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问题的回答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联系和转化P2

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和/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原已存在的各种岩石,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及地热流百年华等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其所处的地址环境级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提供沉积物质)、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成岩变化,固结成岩的过程。

火山作用喷出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经冷却固结形成的岩石与岩浆喷出作用有关,应属火成岩,但当上述物质,包括玻璃质碎屑、矿物及岩石碎屑在喷发时从空中降落至地表,甚至经过风力或水力搬运一段距离后沉积在地表,有时具有明显的层状构造,呈现火成岩向沉积岩的过渡特征。

在洋中脊附近,一些部位浅、规模小的超镁铁质-镁铁质的岩浆房中,由于周围是富水的沉积物,因而岩浆在结晶时遭受了水化作用,使橄榄石变为蛇纹石。这种蛇纹岩受控于特殊环境下岩浆的固结作用,可看作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的过渡。

混合岩是在变质作用基础上,温度进一步上升,流体加入,变质岩中的低熔组分发生重熔或伴随交代作用而形成以酸性熔体,冷凝结晶为以长石+石英为主体的新的矿物相而形成混合岩。因而混合岩化作用是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造岩作用。

2、定义P13,演化P2

3、ppt第8讲,

岩浆由已存在的上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可以是全部为液相的熔融物质,也可以含有挥发分及部分固体物质。

熔融原因

温度随深度增加,深埋岩石被加热而发生熔融

矿物的熔融温度随压力增大而增高, 反之亦然;热的地幔岩石会由于压力降低而发生熔融

挥发分的加入使地幔岩的熔融温度降低

地幔或地壳内部由于粘性剪切力的作用使局部增温

封闭系统的分异作用

(1)结晶分异作用(晶体-熔体的分离作用):重力分异、流动分异、对流分异、压滤作用(2)不混熔熔体的物理分离(3)熔体-流体分离

开放系统的分异作用

(1)岩浆混合(2)围岩混染物的同化作用(3)AFC(同时发生同化混染与结晶分异)

岩浆混合作用是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岩浆的作用。端元岩浆多为来自地幔的镁铁质和来自地壳的长英质成份。

同化混染作用是指岩浆在上升或停留于岩浆房期间,熔化围岩和捕掳体或与之反应,使岩浆成分变化的过程。

自然界岩浆岩类型多样性原因?

(1)岩浆的不同起源-→原生岩浆的多元性(幔源镁铁质,壳源长英质;陆壳硅铝质,洋

壳硅镁质)

(2)岩浆的复杂演化-→进化岩浆的多样性

(3)结晶环境不同。(深成、浅成、喷出)

3、

俯冲-岛弧带的岩浆类型:

a.俯冲洋壳:由于脱水,产生含Si高的流体,以产生“安山岩浆”, 榴辉岩和榴闪岩熔融形成埃达克岩(adakite)

b.地幔楔性区:从靠近大洋的岛弧拉斑玄武岩(TH),向大陆K增高,变成碱性玄武岩浆

c.陆壳:钙碱性I型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

第6讲33页

岛弧:部分熔融的幔源镁铁质底盘。

大陆弧:地幔楔熔化,部分熔融的幔源镁铁质底盘以及地壳的参与。

大陆碰撞:局部深熔作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安山岩线成因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美洲版块俯冲形成。

大洋板块向下俯冲时,洋壳中的水及含水矿物因温压升高而释放流体,形成的流体上升进入到上覆楔形地幔中,流体携带的元素是地幔岩物质成分发生改变,熔融温度降低并导致被交代的岩石密度降低而底辟上升诱发部分熔融。环太平洋安山线的形成是板块俯冲作用的结果,当大洋板块在海沟处发生俯冲时,构成洋壳的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部分深海沉积物在150-250公里处,发生局部熔融,形成钙碱性的安山岩系列岩浆,并岩裂隙喷发形成火山岛弧。因此安山线在活动大陆边缘表现最为明显。

4、P27,294

岩浆岩的结晶结构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颗粒绝对大小:巨伟粗中细微隐

颗粒相对大小:等粒、不等粒、斑状、似斑状

自形程度:自形粒状、他形粒状、半自形粒状

颗粒之间相互关系:条纹,文象,蠕虫,反应边,环带,包含,填隙

(1)反应变晶粒度、自形程度和形状特征的变晶结构:

颗粒绝对大小:粗中细微

颗粒相对大小:等粒、不等粒、斑状变晶(花岗变晶、鳞片变晶、纤状变晶)

自形程度:自形变晶、半自形变晶、他形变晶

(2)反映变晶之间的包裹关系——嵌状变晶结构(筛状、残缕、雪球)

(3)反映变晶之间的反应关系——反应结构

相同:绝对、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分类

区别:

(1)绝对大小分类标准的数值不同

(2)变质岩中颗粒粒度呈大小悬殊的两组的都称为斑状变晶结构,岩浆岩中要根据基质的是否为隐晶质分为斑状和似斑状。

(3)变晶结构可反映矿物之间的包裹和反应关系

晶体的自形程度、相对大小、包裹关系是判别岩浆岩中晶体先后关系的标准,不能判断变晶的先后关系。

5、主量元素P43,根据SiO2分类P54,

镁铁与SiO2负相关,钾钠与SiO2正相关,铝钙与SiO2,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呈正相关,含量随酸度增加二增加较快,到最大值后随酸度增加二降低。

酸度、碱度、铝饱和指数影响P52

碱度,即里特曼指数δ= [w (Na2O+K2O)2]/[w(SiO2)-43]

δ<3.3钙碱性;δ=3.3~9碱性;δ>9过碱性

铝饱和指数

ACNK = molar Al2O3/(CaO+ Na2O+ K2O)

6、

侵入岩:岩基、岩株、岩盆、岩床、岩墙

喷出岩:火山锥、熔岩流、岩钟、岩针、岩穹、火山颈

色率:超镁铁岩>90,镁铁岩40-90,中性15-40,酸性<15

石英含量:超基性岩基性岩不含,中性<20%,酸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