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城市:城市转型的新方向
- 格式:pdf
- 大小:792.96 KB
- 文档页数:7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与转型发展策略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方向四、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策略五、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难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但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环保问题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与转型发展策略。
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特色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林业资源省份之一,森林面积居于全国第三,林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1/5。
此外,黑龙江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采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虽然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资源,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多重问题,包括:1. 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缺陷,黑龙江省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部分资源长期停滞,无法有效利用。
2.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大量的资源开采和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破坏不容忽视。
3. 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强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方向针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困境,我们需要寻求转型发展的方向。
以下是可能的转型方向:1. 发展绿色产业。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资源清单上,也一直致力于保护环境。
因此,可以应用科技手段和改革政策,积极开发绿色产业,从而提升新能源、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
2. 加强生态保护。
黑龙江省应该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黑龙江省应该加快土地整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3. 行业升级。
应该加强与前沿技术的合作,推进行业升级,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智慧城市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在数字化时代,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城市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背景数字化时代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运行模式。
城市更新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特点1.智能化管理: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注重将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通过智能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城市交通、能源、环境等方面的精细管理,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信息共享:数字化时代城市更新的重要特点是信息共享,各个部门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同利用,提供更准确、及时的决策支持。
3.优化城市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城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布,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和便利性。
4.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通过智能化的社区管理、交通系统优化、智慧医疗等手段,为居民提供更便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影响1.经济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创新资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环境保护: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注重节能减排,通过智能能源监测、绿色交通规划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社会治理: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促进了城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的水平。
4.城市文化: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将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推动了城市文化的繁荣。
四、挑战1.数据安全:数字化时代的城市更新面临着数据安全的挑战,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城市数据的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新型城镇化已成为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美丽
宜居的城市。
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动以高技术产业、现
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3. 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目标的实现,推动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
4.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改善城市居
住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5. 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享受社会保障、融入城市社会,改善农民工家庭的生活条件。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产
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要加强政
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城镇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机结合。
中国城市转型的战略路径与重点突破作者:李程骅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2期摘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城市正站在以新的绿色、智慧、质量型和集约型为内涵的世界城市第三次转型的平台上,进行产业体系、空间布局、治理方式等方面协同推进的系统转型,全面提升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质量,以加快实现从原来“土地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粗放增长方式,向以人为本、生态为基、产业高端、空间集约的“精明增长”的转变。
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的中国城市转型行动,要以经济转型为引领,加速从制造业主导的产业体系向服务产业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实现从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功能跃升,并促进城市转型与区域发展形成联动关系,进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压缩型”城市转型之路。
关键词:中国城市;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战略路径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4)02-0005-008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形势下,转变中国城市发展方式,特别是通过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来促进城市功能的整体提升,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
那么,在全球城市体系的运行中,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城市转型的战略路径该如何选择?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应该在哪些领域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城市治理方式的重点突破?这实际上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与整体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是紧密相关的。
一方面,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任何一个大国的现代化道路,都必须以高度的城市化为基础,都必须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和城市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并拥有控制力。
《“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篇一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比较与转型路径一、引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城市更新和治理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深入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寻求更加适应当前“新常态”的转型路径。
本文旨在就当前城市更新治理模式的现状和趋势进行比较,并对如何转型至新型城市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二、新常态下城市更新的现状及传统治理模式分析(一)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环境问题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治理模式分析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参与度较低。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其弊端逐渐显现。
例如,政府负担过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加剧等。
三、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的比较(一)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在短期内可以快速推动城市更新,但长期来看,可能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
(二)市场驱动型治理模式市场驱动型治理模式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这种模式可能存在市场失灵、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三)混合型治理模式混合型治理模式结合了政府主导和市场驱动的优点,既强调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又注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这种模式在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的转型路径(一)转变观念,强化社会参与要实现城市更新治理模式的转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通过加强社会参与,提高公众对城市更新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制度环境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城市更新提供法律保障。
开封市今后发展方向如何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修改:开封市,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巨大挑战。
作为这座城市的一员,我深入思考了开封市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一、产业发展方向1. 文化旅游产业开封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未来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如“大宋文化”、“包拯文化”等,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提升开封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包括改善景区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提高导游素质,优化旅游环境。
(3)发展智慧旅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服务。
2. 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封市应抓住机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2)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
二、城市建设方向1. 优化城市布局(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展目标,优化空间布局。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1)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历史风貌。
(2)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3)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提升开封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社会事业发展方向1. 教育事业(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3)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2. 医疗卫生事业(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推进医疗体制改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什么是城市更新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更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更新?又该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绿色转型呢?城市更新,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这可能包括老旧建筑的改造、基础设施的升级、公共空间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它的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房屋破旧、设施老化,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一些工业区因为产业升级而被废弃,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地方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问题都促使着城市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那么,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规划的绿色引领。
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例如,合理规划城市的绿地和水系,增加城市的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同时,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出行,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在建筑改造方面推行绿色建筑理念。
对于老旧建筑的改造,不仅仅是外观的翻新,更要注重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隔热保温材料、太阳能光伏板等,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
同时,加强建筑的通风和采光设计,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再者,发展绿色交通也是实现城市更新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
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增加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鼓励居民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建设更多的步行和自行车道,打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
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配套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对环境的污染。
城市更新中的能源供应也需要向绿色转型。
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4年第1期城市发展的可持续转型:趋势㊁挑战与关键路径张㊀莹㊀李怡然摘㊀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核心单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转型模式能够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协同多赢的效果,是实现‘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加速器㊂当前,城市发展态势表现为城市规模分化㊁城乡联系加强㊁城市动力转轨等㊂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各种挑战,如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㊁城市人口老龄化㊁风险防御能力不足㊁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等㊂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关键路径包括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治理㊁构建包容性的能力建设与教育体系㊁应用数字技术为可持续转型赋能㊁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等㊂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应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在全球应对气候挑战㊁迎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响应国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通过扁平式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乡均衡㊁可持续的发展㊂关键词城市发展㊀可持续发展㊀老龄化㊀数字鸿沟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㊀城市韧性㊀㊀一㊁引㊀言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㊁政治㊁社会中心,也是工业化的产物,①城市中汇聚着多元化的居住人群㊂城市化的进程以城市人口增加为标志,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并吸引资本聚集,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生产要素㊂联合国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占比,全球发展已经作者简介:张莹,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㊁副研究员;李怡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㊂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课题 ‘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GSDR2023)“研究支撑 (2021YJBWT012)㊂①潘家华:‘低碳: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志“,‘中国建设信息“,2013年第23期㊂17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进入以城市为人类住区主体的城市型社会时代㊂1950 2021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从33%增长至56%;预计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22亿,占总人口的68%㊂①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指导未来全球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面向2030年提出了17个明确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以下简称SDGs),其中目标11(以下简称SDG11)要求建设包容㊁安全㊁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㊂该目标不仅要求城市及其他人类住区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也与其他SDGs紧密相关,成为SDGs的关键所在㊂2016年,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人居大会进一步通过了‘新城市议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㊂②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会引发一些内生性问题,包括社会性问题㊁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亟待可持续转型来应对这些现实的挑战㊂城市可持续转型是一个长期的㊁多目标协同的过程,根本目标是通过经济㊁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㊂③‘2030年议程“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目标导向,即以包容性㊁韧性与零碳导向为核心特征,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㊂时至今日,‘2030年议程“进程已经过半,但大部分SDGs落实情况不及预期㊂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气候变化危机㊁地缘政治冲突㊁人道主义灾难与生态自然灾害等风险交织叠加,能源㊁粮食㊁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影响,新冠疫情暴露并放大了城市发展与城市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各国㊁各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㊂2023年9月,联合国发布了由全球15位知名学者组成的独立科学家小组(IGS)编写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对‘2030年议程“的半程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㊂报告认为,SDGs的落实进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许多领域出现大幅倒退;如果不采取决定性的行动,即使到2050年也难以实现2015年全球确认的‘2030年议程“目标㊂因此,‘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以 危机时代,改变之际:科学加速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为主题,明确指出,为了实现‘2030年议程“所描绘的理想愿景,必须在团结㊁公平㊁福祉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加速各关键领域的转型变革㊂‘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将 城市及城郊地区的发展 与 人类福祉与能力 可持续且公正的经济 食品系统与健康营养 能源脱碳普及使用 全球环境公域 等其他五个重要行动方向并列,作为未来变革的六大重要切入点㊂报告指出,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地区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能够为化解当前面临的各种艰巨风险挑战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是支持不同人类住区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焦点场域,推动城市与城郊地区的可持续变革与转型能够更好㊁更快实现城市和其他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㊂基于城市发展重构的宏观背景,针对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新趋势与面临的新挑战实施差异化措施,有效规划与引导城市化转型路径,可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成果㊂27①②③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吴志强:‘ 人居三 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向“,‘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第6期㊂诸大建:‘基于PSR方法的中国城市绿色转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㊂气象与人类社会㊀㊀二、当前城市发展的态势㊀㊀(一)城市规模的分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㊁密度和异质性等因素都会发生变化㊂①近几十年来,全球城市化趋势仍在持续,大量农村人口不断迁入城市地区,②但城市规模的发展趋势却在逐步分化㊂从全球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进程一般呈现 S 形特征,③即从水平较低㊁发展较慢的初始阶段(initialstage)进入快速上升的加速阶段(accelerationstage),直至步入水平较高㊁增速放缓的最终阶段(terminalstage)㊂④世界人口格局的变化表明,发展中国家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呈增长趋势,这些地区的城市规模仍将随着人口涌入而扩张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预测,非洲和亚洲地区的城市居民数量在未来仍将持续增长(表1),⑤而发达经济体和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人口则会趋于稳定甚至下降㊂表1 全球城市人口与城市化水平变化趋势预测地区城市人口(百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世界437847745176555559386312668056.258.360.462.564.566.468.4非洲58769882496611251299148943.545.948.450.953.656.258.9亚洲236125892802299831763335347951.154.056.759.261.663.966.2欧洲55656557258058759359974.976.177.579.080.682.283.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53957160062664966968581.282.483.684.785.886.987.8北美洲30431933434936237538682.683.684.785.886.988.089.0大洋洲2830323436394168.268.568.969.470.271.172.1㊀㊀根据当前全球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趋势,不难发现,扩张已经不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方向,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将朝不同的方向推进:在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仍将有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移居至条件更好的城市,这些地区的城市将继续保持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由于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成已久㊁相对完备且社会服务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将趋向饱和,这种饱和不仅表现在城市化率稳定在80%左右的高位,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近零增长,⑥这类饱和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将以城市更新的方式进行㊂随着资源不断枯竭或产业转型逐步停滞,一些城37①②③④⑤⑥LouisWirth, Urbanismasawayoflife ,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vol.44,no.1(1938).MelissaS.Bukovsky,JingGao,LindaO.Mearns,etal, SSP-basedland-usechangescenarios:Acriticaluncertaintyinfutureregionalclimatechangeprojections ,Earth sFuture,vol.9,no.3(2021).RayM.Northam,UrbanGgeography,Wiley,1975,p.24.RayM.Northam,UrbanGeography.2ndedn,JohnWiley&Sons,1979,pp.65-67.UN-Habitat, WorldCitiesReport2022 ,https://unhabitat.org/wcr/.潘家华:‘碳中和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城市问题“,2023年第1期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市的人口规模将逐渐减少,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城市基础设施部分处于闲置和缺乏维护的状态,整体呈现不断衰败㊁凋零的退化趋势㊂①对于这些规模收缩型城市,可持续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有序收缩城市规模或重新激发城市活力㊂根据城市的不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克服不同的可持续转型障碍,形成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路径,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㊂㊀㊀(二)城乡联系的加强‘2030年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强调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指出不应忽视乡村的发展,要求建设 以人为本的城市与乡村 并加强 城乡联系 ㊂1996年召开的第二次联合国人居大会提出,城市与农村是地球人类住区的两个端点㊂全球人口在城市㊁农村以及两者之间的城郊区域流动,构成了不同形态的人类住区相互依存的共生局面㊂城市与农村在创造经济财富㊁推动社会进步㊁提供生态系统服务㊁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相互支持的关系,②在经济活动㊁物质流通㊁服务供应㊁人口迁移㊁社会关系与行政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普遍的联系㊂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认为,城乡联系就是人口㊁自然资源㊁资本㊁商品㊁就业㊁生态系统服务㊁信息和技术在农村㊁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同的关系,③这种联系也是城市与乡村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㊂在SDG11中,子目标包括通过加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支持在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建立积极的经济㊁社会和环境联系㊂全球性的城市化发展,道路㊁交通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优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加强了城乡之间各要素的流动和互联互通程度;信息技术工具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间的知识交换㊁经济活动和信息流动,也缩小了城乡差距㊂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依赖性:城市依赖农村提供的食物㊁清洁水㊁环境服务以及原材料等,而农村在专业化服务㊁创造就业和发展市场等方面也依赖于城市㊂在过去的发展认知中,人们往往认为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中高质量㊁便利的公共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人们生活改善的成效更为显著,因此城市所获得的关注与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乡村㊂但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大,一些发展问题不断暴露,如生活成本过高㊁污染严重㊁交通拥堵等,这些现象推动了全球范围的 逆城市化 趋势,一些城市人口在多元因素的驱动下开始向城郊或农村迁移㊂城乡关系以及相互联系的变化趋势将对实现SDGs有着重要的影响㊂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农村发展的支撑与协同,发挥城乡联系协同增效的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才能推动城市与乡村共同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㊂㊀㊀(三)城市动力的转轨城市的发展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人口总量增长㊁生产要素集聚㊁资源禀赋支持㊁政策规划引导㊁技术创新驱动等,也是城市社会㊁经济㊁环境㊁科技等综合发展能力47①②③张莹㊁陈涛峰㊁陈洪波等:‘扶持政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中国人口㊃资源与环境“,2022年第5期㊂陈小坚:‘ 新城市议程⓪框架下的城乡关系解读“,‘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8期㊂UN-Habitat, SecondUntiedNationsConferenceonhumansettlements:HabitatII ,https://habitat3.org/wp-content/uploads/Habitat-II-NR-1996-INDIA-1.pdf.气象与人类社会的集中体现㊂①在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城市发展动力经历了从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的变迁,教育㊁技能发展以及技术创新取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成为决定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动能因素,而气候变化㊁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也对城市动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制约㊂气候变化带来灾害与各种污染问题,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发展,严重威胁城市的经济稳定性㊂为了应对SDGs所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城市的规划㊁能源㊁交通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逐渐从传统的工业化和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转向更加可持续的创新型方式,城市的发展动力源泉也在新形势下发生转轨㊂多维度的SDGs是推动城市发展动能转轨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层面就‘2030年议程“达成政治共识,这意味着城市除了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之外,还必须兼顾SDGs对各领域提出的要求㊂其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来自实现气候目标所要求的净零碳转型㊂发展零碳能源要求城市发展模式㊁基础设施与空间均衡格局都随之调整㊂②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的城市扩张发展与城市更新需要重构城市能源体系,在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展光伏㊁风能等零碳能源,并在消费侧配备与之适应的终端用能设施,如以充电桩替代传统的加油站,以电力供暖替代化石能源供暖等㊂此外,从高碳锁定的基础设施与资源配置方式切换到扁平分散的零碳能源供需格局,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路径㊂城市重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不免伴随着一些产业㊁设施退出的阵痛,同时也会迎来大量新的发展机遇㊂研究表明,投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具有高回报率,还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③而城市的发展动力也将随之转轨㊂㊀㊀三、城市可持续转型面临的挑战㊀㊀(一)规划与政策体系不完善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与科学的城市规划蓝图是引导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实现可持续转型的基础㊂SDG11明确提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参与性㊁综合性㊁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㊂尽管现在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政策与规划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但政策失灵和规划不当等情况仍然广泛存在㊂城市规模的变化趋势不同,面临的挑战也有差异㊂如扩张型城市要与自然和谐共生㊁减少污染㊁实现低碳发展,避免规模无限扩张导致的 大城市病 和城乡发展失衡;饱和型城市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质,通过城市更新的方式增强城市韧性㊁改善环境㊁消除城市中过分失衡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现象;针对不同的规模收缩型城市,应根据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转型规划,避免出现新的经济社会问题㊂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并未考虑自身的社会㊁经济㊁文化㊁环境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导致城市转型发展方向与目标 南辕北辙 ㊂在制定城市与其他人类住区的发展规划时,不同领域的政策协调至关重要㊂但是,由于针对新趋势与新需求的规划不够充分㊁全面,难以实现城市生产㊁生活和生态的协调统57①②③李随成㊁蒲国利㊁梁工谦:‘城市发展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1期㊂潘家华:‘中国碳中和的时间进程与战略路径“,‘财经智库“,2021年第4期㊂城市转型联盟:‘加快中国城市转型:推动高质量增长㊁提升碳中和领导力的国家优先政策行动“,https://urbantransitions.global/wp-content/uploads/2021/03/Accelerating_Chinas_Urban_Transition_ZH_2.pdf㊂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一发展;而且,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取舍往往会导致现实中的政策不协调㊂如当前的城市发展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零碳目标下能源体系脱碳化导致的基础设施调整,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设施的布局往往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匹配,出现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中的广泛应用仍面临制度性障碍㊂因此,在规划中应该注意发展的协调一致性和可行性,针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㊂政策的一致性与可行性能够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协同效益,降低新政策的负面连锁效应,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㊂①㊀㊀(二)城市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㊂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由2000年的6.5%提高至2022年的10%,‘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6%㊂②在欧洲,劳动年龄人口(20 64岁)与老年人(65岁或65岁以上)总数的比已从2001年的3.9ʒ1下降到2020年的2.9ʒ1;预计到2080年,该比将进一步降至1.6ʒ1㊂根据预测,未来全球的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将保持同步发展的趋势(如图1所示,样本包含233个国家和地区)㊂图1㊀全球城市人口年龄中位数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㊀㊀资料来源:世界银行‘银色光晕:建设适老型城市“(SilverHues:BuildingAge-ReadyCities)㊂在发达国家,80%的老年人生活在城市;③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10亿人㊂④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政府收入㊁养老基金㊁医疗保健和社会服务需求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SDG11也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为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安全㊁包容㊁便利㊁绿色的公共空间,但是,很多城市对此趋势缺乏前瞻性的安排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提高社会总抚养比例,从而加大财政负担㊂同时,老67①②③④Lisa-MariaGlass,JensNewig, Governanceforachiev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Howimportantareparticipation,policycoherence,reflexivity,adaptationanddemocraticinstitutions? ,EarthSystemGovernance,vol.2(2019).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 PopulationDivision(2022).WorldPopulationProspects2022:TenKeyMessages ,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OECD, 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 ,https://www.oecd.org/regional/regional-policy/sustainable-urban-development-policies-in-ageing-societies.htm.GlobalInstitute, AgingandUrbanization ,https://globalcoalitiononag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AgingUrbanization_115.pdf.气象与人类社会龄人口数量增多将对医疗护理与服务设施提出新需求,例如全天候护理服务和疗养院等㊂城市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医疗设施和老年护理机构,以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㊂但经济下行加大了城市老年群体获得经济保障和医疗保健服务的资金压力㊂年龄的增长不仅导致老年人行动不便,还会影响其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城市要为老年人口创造支持性环境,建设适老型社会㊂设施㊁服务与需求的不匹配将导致老年人群体无法平等享受所有的城市基础服务㊂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针对可以预见的老龄化问题提前规划,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医疗保健服务㊁舒适的居住环境㊁平等的学习机会和完善的社会帮助网络,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㊂因此,城市未来的可持续转型决策和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政策和实践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城市人口结构,实现各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㊂㊀㊀(三)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城市人口稠密,经济社会活动频繁,形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也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冲击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全球发展环境愈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㊁环境污染事件㊁公共卫生危机㊁城市信息安全事故㊁突发的恐怖袭击与战争叠加交织,给城市的正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㊂而且,这些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一些不确定冲击应对失当可能会导致风险进一步扩散,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性问题㊂①SDG11提出,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应降低各种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与各种脆弱群体,提升城市风险防御能力也是增强城市安全性与韧性的内在要求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结构的调整,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急剧增加㊂②由于基础设施老化㊁规划不足㊁资源分配不合理㊁治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很多城市对各种风险冲击缺乏充足的应对措施与防御机制,如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全球跌宕起伏,暴露了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公共卫生政策的不足㊂③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冲击往往给城市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㊂这些群体所享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非常有限,应对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城市应急预案不够完备㊁应对突发状况能力不足时,各种意外风险与灾害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身心损害㊂为了确保人类住区的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应急机制构建和承灾能力建设,特别要加强对各类弱势群体,如低收入者㊁妇女㊁老年人㊁儿童等群体的关注㊂亟待通过综合性规划,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加强社区参与,提高城市风险防御能力㊂㊀㊀(四)技术发展带来数字鸿沟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㊂④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时空障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共享知识和信息㊂然而,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并不均衡,不同国家㊁地区㊁城乡乃至城市内部各群体对信息和数字化技77①②③④张龙辉㊁肖克:‘人工智能应用下的特大城市风险治理:契合㊁技术变革与路径“,‘理论月刊“,2020年第9期㊂潘莉媛㊁项松林:‘韧性城市建设: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上海城市管理“,2023年第5期㊂GregMiller, Socialdistancingpreventsinfections,butitcanhaveunintendedconsequences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e-are-social-species-how-will-social-distancing-affect-us.SteveVanderheiden,AtmosphericJustice:APoliticalTheoryofClimateChang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p.128.阅江学刊2024年第1期术的认知和应用存在显著差异㊂这种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体㊁家庭㊁企业和地区在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以及利用互联网便利生活上表现出的明显差距就是 数字鸿沟 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导致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高的技术普及率,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可能面临基础设施不足㊁教育水平低㊁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和支持等问题㊂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还给部分群体(如学习能力较弱的残疾人㊁老年人以及无法第一时间接触各种先进数字化设备的贫困群体)带来了新的挑战㊂随着数字化应用的不断推广,部分人群无法熟练掌握相关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他们会在数字化发展的大潮中被孤立,成为新的脆弱群体㊂这种情况也将妨碍城市发展,无法实现为所有群体提供包容㊁便利的公共空间的目标㊂由于无法快速掌握数字技能,这些群体的教育㊁就业和发展机会都会受到限制,无法充分参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㊂数字鸿沟展现了技术发展 双刃剑 效应的另一面,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进一步加剧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㊂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面对数字鸿沟对包容㊁公平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㊂城市应当采取各种措施缩小数字鸿沟,如投资基础设施㊁提供技能培训㊁推广数字文化和普及互联网接入等㊂采取有力措施推广和应用数字化技术,尤其要覆盖医疗保健㊁金融服务和教育等关键领域;完善信息技术无障碍政策,尽可能使更多群体在数字化发展中受益㊂①㊀㊀四、实现城市可持续转型的关键路径㊀㊀(一)开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针对性的城市空间规划与政策是引领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城市成功实现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工具之一㊂对城市的空间布局㊁发展方向㊁资源配置及治理机制做出合理安排,可以保障城市发展可持续性㊁提高城市生活质量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㊁提升社会多样性与包容性㊂SDG11要求降低城市人口中居住条件较差(如贫民窟㊁非正规住区或住房不足)人群的占比㊂科学的城市规划能够为所有人群提供有效保障,关注城市弱势群体面临的居住环境差及就业不稳定问题,使他们也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㊂‘2030年议程“与‘新城市议程“都强调了城市规划对指导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国家和区域层面的规划㊁城市和住区层面的政策以及各种财政与技术援助是实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㊂②为了实现SDGs,引导城市可持续转型的规划已经超越了传统的 城市规划 ,不仅关注空间发展与建设,还要统筹经济㊁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这些规划不应仅仅针对城市内部,而应综合考虑城市㊁近郊和农村地区的所有部门,以保障不同性别㊁年龄㊁能力㊁民族和种族的人群享有平等的权利㊂在全球各国,由于固有的歧视与观点差异,社会层面的分化与割裂情况广泛存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常常被忽视,因此在经济㊁技术㊁制度㊁文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要探索建立全新的城市规划体系,有计划地按照可持续转型的要求重塑城市的形态㊁功能和发展路径㊂为了保障城市发展的可87①②WorldBank, 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Digitaldividends ,https://www.worldbank.org/en/publication/wdr2016.石楠:‘ 人居三 ㊁ 新城市议程⓪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就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及方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目标1.人口迁移管理农村贫困人口: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口迁移问题,通过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适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减少绿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通过发展城市产业和提高城市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4.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乡村旅游、农业科技等新型城乡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建设智慧城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效率,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三、新型城镇化的方向1.抓好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 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和管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推进城市化率提升: 通过加大城市化转型力度,提高城市化率,促进城市化质量和规模的同步提高。
3.建设人文城市: 注重文化传承和城市特色,建设人文城市,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附件:1.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2.国土空间规划方案3.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新型城镇化:指以人为核心,以人居环境、产业经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形态和发展模式。
Y圆桌论坛UANZHUOLUNTAN城市更新方向 工改工 的新路径陈颖仪[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ꎬ广东㊀深圳㊀518029]摘㊀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ꎬ社会和经济都面临着重大的转型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ꎮ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ꎬ促进产业升级ꎬ亟须提升园区经济和镇级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水平ꎮ在 房住不炒 的基调下ꎬ城市更新 工改工 需抛弃传统房地产的路径ꎬ用风险投资思维做产业园区ꎬ重构投资逻辑ꎮ一是通过引入多方力量ꎬ平衡各方诉求ꎬ合力推进项目进程ꎻ二是在投资开发过程中ꎬ制订投融资计划ꎬ长期贷款辅以短期融资ꎬ科学把控资金风险ꎻ三是在充分了解入驻方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建设ꎬ保障入驻率ꎬ激发项目活力ꎬ通过后期运营ꎬ保持项目内生活力ꎬ做优资产ꎮ关键词:更新方向ꎻ 工改工 ꎻ更新机遇ꎻ更新路径中图分类号:F293.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6728(2023)09-0184-03㊀㊀深圳是全国最先遭遇空间资源紧约束的超大城市ꎬ也是空间发展模式最先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城市ꎮ深圳土地开发强度达49%ꎬ开发新增用地受限ꎬ土地资源不足进一步推高企业的运作成本ꎬ不少企业开始陆续迁出珠三角片区ꎮ2020年ꎬ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ꎬ支持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ꎬ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ꎬ清除各种显性㊁隐性市场壁垒ꎬ针对深圳土地资源稀缺这问题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ꎬ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ꎮ过去十年ꎬ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城市更新为主导的存量发展模式ꎬ 工改工 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ꎬ但是也遭遇到开发强度过高㊁开发商倒闭项目搁置㊁城市承载力不堪重负等尖锐矛盾ꎮ未来ꎬ深圳城市刚更新 工改工 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ꎬ以促进产业转型㊁强化有效投入㊁优化营商环境㊁塑造城市品质为更新方向ꎬ将深圳打造成为每个人的 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ꎮ一㊁新时代赋予城市更新的新要求(一)制造业的发展对载体平台提出新要求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字ꎬ早在2010年ꎬ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ꎬ跃居 世界第一 ꎬ但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ꎮ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主要矛盾ꎬ需创新驱动ꎬ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ꎬ推进新技术㊁新组织形式㊁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ꎬ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㊁产业链㊁价值链中的地位ꎮ王伟年和张平宇探索了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之间的关系ꎬ阐述了创意产业在城市再生中的四个作用:提高城市竞争力㊁增加城市就业㊁延续城市文脉㊁塑造城市景观特色ꎬ并指出创意产业园区是城市再生的新模式ꎮ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过程中ꎬ需建设集约型园区和特色专业镇ꎬ提升园区经济和镇级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水平ꎬ进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ꎮ为更好聚集高新技术产业ꎬ应产业先行ꎬ其次为产业人员配套居住㊁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ꎬ根据入驻人员的诉求构建空间格局ꎬ最后随着产业区实力提升ꎬ打造交通枢纽的新区中心ꎬ实现产城融合ꎮ2018年ꎬ深圳市城市更新供应土地257万平方米ꎬ综合整治旧工业区140万平方米ꎬ城市更新 工改工占比高达54.5%ꎬ为实体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配套提供了宝贵空间ꎮ(二)国土空间治理对城市面貌提出新要求大城市的增量土地逐渐减少ꎬ用地成本不断攀升ꎬ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背景下ꎬ如何挖掘存量用地潜481作者简介:陈颖仪(1994 ㊀)ꎬ女ꎬ汉族ꎬ广东博罗人ꎮ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㊁产业规划和投资评价ꎮY圆桌论坛UANZHUOLUNTAN能㊁提升土地效能ꎬ成为各城市ꎬ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城市的重要课题ꎮ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ꎬ深圳作为可持续发展先锋ꎬ需打造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㊁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㊁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ꎮ然而ꎬ深圳可建设用地从1980年的3平方公里拓展到2016年的923平方公里ꎬ其超常规的发展速度ꎬ使得先发展地区的产业空间不符合未来发展的诉求ꎬ城市更新迫在眉睫ꎮ为做大做优都市核心区ꎬ增强核心引擎功能ꎬ«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提出建设罗湖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ꎮ罗湖片区的城市更新ꎬ宜践行生态文明理念ꎬ充分利用深圳信息技术优势ꎬ构建优质均衡的配套服务体系圈层ꎬ实现城市群智能管理ꎬ提高了工业空间的利用效率ꎬ通过改造民生工程赋予街区新活力ꎬ提高民众生活便利水平和生活质量ꎬ打造高端产业承载基地ꎬ提升发展能级ꎮ二㊁三个 不 阻碍城市更新发展(一)品质不匹配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ꎬ是形成资源节约㊁土地集约的重要形式ꎬ是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平衡的有效方式ꎮ一方面ꎬ城市产业㊁生活的消费特征不断迭代升级ꎻ另一方面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ꎮ因此ꎬ新时期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ꎬ就是盘活土地存量ꎬ提高利用效率ꎬ优化资源配置ꎬ营造环境优美㊁配套健全的生活环境ꎬ保障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ꎮ(二)需求不满足截至2017年年底ꎬ深圳城市更新项目里 工改工 项目仅为17%左右ꎬ但2017年内 工改工 项目的占比是32%ꎬ而2018年上半年的 工改工 项目占比达到50%ꎮ截止2019年底ꎬ深圳市 工改工 项目计划立项137个ꎬ批准旧改规划指标中ꎬ研发用房1395.8万平方米ꎮ从数据可看出ꎬ 工改工 城市更新项目的占比全面提升ꎮ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ꎬ政府不仅希望更新空间本身ꎬ还希望更新空间的内容ꎬ通过城市更新将一些重要的产业项目落地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ꎬ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60.60%ꎬ我国一㊁二线及城市建设用地短缺的城市ꎬ 工改工 更新项目将引来新的机遇和爆发点ꎮ(三)资金不均衡基于园区和企业的规模吸引更多投资ꎬ找到中长期的资本嫁接ꎬ通过资产管理探索出盈利模式ꎮ产业地产项目的周期较长ꎬ融资相对较难ꎬ且不能像传统地产开发一样ꎬ可以通过压缩建设销售时间实现资金回流ꎮ目前产业地产项目的运作模式和融资模式甚至盈利模式都难以确定ꎮ 工改工 的投资周期相对其他项目类型更长ꎬ所以银行更加谨慎ꎮ 工改工几乎是地产中最难融资的一种ꎬ且因为未来招租有不确定性ꎬ所以除了对项目本身的地理位置㊁规划㊁成本㊁未来运营的要求高之外ꎬ对运营实施主体ꎬ即股东㊁实控人也看得比较重也纳入考量ꎮ三㊁ 工改工 的更新路径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㊁城市发展的诉求ꎬ城市更新 工改工 应以提高城市活力㊁推进生产力发展为全局性目标ꎬ具体应做到提高城市功能㊁调整城市结构㊁改善城市环境㊁更新配套设施㊁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活圈ꎮ(一)复合式 工改工 更新模式1.多方位统筹的复合式更新工改工 更新目标应建立在适应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ꎬ从单纯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转向城市发展能力的增强ꎬ关键是提前研判更新项目的主导产业及发展方向ꎮ过去城市更新更多注重空间形态的转变ꎬ但为满足经济社会㊁城市发展诉求ꎬ需产业落位协调空间总体布局ꎬ根据不同类型产业的主导功能㊁所需用地性质ꎬ设定用地比例ꎬ并提前调研意向企业和员工的诉求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合理布局ꎬ提高空间使用效率ꎬ进而增加就业ꎬ提高城市生活质量ꎬ促进城市文明ꎬ更广泛㊁更综合地推动城市全面进步ꎮ2.多主体参与的复合式更新有活力的 工改工 项目ꎬ应更多考虑未来使用者的诉求ꎬ让未来入驻者ꎬ对该项目更有感情ꎬ在前期参与质量把控ꎬ为后续入驻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ꎮ具体而言ꎬ政府充当 裁判员 的角色ꎬ保证项目发展满足城市的宏观目标ꎻ原业主㊁入驻企业和员工提出诉581Y圆桌论坛UANZHUOLUNTAN求ꎬ在前期规划㊁建设参与其中ꎬ保障公共利益避免官民隔阂ꎬ维护社会公平ꎻ开发商作为项目的操盘手ꎬ以资本和技术优势㊁专业化的管理降低更新成本并提高更新质量ꎬ协调政府㊁原业主和未来入驻方的利益ꎬ平衡各方诉求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盈利性ꎮ(二)科学探索融资模式1.配置多项融资产品组合融资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外ꎬ可优化配置不同类型的银行融资品种ꎮ并购贷款ꎬ即引入优质资本ꎬ主要用于股权并购模式ꎬ但需注重自有资金比例ꎬ保障项目推进的话语权ꎻ工业产房按揭ꎬ对已完成的收购工业厂房或者新建工业厂房ꎬ可按揭额度获得小微企业客户指标ꎬ从而获取利率低㊁期限长的贷款ꎻ固定资产项目贷ꎬ区别于房地产开发贷款ꎬ此类适用于长期自持物业和运营ꎬ能获期限长的贷款ꎬ但用途较受限制ꎬ一般用于制订用途的建设或者装修等ꎻ租赁贷ꎬ针对工业厂房长租部分进行按揭ꎬ也可用于工业厂房改长租公寓的部分ꎬ能帮助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ꎻ资产证券化(ABS)ꎬ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ꎬ即未来几年园区产生的收入为基础证券化ꎬ避免物业评估ꎻ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ꎬ把流动性较低的㊁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可交易的金融产品ꎬ未来收益除收入外还包括了物业升值ꎬ这对开发商的园区运营能力㊁产品标准化能力以及资产管理能力方面做出更多要求ꎮ 工改工 开发商可根据自身资金实力及项目实际ꎬ选择不同的融资组合方式ꎬ长期贷款和短期融资相结合ꎬ降低融资成本ꎬ确保资金链良性循环ꎮ2.资金测算把控风险由于 工改工 更新项目前期需要大量资金ꎬ开发运营耗时较长ꎬ需在项目建设前制订投融资计划ꎬ综合测算全生命周期资金需求ꎬ并制订合理的融资方式ꎮ根据资金需求ꎬ把控融资风险重点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各节点需投入的资金进行测算ꎬ准确计算开发与运营资金需求ꎬ根据现有资金量ꎬ可采取滚动开发ꎬ边投资边回收ꎬ降低融资成本及资金链断裂的风险ꎻ二是根据开发与运营资金需求ꎬ制订结构合理㊁成本较低㊁期限匹配的融资风险把控计划ꎬ在融资渠道方面ꎬ融资主体方面要积极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ꎬ应重点考虑向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融资ꎬ同时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方式ꎻ三是防范系统金融风险ꎬ需评判实控主体的综合实力及宏观环境ꎬ不仅要看项目本身的测算㊁运营规划ꎬ还需开发商妥善处理存量债务ꎬ结合市场和企业现状ꎬ稳妥选择融资工具ꎬ全面评估融资和债务风险ꎬ根据项目属性特点和投资回报需要ꎬ进一步规范融资和债务管理ꎮ四㊁结语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ꎬ我国社会和政治经济都面临着重大的转型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更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ꎮ在 房住不炒 的基调下ꎬ城市更新 工改工 需抛弃传统房地产的路径ꎬ用风险投资思维做产业园区ꎬ重构投资逻辑ꎬ通过引入多方力量ꎬ平衡各方诉求ꎬ合力推进项目进程ꎬ在投资开发过程中ꎬ把控资金风险ꎬ并通过后期运营ꎬ做优资产ꎮ 工改工 更新项目应作为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从宏观经济来看ꎬ有利于带动社会投资ꎬ腾笼换鸟ꎬ实现产业升级ꎻ从开发商来看ꎬ在传统房地产行业利润下滑的背景下ꎬ拓展业务ꎬ升级转型以适应当前市场环境ꎻ从社会效益来看ꎬ能改善城市环境ꎬ实现产业㊁居住㊁服务的有机融合ꎬ让城市空间能够更健康㊁和谐ꎬ在可持续的框架下焕发活力ꎮ参考文献:[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城市[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ꎬ1990. [2]翟斌庆ꎬ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ꎬ2009(2):75-82. [3]魏志贺.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低温建筑技术ꎬ2018ꎬ40(2):161-164. [4]王伟年ꎬ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ꎬ2006(2):22-27.[5]李作战.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如何实现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创造 [J].企业经济ꎬ2007(4):36-38.[6]严若谷ꎬ周素红ꎬ闫小培.西方城市更新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J].人文地理ꎬ2011ꎬ26(6):83-88.681。
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智慧城市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智能化升级,推动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本文将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展开论述。
一、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治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城市治理转向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手段,城市的各个领域实现了高效运转。
例如,在交通管理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拥堵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管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大气、水质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环保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也为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服务业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智能化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三、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智慧城市建设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优化和整合城市的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例如,在教育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建立统一的教育信息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在医疗领域,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精准医疗的实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具有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等特点,有助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源的智能调度和优化利用;通过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通过智慧水务管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等。
《智慧城市》读后感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模式。
在当今社会,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阅读有关智慧城市的资料和文献,我对智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未来城市发展充满了期待。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1.1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集成城市各个部门的数据和信息,实现城市运行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1.2 智慧城市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3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智慧城市的特点2.1 智慧城市具有高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各种设施和服务都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运行。
2.2 智慧城市强调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3 智慧城市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低碳的方式,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3.1 智慧交通: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拥堵的缓解和交通安全的提升。
3.2 智慧环保: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城市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
3.3 智慧医疗: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
四、智慧城市的挑战与机遇4.1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对城市管理者和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问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3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
五、展望智慧城市的未来5.1 未来智慧城市将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实现城市与居民之间更加紧密的互动与共生。
5.2 未来智慧城市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3 未来智慧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下的城市化和地产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下的城市化和地产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行业的主流趋势。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考和启示。
一、城市化的转型与升级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更意味着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从单一的“城市建设”向“人居环境建设”转变,强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舒适。
其次,城市化也需要逐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企业以及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都是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这方面,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转型。
比如,深圳最初是一座渔村,如今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代表城市之一,其经济总量已超过香港。
在北京,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已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亟需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城市扩张过快导致的环境轻度污染;城乡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生活水平差距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二、地产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地产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一直处于rapid growth 的路径之上。
然而,在如今的新时代下,地产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人口对房地产需求的不断增长,需要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来满足。
如房地产业中,科技公司的涉足成为了行业的热门话题。
科技手段的引入不仅可以解决很多业务痛点,而且还能为房地产企业带来重要的商业价值。
其次,地产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包括如何通过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手段使整个产业的运行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了升级期,传统的开发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未来,地产业要做两个最基本的事情:一个是开发好房地产项目,另一个是为用户打造一个多元、多种具有服务价值的理念。
品质城市:城市转型的新方向——奉化市品质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策略王武科张凌卢一华【摘要】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城市品质成为城市转型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本文通过反思品质城市建设误区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品质城市的内涵、目标和规划的切入点。
以奉化市为例,分析奉化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基础,从规划的视角制定奉化品质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并提出实现品质城市的四大具体策略。
【关键词】品质城市;规划视角;建设策略;奉化市《雅典宪章》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分别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更多强调其生产功能,导致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市民的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市民幸福感却在下降。
国际城市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宜居城市、幸福城市、生态城市、休闲城市、花园城市等等成为新时期城市转型的新方向,其实质均是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因此,品质城市成为新时期城市转型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1.品质城市内涵及规划解读1.1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按照新的城市转型目标和方向,我国很多城市开展了风风火火的“城市美化运动”,以图尽快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活环境。
但实际中,却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
误区之一:“品质城市建设要大手笔,大气派!”于是,很多地方不顾本身财力,不管市民喜好,一味盖大高楼、修大马路、建大广场、铺大草坪,美其名曰搞品质城市建设就要超前,此种观念导致城市建设严重浪费。
误区之二:“品质城市建设就要现代化、高档化、贵族化、国际化。
”持这种理念的也是大有人在,尽管口头上可能不会这样说,但实际上会情不自禁这样干。
误区之三:“品质城市建设重点要抓好城市物质空间建设”才能显出“政绩”。
城市建设活动如火如荼,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提升,品质成为部分人的品质,人性的关怀和关注缺失。
1.2品质城市的内涵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选取不丹、弗莱堡、宜兰和杭州作为国内外品质城市的典型案例,对案例城市的解读发现,品质城市不单单是建几个漂亮的公园和广场、修几座摩天高楼,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核心是提升市民幸福感为目标,包括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传承与挖掘历史文化、提升和转型产业系统、均衡与提高公共设施等方面。
表1 品质城市建设案例1.3从规划角度看品质城市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以其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成为建设品质城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抓手。
根据品质城市的目标和内容可将其分解为四组关系,分别为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增长动力的关系和城市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关系。
根据四组关系,城市规划可以从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城市特色和文化研究、城图1 城市规划角度的品质城市建设路径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为目标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产业结构公共设施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品质城市规划切入规划要点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城市公共设施的布局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城市发展与增长动力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公共设施的关系市风貌格局研究、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等方面切入。
2.奉化品质城市的建设思路与方法2.1奉化概况奉化地处宁波南郊、象山港畔,地貌特征为“六山一水三分田”,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山地,常住人口48万。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283元和15654元。
奉化建设品质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但对奉化资源禀赋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发展:单纯自然山水景观,奉化与阳朔、黄山等相比,不占优势;单纯历史文化遗存,奉化与平遥、凤凰古城等相比,不占优势;单纯产业发展,奉化与昆山、鄞州等相比,不占优势。
但奉化的特点是,山水环境、历史文化、产业基础等有机融合、互为支撑,构成了城市整体的资源基础和综合优势。
2.2总体思路从品质城市的内涵出发,深入评估奉化城市特征,坚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原则,确定奉化品质城市构建的思路为:注重大格局,重点保护城市的生态本底,塑造城市景观风貌框架体系;突出新特色,确定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定位,保护和挖掘城市的历史遗存;着眼小细节,以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点的启动、线的推进、面的扩展方面,重点研究开敞空间、公园绿地、城市雕塑、道路门户等六大要素系统,打造精致、特色和方便的设施系统。
2.3研究方法强调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技术方法。
为了体现品质城市以提高市民幸福感的目标,通过对奉化市民现场300份的问卷调查,实际获取市民的真实想法,将“公众参与”作为建设品质城市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结合GIS、城市三维仿真技术平台、空间句法等技术,获取对城市发展的理性判断。
将刚性的技术成果与柔性的发展需求结合,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协调,促使品质城市建设的具体策略得以实施。
3.奉化品质城市的建设策略3.1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按照“先底后面”方法,首先确定奉化确定需要保护的空间本底,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建设用地的开发[4]。
对奉化河流、森林、基本农田、地质灾害、矿产开采、地形坡度、高压走廊等12个要素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多因子的空间叠加,进行空间划分,确定禁建区、严格限建区、一般限建区和适建区,避免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的生态本底的破坏。
图2 奉化城市生态空间的划分与保护3.2城市特色风貌的建设策略当今城市的趋同性是一种历史趋势,追溯其原因,是城市功能趋同、建筑材料趋同、出行方式趋同等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标志,城市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就失去了城市发展的根基。
3.2.1城市特色的定位从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精神内涵出发,将奉化城市特色和气质定位为“开明”(体现滨海城市海纳百川的胸襟),“开拓”(体现奉化红帮裁缝创业拼搏和滕头创新永不休精神),“和谐”(体现“世界十大和谐乡村”之一的滕头村精神,本土外来文化交融的力邦社区精神),“和乐”(体现弥勒文化精髓)。
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目标,将奉化城市定位为“山水灵秀之地、人文休闲乐土、精致幸福之城”。
奉化山水不以宏伟壮观为特色,应突出灵秀的特质;奉化休闲产业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景观塑造,应突出在精神层面给游客的享受;奉化城市发展应该以追求精致发展和人民幸福为目标,避免大而全的目标定位。
3.2.2城市风貌景观的塑造强化奉化市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和城市格局的关系,尊重和利用现有要素,通过对奉化城市人工景观的控制,着力打造“一核、两廊、三区、多节点”总体景观格局,建设奉化市三面环山、三江汇聚的景观风貌格局[5]。
一核指以仁湖公园为核心,形成整个奉化中心城的核心景观区;两廊指沿县江两侧形成南北向滨江景观绿廊,由生态林地组成的东西向城市生态景观带;三区指在中心城外围形成三个特色景观组团,包括西坞水乡特色景观区、萧王庙生态景观区和方桥现代城市景观区;多点指塑造多个具有特色的节点空间。
3.2.3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奉化古县城街区距今已1200多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奉化建城史,对研究奉化千年古城格局及城市发展史有重要的价值。
按照梳理格局、整体保护的策略,将奉中古县城街区与锦溪、凤山整体性保护整治,以遵古法,再现原貌。
构筑由中山公园中正图书馆、总理纪念堂至孔圣殿的南北向人文景观轴和爱日庐至天主教堂的东西向人文景观轴线;整合凤山、锦屏山、古树公园、现市府广场等开敞空间,梳理锦溪至县江的滨水景观带。
以点带面、循序改造,近期重点针对各文保单位、文保点,编制历史保护详细规划,整治十字骨架周边街巷,由此逐渐向纵深拓展,分期实施保护性整治规划。
3.3推进全域休闲化战略系统构建各要素联动发展模式,打造休闲奉化,推进全域休闲化战略。
以旅游景区、三江、秀水、历史街区等为基础,整合优化市域和周边地区各种要素资源,构筑慢行系统、绿道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共建共享,将奉化建设成为山水秀美、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处处有遗迹,步步有文化的休闲之都。
坚持规划共绘,加强对“吃、住、行、游、娱、购”旅游服务图3 奉化城市风貌景观规划图图4 奉化古县城保护规划图要素的布局。
游客也不应只局限于外地游客,实现全民共享的开放性休闲格局,奉化应该打造成为既宁静又繁荣,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有优美自然环境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3.4打造精致活力的城市形象以市民的需求为品质城市建设的出发点,根据问卷调查获取市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从点(加强对门户节点、地标地区的景观改造),线(加强对主要道路、慢行系统、河流两侧的景观提升),面(加强对公园绿地、开敞空间、重点区域的建设)入手,构建奉化别具特色的精致环境,打造精致、特色和方便的设施系统,具体包括公园绿地、城市道路和门户、城市开敞空间、建筑色彩、城市雕塑物和城市夜景六个方面。
在城市重点地区和细节的形象塑造上,突出广泛性、人文性、特色性的城市形象,强化人文历史、艺术和科技的含量,展示具有生气和活力的奉化精致城区。
城市公园绿地城市道路与门户城市开敞空间城市建筑色彩城市标志物城市夜景图6 奉化品质提升六要素规划图4.结语“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品质城市的建设既要重视规划,更要重视管理。
品质城市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规划需要与城建、旅游、产业、园林、市政、交通等各部门通力合作,落实责任制,把责任细化到部门,解决好管理工作中存在空档的问题。
同时,动员全社会关注奉化品质城市的建设,提倡“人民城市人民建”,动员各方面力量,为品质城市建设出谋划策,出力做贡献。
图5 奉化门户节点规划设计图参考文献:[1]黄琲斐,肖健.以弗莱堡市为例看当今欧洲城市新区发展趋势[J].建筑学报,2004,(2):80-84[2]石村敏哉.兰阳绿洲——宜兰县罗东运动公园[J].中国园林,2011,(12):43-15[3]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 .浙江大学,2007[4]仇保兴.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J].城市发展研究,2010,(2):1-15[5]汪如钢,陈玉娟.构建山、水、城空间形态,塑造生态化人居环境——奉化市城西分区规划研究[J].浙江建筑,2006,(7):55-57作者简介:王武科(1984—),男,理学硕士,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张凌(1977—),男,工学硕士,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张凌(1988—),男,工学硕士,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