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88 KB
- 文档页数:4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医博士2016年寨卡病毒病答案寨卡病毒病(一)ABAED•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20)答案不确定o A、伊蚊叮咬o B、母婴传播o C、血源传播o D、性传播o E、空气传播•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20)答案不确定o A、人群普遍高危易感o B、孕妇o C、儿童o D、老人o E、婴儿•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20)答案不确定o A、60℃30分钟o B、50℃30分钟o C、60℃20分钟o D、30℃30分钟o E、60℃100分钟• 4.寨卡病毒的形态(20)答案不确定o A、杆形o B、梭形o C、蝌蚪形o D、椭圆形o E、球形•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主要传染源是患者、隐性感染者o B、ZIKV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也是主要的传染源o C、可能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o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o E、病毒血症≤10天寨卡病毒病(二)ADBEC•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o B、仅有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o C、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o D、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o E、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20)答案不确定o A、3-7天o B、3-9天o C、7-12天o D、3-12天o E、14天•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o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o C、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o D、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o E、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20)答案不确定o A、结核病o B、鼠疫o C、霍乱o D、中东呼吸综合征o E、基孔肯雅热•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20)答案不确定o A、2天o B、3天o C、4周o D、5周o E、6周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CAABA• 1.发生职业暴露要服用预防用药疗程是(20)答案不确定o A、14天o B、7天o C、28天o D、30天o E、60天• 2.关于血源性传染病正确的是(20)答案不确定o A、只通过血液体液传播o B、可通过呼吸道传播o C、可以经过完整皮肤传播o D、不能通过粘膜传播o E、传播能力很强• 3.血源性传染病的标准防护包括(20)答案不确定o A、外科口罩、乳胶手套、隔离服o B、N95口罩、乳胶手套、防水隔离服o C、N95口罩、薄膜手套、防水隔离服o D、N95口罩、薄膜手套、橡胶隔离服o E、以上均不对• 4.针刺损伤传播HIV的可能性(20)答案不确定o A、3%o B、0.3%o C、1%o D、5%o E、10%• 5.发生HIV职业暴露要在多长时间内服药(20)答案不确定o A、2小时,最好不超过24小时o B、12小时内o C、8小时内o D、6小时内o E、4小时内呼吸道传染病院感防控BAACA• 1.病原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分几级(20)答案不确定o A、5o B、7o C、4o D、3o E、2•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水平分几级(20)答案不确定o A、3o B、4o C、5o D、6o E、以上均不对• 3.医务人员日常工作时应该采取那种防护措施(20)答案不确定o A、标准防护o B、不用防护o C、额外防护o D、需要穿医用防护服o E、需带N95口罩• 4.普遍性防护原则是(20)答案不确定o A、有呼吸道症状时要防护o B、有血源性传染病患者时防护o C、视所有病人,均为具潜在感染性的病人o D、在病房工作时防护o E、在门诊工作时防护• 5.人工免疫包括(20)答案不确定o A、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o B、急性感染病原后的免疫o C、慢性感染病原后的免疫o D、天然的免疫o E、母体遗传的免疫。
2016年度寨卡病毒病、黄热病诊疗方案考试姓名:科室:分数:一、填空题(共 40分,每空 5分1、寨卡病毒病是由(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病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 。
3、 (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4、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 。
5. 黄热病是由(引起,主要通过(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 ( 、出血等为主要表现。
6、高热时黄热病的治疗宜采用物理降温为主,禁用(退热,因可诱发或加重出血。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60分,每空 5分1、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A. 埃及伊蚊B. 赫布里底伊蚊C. 盾纹伊蚊D. 白纹伊蚊2、对感染寨卡病毒3、寨卡病毒病潜伏期可能为(A.3-7天B.3-12天C.7-12天D.14天3、寨卡病毒病的临床表现有(A. 发热B. 流涕C. 皮疹D. 关节痛E. 咳嗽F. 结膜炎4、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孕导致新生儿(A. 小头畸形B. 肝损害C. 心脏疾病D. 肾功能异常5、感染寨卡病毒后,约(的人为隐性感染。
A.90%B.80%C.30%D.70%6、感染寨卡病毒仅有 20%的人出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天后缓解,预后良好。
A.3-7天B.5-7天C.2-7天D.14天7、寨卡病毒病,对症治疗过程中,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 ,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伴有结膜炎是可使用(A. 对乙酰氨基酚B. 阿司匹林C. 布洛芬D. 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 8、黄热病按照传播方式,黄热病主要分为(A. 城市型B. 草原型C. 丛林型D. 缓流型9、蚊叮咬感染黄热病毒的人或非人灵长动物后,经(可具传染性。
受感染的蚊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代。
A.3天B.8-12天C.14天D.30天10、黄热病辨证分型中毒扰气营证(多见于中毒早期参考方剂是(A. 清瘟败毒饮加减B. 茵陈五苓散加减C. 犀角地黄汤加减D. 甘露消毒丹答案一、填空题(共 40分,每空 5分1寨卡病毒、2、防止蚊虫叮咬。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简介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属(Zika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广泛,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爆发。
为了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蚊虫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增强室内通风,并经常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2.在蚊虫密集的区域或活动场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3.使用有效的防蚊喷雾或涂抹防蚊霜,特别是在日落和黄昏时段,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4.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整无虚,以防蚊虫叮咬;5.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以避免蚊虫叮咬的可能性;6.定期检查住所中存在的蚊虫滋生源,及时清除积水、修补门窗缝隙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蚊虫防控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防控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蚊虫防控的建议:1.清除蚊虫滋生源:定期巡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避免形成蚊虫滋生的条件。
2.使用蚊香、灭蚊液等蚊虫驱避剂:在室内及周围空旷的场所使用蚊香或灭蚊液,以减少蚊虫的数量。
3.蚊帐使用及维护:使用符合标准的蚊帐,并保持其完整无损,确保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4.室内蚊虫防护:使用窗纱、蚊窗等物品,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5.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如使用杀虫剂应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议:1.定期清理和清除废弃物和垃圾,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2.进行定期的室内和室外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消毒、修补门窗、清理积水等。
4.提醒民众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合理咳嗽措施等。
寨卡病毒病怎么防治?国家卫计委出台诊疗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
【年(卷),期】2016(21)1
【摘要】2016年2月3日消息,寨卡病毒近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截至今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3日公布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诊疗方案指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总页数】1页(P40-40)
【关键词】黄头伊蚊;诊疗方案;非洲伊蚊;埃及伊蚊;蚊叮咬;宫内感染;母婴传播;白纹伊蚊;孕妇感染;化脓性结膜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6.815
【相关文献】
1.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寨卡病毒病的诊疗和疫苗研究进展 [J], 黄荣;杨健
3.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节选) [J],
4.寨卡病毒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
会
5.从4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的诊疗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 [J], 张伟;蒋荣猛;王融冰;李鑫;马成杰;李兴旺;刘清泉;姜良铎;陈志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件目录一、人感染H7N9禽流感1.《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版)》2.《人感染H7N9禽流感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二、中东呼吸综合征3.《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诊疗方案(2015年版)》4.《中东呼吸综合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2015年版)》三、埃博拉出血热5.《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2014年第1版)》6.《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臵路径》7.《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四、寨卡病毒病8.《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五、黄热病9.《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0.《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享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 和11个N亚型(N1-N11)。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
近期,巴西出现寨卡病毒疫情。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来源: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卫发明电【2016】5号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也有输入病例报告。
近期,巴西出现寨卡病毒疫情。
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特别是与疫情发生地有人员往来的口岸地区卫生计生部门,要高度重视寨卡病毒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准备工作,加强与口岸卫生检疫、交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动,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要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使其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提高寨卡病毒病早期识别和诊疗能力。
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
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
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
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最为严重。
1 病原学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2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乳汁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根据监测,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3 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
4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5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
6 治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
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7 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进行预防,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建议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