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之商业和旅游业
- 格式:ppt
- 大小:6.19 MB
- 文档页数:66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第一节现代旅游业一、旅游业的定义1、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联系纽带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包括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
其中旅游者是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是旅游客体,旅游业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2、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它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带动作用。
二、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三、现代旅游业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思考:1、一个人要想成为旅游者应具备哪些个人条件?① 经济条件(即金钱)② 闲暇时间③ 动机(即旅游的愿望)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
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3、旅游空间扩大化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
加上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
4、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四、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1、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
⑴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⑵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是旅游餐饮业、商业和娱乐业兴旺的基础。
⑶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2、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二节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一、拉动经济发展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中国的地理条件与产业发展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种地理条件对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地理条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地理条件来促进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地理条件地形与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海岸线等多种地貌。
其中,高山和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平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种地理格局使得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气候条件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农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例如,南方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而北方地区则适宜种植小麦和玉米。
水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分布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得以发展水产养殖和水利发电等产业,而西部地区则发展了灌溉农业和水电能源产业。
地理条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地理条件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地理条件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分布地理条件决定了资源的分布。
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例如,东北地区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为当地的钢铁产业提供了优势。
交通物流地理条件也影响着交通物流。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便利的海运和陆路交通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得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制造业。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生态环境地理条件还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和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对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
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产业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
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促进产业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促进产业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地理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资源优势。
例如,在煤炭和铁矿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发展钢铁产业,在水稻和茶叶适宜种植的南方地区发展农业产业。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
中国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熊永一、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ºN多);最南端——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4ºN附近);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ºE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50度,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多度、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2.我国的临海: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直接濒临的太平洋。
3.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来看,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横穿我国南部,南北跨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这种南北跨度较大的纬度位置,使我国拥有丰富的热量和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有利于我国多种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这种海陆兼备的位置,使东部沿海地区多优良海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东部辽阔的海域,不仅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而且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4.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有两个简称的省级行政区有甘、陕、云、贵、川五个省区。
56.描述某地的地理位置特征,应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的特征。
其中,绝对位置即为经纬度位置,以及由此确定的半球位置、五带位置、气压带风带位置等;相对位置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如海陆位置、傍依的山河或所处地形区部位、板块位置等)、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所处经济区、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等)、政治地理位置(相邻的行政区)等。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区域经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和地区发展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以及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1. 基本地理特征中国位于东亚,陆地面积广阔,东临太平洋。
其地理位置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这些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 地形和气候影响中国拥有多样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从西南的高山腹地到东部的沿海地区。
这些地形和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
例如,西南地区多山地,适合发展矿产资源、旅游业等,而沿海地区则更适宜发展制造业、国际贸易等。
3. 人口分布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重要的内陆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地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也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1. 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这些地区拥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同时,东部沿海地区还聚集了许多高科技产业集群和创新中心。
例如,深圳和上海的科技园区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中心。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例如,湖南、湖北等省份积极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
中部地区还受益于政府的“西部大开发”政策,逐渐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区域。
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发达。
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例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扶持特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
然而,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交通不便、人才流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