、阴液亏损,阳气化生亦不足答案:D77、“寒极生热”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答案:E78、脏腑气滞病变多发生于()A、肺、脾胃、肾B、心、脾胃、肝C、肝、脾胃、肾D、肺、脾胃、肝E、肝胆、肺、肾答案:D79、下列选项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阳盛伤阴D、重阴必阳E、阴中求阳答案:C80、大出血病证,常用大剂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养气81、“阳盛则热”的证候性质是()A、虚热证B、假热证C、实热证D、寒热错杂证E、阳亢耗阴证答案:C82、心的功能是()A、行血B、统血C、藏血D、纳气E、主气答案:A83、疠气是指()A、六淫邪气B、异常气候C、情志变化D、气机失常E、乖戾之气答案:E84、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联系的是()A、正经B、经筋C、经别D、皮部E、奇经答案:C85、手三阴经与足三阴经交接的部位是()A、手指端B、足趾端C、头面部D、胸部内脏E、四肢末端86、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C、暑多夹湿,易困脾土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答案:D87、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称为()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答案:B88、“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答案:E89、营气的分布特点是()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B、熏于肓膜,散于胸腹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答案:E90、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促使气机畅达作用的是()A、肝的功能B、心的功能C、脾的功能D、肺的功能E、肾的功能91、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是()A、阳盛则阴病B、阴盛则寒C、阳虚则寒D、阴损及阳E、阳盛格阴答案:E92、观察“虚里”变化,以了解其盛衰的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答案:B93、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答案:E94、具有“主升”生理特性的脏是()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C95、行于脉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脏腑之气96、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见赤色,脉见洪象,则病位在()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B97、五志相胜,怒所胜的是()A、喜B、思C、悲D、恐E、惊答案:B98、肝在体为()A、筋B、脉C、肉D、皮E、骨答案:A99、“阴盛则阳病”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答案:C10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属于哪一种养生原则()A、顺应自然B、养性调神C、护肾保精D、调摄饮食E、体魄锻炼答案:A。
中医学气的名词解释气,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核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保健等方面。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医学中的气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
气(Qi)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和生命活力的表现。
它是一种无形的、无色的、无质的能量,贯穿了整个宇宙和人体。
在中医学理论中,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分别来源于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
先天之气是由父母遗传而来的,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逐渐消耗;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饮食、运动等方式获取的气息和营养物质。
在人体内,气在经络中运行,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协调和平衡。
中医学认为,气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当气滞、气虚或气逆时,会导致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重视调理气的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气在人体内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其中包括:1. 元气(Yuan Qi):元气是个体生命的基础,在先天时就存在于人体内。
它的运行与否与个体的成长和发育息息相关,因此被视为维持生命的根本能量。
2. 血气(Xue Qi):血气是气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包括了人体内的氧气、养分和其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血气的充盈和流通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3. 护正气(Hu Zheng Qi):护正气是指人体自身的防御和抵抗力,它可以抵抗外邪的侵袭,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扰。
中医治疗中,提高护正气是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
4. 营气(Ying Qi):营气是参与身体组织生长、发育和代谢的能量。
它与饮食和消化吸收紧密相关,通过筋、骨、肌肉等组织来滋养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以上仅是对中医学中气的部分解释,实际上,气还包括了诸多不同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气还涉及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中不同类型的气与病症相关联。
中医师常常借助望、闻、问、切的方法来判断病人的气状况,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气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保健。
气的名词解释中医基础气,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医理论中,气被视为形体和功能的基础,它贯穿整个人体,维系生命的正常运行。
本文将探讨气的含义、分类与作用,以及中医学中气的临床应用。
一、气的含义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以描述机体生命活动为主要对象。
它既有宏观的意义,也有微观的解释。
从宏观角度看,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动力。
它是维持生命运行的基本力量,涵盖了呼吸、循环、消化等各个方面的功能。
从微观角度看,气是一种细微的物质粒子,分为真气、营气和卫气。
二、气的分类与作用根据中医理论,气主要分类为真气、营气和卫气。
1. 真气:真气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指的是遗传自父母的气,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后天之气是通过饮食和呼吸获得的气,可以通过调理饮食、锻炼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增强。
2. 营气:营气是由脾胃消化吸收后产生的气,它在体内运行,供应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营养物质。
保持脾胃功能的健康对于维持营气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3. 卫气:卫气是保护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
它具有防御作用,可通过肺、胃、脾等器官发挥作用,维护身体的平衡状态。
卫气的不足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感冒、病毒等外界病邪的侵袭。
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提供了身体运动、思维、呼吸等各种生理功能所需的能量。
其次,气的运行保证了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维持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此外,气还通过经络和经脉的运行来维持全身经络的通畅,保证血液循环的顺畅。
三、中医学中气的临床应用气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通过诊脉判断气的运行状态:中医师通过诊察脉搏来判断人体气血的运行状态。
根据脉象的细、浮、沉、缓、数等特征,可以判断气的盛衰、阻滞等情况,帮助确定疾病的诊断。
2. 通过气的调理来治疗疾病:中医治疗疾病常常通过调理气的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思考题绪论名词解释1.症2.病3.证问答题1.简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关的著作。
2.金元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3.何谓辨证论治?4.何谓“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试举例说明之。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名词解释1.精气2.阴阳3.五行4.相乘5.相侮问答题1.阴阳的特性有哪些?2.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3.何谓阴阳对立制约?以人的睡眠节律及四季气候变化为例说明。
4.何谓阴阳互根互用?其内容包括什么?5.何谓阴阳消长平衡?何谓阴阳的相互转化?6.何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7.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8.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9.何谓五行相生?其次序及关系如何?10.何谓五行相克?其次序及关系如何?11.何谓所胜、所不胜?12.应用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的治法有哪些?13.应用五行相克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的治法有哪些?脏腑名词解释1.天癸2.先天之本3.后天之本4.藏象问答题1.脏腑主要分为几类?各类的生理功能及特性分别是什么?2.何谓心主血脉?其功能正常发挥和哪些因素有关?3.心藏神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反映在哪几个方面?4.何谓肺主宣发肃降?其生理作用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5.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肺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如何?6.何谓脾主运化?其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如何?7.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8.脾主升清的含义是什么?9.脾主统血的机理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10.何谓肝主疏泄?其生理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1.何谓肾藏精?肾精的来源和作用有哪些?12.试述肾主水的作用机理。
13.何谓肾主纳气?14.简述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15.如何理解“胃主受纳腐熟的功能”?16.如何理解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17.何谓七冲门?18.脑的功能有哪些?其在生理上与五脏有何关系?19.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和人体的哪些组织有关?20.简述心和肺之间的关系。
中医气的分类中医学在气的分类上有很多的理论,这些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中医理论中,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中医气的分类。
一、中医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它贯穿于人体内外各个方面,具有活动性和动态性。
研究气的分类,可以有效地掌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运行状态,为我们的医疗保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中医气的分类1. 精气精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在中医理论中通常被称为元气或先天之气。
它是我们天生具有的,代表着我们的遗传基因和基本体质。
精气来源于父母,通过生殖系统传递到下一代。
2. 外气外气是指人体以外的气体。
中医学认为,外气有冷、热、湿、干、风、雨、雾等多种类型,当外气与人体气质失衡时,便会出现各种疾病。
3. 气血气血是人体内最为重要的两种生命活动物质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必须同时存在并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气血的变化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
4. 神气神气是一种非常细微的气体,它是由人体内部不断运行、交流和调整的各种生理、心理和精神活动所形成的。
神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代表着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和精神状态。
5. 气机气机是指人体内的气的流动和积聚状态。
中医学认为,气的不畅通会影响人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结论以上就是中医气的分类的总体概述,中医理论中有很多关于气的分类的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分类。
总之,气在中医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掌握好气的分类和特性,能够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关于“气”的功能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察受天地之气而生。
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至精至微的生命物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运行不息,维系人体的生命进程。
人生所赖,唯气而已。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气的运动停息,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
”《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指气的激发、兴奋和促进等作用。
主要体现于: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可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或出现性功能减退、生殖能力下降或早衰;亦可使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精血津液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亦可见精神委顿等症状。
二、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指阳气温煦人体的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主要体现于: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温煦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温煦精、血、津液,维持其正常运行、输布与排泄,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可出现体温低下、畏寒、脏腑功能减弱、血和津液运行迟滞等寒象,所以有“气不足便是寒”之说。
三、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指气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气的防御作用,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素问·刺法论(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另一方面,可驱邪外出。
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不易侵入;即便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抵御邪气能力下降。
一方面,易染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另一方面,患病后难以速愈。
中医学题库(附答案)一、单选题(共IOO题,每题1分,共100分)1、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薛生白B、朱震亨C、刘完素D、吴JSE、吴有性正确答案:D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A、阴阳失调B、气血郁滞C、代谢旺盛D、脏腑功能减退E、精气神渐衰正确答案:C3、下列属于相侮传变规律的是A、脾病及肝B、脾病及肾C、心病及脾D、脾病及心E、肾病及肺正确答案:A4、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湿邪风邪C、寒邪D、热邪E、火邪正确答案:A5、与肾相表里的是A、胃B、大肠C、小肠D、三焦E、膀胱正确答案:E6、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肺B、心C、肾D、肝E、脾正确答案:E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A、防御作用B、温煦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正确答案:D8、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A、固摄作用B、气化作用C、温煦作用D、防御作用E、推动作用正确答案:D9、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阴阳五行脏腑B、手足五行阴阳C、手足阴阳脏腑D、手足五行脏腑E、内外脏腑五行正确答案:C10、具有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处不至特征的致病因素为A、瘀血B、痰饮C、结石D、疣气E、风邪正确答案:B11、“命门”一词,首见于A、《难经》B、《类经》C、《中藏经》D、《太素》E、《内经》正确答案:E12、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脾病诊断依据的是A、唇淡无华B、口泛甜味C、肌肉消瘦D、多唾E、面色萎黄正确答案:D13、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胸腹B、头面C、手足D、上肢E、下肢正确答案:C14、按五行生克的关系,肝为脾之A、所胜B、母C、所不胜D、子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15、“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A、精血同源B、肝肾同源C^津血同源D、乙癸同源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1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消长平衡D、互根互用E、互相转化正确答案:E17、血和津液生成的共同物质来源是A、宗气B、元气C、营气D、精E、水谷精微正确答案:E18、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A、辨证论治B、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C、阴阳学说D、五行学说E、精气学说正确答案:B19、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肾B、肺C、心D、脾E、肝正确答案:E20、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B、温煦C、兴奋D、升散E、滋润正确答案:E21、正气大虚,邪气不盛,疾病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谓之A、正虚邪盛B、正盛邪衰C、邪正相争D^正虚邪恋E、邪正相持正确答案:D22、思虑过度,易导致A、心气紊乱B、肺失宣肃C、脾气郁结D、肾气虚弱E、肝失疏泄正确答案:C23、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是A、精气学说B、整体观念C、辨证论治D、五行学说E、阴阳学说正确答案:B24、机体感受病邪,病邪潜伏一段时间之后发病者,属A、感而即发B、徐发C、伏而后发E、继发正确答案:C25、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血能载气D、气能摄血E、血能生气正确答案:B26、因失血过多而出现下列症状,可用“津血同源”的理论加以说明的是A、面白B、头晕C、疲乏D、口渴E、舌淡正确答案:D27、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有赖于气的A、温煦作用B、推动作用C、防御作用D、气化作用E、固摄作用正确答案:D28、据五行相克理论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金水相生C^佐金平木D、益火补土E、滋水涵木正确答案:C29、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中心是A、奇恒之府B、形体官窍C、五脏D、六腑E、经络正确答案:C30、原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称为A、伏而后发B、徐发C、继发D、感而即发E、复发正确答案:E31、“阴盛则阳病”的病机主要是指A、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运B、阴寒内盛而致阳部受病C、阴寒内盛而致阳气不升D、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E、阴寒内盛而致阳气受损正确答案:E32、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跷有轻健矫捷之意B、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督有统率、总管之意D、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带指妇女白带正确答案:E33、“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阴阳俱衰证B、阳偏衰证C、阴偏盛证D、阴偏衰证E、阳偏盛证正确答案:D34、与风气内动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肾B、脾C、肺D、肝E、心正确答案:D35、津伤化燥病机多见于A、肺B、脾C、肾D、肝E、心正确答案:A36、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稳定性B、普遍性C、复杂性D、全面性E、可变性正确答案:E37、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A、发病急骤B、气候反常C、传染性强D、特异性强E、症状相似正确答案:B38、惊则易于导致A、气上B、气结C、气下D、气消E、气乱正确答案:E39、胃的生理特性是A、喜燥恶湿主降B、喜润恶燥主升C、喜燥恶湿主升D、喜润恶燥主降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40、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方法属于A、阴病治阳B、阳中求阴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阴E、平补阴阳正确答案:B41、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阴阳学说B、经络学说C、脏腑学说D、卫气营血理论E、五行学说正确答案:B4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A、阳中求阴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D、补阴扶阳E、阴病治阳正确答案:B43、与肺相表里的是A、小肠B、胃C、三焦D、大肠E、心包正确答案:D44、具有“泻而不藏”特点的是A、奇恒之腑B、六腑C^五脏D、五体E、五液正确答案:B45、本为水不涵木之肝阳上亢,继而出现肢冷面白,脉沉弱者,是为A、阴损及阳B、阴胜则阳病C、阳盛格阴D、真寒假热E、阳气亏损正确答案:A46、少腹疼痛,痛经闭经,经血紫色成块,或见崩漏,为瘀血阻于A、肝B、三焦C、胞宫D、胃肠E、冲任正确答案:C47、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中藏经》D、《诸病源候论》E、《千金要方》正确答案:B48、下列五行生克关系中哪项表述是错误的A、金生水B、金克木C、火克水D、火生土E、木克土正确答案:C49、与内湿病理形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肾B、脾C、肺D、肝E、心正确答案:B50、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
《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内经》是一部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思想和方法的重要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医学术的根本性参考书籍。
这本著作提出了营气、卫气这两个重要理论概念,它们分别表示着“营养”和“保护”两个功能,因此被称为“营气卫气学”。
关于营气、卫气的概念,《内经》明确指出:“气者,一脉也;营者,一脉之主也;卫者,一脉之营也。
”因此,营气指的是有能力滋养和维持人体健康的气体,而卫气指的是能够保护人体免受外界攻击者损害的气体。
营气、卫气是中国传统医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关于它们仍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首先,营气、卫气的本质是什么?《内经》指出,营气、卫气本质上属于“气”,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其次,营气、卫气的给予和维持的方式是什么?《内经》认为,营气、卫气的维护需要“调养”,但是调养的方式又有哪些?最后,营气、卫气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多大?营气、卫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是怎样的?营气、卫气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关于它们有很多仍未解决的问题。
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出发,这些问题都需要被深入探讨,并得到具体的解答,以帮助中医学从学术上更好地理解营气、卫气的理论意义及其在中医实践中的具体作用。
在广义上讲,营气和卫气具有相似的特点,但也有其不同之处。
首先,营气的作用是滋养和维持生命,而卫气的作用则是防护和保护,它可以帮助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其次,营气主要来自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而卫气则多来自于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环境等。
最后,营气、卫气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维持人体健康状态。
因此,营气、卫气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保持健康,同时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营气、卫气的平衡也是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们不仅是维持生命和保护身体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准则。
综上所述,《内经》中营气、卫气概念对于中医学理论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营气、卫气的本质、维持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提出更多实践性的结论,以更好地帮助中医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气的功能主治和作用1. 气的概述•气(Qì)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气是人体内外的生命能量,对身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包括体质气、营血气、脏腑气等多种形式。
2. 气的主要功能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 运输功能:气通过经络系统将养分和能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 温煦功能:气能温煦和调节体温,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运行。
- 防御功能:强健气机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防御外界病邪的侵袭。
- 固摄功能:气的运动功能可以保持脏器的正常位置,防止脏器下垂和松弛。
- 动力功能:气是身体运动和代谢的动力源,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运作。
3. 气的作用气在中医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调节脏腑功能•气的运行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谢。
•气的调节作用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新陈代谢,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2 维持血液循环•气的推动作用可以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各个部位。
•气的调节作用可以调整血液的粘稠度,预防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
3.3 提升免疫力•气的运行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
•气能够调节阳气和阴气的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4 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气的状态与人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气的畅通可以帮助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精神状态。
3.5 维持外形美观•气的运行对于皮肤的健康和美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的调节可以改善气色、延缓皮肤衰老,提升外形美观。
4. 不同体质气的特点不同体质的人的气特点也不同,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体质气的特点:4.1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气血不足,常感倦怠乏力、精神不佳。
•容易出现气短、气促、脉搏弱等气虚的症状。
•需要通过调养、药物等方式补充气血,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2 气郁体质•气郁体质的人情绪容易波动,常感郁闷、烦躁不安。
•容易出现胸闷、腹痛、头痛等气滞的症状。
•需要通过调整情绪、缓解压力,使气机畅通。
中医气的作用文章目录*一、中医气的作用*二、中医气运动的意义*三、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中医气的作用1、中医气的作用1.1、推动作用: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
1.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的体温、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循环运行等均需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
1.3、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
1。
4、固摄作用: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如固摄血液、汗液、尿液、精液等)。
1。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具体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2、中医解释什么是“气"气,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这里的气是存在于人体的无形的精微物质,维持着脏腑功能,常常与“血”对举,并称“气血"。
中医运用的“气”分为以下几种:2.1、先说卫气。
卫气是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是运行在人体体表,起到护卫周身、防御外邪的气。
如果卫气虚,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而生病。
2。
2、营气是运行于人体脉道中的,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与卫气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黄帝内经》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意思是营气与津液调和,注于脉中,化成血液,并保持了血液量的恒定。
2。
3、中气是特殊的概念,严格说来,是脾胃中焦之气,中医把存于肾中的肾精称为先天之本,相对的脾胃之气就称为后天之本。
所以,中气在人体有重要的意义,直接决定一些疾病的预后。
3、人体的气从哪来的3.1、双鼻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吸进氧气,与血结合,使人体产生能量和动力。
3.2、双眼双眼会让我们得气吗?是的。
当你看到赏心悦目的东西时,你会兴奋,你会感觉精气十足;当你看到恐怖之事时,你会吓得屁滚尿流;当你看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你会怒火中烧,正是怒从心头起,气自胆边生.3.3、双耳和双眼的道理一样。
中医气的名词解释始于古代的中医学,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学涉及众多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其中“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且广泛应用的术语之一。
本文将对中医学中的“气”进行全面的名词解释,以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
一、气的基本概念中医学中的“气”是指宇宙间存在的一种精微无形的物质,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这种气体被视为一种能量形式,能够通过各种载体传播和影响人身体的功能。
对于中医学而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人体功能、形态和情绪的源泉。
二、气的分类与特点中医学将气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元气、营气、阴气、阳气、外气和内气。
每种类型的气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相互作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其中,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通过遗传传递;营气是人体内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负责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活动;阴气和阳气则代表了身体内部平衡的两个方面;外气和内气则分别代表了外界的影响和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三、气的运行与失调根据中医学的观点,气在人体内部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运行。
正确的气运行可以维持健康,而气的失调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师通过诊断脉搏、观察舌苔和询问病史等方式来判断气的运行状态,并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治疗。
如果气的运行过程受到阻碍,就会形成气滞;如果气的过程过于亢进,就会出现气逆;而气骤则代表了气的异常剧烈变化。
四、气的应用与调理中医学中,气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通过调理气的运行和平衡身体内外的气场,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常用的针灸、推拿和气功等疗法,都是通过调整气的运行来促进身体健康。
同时,中医药中许多草药也具有调节气的功效,通过服用这些中药,可以改善气血不畅、气虚和气郁等症状。
五、气的重要性与争议虽然气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其准确的科学解释仍然存在争议。
现代医学倾向于通过解释神经、免疫和激素等生理机制来理解疾病和治疗方式。
然而,许多中医学家仍坚信气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并致力于通过现代科学方法来验证气的真实存在和作用。
关于中医学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讨论了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
认为目前教材中对气的功能的表述,过分强调阳气的功能而忽略了阴气的作用,是重阳轻阴观念的反映,营养作用不是一身之气的功能,而应归属于精的功能;气是一类生命物质而非功能,气的功能由其结构或构成成分所决定,功能与结构应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 气 功能 结构 营养作用 阳气 阴气 一身之气 对于气的功能,五版教材与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表述的基本一致,只是规划教材中多了一条“营养作用”[1]。
此处所说的气,不是指人体中某一种具体的气,而是指一身之气;气的功能,也不是指某一具体气的作用,而是指一身之气的功能,或者说是人体内各种具体之气的功能的归纳,即各种具体之气的共有作用。
如果以这一原则来分析两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所叙述的气的功能,可发现有以下问题值得讨论。
1 过分强调阳气的功能而忽略了阴气的功能 如果温煦和推动是一身之气的功能,那么“凉润”和“调控”作用也应是一身之气的作用。
按照“气分阴阳”的逻辑思维[2],一身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有阳气的作用就得有阴气的作用。
推动和温煦作用实际上是阳气的功能,按道理也应同时表述阴气的功能如凉润、调控等。
温煦与凉润协调,推动与调控统一,才是一身之气正常作用的表达。
当然,人体的阳气还有兴奋、升发等作用;相对来说,阴气还有抑制、沉降等作用。
兴奋与抑制,升发与沉降,协调共济,则阳气与阴气调和,一身之气畅达。
中医学的“重阳轻阴”观念,无疑是受古代人文社会及哲学的“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也有些许关联。
古时由于中原地区气候偏寒,加之饮食营养缺乏,蛋白质的摄入不足,热量不够,故人们过分依赖太阳的光辉,以温暖身体,维持生命活动。
不仅如此,古人观察到自然界的所有的动植物包括庄稼都依赖太阳的光照以生存。
由此产生太阳是自然界一切生命之主宰的联想。
太阳即天,因而引申出天是生命主宰的哲学意味的概念。
这可能是“重阳轻阴”思想产生的源头。
从人文社科的层面来看,重阳轻阴是男权主导思想的反映,说明此时已经完成了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或男权社会的过渡。
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认为种族自身的繁衍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生殖崇拜的原因,人们同样崇拜产生自然万物的水和大地,将其称为“母亲”,因而产生了水与大地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观念。
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3]大地与水属阴,这可以说是“重阴”观念的源头。
但随着人们对男性在生殖过程中所扮角色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男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逐渐显露并占据上风,母系氏族社会解体而代之以男权社会的建立,重阴观念由此终止而尊阳思想因之产生。
据研究,《易》有三个不同版本,如《周易・春官》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属“夏易”,《归藏》属“商易”,皆已失传,据说老子的思想可能受《归藏》的影响。
《周易》讨论阴阳的对立统一,注重“阳刚”的主导地位,而《归藏》则恰恰相反,强调“阴柔”为主导力量[4]。
可见,到了《周易》时期,“重阳轻阴”观念已成定型。
其后又由西汉时期的哲学家董仲舒发展为“阳尊阴卑”说[3]。
虽然中医学受古代哲学“阳尊阴卑”思想的影响深重,强调阳气作用的重要性,但还是讲阴阳协调是生命的根本保证。
以阳气的温煦、推动、兴奋、升发等作用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无疑是正确的,但若少了阴气的凉润、抑制、宁静、调控等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会失常。
所以《素问・生气・2・ ITCM.Sep.2001,Vol.18,No.5通天论》既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5]。
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而金元时期刘完素的主寒凉,朱震亨的主养阴等,已见重视“阴柔”之端倪。
至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则已经强调人体阴气的凉润、制热、宁静等功能的重要性了。
因此,应恰当合理地评价人体阳气与阴气在生命活动和抗御疾病及祛除病邪中的作用,没有必要过分强调阳气或阴气的重要性。
其实,人体的阴气与阳气在养生防病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处理疾病时,对寒性病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而对热性病证则重视阴气的重要性而已。
2 营养作用不是一身之气的功能 在人体诸气中,可能只有营气具有营养作用,元气、宗气等一般都不讲营养作用。
规划教材说:“主要指由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
此气与津液结合而成为血液……故称之为营气。
此气可凝聚而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各种器官之形体;亦可被消耗而产生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
”[1]若营养作用是指水谷精气的作用,那么应归到精的功能中去论述。
因水谷精气即水谷之精,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而化生的精华物质,一般与津液相合为液态,故《内经》又称之为“津液”,如《素问・厥论》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之说[5]。
水谷之精输送到脏腑中则为脏腑之精,故《灵枢・本神》有“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之论[6]。
水谷之精或水谷精气,不属于气的范畴,而属于精的范围。
再者,水谷之精也不皆都化为营气,只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化为营气,而其中的悍烈部分则化为卫气。
故《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5]此“水谷之精气”,是指水谷之精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之气,或者说是“谷气”中富有营养的部分,而“水谷之悍气”是指谷气中的悍烈而善流动的部分相对而言,并非是指全部的水谷之精或谷气。
规划教材中的表述,不但没有分清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谷气)的概念,而且将营气与整个水谷之精的概念混而为一[7]。
至于“此气可凝聚而成人体的脏腑经络、各种器官之形体”之论[1],的确不敢苟同。
由水谷之精或营气来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等实体器官,那么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什么用?“人始生,先成精”[6]又怎样解释?这实际上是混淆了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而得出的结论[8]。
按中医学的说法,人体生命由父母构精化生,即精(此精是指先天之精)是生命化生的本原。
按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说法,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人为自然万物之一,也是由气构成的。
但此气是指宇宙本原之气,并非人体内的谷气、营气或一身之气,更不可能是指水谷之精。
3 气的功能与其结构应是一致的 气是人体内运行不息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但并非指某种功能。
设若气是指人体的或某脏腑的某种功能,那么气的功能只能是“功能的功能”了,这将导致气概念在逻辑上的混乱。
一般地说,物质的结构或构成成分决定着它的功能,而其结构和构成成分也可因其功能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气的结构或构成成分不同,其功能就各具特色。
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构成成分不同,其功能就大不一样。
先天之气如元气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之功能,而后天之气如宗气只有助肺司呼吸和贯心脉行血气的功能。
一身之气中既有先天之气的成分,又有后天之气的成分,分布到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因其所含先天之气或后天之气的成分不同,所在部位有别,因而有相对特异的功能。
如心气主要由后天之气构成,能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血管的舒缩和精神情志活动;而肾气主要由先天之气构成,有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尿液的生成、排泄以及呼吸运动的作用,并有资助和促进其他脏腑之气的作用,实为各脏腑之气的根源。
毋庸讳言,中医学对气的结构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某些气的构成成分只能据其功能来推断。
可以设想,人体之气中,具有防御作用的气与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其构成成分肯定有别。
具有防御作用的气可能是一些免疫蛋白一类的物质,而具有固摄作用的气可能是调节平滑肌等组织的成对的神经递质类物质。
我们只有将气的概念规定为人体内的一类极细微物质,使其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并将其逐渐具体化,即分成一些内涵相对固定具体的气,才能揭示其结构或构成成分,并科学地表达其功能。
・3・中医药信息2001年第18卷第5期 虚实真假质疑王芝兰1, 董吉香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鸡西市中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关键词 虚实真假 理论探讨 虚实是概括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盛衰变化的两个纲领。
《素问・虚实通评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虚指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机能减退;实指邪气亢盛,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
人体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机能减退所表现出的证候,谓之虚证;邪气亢盛,脏腑经络机能亢进或障碍所表现出的证候,谓之实证。
关于虚实的临床表现,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华元化《虚实大要论》曰:“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闷眩,唇口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疽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五脏之实也。
” 疾病的发展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因此,虚实病机的盛衰变化也表现出多向性。
五版、六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病机的虚实变化概括为虚实转化、虚实错杂和虚实真假三种,并认为“至虚有盛候”是真虚假实,由于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出现假实症状,如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脉虚,同时兼见腹胀满、腹痛。
“虚”是病机本质,而“实”则是表现的假象。
“大实有羸状”是真实假虚,是因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等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出现假虚症状,如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同时兼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
“实”是病机本质,而“虚”则是表现的假象。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欠妥,至少不够全面。
所谓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包括一部分真正意义的虚实真假,但其中大部分属于虚实错杂,只不过虚实某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已,不存在什么真假之别。
正气虚弱,气血不足,气化无力,气的运动必然受阻,出现腹胀满、腹痛等气滞症状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是的“虚”和“实”都是真象而非一真一假。
反之,热结肠胃,痰湿内蕴日久,邪气结聚,阻滞经络,必然耗气伤血,损伤正气,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出现虚象,此“虚”也非假“虚”而是真“虚”。
《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说:“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气得以居之。
若此辈者,无论其有形无形,但当察其缓急,皆以正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