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学微电子学院2017录取名单
- 格式:pdf
- 大小:129.03 KB
- 文档页数:4
招生简介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业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
微电子所本着“惟精惟一、求是求新”的办所精神,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任务,一方面拓展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发展交叉学科方向;同时通过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发展。
微电子所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高技术研究机构,成为我国IC技术和产业领域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促进国家微电子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微电子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4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职工62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高级研究人员91人,上岗研究生导师7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4名),在读研究生近300多人。
主要研究方向:1.硅器件及集成技术;⒉微细加工与新型纳米器件集成;3.微波电路与化合物半导体器件;4.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应用(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通信与多媒体片上系统芯片、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开发、电子封装)。
本专业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门交叉与综合性学科,跨专业学习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与潜力,因此微电子所欢迎并鼓励微电子专业及通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除招收普研(学术型)外,我所还计划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430109)和集成电路工程(代码:430110)两个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所2011年度研究生招生仍为国家计划内公费。
专业代码: 080903专业名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与导师w 硅器件及集成技术该方向为一室、九室、十室研究方向,主要从事CMOS及SOI CMOS器件与集成电路、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器件与集成电路、微系统及集成技术研究等的研究、设计、制造及测试。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10-12 | 编辑: | 【大中小】【打印】【关闭】为加强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一步提高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文件的精神,并根据我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如下:培养目标我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理想。
在攻读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格。
学习年限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从事学位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为二年至三年。
正常情况下,如不能按时毕业者,若完成学习任务,论文答辩未通过,作结业处理。
确实由客观因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必须由导师提出申请,经研究生部核准,可延长半年至一年,延长学习的时间不计算学制。
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3年半,论文工作必须结合本职工作。
硕士学位研究生一般不得提前毕业。
培养方式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纪律和理想教育相结合。
对硕士生除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课外,还应加强形势、政策、理想、法纪、道德品质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学位课程和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
硕士生既要系统地学习理论,也要接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锻炼。
贯彻指导教师负责带教和指导教师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导师应该从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两方面关心和教育硕士生。
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原则和要求,结合研究方向,制定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对学位课程和论文作出具体安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本人学习计划,选修课程必须征得导师或学科点学术秘书的同意;完成学位课程学习计划后,必须在一学期内完成调研工作并转入论文正式工作。
中科院与电科大微电子学院正式签署“联合培养教育
基地” 协议
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与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正式签署“联合培养教育基地” 协议。
电子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于奇、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综合办负责人刘益安、微系统所副所长袁晓兵、研究生部主任罗琦、所地合作与产业化处副处长张波等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罗琦主持。
袁晓兵首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微系统所建所9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现有主要研究方向,重点阐述了微系统所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上的特色。
他表示研究所与电子科大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研究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与学院的定位非常吻合。
微系统所在半导体材料、器件研究方面的积累和先进的微电子工艺技术平台,可以为学院的学生培养提供很好的支撑。
于奇介绍了微电子学院的建设理念、思想及建设情况,学院是全国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和指导精神,致力于培养领军人才、高级设计人才和核心工艺工程师。
从2016年开始招生,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培养中突出了微电子学科与系统学科的融合,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复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结合,真正体现出学院的“示范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保研—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保研推荐免试公告被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推荐免试生)是我所优秀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是有效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直接影响我所招生质量和招生工作的声誉,也直接关系到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所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我所接收高等学校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硕士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部分推免生还可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
为保证我所接收推荐免试生的质量,规范操作程序,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有关文件精神,特发布公告如下:第一部分接收原则和组织领导1.我所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各专业均可接收推荐免试生。
2.接收推荐免试生应遵循公平公正、全面衡量、保证质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
3.我所接收推荐免试生的各专业,均应保留一定的名额用于招收参加统一考试的考生。
4.接收推荐免试生工作由我所招生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部组织实施。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保研第二部分申请条件凡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申请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申请者应具备如下条件:1.有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有较好的科研潜力,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2.学生所在学校必须是教育部规定的具有当年免试生推荐资格的高校。
3.学生应获得其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占用母校推荐免试生名额。
4.申请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期间无重修科目或补考记录,在校期间没有受过纪律处分。
5.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以上(包括四级)考试,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应用能力。
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7.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保研第三部分申请材料推荐免试申请者应提交如下材料:(一)必须提供材料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申请推荐免试生信息表》〔登陆/上<推免申请>栏,填写完《个人信息填报表》即可打印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申请推荐免试生信息表》〕;2.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盖章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录取后向所在学校领取,10月17日前交招生单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科院微电子所,面试篇一:我的面试经历我今年面试的设计,进去面试自我介绍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说一下,一般有设计、器件和工艺三种。
也可以说细一点,比如说器件想做gaas之类的,但需要对这方面有一定了解,别到时候弄巧成拙。
如果暂时还没有方向,可以不说那么细。
我进去之后,自我介绍完,老师跟我闲聊了3到4分钟,然后开始问我专业课了,一般都会问毕设,关于毕设,建议面试前找老师或者学长详细了解其中的过程,以及其中一些关键的东西。
设计的还会问有没有做过什么项目或者课程设计之类的东西。
我的话,老师问了我毕设和课程设计,刚开始问了我一个概念,我也忘了具体是什么了,我不会,我当时就跟老师这个我不会,后来在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问了我nmos和pmos谁的迁移率大?大多少?我的面试就这些了。
我们学校其他同学的一些面试情况。
一个面试设计的女生,问了信号系统的几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线性时不变系统,还有一个是抽样定理是什么,为什么是2倍以及对于一个正弦波对其进行抽样后,要想无失真恢复其波形,最少应该在一个周期内采样几点。
还有就是问了她关于课程设计的一些东西。
一个男生也是面试设计,问了信号系统的问题,dFt与z变换的关系。
我们三个初试考的都是信号与系统,我的话老师就没问我信号系统的问题,问的问题一般来说随机性很大,老师想到什么了,就问什么了,但是问的问题跟你之前说的方向有关。
还有一个面试设计的同学,老师问了数字电路跟模拟电路的区别,d触发器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是什么。
其他一些面试器件跟工艺的同学,器件类的,老师问了空穴与空位的区别,散射机构有哪些,这些机构的原理又是什么。
说说能带论,迁移率与什么有关,为什么。
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了。
如果面试器件的话,把半导体物理好好看一下,基本都能答出来,问的问题都很常规,复习的时候不要想着老师问的问题你都会,也不可能让你都答出来,答出个大概就行。
工艺的,问了为什么现在的半导体其材料大部分都是si以及si有哪些特性。
一、微电子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于2013年,以中科院微电子所为主承办单位,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声学所参与共同建设,覆盖从设计、制造、设备和材料等微电子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方向,是目前国内综合研究能力最高,设备最完善,学科覆盖最广的微电子学院,也是首批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微电子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由微电子所代招)、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集成电路工程(085209)、计算机技术(085211)。
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共240人,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度下达的指标数为准。
微电子学院欢迎并鼓励学习微电子专业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软件类、光电技术、物理与应用物理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同学报考。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考研参考书目804半导体物理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半导体物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56电子线路1、Robert L.Boylestad, Louis Nashelsky(作者), 李立华, 李永华(译者),模拟电子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1版(2008年6月1日),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2、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3、(美)John F.Wakerly 林生葛红金京林(翻译)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原书第4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年5月4、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59信号与系统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三版。
奥本海姆等,《信号与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第二版。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复试原则1、专业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大学学习情况及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2017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博名单2017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博名单附件: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额初选名单序号论文题目作者研究所1 可压缩流动体积粘性的连续介质理论及其数值研究李馨东力学研究所2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软件开发及暗物质间接探测研究李翔紫金山天文台3 二维负Gauss曲率黎曼流形到R^3的等距浸入曹文涛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4 MgAl2O4势垒磁性隧道结和发光二极管自旋注入端的制备与研究陶丙山物理研究所5 钠离子电池新型层状电极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优化王雪锋物理研究所6 重味介子性质及量子场论高阶修正问题研究陈龙斌中国科学院大学7 半无限优化问题的可行方法王树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8 微纳颗粒的高通量微流动操控研究刘超力学研究所9 BESIII实验上粲重子衰变研究及奇异强子态的寻找李培荣中国科学院大学10 中子星热核暴探针与X 射线双星吸积物理纪龙高能物理研究所11 砂质水合物藏降压联合注热开采的优化研究冯景春广州能源研究所12 重力梯度和涡电流力矩影响下非受控火箭体旋转运动状态演化特征研究林厚源紫金山天文台13 触发式恒星形成特征的搜寻和1.3cm波段的谱线巡测龚龑紫金山天文台14 聚光太阳能与热化学反应耦合的发电系统研究王艳娟工程热物理研究所15 类星体多历元光谱光变的研究郭恒潇上海天文台16 基于贝塞尔光束和相位成像的非线性光学显微郑娟娟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7 CRISPR-Cas免疫系统中核心复合物Cascade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赵宏图生物物理研究所18 小麦基因组编辑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抗白粉病性状改良上的应用王延鹏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9 新型特殊结构长非编码RNA系统发掘及其生成加工的计算生物学研究张晓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 环形RNA 及其内部结构与可变剪接的识别算法高远中国科学院大学21 Apln-CreER遗传谱系示踪血管新生刘巧珍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2 埃博拉病毒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王寒微生物研究所23 内侧前额叶“延迟期电活动”对学习工作记忆任务的贡献刘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4 Cadherin/Catenin细胞粘附复合物介导树突棘修剪的分子机制边文杰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5 卵子和精子来源“人造精子”的建立和应用钟翠青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6 少棘蜈蚣毒素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应用杨仕隆昆明动物研究所27 TMCO1是内质网钙过载激活的钙离子(CLAC)通道王翘楚动物研究所28 褐盖韧革菌中混源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杨彦龙昆明植物研究所29 代谢工程设计和改造微生物合成异戊二烯高翔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30 质体信号调节拟南芥开花的分子机理研究丰培强植物研究所31 磷酸酯酶SHP-2 在真菌感染过程中调控C 型凝集素受体介导Syk激活以及TH17 应答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邓子厚上海巴斯德研究所32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低频突变检测王开乐北京基因组研究所33 HIRA复合物新成员PHB在维持hESC自我更新中的功能及机制的研究朱哲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34 拟南芥LEAFY COTYLEDON1调控植物胚后发育的分子机制黄铭坤华南植物园35 碳基磁性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绿色工艺研究张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6 离子液体体系中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康欣晨化学研究所37 基于神经网络的化学反应势能面构造及其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陈俊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8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的设计、构建及功能性质研究臧亚萍化学研究所39 浸润性调控的一维微纳米结构组装吴雨辰化学研究所40 过渡金属簇基功能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庞建东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41 界面调控量子点人工光合成制氢体系性能的研究李旭兵理化技术研究所42 双电层耦合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研究万昌锦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43 透明质酸修饰的功能纳米材料在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陈兆委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44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中八碳硫糖单元的生物合成机制研究王敏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45 设计二维和三维的智能生物材料并用于动态的细胞调控李稳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46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的生长机制、晶畴控制及物性研究马腾金属研究所47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为靶点的纳米组装体系构建及其对肿瘤的成像和治疗季天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48 微通道内气-液弹状流流动及传质特性研究尧超群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49 铜催化烯烃(炔烃)的三氟甲基反应及其机理研究王飞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50 铑催化不对称C-H键官能团化构建轴手性联芳基化合物及去芳构化反应研究郑军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51 介孔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设计合成与肿瘤治疗性能吴玫颖上海硅酸盐研究所52 被动锁模光纤激光器孤子特性调控的研究韩冬冬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3 复杂曲面精密高效数控加工轨迹规划及插补方法周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54 基于机载LiDAR的典型植被生物量估算研究李旺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55 应用卫星重力数据研究全球和青藏高原质量迁移问题易爽中国科学院大学56 非金属掺杂光/电催化材料合成及转化水中污染物机制研究张弓生态环境研究中心57 黑土旱地氧化亚氮排放及其机制研究陈增明南京土壤研究所58 藏色岗日冰芯中生物质燃烧历史记录研究游超青藏高原研究所59 新型光学生物传感方法的构建及其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殷堃烟台海岸带研究所60 基于功能性状探讨南亚热带森林植物多度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李荣华华南植物园61 水体层化及中尺度涡旋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生成演化的影响谢皆烁南海海洋研究所62 基于一个中间型海气耦合模式和四维变分同化方法改进ENSO的模拟和预报高川海洋研究所63 地震应力波与含贯通结构面岩体相互作用研究黄晓林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64 硬岩脆性破坏及结构面型岩爆发生机制的试验研究孟凡震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65 模拟增温和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化草原生态系统碳交换影响陈骥地球环境研究所66 蒙脱石结构与表面性质的复合调控及其对污染物广谱吸附性的影响马灵涯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67 班公-怒江缝合带中段中生代火山岩成因及构造意义陈生生青藏高原研究所68 近红外长余辉发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生物成像应用史俊朋城市环境研究所69 中国温带草原退化草地气温与地温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神祥金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70 城市化过程与CO2排放的作用机理及效应研究王少剑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1 基于产汇流和土体随机补给的泥石流形成过程郭晓军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72 海气耦合模式预估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增暖型的不确定性归因应俊大气物理研究所73 我国北方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王晓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74 大气气溶胶对植物碳吸收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王欣植物研究所75 实时高速可见光通信系统研究李洪磊半导体研究所76 铁电聚合物极化反转机理及铁电隧道结的研究田博博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77 面向22nm及以下技术代CMOS器件SiGe源漏选择性外延技术研究王桂磊微电子研究所78 图像分类中的类别结构与特征学习申丽中国科学院大学79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媒体数据感知与计算研究杨小汕自动化研究所80 神经网络加速器研究杜子东计算技术研究所81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单细胞电学/力学特性检测方法研究赵阳电子学研究所82 线圈阵列供电的电动汽车行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朱庆伟电工研究所83 CVD方法六角氮化硼衬底石墨烯生长及其表征唐述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84 流体模拟中的界面追踪技术研究李晓生软件研究所85 可替代能源的复杂创新网络研究张晶晶中国科学院大学86 视觉运动加工能力与汉字阅读的关系钱怡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