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5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二、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美和人的审美意识的学科三、美学是一门包含多门学科的边缘学科第二节学习美学的意义和作用一、美学是促进审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二、美学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要素三、学习美学有助于提高艺术质量、繁荣艺术创作四、美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武器第二章美的产生及分类重点:1、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内涵、特征。
了解社会美在生活领域中的表现。
2、正确理解艺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理解艺术中的“化丑为美”的原则。
难点:艺术美的欣赏中的难点---意蕴、意境和典型第一节美的产生一、美的产生1、从“羊大为美“说起美的产生1)字源学的角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大为美”2)“大,人也”(同上),“羊人为美”2、从石器造型的演变看美的产生1)旧石器时期a 北京周口店猿人,旧石器早期打制石器:粗糙,没有定型,一器多用,外形和天然石块差别不大。
但标志脱离了动物。
b 丁村人中期石器分类:砍砸器、球状器等,锐利、坚实,均衡对称。
c 山顶洞人,晚期,石器造型的突破:一是钻空和磨制技术,代表为骨针;一是装饰品的出现,有石珠、兽牙、贝壳等2)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的发展,由刃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还有割锯的技术;玉铲的出现。
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1)造型a 陶器的造型和装饰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的成分如马家窑尖底瓶;大汶口的兽形器b 较自觉地用形式美的法则如半山类型瓮图案的对称、变化、重复交错;图案部位的选择:俯视、平视2)图案a 直接反映自然的形象如仰韶鹭鱼石斧纹彩陶;马家窑蛙纹彩陶b 几何图形的纹饰彩陶中的几何纹也可看作是从动物、植物,以及编织中异化出来的纹样。
如菱形对角形图案是鱼头的变化,黑白相间菱形十字纹,对向三角燕尾纹是鱼身的变化等。
几何形纹还有倾倒的三角形组合,曲折纹,个字形纹,梯形锯齿形纹,圆点纹或点、线等极为单纯的几何形象。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Aesthetie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美学思想: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这一学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三种满足方式,即巧智、想象、幽默。
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审美态度是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
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观、品、悟:观是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关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审美境界一、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1.文字运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文字表达,描绘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表现思想感情。
2.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结构布局:文学作品通过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呈现完整的艺术形态。
4.人物塑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5.环境描绘:描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等,营造氛围,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6.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意义的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寓意。
7.表现手法: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体现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二、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1.情感美: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真挚、丰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形式美: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如韵律、节奏、层次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3.意境美: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虚构世界,具有诗意、画意、哲理意等。
4.人性美: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展现人性的光辉和价值。
5.思想美: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富有启示性的思想观念。
6.艺术美:文学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之处,如构思巧妙、语言精彩等。
7.文化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
三、文学作品鉴赏方法1.感受与体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2.分析与理解:从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深入剖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3.比较与鉴别: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评价与反思: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思考作品在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意义。
5.创意与拓展: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文学创作或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并阐述其艺术表现手法。
方法:首先,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基本情况。
审美与艺术鉴赏学后感500字
在学习了审美与艺术鉴赏之后,我对美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体验,它受到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也认识到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技巧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传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艺术鉴赏方面,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欣赏艺术作品。
例如,通过观察作品的色彩、构图、线条等元素,来理解艺术家的表达意图。
我也学会了将艺术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此外,通过对艺术史和不同文化的了解,我认识到艺术是多元而丰富的,它反映了不同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对待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尊重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
学习审美与艺术鉴赏让我学会了用更加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美,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创造力。
我相信,这种
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欣赏将会持续影响我的生活,使我更加热爱和关注艺术。
2023年金太阳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广东全文共1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分,考试时间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既然艺术鉴赏是主客体的感情交流活动,那么,鉴赏者就不是完全被动的受感染者。
作为审美主体,他有很大的能动性,是艺术形象创造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他不是艺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而是消费过程中的参与者。
王朝闻把艺术鉴赏的心理活动叫作“再创造”。
他说:“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也就是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的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着既成的艺术形象。
”②既然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心理活动,那么,不同的鉴赏者对于某一部作品的艺术感受,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
”当然,因为鉴赏的是同一部作品,作家所提供的信息——诱导物是相同的,所以鉴赏者的再创造也不至于离题万里;而是大同小异。
③在艺术鉴赏活动中,先是鉴赏者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在感受的基础上,就进入体验。
体验是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因为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没有体验,就不能深切地感受形象的情感精神。
鉴赏者是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活动,而再体现在头脑中。
体验是以本人的记忆为基础的。
演员在体验角色的感情时,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情绪记忆;读者在鉴赏艺术形象时,也需要在生活库存中唤起自己的形象记忆。
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那就无从体验,也就无从“再体现”或“再创造”。
但即使在同一或相近的社会形态中生活的人们,其人生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就必然有所差别。
所以外国人说: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④艺术鉴赏的另一重要心理因素是想象,想象在创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鉴赏活动中也占有同样重要的位置。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epub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三、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2.汉魏六朝时期3.唐宋时期4.元明清时期四、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1.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2.艺术创作与表现3.艺术鉴赏与批评五、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六、结语正文:【引言】中国美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阐述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及其现代价值,以期对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美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性,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哲学观念,强调和谐、中庸、自然之美。
同时,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倡导艺术应当服务于人生、启迪心灵。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活跃,儒家美学以孔、孟为代表,强调道德教化;道家美学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家美学则注重实用与功利。
2.汉魏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美学观念日趋丰富。
曹丕的《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3.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高峰,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美学理论方面,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文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等作品为后世传颂。
4.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美学观念更加成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美学著作,如元代谢应芳的《谢氏诗源》、明代李时中的《诗薮》等。
同时,戏曲、小说等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体系】1.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平衡、自然的状态,强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审美标准则注重意境、韵味、气韵等。
2.艺术创作与表现:中国古典美学强调艺术创作应当以自然为师,追求形神兼备、意蕴深厚。
表现手法上,注重以虚写实、以意传神。
3.艺术鉴赏与批评:中国古典美学倡导感悟式的鉴赏,要求鉴赏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校级选修课《美学与鉴赏》学习辅导主讲教师:孙景曾第八章艺术美与审美鉴赏(详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
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
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
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
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
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
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一、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
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
艺术鉴赏与美学:名句启发引言艺术鉴赏是人们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过程,而美学则是研究美和艺术的哲学学科。
两者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艺术审美和情感表达的名句,它们可以激发我们对艺术和美学的思考,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些主题的理解。
名句启发1. "Art is not what you see, but what you make others see." - Edgar Degas这句话来自法国印象派画家爱德华·德加。
他强调了艺术不仅仅是观察到外在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让他人看到自己所看到的。
艺术家通过表达个人看法和情感,引导观众去重新思考、感受并共鸣。
2.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 Margaret Wolfe Hungerford玛格丽特·沃尔夫·亨格福特提出了“观者眼中的美”。
美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每个人主观审视事物时产生的个体经验与情绪。
这一点强调了审美是个人的和情感化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因个体观者而异。
3. "Art enables us to find ourselves and lose ourselves at the same time." - Thomas Merton托马斯·默顿指出,艺术可以使我们找到自己,也可以使我们迷失自我。
艺术作品通过表达情感和思想,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在欣赏艺术时,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自己,并在探索中获得消失繁忙世界的放松与愉悦。
4. "Every artist dips his brush in his own soul, and paints his own nature into his pictures." - Henry Ward Beecher亨利·沃德·比彻强调了艺术家将他们自己的灵魂浸润于创作中,并将个人性格和思想体现在画作中。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校级选修课《美学与鉴赏》学习辅导主讲教师:孙景曾第八章艺术美与审美鉴赏(详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
艺术的使命是创造美。
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
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
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
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
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一、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
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
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
(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家是构通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的桥梁。
什么是艺术家呢?艺术家绝不是某种称号下的人物,而是真正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艺术家主要从事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精神活动,他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和认识生活,从而有效地达到感染人、影响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
因此看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是审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如何,包括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技术与技巧。
艺术家的品学修养是创造艺术美的关键。
艺术有文野、雅俗、优劣之分,艺术家也有工匠与大师之别。
(三)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艺术美就是艺术产品的美,就是创造美。
换言之,艺术美的本质就是艺术家按美的规律进行的精神性创造。
二、艺术美的审美特征(一)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美总是以具体、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表达情感,感染欣赏者。
(二)情感性艺术离不开情感,情感体验是艺术魅力的源泉。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
任何艺术作品,如果缺少艺术家个体情感的表现和宣泄,只能是毫无生机的图解或罗列。
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只表现情感,还要表现思想。
(三)独创性独创意味看艺术作品的独特新颖、不可重复。
这是因为艺术家在真诚对待其艺术创造时,总是试图运用新鲜的心理体验、新颖的表现为法,创造出新奇的艺术形象。
欣赏者也不会允许一件抄袭重复的艺术形象占据他们心底的艺术收藏。
因为艺术的独创性,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风格。
说诗,有李白的飘逸洒脱,有白居易的朴实清新,王维的淡雅空灵。
说画,有大卫的严谨典雅,有德拉克罗瓦的浪漫活力,有凡高的稚拙狂怪;说戏,有梅派的瑰丽端庄,有尚派的清新俏丽,有程派的婉约绵长。
因为艺术的独创性,我们还看到同一流派、同一体裁、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艺术作品面貌。
于是有了王羲之、颜真卿、徐悲鸿留下的天下三大行书;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有了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哥特式建筑的绝世精品。
(四)典型性典型化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法宝。
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之现实美应该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普通,因而更美。
同时它也是个性鲜明与共性高度概括的形象,既有独一无二的个体品质特性,又有类型群体的共同特征。
在艺术美的长廊里,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概莫例外。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代表着人文精神复苏下抗争不果的悲剧形象;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是封建豪门污泥中长成的两株不同性格闺秀的典型;鲁迅笔下的阿Q,更是旧社会国人劣根性的代表。
(五)永久性优秀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具有经久不衰的永恒魅力。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鉴赏的绝大多数艺术品并不是当代的作品,我们享受着前人馈赠给后世的精神食粮,而这些不朽的作品正是因为其优秀性而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经淘洗、筛选而留存下来。
第二节艺术美审美功能与鉴赏方法一、审美功能(一)轻松娱乐功能艺术创造美,艺术能唤起人的美感,能够给人以感官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这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其他门类意识形态所办不到的,(二)启迪认识功能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社会生活,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所以艺术作品在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同时,还使人从中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启迪。
艺术以抒发情感为手段,以创造美为目的,但同样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扇生活视野的窗口。
(三)净化教育功能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也总是体现着对描绘对象的思想评价和爱憎态度。
鉴赏者的正确途径是能够从欣赏美的层次上升到领悟文化、接受思想的层次,达到心灵净化和思想升华。
所以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艺术审美特征所提供的优势。
(四)精神升华功能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需求,是人借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精神升华功能是人性和人格经过洗礼后的复苏、再生或矗立的一种境界。
一句话,它对人的精神境界高低、优劣和贵贱起着积极的影响。
真正的艺术家为精神创造而活着,正如歌德诗剧《浮士德》中浮士德的内心独白“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
所以不少艺术家成为艺术美的“殉道者”,生活乃至生命的第一位是艺术创造。
对于艺术接受者,鉴赏往往成为一次盛大的精神典礼,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祖先、圣贤以及我们的心爱者、崇拜者作心灵的交流。
看电影《黄土地》,从那既贫瘠愚昧又博大深沉、内蕴顽强生命力的黄土地上,我们好象参与到了整个民族之艰难觉醒的盛大仪式中。
听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中以席勒诗填词的《欢乐颂》,我们好象置身于“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光芒四射照大地”的非凡境界中,罪恶是多么可耻,自私是多么渺小,我们自豪人类的伟大、尊严,也不由得感叹艺术的博大、永恒!(五)调节补偿功能艺术作品有明显的调节补偿功能。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情感世界实现可望而不可及的愿望,得到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不得的精神性兑现。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补偿效应和机制。
一旦补偿得到满足,人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与冲突得到了调节,人的精神状态便可进入和谐、净化的境地。
艺术的调节补偿功能之于我们鉴赏者也同样地起作用。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忘我的幻想境地,或者是曾经失落的家园或者是憧憬中的福地,我们可以看到罪恶在最后一刻被毁灭,看到英雄在百劫之后而再生,看到性情中的偶像仿佛与我同行……用费洛伊德的话说,艺术就是“一种脱离现实可能的幻想的象征,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它创造一个精神世界,鉴赏者可以从中得到精神的调节和补偿。
美国好莱坞是著名的“梦幻工厂”,它认为塑造那些男女明星偶像可以补偿人们理想情恋的失缺;推出那些警匪片、灾难片也可调节、排遣人们的制暴、冒险、猎奇、包括犯罪的各种欲望。
今天许多艺术门类都在尝试让接受者主动参与甚至创作者与接受者同时参与的方式,就是对艺术调节补偿功能的一种放大。
二、鉴赏方法(一)对鉴赏者的基本要求一个鉴赏者无疑要有正常的感觉器官。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1、要确立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2、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学养。
我们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较多地涉猎文学艺术名作,提高欣赏阅历,同时掌握各类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在艺术接受实践中学习把握审美规律和审美办法。
善于把有共性特征的东西化为符合自身适用的个性法宝;三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包括文、史、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艺术鉴赏,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力的展示,更是一种文化力的考验。
3.要构建起动态发展的个人艺术宝库。
(二)鉴赏的基本办法在把握艺术审美规律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许多艺术鉴赏的办法。
如直觉感悟法、理性鉴别法、内涵诠释法模式;休闲式、官能式、情感式、理智式、综合式模式(梁玖著《艺术概论》)等等。
1、“语言”导入法。
每个艺术品种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学习它并不难。
掌握艺术语言,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
2、背景深入法。
背景资料包括:一是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流派风格特征;二是作者的简介和趣闻佚事;三是作品在鉴赏、收藏、流通过程中的奇闻佳话。
3、同类比较法。
一是体裁、形式相同者比较。
二是主题相同者比较。
三是中西同体裁作品比较。
第三节艺术分类与艺术赏析一、艺术的分类按人的感知方式分类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综合艺术;按艺术形象存在方式分类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按作品存在的状态分类有: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和想象艺术;按作品反映现实的侧重面分类有: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
按作品功能分类有: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
按作品使用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来分:有语言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等。
(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
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二)实用艺术广义包括建筑、工艺美术、装饰美术、书法等体裁。
狭义专指运用造型手段和艺术技巧,对生活实用品和陈设品进行艺术加工的装饰艺术。
(三)表情艺术主要是音乐和舞蹈两类体裁。
广义上与表演表情有关的戏剧、曲艺、杂技、电影、电视等也在表情艺术之列。
(四)造型艺术广义又称“美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工业设计等,是艺术中的大家庭;狭义专指绘画、雕塑、摄影。
(五)综合艺术综合艺术是综合运用多种艺术体裁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来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门类。
主要有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门类。
二、十大艺术赏析这里除“工艺”外,正好包括了人类艺术史上的“九大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建筑、诗、戏剧、电影和电视。
(一)音乐音乐是用有组织、有一定节奏和旋律的音响,塑造艺术形象,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
人们称音乐是“人类的万能语言”、“心灵的喷泉”。
音乐艺术的语言有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速度、力度、音色、调式、曲式等。
鉴赏的步骤是:首先感性欣赏,得出“好听”或“不好听”的结论;其次情感欣赏,通过反复聆听进入到作品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最后是理性的判断,了解作者的简介、创作意图、作品产生的背景、作品表现的内容和主题,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