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气道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2.99 MB
- 文档页数:65
急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技术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必经之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进行有效通气的前提。
各类呼吸道阻塞和呼吸道高敏感反应都会造成气体运输障碍,影响肺内气体正常交换。
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储留。
气道管理不当是急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道管理是采取必要的方式,保障病人的氧供。
临床常用的几种开放气道的方法:一手法开放通道:根据气道解剖知识,当患者处于头后仰时,气道开放程度最佳,常用压额抬颌,压额托颈和双手抬颌法。
二口咽通气道:口咽通气管通常呈“S”形,横截面呈管状或“工”型,可以通气。
鼻咽通气管形状类似气管导管,较短。
它们是最简单的气道辅助物,易于插入,其作用在于限制舌后坠,维持开放气道。
它们应大小合适,位置准确,在相应环境中使用,也可以和面罩通气结合使用。
1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道,所需的通气道的长度(在口外)大约相当于从门齿至下颌角的长度。
2选择放置方式:(1)顺插法:张开病人的口腔,在舌拉钩或压舌板的帮助下,将口咽通气道放入口腔(2)反转法:口咽通气道的咽弯曲部朝上插入口腔,当其前端接近口咽部后壁时将其旋转呈正位,并用双手的拇指向下推送口咽通气道至合适的位置。
三面罩球囊简易呼吸器通气:适应于没有反流误吸危险的病人,为短时间手术进行吸入麻醉;气管插管前给氧;初期复苏时,进行辅助或控制通气。
面罩的优点是简便,快捷,无创。
缺点在于(1)不容易密封,使有效通气量减少。
(2)昏迷病人使用正压通气,易使气体进入胃肠道,随之而来的是返流和误吸。
面罩适用于患者本身上呼吸道通畅而出现呼吸衰竭的病人,通常用于在准备建立可靠人工气道以前辅助通气、无创通气。
每一个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均应熟练掌握此项技术。
四经口气管插管术:最经典最常用的插管方法,也是快速建立可靠人工气道的方法。
经口直视下气管插管的关键在于用喉镜暴露声门。
在声门无法暴露的情况下,常易导致插管失败或出现较多并发症,五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技术。
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患者平卧位减小插管对咽喉的刺激。
气囊上有滞留物气囊充气量用气囊测压注气表可准确测量气囊的压力,无测压表时,可采用以下2种方法,掌握气囊充气量。
最小漏气技术:即气囊充气后,吸气时允许有少量气体漏出。
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听取漏气声。
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然后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直到吸气时能听到少量漏气声为止。
该方法可预防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但由于有少量漏气,口鼻腔内的分泌物可通过气囊流入肺内,并于进食时易发生误吸,增加肺内感染机会。
对潮气量有一定影响。
最小闭合技术:即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恰好无气体漏出。
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边向气管内注气边听漏气声,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然后抽出0.5ml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吸气时听不到漏气声为止。
此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无论充气放气都有可能造成气囊上滞留物调入肺内引起严重感染气流冲击法1.原理于患者吸气末呼气初挤压简易呼吸器,在肺充分膨胀的同时放气囊,在气管内导管与气管壁之间产生较大且快的呼气流速,将积在气囊上的分泌物冲出。
2.适应证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每4-6小时进行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3.禁忌证肺大疱、气胸、ARDS(高PEEP)患者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方法:需2人配合操作,床头放平,去枕。
1. 充分吸引气囊内、口、鼻腔内分泌物。
2. 将简易呼吸器与气管插管连接,在患者吸气末时,轻轻挤压简易呼吸器,以充分换气。
3. 在患者开始吸气时,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使肺充分膨胀,同时助手放气囊,并在患者呼气末时迅速充气囊。
4. 再一次吸引口鼻腔内分泌物。
如此反复操作2-3次,直到完全清除气囊上的分泌物为止。
床头三件氧气,吸引器,呼吸气囊呼吸机的是主动加热湿化器湿化的温度:31°C —37°C湿化液:蒸馏水蒸馏水就是灭菌注射用水判断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1.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有痰痂或粘液块咯出),吸引困难.发绀加重;听诊气道内干鸣音2. 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分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病人烦躁不安,发绀加重3. 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无痰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畅湿化效果的评价1.Ⅰ度(稀痰)痰如米汤或白色泡沫样,吸痰后,玻璃接头内壁上无痰液滞留2.Ⅱ度(中度粘痰)痰的外观较Ⅰ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玻璃接头内壁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3.Ⅲ度(重度粘痰)痰的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吸痰管常因负压过大而塌陷,玻璃接头内壁有大量痰液,且不宜用水冲净,湿化时要看痰液,看湿化器的温度管道里有积水就说明湿化温度起了作用主要靠监测温度显示湿化的副作用1. 吸入气温度:低于30℃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高于40℃也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气道灼伤、体温增加2. 干稠分泌物湿化后膨胀3. 加热湿化时冷凝水的处理4. 感染湿化合适后痰液易排除如感染较重的COPD患者痰液较深湿化合适后痰液没有及时排除,必然会造成患者痰液滞留,干稠分泌物湿化后膨胀最后引起感染性休克死亡湿化同时排痰吸痰是其中之一另外要拍背翻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没有观察到这一点加热湿化时冷凝水的处理这个要注意因为湿化后积水较多积水杯水没有及时倒掉这也是我们平时容易用呼吸机的病人水晃动易因此呼吸机的触发忽视的护理细节不断送气造成患者呼吸机疲劳最后呼吸衰竭无论是气管导管还是气切导管都有气囊因此管理就分气道和气囊管理人工气道管理气管插管位置管理:(1)记录插管外露长度,经口插管者应从门齿测量,经鼻插管者应从外鼻孔测量。
危重病人各种管道的护理1.呼吸道护理:危重病人呼吸道护理是最重要的一项护理,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人工气道的护理。
护理包括每日清洁、吸痰、滋润气道和定期更换气道管。
2.血管内护理:血管内护理主要针对插管和留置引流管,确保其通畅和无感染。
护理包括每日清洁和更换穿刺口皮肤敷料、定期更换引流管以及注射药物时注意消毒。
3.胃肠道护理:危重病人常通过胃肠道接受营养和药物治疗。
护理包括保持胃肠内通畅、每日清洁口腔和牙齿、监测肠道排气和排便情况,以及定期检查是否存在胃肠道并发症。
4.尿液排泄管护理:危重病人常常需要留置尿液排泄管进行尿液排出。
护理包括每日清洁和更换留置管、监测排尿情况、预防尿液滞留和尿路感染,以及定期排空尿液袋。
5.胆道护理:胆道引流管主要用于胆汁引流和胆囊排空。
护理包括清洁和更换引流管、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预防胆道感染和预防引流管堵塞。
6.引流管护理:包括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肠道引流管等。
护理包括定期清洁和更换引流管、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预防引流管堵塞和感染。
7.造口护理:口腔造口、气管切开造口、肠造口等。
护理包括每日清洁和更换造口器械、观察造口是否出血、预防感染和保持造口通畅。
此外,危重病人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翻身、肢体被动活动、皮肤护理等综合性护理,以预防压疮、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执行各种管道护理时,护士们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局部消毒、无菌操作等原则,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尿液和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护士还需要与医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协作,共同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康复。
急危重病气道管理第一节概述在急危重病人的救治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是保障各项治疗顺利进行的前提。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方法上包括了手法开放气道和人工气道的建立。
对急危重患者及时开放气道,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是所有从事急危重病医学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
手法开放气道最常用三种手法为: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及抬颌法。
前二者均不适用于疑有颈椎损伤患者。
紧急建立人工气道一般可有经口、经鼻和经环甲膜三个路径供临床急救选择。
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通常是首选的经典方法,也是建立人工气道的可靠方式。
若患者没有呼吸或呼吸极为微弱,宜首选直视下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但若患者张口困难、持续抽搐或无法采取平卧位时,可选择经口或经鼻盲探插管;一般情况下经鼻盲插管法比经口盲插管法成功率高,对于某些困难插管可以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来辅助完成。
对疑难插管、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需要长期留置气管导管、需行机械辅助通气患者可采用气管切开术。
在实施确定性人工气道之前,可以通过开放气道、球囊面罩、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食管气管联合通气管等快速的基础辅助呼吸手段增加氧供,为建立可行性的有效人工气道创造条件。
急危重症医师需要掌握从简单的手法开放气道至复杂的人工气道建立等一系列技能。
第二节手法开放气道手法开放气道是指在没有辅助装置情况时,以徒手的方法保持气道通畅。
手法开放气道目的在于解除气道梗阻,从而保持气道通畅。
气道梗阻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患者。
气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舌后坠,患者意识丧失后,舌肌松弛,肌肉不能把舌根和会厌抬离咽后壁,使之正好覆盖在喉开口处,从而引起气道梗阻。
气道梗阻另一常见原因是上呼吸道异物,其他如呼吸道分泌物、粘膜水肿、喉及支气管痉挛等均可引起气道阻塞。
气道梗阻根据阻塞程度分为完全梗阻和部分梗阻。
气道完全梗阻时呼吸气流完全中断,若不及时予以开放气道,患者将于数分钟内因窒息而出现呼吸及心脏停搏;部分梗阻可因通气不足或通气障碍导致缺氧和CO2蓄积,严重时危及生命,同样必须迅速加以纠正。
危重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要点
危重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定期翻身:危重病人长时间卧床不动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影响呼吸道通畅。
定期翻身可以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堵塞呼吸道。
2. 气道湿化:使用湿化器或喷雾器给予病人湿化气道,帮助保持呼吸道的湿润,防止黏液干燥堵塞呼吸道。
3. 预防感染:危重病人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保持清洁,定期为病人口腔进行口腔护理,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
4. 咳嗽激励:对于无法自主咳嗽的病人,应定期进行咳嗽激励,帮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可以采用背部拍击、振动按摩等方法。
5. 吸痰排痰:对于有大量痰液堆积的病人,需要进行吸痰操作,将痰液清除出呼吸道,保持通畅。
在吸痰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合适的吸痰管,避免刺激呼吸道。
6. 维持呼吸道畅通: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道堵塞或者窒息的征象,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协助病人清除呼吸道异物或痰液,切勿将痰液滞留在呼吸道内。
7. 监测呼吸参数:定期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呼吸异常并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
8. 合理调整体位:根据病情需要,采取适当的体位,有助于病人呼
吸道通畅。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呼吸困难的患者,可以采取半卧位或俯卧位,以减轻呼吸负担。
以上是保持危重病人呼吸道通畅的护理要点,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病人的呼吸道始终保持通畅。
请注意,在处理危重病人时,务必遵循医院或护理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操作规范,并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护理。
2023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人工气道是指经口/鼻或气管切开部位的气管内插入导管建立通畅的气体交换通道,改善通气功能,从而纠正机体缺氧的状态口]。
人工气道的建立破环了气道原有的解剖结构和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气道的防御功能,在临床实践中,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质量不佳会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重患者原有的病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气道的管理一直是重症监护病房所面临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点。
本研究总结了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7个方面的最佳证据,共44条证据,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问题提供循证依据。
一、气道评估1、应定期/每天评估患者气管切开处皮肤及敷料清洁情况,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清洁。
如果该区域出现红色、触痛、肿胀、发炎、气味、皮温高、造口周围可见黄绿色分泌物或患者出现发热,则应通知临床医生。
如果有明显的感染迹象,建议提供培养/敏感性标本。
2、水泡音是需要吸痰的一个特定指标,建议每2h评估1次,但不推荐采用肺部呼吸音评估法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二、气道吸引时机1、床旁听到呼吸道痰鸣音或听诊气道内有明显的大水泡音。
2、呼吸机使用中,容量控制的吸气峰压增高或压力控制的潮气量降低。
3、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氧分压下降。
4、出现频繁呛咳或呼吸窘迫综合征。
三、气囊管理1、每日气管导管护理包括监测和维持气囊压力,理想情况下为20~30cmH20(1cmH20=0.098kPa),以避免充气不足或充气过量。
2、每个护理班次在气管切开伤口换药后应至少监测和记录气囊压力1次。
3、无需机械通气且自主气道保护能力好的患者,可更换为无气囊套管或将气囊完全放气。
4、不能采用根据经验判定充气的指触法给予气囊充气。
5、无自动充气泵设备时,应进行手动监测且间隔6~8h/次,并清除气囊管内积液,测量时应高于标准值2cmH2Oβ6、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应采用聚氨酯材料的圆锥形气囊导管,可有效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X7、当患者自主呼吸较弱、气道压较低、体位改变后、吸痰时,应重新测量气囊压压力。
2021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全文)引言气管插管是危重病人最常用的气道管理技术之一。
危重病人存在“生理性困难”的气道,潜在的低氧血症、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和其他生理紊乱,增加了气管插管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
与手术室气道管理相比,危重患者气道管理的紧迫性、高吸入风险、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先进气道设备有限和插管条件复杂,使得插管过程更有难度(表1)。
这些挑战使危重病人的气管插管成为高风险操作,并发症增加至22-54%,包括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死亡。
第四次英国国家审查结果表明,在ICU病例中有61%的死亡或脑损伤,与气道并发症相关,麻醉期间这一比例仅为14%。
未使用二氧化碳描记仪、计划不周、对高风险气道认识不足、缺乏先进的气道管理技能和设备等是主要原因。
最近各国际学会推出三个指南,建议用一种算法来管理气道,重点提高危重病人气管插管安全性。
最近有综述强调了减少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本综述将提供一种基于证据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安全性,并提高危重病人首次插管成功率。
气管切开和气管切开拔管不在讨论范围内。
ICU患者气管插管指征最常见适应症包括:(1)需要行有创机械通气(血流/通气不足、休克、心脏骤停、高碳酸血症、控制过度通气、需要神经肌肉麻醉、术后选择性通气)(2)保护气道,防止胃内容物吸入(3)缓解上气道阻塞(4)气管支气管灌洗气管插管计划和流程临床病史及检查除了询问现病史和既往史,还应向患者或家属询问与气道管理有关的病史,包括最后一次经口摄入的时间、使用琥珀胆碱或其他药物的禁忌症、药物过敏史、睡眠呼吸暂停史、有无假牙、松动或牙齿缺失,以及有无气管插管困难病史。
气道评估因为气管插管的紧急性或病人不合作,对危重病人气道评估往往是不可行的。
最近对3万多名手术室患者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分别比较了不同的临床试验来预测困难气管插管的原因,结果表明,下切牙不能咬合上唇、舌骨距离短、下颌后缩及改良Mallampati评分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4,6.4,6和4.1。
危重病人气道护理要点在医院和急救场所,危重病人的气道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的气道护理能够维持气道通畅,保持足够的氧气供应,确保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气道护理的要点。
1.评估气道状况在开始护理之前,首先需要评估病人的气道状况。
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困难,有无喘息声或气急声,嘴唇是否有发绀等症状。
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后,可以做出相应的护理准备。
2.保持开放通畅对于危重病人,保持气道的开放通畅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a.头部位置:确保病人头部保持中立位置,避免过度后仰或过度弯曲。
b.清除分泌物:如果病人有分泌物堵塞气道,可以用吸引器或者刮痰器进行清除。
注意使用适当的吸引力,避免对气道造成刺激。
c.气道拨通:如果气道有阻塞,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确保气道的通畅。
3.气道辅助设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借助气道辅助设备来帮助病人维持气道通畅和呼吸功能。
以下是常用的气道辅助设备介绍:a.呼吸机:呼吸机是一种用于辅助或代替病人自主呼吸的设备。
它通过控制氧气浓度和气流速度,维持病人的呼吸功能。
b.氧气供应装置:氧气供应装置用于给予病人纯氧气,保证病人的氧气供应充足。
c.气管切开套管:气管切开套管是在气道阻塞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解除时的一种选择。
它通过气管切开手术将套管直接插入气管,确保气道通畅。
4.定期观察和护理一旦实施了气道护理措施,需要定期观察和护理病人的气道状况。
以下是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要点:a.体位调整:定期帮助病人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帮助病人改变体位可以促进分泌物排出,防止物质积聚。
b.吸痰护理:对于有大量分泌物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吸痰护理,避免分泌物积聚影响气道通畅。
c.监测氧饱和度:通过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定期监测病人的氧饱和度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d.纤维支气管镜:对于需要精确观察和护理的病人,可考虑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和治疗。
总结:危重病人气道护理是一项关键的护理工作。
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导言:成人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是重症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临床工作。
正确的气道管理可以保障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维持氧合和通气功能,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对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旨在提供规范的临床操作指南。
一、气道评估与管理气道评估是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关键步骤。
在评估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体格特征等因素。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 Mallampati 分级、喉挡住指数、口腔开张度等。
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气道管理方式,可以是自主呼吸、插管、喉罩通气等。
二、气道插管与拔管1. 插管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插管的最佳证据表明应尽量选择经口插管。
常规的选择是通过视觉插管或喉镜指导插管,因其能提供更好的插管成功率和气道保护。
在选择气管插管尺寸时,一般建议选择内径为8.0-8.5毫米的插管。
此外,应用剂量适宜的肌松药可提高插管成功率。
2. 拔管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拔管的最佳证据表明,拔管时应严格按照拔管指征进行,尽量减少拔管后的再插管率。
常见的拔管指征包括患者意识状态好转、呼吸机支持减少、气道梗阻解除等。
拔管前应早期评估患者的咳嗽反射、自主呼吸功能,确保拔管后的一切顺利进行。
三、非侵入性通气成人危重症患者的非侵入性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患者在短时间内需要,且无明显呼吸窘迫的情况。
最佳证据表明,非侵入性通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气管插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在应用非侵入性通气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主呼吸能力调整合适的通气参数,保证氧合和通气的有效性。
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气道管理ARDS 是成人危重症患者中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之一。
最佳证据表明对于 ARDS 患者的气道管理,早期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关键。
低潮气量通气(6ml/kg)和较高的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是常用的策略。
此外,在 ARDS 患者气道管理中,应尽量避免应用高浓度氧气,以减少氧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