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47.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首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出炉
2010年03月18日00: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牛纪伟张丽娜)《2009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18日出炉。
报告对去年国内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日益增多,呈波浪式起伏状态,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这份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网络舆情指数体系(IRI)”,由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艾利艾咨询机构撰写的报告,是国内首份权威的网络舆情指数报告。
报告对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透视发现,在国家大事件中,舆论态度以正面评价为主;经济类话题容易成网络媒体兴奋点;反腐倡廉诉求成为网民主要呼声,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反腐维权的话语权;论坛、博客消息往往能引发轰动性效果,应对网络舆情的不同态度带来的结果也会迥异,顺应民意可缓和舆情,如果回应欲盖弥彰则较事件本身更易引爆舆论,而消极回避与回应不当将使刻板印象被强化。
报告重点分析了网民的关注结构。
针对天涯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搜狐社区、中华网论坛、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网络社区2009年前9个月相关板块的发帖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发现,在网民点击结构中,财经与国际分列第一、第二位,而在网民发帖结构中,国际趋于第二位,财经居于第五位。
财经帖子吸引点击的能力强劲。
报告除了对当下网络舆情特点以及出现的可喜变化外,还梳理了2009年网络舆情的主要问题,包括恶炒、低俗、失控、情绪化等。
第1页:调查概述及结论:IT网民上网历史久远前言调查概述及结论(一) 调查说明《2009年中国IT网民网络行为调查》主要针对中国IT网民进行,此次调查中将具有以下特征的被定义为中国IT网民:• 生活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居民• 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 IT网站读者此次调查共涉及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涉及的城市达到282座。
在调查方法中,此次调查采取网站调查为主,投放调查的网站全部为IT网站,其中以中关村在线为主,兼顾旗下85家全国IT分站及合作伙伴。
(二) 主要结论1、中国IT网民结构特征• 中国IT网民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IT网民占比65.4%,女性IT网民占比为34.6%。
• 超过85%的IT网民年龄在35岁以内。
这个群体不仅年轻,而且文化程度也高,87.1%的IT网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 IT网民在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的分布最高,分别达到27.5%、22.2%、19.2%。
• 在31个省市中,只有广东省和北京市的IT网民比例超过了10%,分别为13.3%和11.1%。
• IT网民分布比例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武汉、苏州、成都、重庆,其中四大直辖市均列其中。
2、中国IT网民一般上网行为• IT网民上网时间不固定,随机上网比例达到60.8%,只有12.3%的网民会在固定时间上网。
• IT网民在公共场所如网吧、机场等上网的比例较少,不及5%,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在家里上网。
• IT网民有近1/5的人群每周长时间上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
• 每天9点到23点都是IT网民集中上网时间,在这期间每点钟都有超过20%的IT网民上网。
•IT网民接触网络时间较早,有50.3%的人群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上网。
3、中国IT网民的网络应用• IT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是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比例分别为72.6%、26.5%。
• IT网民对新闻敏感度高,80.4%的IT网民经常浏览的网站是新闻类网站。
编者按:2009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总结会,介绍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情况,并发布了2009年度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发展报告。
其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鼎捷软件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分别发布了其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报告。
在此,我们摘编了这些报告的主要内容,供广大中小企业参考。
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总结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发展报告信息发布会,向40多家新闻媒体发布了2009年度中小企业管理运营、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和电子商务应用调查和发展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对于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缩短工业化进程,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改善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是两化融合的基本载体,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使中小企业对通过信息化实现转型升级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以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困难为重点,围绕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开展了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促进两化融合;组织开展信息化推进和培训活动;资金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宣传典型案例,这些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9年度中小企业信息化系列报告,是在开展大规模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政策、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要内容如下: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运营现状和发展情况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改善管理运营状况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认真地思考信息化的价值。
2009年中国IT网民网络行为调查分析报告第1页:调查概述及结论:IT网民上网历史久远前言调查概述及结论(一) 调查说明《2009年中国IT网民网络行为调查》主要针对中国IT网民进行,此次调查中将具有以下特征的被定义为中国IT网民:• 生活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居民• 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 IT网站读者此次调查共涉及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涉及的城市达到282座。
在调查方法中,此次调查采取网站调查为主,投放调查的网站全部为IT网站,其中以中关村在线为主,兼顾旗下85家全国IT分站及合作伙伴。
(二) 主要结论1、中国IT网民结构特征• 中国IT网民男女比例约为2:1,男性IT网民占比65.4%,女性IT网民占比为34.6%。
• 超过85%的IT网民年龄在35岁以内。
这个群体不仅年轻,而且文化程度也高,87.1%的IT网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 IT网民在华北、华东和华南三个地区的分布最高,分别达到27.5%、22.2%、19.2%。
• 在31个省市中,只有广东省和北京市的IT网民比例超过了10%,分别为13.3%和11.1%。
• IT网民分布比例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天津、武汉、苏州、成都、重庆,其中四大直辖市均列其中。
2、中国IT网民一般上网行为• IT网民上网时间不固定,随机上网比例达到60.8%,只有12.3%的网民会在固定时间上网。
• IT网民在公共场所如网吧、机场等上网的比例较少,不及5%,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在家里上网。
• IT网民有近1/5的人群每周长时间上网,每天上网时间超过8小时。
• 每天9点到23点都是IT网民集中上网时间,在这期间每点钟都有超过20%的IT网民上网。
•IT网民接触网络时间较早,有50.3%的人群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上网。
3、中国IT网民的网络应用• IT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是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比例分别为72.6%、26.5%。
• IT网民对新闻敏感度高,80.4%的IT网民经常浏览的网站是新闻类网站。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报告摘要 (4)第一章调查介绍 (6)一、调查背景 (6)二、报告术语界定 (6)三、调查方法 (7)四、报告创新 (9)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11)一、网民规模 (11)(一)总体网民规模 (11)(二)宽带网民规模 (12)(三)手机上网网民规模 (14)二、网民结构特征 (15)(一)性别结构 (15)(二)年龄结构 (16)(三)学历结构 (17)(四)职业结构 (18)(五)收入结构 (19)(六)城乡结构 (19)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21)一、基础资源概述 (21)二、IP地址 (21)三、域名 (22)四、网站 (23)五、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23)第四章网络接入 (25)一、上网地点 (25)二、上网设备 (25)三、接入方式 (26)四、上网时间 (27)第五章网民网络应用 (28)一、主要网络应用使用行为 (28)二、热点网络应用调查 (32)(一)网络安全 (32)(二)网络涉农信息 (34)第六章手机上网行为研究 (36)一、手机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36)二、手机上网应用行为 (38)三、3G市场预期与手机上网影响因素分析 (39)第七章网民网络生活形态研究 (43)一、总体分析 (43)二、中国网民网络信任 (44)三、中国网民网络互动 (45)四、中国网民网络依赖 (47)本次报告的结语 (50)附录1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51)附录2 调查支持单位 (59)报告摘要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
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4%,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4.3%。
虽然中国的宽带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互联网发达国家。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5.9%,半年内手机网民增长超过3700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不断加强。
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都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
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以利于各国在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国信息化发展的相对实力,科学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有着强烈的需求,此项综合指数的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二)研究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并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
2006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监测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
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追踪、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本研究组在国家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2009中国互联网受众指数测量数据报告简版结论与发现1报告结论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展示广告、定向广告、用户口碑成为互动营销的中坚力量2008年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突破3亿,为互联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DCCI 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08年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达3.03亿,比2007年的1.82亿增长66.5%。
在奥运等大事件传播中表现良好的互联网,08年加速发展,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虽然2009年互联网的发展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该影响应该只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仍会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结构日趋多元,购物、游戏发生费用比例上升。
DCCI 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在网络消费的结构统计中发现,网络接入、网络购物、网络游戏、IP电话和即时通讯增值服务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
近8成(76.0%)用户网络接入发生费用,应该说,在奥运网络传播的强力刺激下,更多的互联网用户选择互联网接入,从而在网络进行更多的消费行为。
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的消费比例也较2008年的上半年有所增加,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选择成本更低的网络购物,以及更多用户选择网络游戏作为休闲方式都将会成为2009年的主要趋势。
图片广告成为互联网用户关注、点击最多和最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广告形式。
DCCI 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有36.3%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关注/浏览图片广告,21.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点击/参与图片广告,16.9%的中国互联网用户表示受图片广告对购买行为影响最大,成为所有被调查广告形式中,三项指标表现最好的。
图片广告以直观、容易理解、所占空间较小等因素,成为网络营销效果较理想的广告形式之一。
电子邮件广告成为广告营销双刃剑。
作为中国互联网受众使用比例较多的互联网应用,电子邮件作为广告载体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不相关的邮件仍会引起互联网用户的反感。
电子邮件广告是广告主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最好方式,近年来对垃圾邮件的规范及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成熟导致垃圾邮件明显减少,电子邮件的自主订阅则明显增多;随着用户对电子邮件的处理的主动性的增加,通过电子邮件关注广告的互联网用户比例更高,相信未来电子邮件广告依然会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广告形式。
2009中国工业化报告陈佳贵、黄群慧、余菁、王钦、钟宏武等目 录总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能源工业:电力工业高技术工业:医药制造业中高技术工业:汽车工业中低技术工业:钢铁工业低技术工业:食品工业总论: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
我们的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的整体工业化进程已经达到中期的后半阶段。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现在我国有些工业行业的现代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大量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但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在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制定科学的工业现代化战略,从而指导快速推进我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
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在前期研究中,我们曾经对2000年前后的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具体的评价,结果是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为28.72,综合考虑基本指标、辅助指标及汇率、购买力、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最终根据经验修正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范围在21~31之间。
这表明,虽然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与工业现代化国家还相差很远,但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已经起步,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这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的国家都要启动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国际经验是相吻合的。
中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步伐过程中积极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来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
为了反映我国工业现代化的最新进程,评价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现状,我们这里采用同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具体参阅第二章),应用最新的数据来计算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
但是,我们的评价指标很多不是一般统计年鉴能够提供的。
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我们将评价2004年我国工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
第一,200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次经济普查的数据,给出了2004年我国的经济普查数据,我们的一些数据将以经济普查数据为准。
信息化工作通讯2009年第5期(总第45期)陕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四日本期导读●【要闻报道】袁纯清省长听取全省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李毅中部长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三个层面郑小明副省长在临潼调研“新农合”信息化建设陕西联通3G正式商用●【工作动态】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进展情况省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方案通过评审省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巅峰网”开通试运营西安市地税局重点税源网上直报系统开通宝鸡市组织部分县区考察学习电子政务建设●【他山之石】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效●【信息技术知识】浅议物联网●一句话新闻●《信息化工作通讯》征稿启事编委会主任:蒋跃副主任:蔡苏昌委员:何宇飞高翔黄永宏王根平陈亚东白晓军张帆编辑:安克万尚保卫况华【要闻报道】袁纯清省长听取全省信息化工作情况汇报10月22日上午,省长袁纯清和副省长吴登昌听取了省工信厅厅长、省信息办主任蒋跃关于全省信息化工作情况的汇报和省工信厅副厅长蔡苏昌关于省电子政务支撑中心项目汇报。
蒋跃厅长从全省信息化基本情况、2009年重点工作、2009年信息化资金安排计划、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抓好信息化工作的思路及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袁纯清省长充分肯定了“十一五”以来我省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一是要下大力气抓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三是要坚持统一平台、统一网络,加强电子政务整合;四是做好规划和标准,继续推进城市信息化。
袁纯清省长对省电子政务支撑中心项目的“企业投资、政府租赁、租赁期满产权归政府”的运作模式给予肯定,并要求加快建设。
李毅中部长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三个层面近日,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要从三个层面选准切入点,推进两化融合。
下面是有关内容。
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危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跟09年的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不一样,09年中国IDC市戳规模还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
电信运营商对于这块的重视程度得到不断的提升,电信运营商持续不断的增大。
对于一些IDC公司服务器的数量,是能够衡量一个IDC产业服务能力的指标。
在2009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从市场结构来看,传统软件,互联网产业,作为IDC产业的构建仍然是最大的基础。
这个增长的主要动力的话,还是网游业这块,占到了21.9%的市场份额。
还有是综合信息的网站,视频和SNS这些社区网站增长的比较快。
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成为整个IT产业的关键,是因为网游产业经历了蓬勃的发展。
Q3的时候达到了8000多万美元,金山也是有大量的上升,同比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
网游业和近期发展的互联网仍然是IDC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服务类型来看,基础服务仍然是占据主导因素。
增值服务的种类也是不断增多的。
IDC圈调查结果显示,收入贡献最大的是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和托管主机。
增值服务目前集中在网络测试。
我们看一下IDC的运营成本,目前IDC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前期投入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它的维护成本得到了不断的扩大,未来服务将成为一个IDC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也是成本投入上的一个重要的考量环节。
我们可以看到从08年到09年设备的投入上还是有很大的服务下降,但是维护上有很大的上升。
行业的情况,尽管互联网仍然是它的支撑环节,但是在一些传统产业,他们对网络的重视程度正在得到很快的提升,客户数量上在内,能源,制造业是重点的地方。
客户购买服务器,租用的话,直接租用属于疏导的位置。
IDC客户的特征,与过往几年有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在于说以前用户比较注重价格,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你的品牌和服务这两方面的重视程度正在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我们可以看到选择IDC的因素,最大的因素是品牌。
对于品牌的偏好里面,会优先考虑到品牌,价格与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占到了第二位的份额。
经过IDC并购与发展,用户选择IDC服务,并不单一是参照价格。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2009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业在新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受冲击最明显的行业。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国内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和世界经济逐步回暖,电子信息产业自下半年起开始呈现企稳向好的迹象,生产增速低位回升、出口下滑速度放缓、经济效益降幅收窄,总体回升态势基本明朗。
未来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形势监测并加大调整力度,才能确保产业平稳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同比增长0.1%;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长5.2%;出口交货值28932亿元,同比下降5.6%。
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
表1 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情况计量单位 2009年 2008年 增速%一、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51305 51253 0.1利润 亿元 1791 1703 5.2 税金亿元 664 586 13.3 从业人员 万人 755760-0.6销售产值亿元 50202 49019 2.4出口交货值 亿元2893230651-5.6二、软件业软件业务收入 亿元9513757325.6%表2 2009年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主要产品名称单位产量 增速% 移动通信手持机 万部 61925 10.7 移动通信基站 万信道 3022 102.2 彩色电视机 万台 9899 9.6 微型计算机 万部 18215 33.3 打印机 万台 3641 -13.6 数码相机 万台 8026 -1.7 集成电路亿块414-0.7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课程(二)发展速度总体回落,前低后高态势明显1、生产增速低位回升。
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3%,扭转了上半年下滑的势头,但比上年增速下降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50202亿元,同比增长2.4%,扭转了前10个月连续下滑的势头。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杨京英熊友达姜澍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全面衡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中国在国际比较中地位的综合统计评价指数,该指数“从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与效果、信息消费五个方面诠释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同时,“力求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设定目标,使指数更具代表性”。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可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尺度(指标体系见附件)。
据最新统计数据资料测算,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45,比上年增长14.48%。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五位。
中国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信息化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国家行列。
【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概况】200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645,比2007年提高了0.015个点。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占据前两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达到0.892和0.844,京沪两地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上年有所减小,差距从0.069减小到0.048;天津、浙江、广东分别位居全国第三至第五,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为0.737、0.735和0.730,与上年相比,天津比上年提高了0.018个点,增长17.46%,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而广东仅上升0.010个点,增长10.42%,从上年的第四位下降至第五位。
表6.1 2000-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与分类指数比较在信息化发展指数的五个分类指数中,除信息消费指数外,其余四个分类指数值都较上年有所上升,各分类指数的情况是:使用指数最高,为0.887,比上年提高0.040个点;其次是知识指数,为0.794,比上年提高0.013个点;环境与效果指数为0.555,比上年提高0.019个点;信息消费指数为0.516,比上年下降0.033个点;基础设施指数为0.409,比上年提高0.008个点。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期刊名称】《中国信息界》【年(卷),期】2010(000)004【摘要】国际电信联盟(ITU)在全球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统计数据的收集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近年来该机构一直在积极研究建立新的统计工具进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探索和制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使得各国能够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评估和定位各自信息社会的进程.国际电信联盟单独或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出了五个主要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①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接入指数(DAI);②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数字鸿沟指数(DDIX);⑤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④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机遇指数(DOI);⑤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届世界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指标会议(WTIM)上推出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总页数】6页(P71-76)【作者】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的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一 [J],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2.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J],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3.联合国贸发会议信息化扩散指数(ICT-DI)的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四 [J],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4.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络就绪指数(NRI)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五 [J],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5."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国际比较研究报告 [J], 国家统计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杨京英熊友达姜澍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全面衡量和评价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中国在国际比较中地位的综合统计评价指数,该指数“从基础设施、使用、知识、环境与效果、信息消费五个方面诠释国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同时,“力求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设定目标,使指数更具代表性”。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可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尺度(指标体系见附件)。
据最新统计数据资料测算,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45,比上年增长14.48%。
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广东信息化发展水平居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五位。
中国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信息化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国家行列。
【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概况】200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645,比2007年提高了0.015个点。
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和上海依然占据前两位,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达到0.892和0.844,京沪两地信息化水平的差距较上年有所减小,差距从0.069减小到0.048;天津、浙江、广东分别位居全国第三至第五,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为0.737、0.735和0.730,与上年相比,天津比上年提高了0.018个点,增长17.46%,从上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而广东仅上升0.010个点,增长10.42%,从上年的第四位下降至第五位。
表6.1 2000-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与分类指数比较在信息化发展指数的五个分类指数中,除信息消费指数外,其余四个分类指数值都较上年有所上升,各分类指数的情况是:使用指数最高,为0.887,比上年提高0.040个点;其次是知识指数,为0.794,比上年提高0.013个点;环境与效果指数为0.555,比上年提高0.019个点;信息消费指数为0.516,比上年下降0.033个点;基础设施指数为0.409,比上年提高0.008个点。
1995-2008年,中国信息化在五个方面呈现非均衡发展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国民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稳步提升,使用指数和知识指数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指数值均高于总指数;但环境与效果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表明目前中国经济实力较低,信息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等严峻现状。
同时,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中国信息消费增长缓慢,信息消费指数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见图6.1)。
图6.1 1995-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及各分类指数比较为便于与上年度比较,本报告延续采用雷达图比较的方法,对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结构差异进行比较。
如图6.2所示,全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偏向于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尚显不足;北京偏向于环境与效果指数,这主要得益于其人均GDP水平较高以及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上海则最为接近正五边形,说明信息化发展较为全面与均衡。
通过上述比较发现,中国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仅在总量上不一致,而且在结构上也有所差异。
图6.2 2008年全国、北京和上海信息化发展分类指数的雷达图比较【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持续增长】(一)2008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长14.48%2008年,中国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与2007年相比,信息化发展指数增长14.48%;五个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由高到低排列,使用指数增速最快,达到41.19%;其次为环境与效果指数,增长16.19%;基础设施指数和知识指数,分别增长了4.81%和1.70%;信息消费指数呈现负增长,下降6%。
(二)“十一五”计划前三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年均增速13.30%自1995年以来,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从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增长速度来看,这是信息化增长的三个不同阶段(见图6.1)。
第一阶段(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计划期间)为快速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开始大规模起步建设,在各个方面迅速发展,计算机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互联网用户群体,信息产业不断发展。
据测算,“九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70.14%。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计划期间)为平稳增长阶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建设在各方面蓬勃发展,移动电话在城乡快速普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互联网用户群体日益壮大,信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据测算,“十五”期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6.61%。
第三阶段(2006年至2008年的“十一五”计划前三年期间)为保持平稳增长阶段。
2006年以来,信息化发展延续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信息技术应用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发展在平稳中孕育出新变化。
在此期间,信息化发展指数年均增长13.30%,但各分类指数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其主要特点是:①基础设施指数年均增长7.25%,增长速度大幅回落。
“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由于信息化建设处于进步阶段,电视机和固定电话快速普及,计算机和移动电话从无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分类指数的年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9.72%和22.21%。
“十一五”计划开始以来,电视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的拥有率已基本饱和,因此,2006-2008年基础设施分类指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回落为7.25%。
②使用指数年均增长38.27%,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从1995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2006-2008年,信息化使用指数年平均增速达到38.27%,比“十五”时期的增速高1.56个百分点,这不仅是政府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同时也是互联网用户市场发展空间与潜力巨大的表现。
③知识指数年均增长1.66%,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④环境与效果指数年均增长9.63%,增长速度比“十五”计划期间平均增幅高2.64个百分点;特别是2008年,信息化环境与效果指数比上年增长16.19%,增速比上年高10.51个百分点,表明国家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且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较大。
⑤信息消费指数出现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3.33%。
信息消费指数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近三年来信息通讯技术没有出现重大变革,已经成熟的信息通讯技术产品价格下降,以及电信资费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居民在居住、购车和食品消费等方面支出加大,信息消费支出占比则相应下降。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在居住和食品消费方面的支出分别增长16.6%和17.4%,城镇居民家庭的信息消费支出仅增长4.6%,从而使城镇居民家庭信息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了2.2个百分点。
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致使2007年和2008年信息消费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52%和6%(见表6.2)。
表6.2近年来中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对信息化指数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依据信息化水平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
2008年,北京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92,介于2007年世界排名第13位的澳大利亚(0.896)和第14位的日本(0.891)之间;上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844,与排名第22位的爱沙尼亚水平相同。
此类地区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为0.86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5倍,在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五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基础设施指数和环境与效果指数,均大大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陕西、山东、重庆和山西,共10个省(直辖市)。
这些省(直辖市)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68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6倍和第一类地区的78%。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各分类指数(除环境与效果指数略低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设施指数高出的幅度最大。
②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
③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这正是该类地区与第一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吉林、新疆、河北、黑龙江、湖北、内蒙古、海南、宁夏、湖南、江西、四川和广西,共12个省(自治区),吉林由上年的第二类地区下降到了该类地区。
这些省(自治区)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60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和第一类地区的70%。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除知识指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基础设施指数、环境与效果指数和信息消费指数均与第二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差距。
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青海、安徽、河南、甘肃、云南和贵州,共6个省,河南由上年的第三类地区下降到该类地区。
这些省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平均水平为0.566,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和第一类地区的65%。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①五个分类指数不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均低于第三类型地区。
②环境与效果指数、信息消费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
③基础设施指数、知识指数和使用指数均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该类地区与第三类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差距。
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为西藏自治区。
2008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525,虽然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和第一类型地区的60%,但自身纵向比较,信息化有较大提高。
西藏2008年和2007年连续两年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增速居全国第一。
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知识指数和信息消费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其他各类地区的差距都比较明显。
基础设施指数在各类地区和各类指数的比较中为最低。
表6.3 2008年全国及信息化五类地区总指数与分类指数比较通过对以上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表明全国地区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并存在数字鸿沟。
【对策和建议】自“十一五”计划时期以来,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化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各地区间存在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加快中国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建议:(一)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深入进行信息化基础性及前沿性研究,提高信息通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要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信息化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应用,提高生产率和效益;要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企业生产制造装备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营销信息化,提高企业电子商务水平;要建立有利于信息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相关法规及优惠政策体系,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