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脑出血
- 格式:ppt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28
基底节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指发生在大脑基底节区域的脑出血。
基底节是人脑内部重要的控制运动和情绪的区域,其功能异常会导致运动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等一系列严重症状。
基底节脑出血常见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高血压:高血压是基底节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壁的动脉硬化、脆性增加,容易发生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特别是在高血压危急期,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引发基底节脑出血。
2. 血管疾病:除了高血压,其他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基底节脑出血。
例如脑动脉瘤,是脑内血管壁的局部膨胀,易于破裂引发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是大脑动脉与静脉连接异常,也可能导致基底节脑出血。
3.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血管内膜发生黏液样变性,形成斑块堆积,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受阻。
这使得脑血管供血减少,易于发生血栓形成或破裂导致基底节脑出血。
4. 萎缩性血管病变:某些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胶原病等,会引起脑血管的变性、破坏,增加基底节脑出血的风险。
5. 药物滥用:某些毒品如苯丙胺类应用后会引起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增加基底节脑出血的机会。
6. 外伤:头部外伤是导致基底节脑出血的一种重要因素,特别是剧烈的撞击、跌倒等造成的头部损伤,可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基底节脑出血。
7. 其他因素:如血液病、凝血功能异常、血液浓缩等也可以增加基底节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方面,主要措施包括:控制好血压,保持正常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药物滥用,经常锻炼,及时治疗相关疾病等。
对于已经发生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早期的手术治疗可以帮助清除血肿,并纠正病因,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总之,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萎缩性血管病变、药物滥用、外伤和其他因素等。
预防基底节脑出血的关键是控制好血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对于已经发生的基底节脑出血,早期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式。
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的护理病例讨论总结1.引言1.1 概述右侧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通常由于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导致右侧基底节区域受损。
右侧基底节脑出血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包括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和神经系统损伤等。
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的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旨在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护理。
护理工作涉及到病情评估、医疗监测、病情观察、病情处理、健康教育以及情绪支持等多个方面。
在护理干预方面,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神经功能的评估。
另外,我们需要积极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进行适当的护理措施和治疗。
除了医疗护理,我们还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治疗。
由于右侧基底节脑出血可能导致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和偏瘫等问题,我们需要与患者建立积极的沟通,以及提供相应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和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总之,右侧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护理工作需要全面而细致的操作。
通过病情评估、医疗监测、病情处理、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干预,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改善他们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讨论:1. 引言:概述了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的情况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2. 正文:2.1 病例描述:详细描述了一位患有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的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
包括患者的背景信息、病发过程、相关的临床表现等。
2.2 护理干预:详细介绍了针对右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术后早期的护理、康复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针对该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
3. 结论:3.1 总结病例讨论:对本文所描述的右侧基底节脑出血的病例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其临床特点、护理重点和效果。
3.2 护理经验与启示:总结出本病例护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其他护理人员在类似病例中的护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问题。
常见脑出血部位辨识,建议收藏常见脑出血部位:(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
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
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
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
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
①壳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
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
内囊外型出血1.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2.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3.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失语②丘脑出血(thalamic hemorrhage):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
丘脑出血特点是:上下肢瘫痪较均等,深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障碍较突出;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如凝视鼻尖(落日征);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则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出现去皮质强直(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如出血量大使壳核和丘脑均受累,难以区分出血起始部位,称为基底核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