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散文分析
- 格式:wps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至纯真情至美意境电视散文《毕业了》评析至纯真情至美意境——电视散文《毕业了》评析电视诗歌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结合,再现以至升华文学作品中那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毕业了》这部电视诗歌散文就成功地将散文与电视艺术相结合,达到了诗歌的意境与电视作品的美学特征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感觉,使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电视画面所反映的文学意境当中去,从画面到心灵的感知使人们能切身体会作品的制作意图之所在。
电视散文是一种以形传神的电视艺术作品形式,它通过形象的感性的东西要观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讨论《毕业了》作为一部电视散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从视觉冲击到强大的美的感染。
文学描写美。
电视散文,顾名思义,是将电视与散文结合,那么散文的优美是电视画面反映影像的基础。
《毕业了》这部作品之所以会感动观众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散文内容强大的感染力,简单的画面配合上感人至深的文字才是最令人从平淡中得到启示的。
文章中按照时间顺序,大量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将大学生活清晰而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言一语仿佛一个个画面将原本沉积在记忆深处的平凡而又不可或缺的生活细节挖掘出来,非但不让人觉得繁琐,反而更令人怀念,勾起回忆。
所以,《毕业了》的成功之处最首先就起源与散文的优美,才为拍摄提供了一个很有高度的平台,从而进行创作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故事立意美。
电视散文的优美不仅需要优美的散文做基础,更需要电视作品与散文的完美结合,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毕业了》的成功之处在于电视作品的导演与散文的作者选取了同样的角度,本着同样的立意,向着同样的目标迈进。
有的电视作品会用相反或相衬的搜发表现文字的内容和思想,而《毕业了》使用的一种最简单,也是贴切的方式将文字的思想与画面结合,共同选取了毕业时分忧伤的分别之情,使故事更加被经历过大学毕业和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所感染和接受。
画面拍摄美。
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所以画面的内容是最能感染观众的。
浅析电视诗歌散文《毕业了》的创作特色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文学承载着它情感的流动,画面彰显了它意境的唯美,声音赋予了它表现的灵魂。
《毕业了》这部电视诗歌散文就是电视艺术和文学散文诗歌意境的完美结合,它用最简单的笔触和最至纯至美的意境不加渲染的勾勒出来,使人能够自然而然的融入画面之中,让心灵的感知升华到更深的层次。
本文着重从画面拍摄的多角度立体展现、文学的描述和音乐的搭配来分析电视诗歌散文《毕业了》的创作特色。
一、真实的画面情境书写多角度的情感画面是电视语言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毕业了》用最简单的情节和唯美的画面意境向观众呈现了大学时代的缩影,它强大的美的感染力给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运动镜头的结尾用快门特技把画面定格在一幅幅有完整意义的表现画面中。
那时充满浓郁文学气息的校园,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那些青春洋溢的笑脸在蒙太奇的不断变换中一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构成画面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大学时的流金岁月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印记,导演用镜头的细致多角度的呈现了校园的风景,那时的自习室、食堂、宿舍、篮球场、自行车、书本都是记忆里回想起来最深刻的场景,那些记忆的片段通过电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表达方式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本片每一个角度的变化都是一滴醇厚的甘露,一点点的在观众心里滋生出一朵朵美丽的花蕊,伴随着镜头的推进及拉远,花瓣一片片的绽放终开成最盛大的花朵然后一步步走向凋零,然后挥手告别,各自走向无法预知的未来。
二、优美的文学叙述描绘记忆的篇章文学的描写是电视反映画面影像的基础,《毕业了》用并不华丽的词藻却感人至深的文字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校园记忆。
一部好的电视散文作品能够深入人心的不只是画面彰显的张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文学的表述,因为它承载着本片主要的情感流动,《毕业了》在一系列的时间顺序贯穿下把大学生活的一点一滴表现出来,它的言语仿如画面,可以把原来沉积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细节和感动挖掘出来,触动人的怀念心弦,勾起人的难舍回忆,让人们在这些简单的辞藻中中尽情的沉溺在过往的时光里。
编导艺考:《我与地坛》电视散文分析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史铁生的这篇大作,是在高中课本中就已拜读的。
那时便为他的深郁冷静所打动,觉得非一般残疾人士的自怨自艾,而是一种沉着的大勇,一种冷静的自我剖析。
而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就更令人眼前一亮。
将文字图象化后,那种冰凉的温度透过影象透过声音扑面而来,将作者的思想原原本本的表现出来。
使史铁生的涅盘重生完完整整的重现在我们面前。
电视散文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并将它们分为三个章节:我,母亲,生与死。
以回忆——追悔——超越为线,以老人为线索穿起了整个电视散文。
我以为,这种结构是很精妙的。
若是将那老人看作一个看客。
他沿着史铁生文章的足迹,踏着他的过去与现在,体会他曾经历的痛苦与醒悟。
重新经历史铁生的涅盘,并达到自我的超越。
而通过这一过程,以达到感染观影人--也就是我们的目的,在老者和少年史铁生之间的来回转换,能更立体的展现他的心路历程。
而若将老者视为老年史铁生--虽然老者是站立的,但我更愿意将这看成是小小的失误。
一则整个影片使用第一人称,而老者又是故事的主线。
二则将他看作老年史铁生可更深化原文的意境,有了今夕思想上的对比,更突出的表现了史铁生冷静锐利的笔触。
这样,整个电视散文就是一场卓绝的自省,就是涅盘的史铁生一场前尘的回顾,情节会更加单纯深刻。
作为影响化的散文,《我与地坛》在声色上也极为讲究。
青年和老年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便采用了不同的色调,技法。
青年时,昏暗的光线,空旷的地坛,压抑的俯拍,是青年时史铁生的绝望显现出来。
而到了老年人,温暖的橙黄光,来来往往的人群,平静面庞的直击,不论他是谁,他都是平静而安逸的。
此外,在表现母亲亡故后的悔恨时,那一声声敲打人心房的重锤,在悠长的男生哼唱中愈显惊魂,和一下下打击湖面相辉映,表现了青年史铁生的内疚与自责。
浅析电视散文《匆匆》(朱自清)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散文细腻的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之情。
而电视散文则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恰到好处的音画搭配,还是快镜头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时光的珍惜。
当我看到《匆匆》这部电视散文时,我感觉到:匆匆地,一阵文学的气味把我诱惑住了,我似乎看见了朱自清那颗匆匆的心。
下面,就是我对电视散文《匆匆》的一点粗浅的浅析。
影片一开始就使用了声画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表达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在这之后,是用黑屏来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此时,镜头画面采用空镜头,引人入胜。
而为了迎合作者的话语,影片采取快镜头的方式,来表达时间飞速,一去不回而来不及道别。
影片采取一遍又一遍的黑屏来逐渐过渡,而影片人入手中的沙子则形象的表达出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还是空镜头: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花丛,转眼又用了仰视的手法,引出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随后,影片用了逆光和侧逆光的手法,与作者的“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相呼应,这是很好的声画合一,而飞速转动的钟表则表明时间流逝不等人,太阳也在挪移,时间在形形色色的事件中溜走,而此时影片的快镜头也呼应这一点。
当影片人物当这是,恰恰呼应了时间从身体上闪过。
而影片下一幕中的快镜头和静立的人物呼应着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体现出作者的彷徨。
而随后影片“摇”的用法让我眼前一亮,这种用法恰恰体现出作者仅仅是在徘徊的无奈与思考。
当作者感慨之后,影片使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与快镜头相配合,刻画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影片结束时,场景转换为一个钟表,一杯水与一行字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告诉我们,时间飞速,一去不回,正如钟表不可逆转;也如杯子里的水,缓缓溜走。
花开花落两无言——浅析电视诗歌散文《毕业了》《毕业了》这部电视诗歌散文成功地将散文与电视艺术相结合,达到了诗歌的意境与电视作品的美学特征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舒缓、淡雅、优美的感觉,使人自然而然地融入电视画面所反映的文学意境中,从画面到心灵的感知使人们能切身体会作品的制作意图之所在。
电视散文是把电视与文学的微妙处表现的交响化而使人兴趣盎然,声画汇聚强化了情感的韵味。
文学构思始终主宰着情感的流动,透过画面散放开来,赋予声画以灵魂。
《毕业了》所带给大家的真是一种唯美的享受。
一、多角度立体展现导演的镜头,在不同的角度对那些能够勾起观众回忆的事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比如窗外的那只足球,用了俯拍,仰拍,平拍的角度,极尽可能地将其描述的完整,每一个角度的变化都如一滴甘露,它一点点地在观众心里最柔弱的地方滋生出一朵如青春般灿烂的花朵,花瓣一片一片地打开,随着镜头的推进及拉远,它开到了最盛,转而又一片一片地凋零。
自习室里的场景,先是以主观的角度,让观众感觉自己融入了曾经那些记忆里,仿佛回到了自己坐在那里苦读奋战的日子,镜头拉远,一个全景,如即将离开时的回顾,镜头再拉远,便是出门之后无比留恋的一瞥,象征着真正告别了那段生活,然后走向未知的未来。
一系列的摇镜头把要表现的全景一步一步地推向近景,在一些人物描写上给予了一些局部的特写。
每个镜头的描写都是十分细致的,但是却不给人一种乏味,枯燥的感觉。
从一些身边的点滴,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流连忘返。
曾经的校园,食堂,甚至是一条条自己曾经走过的小路都进行了拍摄。
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在里面,但是却可以让人有种赏心悦目的意境。
画面始终围绕着大学生活的一草一木,利用蒙太奇的手法不断变换场景,让我们在观看时更多的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拍摄的间隙可以让我们回想起来的也许是停放的自行车、放在窗台上的鞋子、校园里的公用电话、在照毕业的时每个人都带着喜悦的笑脸给我们留下的全是一些很美好的景象。
十足可以看出拍摄者的心思是多么细腻。
关于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探析电视散文诗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既有着传统诗歌的虚与实的艺术特点,又有电视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
如何在电视媒体的框架下,把握好虚实艺术的度,让观众在视听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是电视散文诗创作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1. 电视散文诗的特点电视散文诗的核心还是诗歌,但它涉及到更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语言、图像、音乐等。
它需要全面的视听体验和感性的理解。
首先,电视散文诗要考虑到画面的制约,诗歌应该紧密衔接着图像,而且语言应该尽量简洁,一言以蔽之,电视散文诗无论是针对诗歌还是对电视艺术的要求,都需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其次,电视散文诗具有时空性。
它需要充分地表现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后,电视散文诗还要通过配乐、配音、剪辑等手段,给诗歌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度。
这些手段不仅能美化画面,还能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2. “虚”与“实”的艺术探索任何一种诗歌形式都由“虚”和“实”两个部分构成。
电视散文诗也不例外,它需要将“虚”和“实”结合起来,形成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在电视散文诗中,虚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虚实,二是画面的虚实。
2.1 诗歌语言的虚实电视散文诗中的诗歌语言需要到达“虚”的境地,让观众在语言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的情感,从而使得诗歌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旋律。
同时,诗歌语言也需要到达“实”的境地,以画面和音乐为依托,依据实景中的具体事物来进行描述,将诗歌精神呈现给观众。
2.2 画面的虚实电视散文诗中的画面同样需要到达“虚”的境地。
例如,一场雨,可以使用快速剪辑或缓慢运镜,来让观众在画面中感受到雨水的声音和速度,达到虚的境界;同时,也可以用镜头来详尽地记录雨水的流淌,使画面更加真实。
在虚实的交织中,画面所带给观众的感觉愈加吸引人。
3. 虚实度的掌控电视散文诗中的诗歌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虚实,需要建立在情感表达和观众情绪之上。
浅析电视散文的美学特性
电视散文的美学特性有:
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
散文是各种文学体裁中最讲究真实性的文体,这是散文的最重要特征。
这不同于在小说中作家往往戴上假面具,穿上隐身衣,换用叙述人的口吻说话。
因此,我们不妨对散文的真实性作较宽泛的理解,凡是忠实于自己的人格和个性,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感觉的散文,都不算逾越真实性的规矩。
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
散文的选材自由,小说和戏剧的选材仍有一定要求,而这些标准都不是散文的必要条件。
因此,散文家选择和处理素材不像小说家那样看它的完满性,也不像剧作家那样看它的戏剧性,而是首先看情绪的真切和感受的独到。
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散文行文的灵活自如表现在笔法和章法两方面。
在章法上,散文没有固定的结构法则。
其结构中心多种多样,既可以人物为结构中心,也可以典型细节为中心。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美感的重要因素。
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表现为自然质朴,不事雕琢,话语方式里透露出作家的人格特征。
电视散文名词解释电视散文是一种电视艺术形式,特点是以自然、真实的场景、叙述方式和情感表达为手段,通过散文的形式来呈现给观众。
散文的特点是自由、灵活,不受限制,可以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电视散文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精美的画面和真实的情感,深受观众喜爱。
电视散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新闻报道、人物传记、历史纪录片、文学评论等。
它既可以以客观冷静的态度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也可以以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细节打动观众。
电视散文可以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情感的内心世界。
电视散文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既可以是专业的观众,也可以是普通观众。
它可以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上播出,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
电视散文的兴起,也推动了散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拓展:电视散文的兴起与电视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观众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电视散文作为一种以情感为灵魂,以自然为外表的电视艺术形式,能够满足观众对情感、自然、人文等主题的需求。
此外,电视散文的叙述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不受限于传统散文的表达方式,也为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电视散文的制作过程也比较繁琐复杂。
电视散文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拍摄经验,同时还需要熟悉电视拍摄技术和剪辑制作技术。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深入生活、广泛调研,寻找素材,构思情节,最终通过镜头语言和情感表达将主题呈现给观众。
电视散文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艺术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在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视听体验。
浅析电视散文解说词写作的意境营造“电视散文〞顾名思义就是既有文学性又有电视性的一种新兴的电视艺术形式,它是文学与电视的有机结合。
电视散文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电视艺术形式,它以文学散文为创作根底,通过写意的镜头画面营造意境,再用解说词拓展画面内容,升华电视散文的主旨、挖掘其蕴含的深层内涵,并配以抒情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气氛。
电视散文之所以能够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不仅仅是依靠声音、画面的视听效果,很大程度上讲源于其注重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一部电视作品带给观众的总体艺术感受,而电视散文呈现的意境那么大多取决于其文学基调。
如何把文学散文的艺术修养通过电视的造型方式传递给观众?答案就是解说词。
尽管在电视散文中,我们追求的是文字美、画面美、音乐美,但是真正能够表达电视散文核心价值的还是解说词。
因为与画面具象形的表现形式比拟而言,文字更擅长表现抽象性事物、更容易将深层次的东西传递给观众并且留给观众想象、回味的空间。
所以,与一般的电视艺术形式不同,电视散文中解说词才是其表现的核心。
有人说,电视散文中不应该存在“解说词〞这一说法,因为解说词多用于纪录片中,是对画面的补充、诠释,语言大多生硬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而电视散文中的文字是那样柔软,充满了感情。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对“解说词〞这个概念的认识太片面。
确实,解说词的主要运用是在电视纪录片中进行说明、补充。
但是电视散文中的文字还是可以被称之为“解说词〞,只是它在电视散文中更多的通过优美的措辞来表现,更广泛的被运用到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提炼深化主题以及电视散文的意境营造之中。
电视散文中的解说词是表现其文学性的最好方式,所以解说词是电视散文中的核心内容。
就算是如散文般散点式的抒发情感,事实上它也是形散而神聚的。
在电视散文的审美元素中,解说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念起来要上口、品起来要有味,完美的解说词是一部好的电视散文的根底,没有这个根底,美好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就失去了依托。
与一般的电视节目不同,电视散文对于解说词的要求更高,它不仅要引导画面内容,更要为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气氛,哪怕是观众眯着眼睛听解说,也要到达身临其境的效果,将观众的思绪带到电视散文的意境中,这部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
电视《我与地坛》分析浙江财经学院09数字媒体艺术陈莉莉0901******** 这部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改编自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成名作《我与地坛》。
在分析电视散文《我与地坛》前,我先讲讲电视散文屏幕构图的特点。
电视散文的电视屏幕分为两部分,上下的黑幕为文学空间,中间位电视空间。
上黑幕的右侧写着电视散文和散文的名称;下黑幕则播放文本字幕,不单单是文章旁白,还有电视中人物的对话文字。
电视空间长宽比例则一般是16:9或者5:3,跟电影类似。
影片叙述结构分别为片头、我、母亲和生与死。
以下将按照影片结构进行分析。
片头一、有似雾朦胧中的胶带飞快向上拉动,怀旧般的场景加上胶片倒带的同期声。
这就预示着影片是关于时光流逝和记忆的怀旧。
二、茶杯、香烟和手的特写,男子望向前方,沉思迷蒙的眼神,沉淀在心底的往事似乎正在他的脑海中盘旋。
而后香烟在烟灰缸上一敲,给观众一种即将拉开故事序幕的感觉,而后胶带放映机的胶带清晰的转动则证实了这种猜想。
三、放映机上的那盏耀眼的灯,并逐渐推进。
耀眼的灯寓意为人的炯炯目光。
摄影机不断向“眼睛”推进,不但给人以逐渐走向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感觉,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主人公的回忆。
四、镜头在空无一人的幽深破落的小巷里,摄影机不断向前移之后镜头出现一名中年男子,摄影机向后跟拍。
如此足以证明第一个镜头实为中年男子的主观镜头。
而在巷子中的行走则是史铁生在时间隧道中的行走。
第一章、我一、激昂的音乐,短暂后急转直下。
字幕显示接下来的事情发生杂七十年代末,配上这极富时代色彩的音乐,显示出外面群众的欢欣鼓舞,但是旋律的回转和突然出现在镜头里的轮椅,以喜衬悲,更显得孤寂落寞,加倍放大了日后作者在腿残后的痛苦。
二、青年史铁生的画面采用消色处理,而中年史铁生则采用彩色画面。
一则因为青年的史铁生已成过往,理应用消色表现历史,而当前的中年时期自然应用彩色;二则可以表示作者在两个不同年龄时的不同心境。
三、画面在冬季取景,光秃纵横的树枝,随着青年史铁生的目光追寻着不太灿烂的太阳。
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意境,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的基本创作规律:立意新颖,联想丰富,文才飞扬。
认识电视散文必须在理解电视文学的基础之上.但当前对电视散文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文本主导论层次.文章通过对电视散文作品的具体分析,认为电视散文不是散文的屏幕再现,而是用电视手段表现传统散文的美学意境和风格,是一次全新的电视文艺创作.
散文的电视化表现有两种; 一是它把散文形式的格调、意象和意境用电视特有的艺术手段加以反映,造成动人的艺术魅力。
二是指电视表现内容采用散文的方式,形式比较灵活,追求意境营造,画面优美动人,就像那些风景记录片,有时候这些记录片能组合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们平时读到的散文文本一般都是单一文本,而我们看到的电视散文则是超文本或复合文本。
就拿朱自清老先生的《春》来说,当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在自己的脑中想象着那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想象着自己与那些毛孩儿在草地上打滚;想象着自己走进那毛毛细雨中,与老农夫一起走在静静的乡间小路上,去感受春到来的喜悦。
然而这只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想象。
而在电视散文中,我们就可以通过那作者的文稿,散文的朗诵,那散文里出现的场景,加上我们原有的想象,奇妙地组合在一起,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领略到那丰富多彩、意蕴深沉的意境,从而获得散文美的享受。
电视散文的概念电视散文是一种以散文形式表现出的电视艺术作品。
它将散文的叙述方式与电视的影像技术相结合,通过镜头语言、声音和图像等手段,向观众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电视散文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展现了文学、艺术与传媒的完美结合。
首先,电视散文以叙述性为主,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
它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事件、描写场景、塑造人物等,通过文学性的叙述手法,使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中获得阅读散文作品的体验。
电视散文在表达的形式上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叙述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可以是描述具体景物的描写,亦或是通过回忆和联想等手法来展现情感和思想内核。
其次,电视散文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通过情感共鸣,观众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电视散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电视散文往往借助影像技术和音频的处理手法来加强情感的表达,通过画面的构图、明暗的处理以及配乐的运用等手段,使观众更容易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感受到其中的悲喜、喜怒、忧伤等情感体验。
此外,电视散文强调主题和思想内涵的展示。
它通过对一定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从而在小品化的情节中反映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问题。
电视散文也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触动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通过情节展示思想内涵的方式,使电视散文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电视散文还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表达。
通过电视的特殊技术手段,如剪辑、转场、画面的处理等,使电视散文呈现出与一般散文作品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语言表达。
电视散文在形式上的创新给了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也使观众在收看电视散文时更容易进入故事情节中,获得更多的观赏体验。
综上所述,电视散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通过散文的叙述和电视的影像技术相结合,旨在将文学、艺术与传媒的元素融为一体。
它以叙述性为主,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展示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内涵。
通过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表达,电视散文给观众带来了与一般散文作品不同的视觉享受和阅读体验。
(一)电视散文分析
1、电视散文分析概述
电视散文是用视听手段在电视屏幕上书写的文学,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反应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境和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顿,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散文意境,是具有浓郁抒情气氛的电视文学样式。
电视散文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学散文的电视化表现,它把文学形式的格调、品性和意境用电视特有的艺术手段加以反映,形成动人的艺术魅力,如央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播出的《名家名作》。
二是电视表现内容采用散文形式,形式比较灵活,追求意境营造,画面优美动人,如《皖风·皖韵系列》。
2、电视散文分析的技巧
(1)电视散文的主题分析
①精神启迪
电视散文通过诗意的空间,让观众以理性的自觉和情感的波动去体验生命、体验自然、体验世界。
电视散文展现的是个体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觉悟,对情感世界的眷恋。
②人文关怀
其一,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在享受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需要精神层面的关怀。
其二,在电视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观众的鉴赏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观众的精神需求开始从娱乐型向思考型转移。
电视散文提高了电视屏幕的文化品位,给予了观众人文关怀和艺术的审美享受。
(2)电视散文的艺术手法分析
①电视散文的五个美
电视散文有五个美:文字描写美,故事立意美,画面拍摄没,音乐创造美,编辑包装美。
电视散文是以形传神的电视艺术作品,它必须通过形象的、感性的东西使观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②电视散文的组合表现
电视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组合:有解说词——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观、作者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
③电视散文的造型语言
电视散文也讲求“文采”,体现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造型语言、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特别是电子特技手顿的有机组合。
这种屏幕造型语言,不仅要准确、形象、精炼、生动,更需要自然、活脱,富有节奏感。
(二)广告片分析
1、广告片分析
(1)广告片分析概述
广告片分析是艺术类型考试一种新的形式,在现场放一至两个广告片,然后根据广告片让考生回答一些专业的知识。
这些专业知识包括广告片的表现手段,也就是广告片的艺术创作手法或者艺术表现形式,广告片的创意是什么,以及广告片为什么采取这种创意形式。
(2)广告片分析的技巧
①艺术手法
在色彩上,运用了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目的是什么?在光线上,是如何打光突出主体的?是如何使用镜头传达广告信息的?采用的是近距离镜头还是长镜头远摄?是否大量运用短而快的运动镜头?是如何运用音乐与音响的?
②情感元素
广告片的情感元素,首先是指广告片是否运用了某种特技或者影像视觉冲击,使观众在看广告片时产生一种愉悦的联想。
其次是指广告片是否使用观众喜欢的代言人,例如歌手、演员或模特。
③广告创意
分析广告创意,就是要分析广告片运用了什么故事或者故事中什么样的人物与场景特点来突出广告产品。
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是否可以影响观众,他们运用了哪些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技巧?故事发生的场景有哪些有趣的地方,与产品的特征有什么具体的联系?因此,广告创意分析主要是故事、人物等元素如何与产品特点有机联系的分析与解读。
(3)广告片分析注意的问题
①广告目的
本广告希望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是什么?广告片的目标对象是哪些人?他们的特征是什么?希望目标对象看了广告激起何种想法,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②广告主题
要分析广告片的主题是否鲜明突出,表达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