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原理

一,小题类

1,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2,水平叠加剖面:属于同一共中心点的道集记录迭加起来放在该中心点处的正下方,这样形成的剖面。3,绕射波: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体,这些不规则突起会形成向四周发射波的一个新的点震源,由此点震源所产生的波成为绕射波。

4,层位标定:在过井地震剖面上找出井点位置某一地层界面或(油)砂层顶底面准确反射位置并确定井旁地震反射的地质含义。

5,偏移现象:当界面倾斜时,水平迭加剖面上反射波的位置不与反射点的位置一致,反射点向下倾方向偏移。。

6,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工作。

7,构造图:用等深线及其他地质符号表示地下某一层面起伏形态的一种平面图件。

8,射线(波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

9,波振面: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振动质点中相位相同的点形成曲面。

10,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后波形开始稳定,这时的地震波叫地震子波。

11,惠更斯原理:波前面的各点可以看成虚震源向外发射球面波,下一时刻的波前是这些球面波的包络面。

12,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13,均匀介质: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的介质。

14,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接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曲线。

15,共炮点时距曲线:由一点激发,若干点接收点所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16,波前:某一时刻刚刚开始振动的点所在的面。波尾:某一时刻刚刚停止振动的点所在的面。17,振动曲线:某一质点在振动过程中振幅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8,波动曲线: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随空间变化的曲线。

19,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产生振动后,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和有用矿藏。

20,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介质密度与波速的沉积。

21,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么组成这个复杂振动的特征与其频率的关系总和。

22,波散: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的现象。

23,吸收:振动质点之间摩擦引起波强度的衰减现象。

24,观测系统:炮点和接收点的关系。多次覆盖:对反射界面上的反射点重复采样多次的观测系统。25,动校正:将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均校正到炮检距中点处的时间。

26,共反射点叠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室内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的这一整套工作。

27,剖面闭合:两条相交的地震测线,同一层位交点处的t0时间相等、相位一致、波形相似。

28,标准层:反射波特征明显,波形稳定,能在测线上大面积连续追踪。

29,共反射点道集: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所有道的集合。

30,剩余时差:指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

之差。

0m

31,菲涅尔带:组成反射的最小界面单元。

32,等相面:质点振动同步的所有点连成的面。

33,水平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水平方向上分辨地下特殊地质体大小的能力。

34,波散:波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波速依频率而变的现象。

35,垂向分辨率: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

36, 纵向分辨率: 指地震记录在纵向上分辨地层厚度的大小的能力。

37,主频:在振幅谱中能量最大点对应的频率。

38,水平迭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

39,地震勘探原理:利用地震子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回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形状变化的信息,用以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40,同相轴:同一个反射波各延续相位的连线。

41,多次反射:在强波阻抗差界面产生地反射发生来回多次反射。

42,调谐厚度:地震波长的四分之一。

42,偏移:是反射波归到正确位置的处理方法。

43,真深度:钻井深度。视深度:视铅直深度。法线深度:在法线平面内的深度。

44,:纵时距曲线:炮点和检波点在一条直线上。非纵时距曲线:炮点和检波点在一条直线上。45,检波器组合:在每一个地震道上采用两个以上检波器,按一定的形式安置在排列上同时接收地震波。46,方向特性:组合后总振幅与组合前单个检波器接收到的振幅的n倍之比。

47,主频:在振幅谱中能量最大点对应的频率。

48,波的发散: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49,水平切片:每一张切片是地下不同层位的信息在同一时间上的反映。

50,水平迭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

51,偏移迭加:将地下真正的共反射点道集叠加起来。共中心点迭加: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技术,在室内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

52,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53,共炮点时距曲线:由一点激发,若干点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54,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炮点与接收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所记录的时距曲线。

55,抽道集:是指按一定规律选取某些特定记录道的过程。

56,共中心点叠加法:在野外用多次覆盖法,室内用水平叠加技术处理,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57,水平叠加:将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动、静校正后叠加起来。

58,地震资料解释: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59,构造解释:利用运动学信息,把地震时间剖面转为深度剖面,通过绘制地质构造图,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方向,寻找构造圈闭和油气藏。

60,波线(射线):波的传播方向。

61,视速度:在地震勘探中,沿测线方向的速度。

62,地震资料解释分类:构造解释、岩性解释、综合评价。

63,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入射线、过入射点的法线和反射线构成射线平面。

64,反射波的强度(振幅)决定于波阻抗差与入射波的强度波阻抗的差值越大,反射波越强。

65,频谱的主要特征:主频,频带宽度。

66,反射波的识别标志:同相性、振幅显著增强、波形相似、剩余时差。

67,影响反射波振幅的因素:波前发散、波散、吸收和投射损失。

68,地震波的频谱在油气藏上的特点:频率降低、产生振荡现象。

69,层状介质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当炮检距很小时,近似为双曲线;炮检距大时在均匀介质下方。70,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动校正速度选取不正确的影响,地层倾斜的影响,包括共反射点分散,以及地层倾斜时动校正剩余时差的影响。

71,二维为什么不用偏移叠加剖面:主测线和联络测线交点不闭合,沿视倾角向地层上倾方向归位。72,影响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弹性常数、岩性、密度、孔隙度和含水性、埋藏深度、地质年代及构造运动历史。

73,地震测井:利用V=Z/t,Vk=ΔZk/Δtk。

74,声波时差测井:利用两个相邻接收器之间的时差。

76,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能观测到:共反射点道集;共炮检距;共偏移距;共炮点距。77,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地震反射界面基本上是追随地层沉积表面的年代地层界面,而不是没有时间意义的单纯岩性地层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