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审美客体-艺术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4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一、审美客体——本体与审美关系1.人类在审美活动中,除了需要知觉的感性对象外,还必须有自己的认识主体。
审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对象是两种形态的统一。
所以,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包含在作品中的具体形态。
审美主体不等于审美创造者;审美客体也不等于欣赏者。
艺术之为艺术,在于它不但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活动传达给我们某种外在世界,同时也通过艺术家的心灵告诉我们一些更深刻的东西。
就像画一条流水,不仅仅表现山石林泉等自然景物,而且还表现出自然风景内在生命的生长。
因此,读者只有联系作品去深入探索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意蕴,才能获得审美的享受。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最富有灵性和个性色彩的。
2.审美主体即欣赏者或观众,他的主体性在于:一是他应该是审美文本中各种形象的主动积极的创造者;二是他应该是在某种特定心理状态下,能够进入审美文本的创造过程,并且以自身的审美趣味去对待它。
可见,欣赏者和审美对象在精神上是融为一体的,审美活动是他们共同参与的一种对象化的过程。
正是这种由审美活动参与主体和对象的完全交融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整体特征。
3.审美对象的属性是多样化的,是复杂的。
这里既包括历史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复杂内容,又包括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感特征,甚至也包括同一作品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
正是因为如此,作品的审美意义才是无限丰富的。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意义呢?审美意义实际上就是作品对人类产生了哪些价值或者说哪些效用,是指作品满足了欣赏者的哪些基本需要,具有多少意蕴,给人留下了什么启迪或者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不同的回答都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审美价值。
二、审美客体——主体与艺术作品在审美关系中,客体、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在主体与客体的交互影响下,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审美价值。
第五章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第一节审美客体及其主要特征审美客体是与审美主体同时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它不能离开审美主体而独立存在,因此要把它作为与审美活动、审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来探讨它的客观规定性与主要特征。
一.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1、作为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审美客体,首先同任何客体一样,是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
客体之成为客体,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是“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或“人类学的自然界”。
审美客体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客体,只有先成为人的客体的对象,才有可能进一步在人类产生审美需要后成为人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的范围是开放的,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不断扩大和丰富的。
审美客体作为人的一种对象性存在,是相对于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来说的,而不是相对于个体来说的。
审美客体相对于作为个体存在的审美主体而言,还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审美客体成为个体的现实的审美对象,要有一个转换的过程。
这种转换过程是与作为个体的审美主体的审美追求、审美标准与审美能力相关联的。
马克思:“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第125~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9。
)杜夫海纳说:“是否说博物馆的最后一位参观者走出之后大门一关,画就不再存在了呢?不是。
它的存在并没有被感知。
这对任何对象都是如此。
我们只能说:那时它再也不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只作为东西而存在。
如果人们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作为作品、就是说仅仅作为可能的审美对象而存在。
艺术作品论刘小土名词解释1.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象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
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和环节,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2.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它的形式和含义,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与人生、社会进行精神交往的中介,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也是艺术作品的灵魂。
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3.题材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它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艺术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
题材是艺术作品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广义的题材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所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和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如绘画中的人物题材、花鸟题材等,而侠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如在小说、电影中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
4.主题“主题”一词始创于德国,本是音乐术语,指的是乐曲中最富特征性的核心乐段。
主题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文艺理论中,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中发生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不断的认识了解,从中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
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所以被称为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明确性与集中性的特点。
第六讲审美心理描述(美感)美感的本质: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联系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他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联系,是直接性的当下的经验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他物为客体,这是主客二分,其特征为:外在性,对象性,认识桥梁性。
二种把人与万物看做血肉相连的关系,没有世界就没有人,是“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是澄明,是天人合一,其特点为:内在性,费对象性,人与天地万物相通融。
(一)美感的心理过程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和谐运动的结果。
美感的心理过程,就是对这个动态的美感心理过程的描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
准备阶段是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是关键环节,伴随着审美注意和审美期待,审美态度开始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实现阶段,美感心理活动达到高潮。
最后阶段是效应阶段,它是美感心理活动的结束阶段,在这一阶段,美感心理活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人们开始作出审美判断,进行审美反思。
1、准备阶段审美注意意味着美感心理活动的开始,是美感心理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注意的本义是指全部意识集中于某一点。
科学创造、逻辑思维活动也常常出现这种现象。
既然这样,审美注意与其它日常生活中的注意有何区别呢?首先,审美注意必须要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其它注意则未必要有客观物象出现,头脑中的某个意象或者关系也可引起注意。
审美注意中,审美主体是被客体的形式结构所吸引,是由客体形式结构所引起对客体形式结构的注意,是对如色彩、形状、线条、平衡、对称等形式结构的充分感受和分享,并投入主体的情感、想象、愿望、期待等。
而其它注意更多的则与确定的概念思考联系在一起,关注更多的则是客体的意义、类别或者问题,逻辑推理性强。
正是审美注意这种对形式的关注,造成了日常意识中断,为美感心理活动产生奠定了基础。
审美客体的名词解释审美客体,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关注、研究和欣赏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各种物品或事物。
它是审美主体与外在事物之间的桥梁,通过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互动与交流,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和文化鉴赏的目的。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审美客体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最早的审美客体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的洞穴壁画,人们通过欣赏这些绘画作品,体验到了创作者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和艺术造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审美客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等各个艺术门类。
在艺术领域,审美客体是艺术家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具体形式。
绘画作品通过色彩运用、绘画技法以及主题的选择等元素,传递出艺术家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感悟。
音乐作品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结构,引发听众的情绪共鸣和反思。
舞蹈作品通过身体的动态和舞者的表演,展现出人体的美感和动感。
雕塑作品通过立体空间的塑造,创造出具有独特气息的艺术形象。
建筑作品则通过空间布局、材料运用和建筑风格,为人们创造出宜居、美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除了艺术领域,自然景观也是常见的审美客体。
从壮丽的大自然风光到细腻的花草树木,自然界提供了无尽的美丽景观供人们欣赏和体验。
人们在欣赏自然景观时,往往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美妙。
无论是高山流水的奇观,还是微观的昆虫花朵,都能够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此外,审美客体还可以是各种物品或事物,世俗的或日常的。
一件设计精美的家具、一辆流线型的汽车、一件精致的珠宝或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都可以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
这些物品或事物通过其独特的外观、材料和工艺,给人们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愉悦。
总的来说,审美客体是通过感知和思考与审美主体产生联系的各种事物。
它是创作者表达与传播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媒介,也是观赏者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的来源。
无论是艺术作品、自然景观还是各种物品,审美客体都在不断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范文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审美活动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形式。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客体之间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审美活动的发展。
在对“民族声乐的欣赏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通过对民族声乐词、曲、表演的感性把握,用一种审美的眼光,作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民族声乐,达到审美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使审美主体的人们获得情感性的体验”。
[4]审美主体还可以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客体,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们通过自己的抽象思维,将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一种审美升华,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
民族声乐的审美主体是艺术美的接受者,审美客体是承载艺术美的艺术作品,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的。
审美主体不仅仅是艺术美的接受者,同时还是艺术美的创造者,而作为审美客体的民族声乐与作为声乐审美主体的人则紧密相联。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不仅呈现出艺术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也体现着艺术创造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性。
民族声乐作品由歌词和曲子组成,词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词个人的主观意识,所以词作有着鲜明的词本人的情感特色,这就影响到曲调的曲子创作。
因为一首曲子的创作要受到曲词所描绘的形象限制,曲调在对曲词进行艺术加工时,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体验,从而创作出了完整的声乐艺术作品。
作为审美客体的声乐艺术作品,艺术形象塑造得越美好,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越高。
在声乐作品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通过声乐艺术作品来深切的体验声乐艺术品所传达的艺术情感,以获得声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审美主体对艺术品的感觉和理解程度;审美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程度,又取决于艺术品审美价值对于主体的适合程度”。
[5]这充分说明了审美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
民族声乐的审美活动必须以声乐艺术品为基础,通过声乐艺术品使审美主体获得情感体验,使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名词解释:审美客体所谓审美客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各种对象。
其具体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大类。
1、社会性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和现象称为审美客体,这些客观存在和事物往往集中反映了一定时代和一定地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因而就是审美客体。
例如,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建筑,都是经过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设计师进行设计的,这些建筑以一定的形式表达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审美理想以及时代气息。
所以,它们既是审美客体,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的历史见证。
2、自然性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在广义上也可称之为“美的事物和现象”,但在我们平常的理解里,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是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和现象中最基本、最直接的组成部分,对于自然,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美。
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其中既有雄伟、秀丽、优雅、庄严的,又有雄浑、博大、壮阔、幽深的,它们散发着多样的美感,洋溢着勃勃生机,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我国古代文论中曾有“风景即文章”的说法,主张从风景着手进行文学创作。
《庄子》中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也讲究写景,要求以情带景,以景显情。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大都是这样。
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有“以自然为美”的命题,这种“自然为美”的命题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实际上是中国古代自然美理论。
我国古典美学思想认为自然是美的,是完整的美,是“自然之美”,其美感渗透在自然事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自然属性之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美。
我国古代文论中曾有“风景即文章”的说法,主张从风景着手进行文学创作。
《庄子》中曾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也讲究写景,要求以情带景,以景显情。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大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