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当代教育名家——叶澜与新基础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中小学当代教育名家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把教师教育工作建设成“融‘教育服务’、‘教育研究’、‘专业学习’于一体的专业工作”是建设现代化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研究活动,是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专业研究成果,而是一种教学实践中的教育理论总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当代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示范,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叶澜与新基础教育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41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等社会职务。曾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研究课题。《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试析中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分别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研究生导师,叶澜教授培养了硕士博士60余人。重点研究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等领域,先后发表了《关于加强教育科学“自我意识”的思考》《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等众多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

一、叶澜的“教育生命”观

在叶澜的心目中,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她认为创造,能够唤起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因为从小受当教师的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叶澜对教师职业有一份特别的尊敬和羡慕。高中毕业在大学报考志愿时一口气将六个志愿全填成师范大学,并且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作为第一志愿。从那时起,叶澜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教育系的学生到教师,从青年教师到一个研究教育的著名学者,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40多年。在此期间,叶澜对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认知与研究,也随着年龄、阅历、时代与职业实践的积累而不断变得丰富并日臻完善。1997年9月,叶澜曾因一篇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文章——《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无数教师在感动之余深思良久。文中关于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生命经历,是师与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论说,曾唤醒了许多教师心中尘封已久的理想和追求。

叶澜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方面的要求逐渐凸现,它恰恰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呼唤创造性!因为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还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让学生只知学习与继承,

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也正因为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凸现出来。当代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教育这个古老的事业注入了“创造”这一强大的新生命。它使人们找到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从业者——教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的统一基点,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中获得外在与内在统一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那就是两个大写的字:创造。

叶澜在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价值认识的历史沿革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不止一次地认真研读了马克思论及职业选择时的一段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在她看来,马克思有关职业选择的论述,对今天我们整个社会思考教师的劳动价值起码具有两点启示。

启示之一: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倘若仅从这种职业的社会贡献角度去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应该是与人的生命的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直接相关的职业,独立地创造,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同时,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焕发,才能为社会作出富有不可替代性价值的奉献。叶澜认为,职业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生命质量。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就应该选择有创造性的职业,并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启示之二:马克思提出了一种新的择业立场,这对在主体可以作出自主择业的今天尤其弥足珍贵。它促使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看到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尊严?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这些问题,必将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如果没有这种反思和重建,即使社会提出了对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新时代要求,也不会自动地、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师群体和每位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实践。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他们的生命才会向着无限的可能性生活开放,他们的每一天,在创造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才能向着职业内在尊严得以体现和被更多的人体验的方向,这一符合时代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化。叶澜认为,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力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因为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教师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他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他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他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他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自己的生命和才智也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

她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告诉我们:“教师的创造才能和指导作用,正是在处理教育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创造?你能否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