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6.64 MB
- 文档页数:58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方法讲座(之一)——《中图法》的体系结构一、图书分类的基本概念㈠什么是图书分类?△图书分类就是按照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和其他特征,将图书馆藏书分门别类地、系统地加以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图书分类的标准:1.主要标准: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
2.辅助标准:著者、地域、时间、人物、体裁、体例、文种、载体形态等。
△图书分类的涵义:1.区分和类集。
对图书馆藏书的整体而言,即“同其所同,异其所异”。
也就是说,根据每种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把不同的图书加以区别,即“区分”;把相同的放在一起,相近的联系起来,即“类集”。
这是本质涵义。
2.归类。
对某一具体图书而言,据其内容将它归入到所采用的既定的分类体系中去,亦即“归类”。
㈡什么是图书分类法?△“图书分类法”是由许多类目根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通过标记符号来代表各级类目和固定其先后次序的分类体系。
它是图书馆用以类分图书、组织藏书的工具。
分类法的分类体系通常是以“表”的形式体现,所以也称“图书分类表”。
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本身就归入“G254.122综合性分类表”。
国内常用的分类法有《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其中《中图法》使用最广泛。
△图书分类法的涵义有二:其一,指图书分类的方法和技术;其二,主要指图书分类表。
㈢图书分类的任务、要求是什么?△图书分类的任务:1.揭示每种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2.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3.根据各类图书之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并编制反映该系统的检索工具。
△图书分类的要求:1.确认图书,归类正确——这是对图书分类最起码、最主要的要求;2.前后一致,位置固定——这是图书馆藏书组织对图书分类特有的要求。
㈣图书分类在图书馆的具体应用有那些?图书分类在图书馆有两大用处:分类排架和分类排目。
分类排架是图书馆藏书排列的一种方式。
它主要是根据图书的学科内容来组织图书,比较系统,比较科学,有利于图书宣传、推荐图书,也有利于读者按内容选择阅读图书。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用方法讲座(之三)——《中图法》的标记符号(分类号)五、《中图法》的标记符号(分类号)㈠《中图法》标记符号的种类1.《中图法》的基本标记符号《中图法》采用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标记符号。
像“A1”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E927”代表“火箭、导弹”,“TP316.86”代表“Windows NT 操作系统”等等。
2.《中图法》的辅助标记符号为增强标记符号的表达能力,便于类号灵活组配,《中图法》在基本标记符号基础上,又采用了一些其它特殊符号,以作为辅助标记符号。
(1)“·”间隔符号,读作“点”。
位置:置于字母段之后,自左至右每三位数字之后加一个“·”。
如“S512.1”,“TS102.527 等。
作用:使号码段落清晰、醒目、易读。
说明:①类号尾部不加间隔符,即使最后满三位也不加。
如《日本推理小说选》分类号I313.406,《西汉史料》分类号K234.106②用“辅助符号”标记的号码,分别单独加间隔符。
如:《教育与社会》分类号G40—052.2《中国苗族竹编制品》分类号TS959.2“216”(2)“a”推荐号码,读作“小a”。
位置:置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六位经典作家著作的互见分类号之后。
作用:将六位经典作家的著作,按学科内容推荐到相关专业。
说明:互见分类号只排目不排架;排目时排在相同类号之前。
如《列宁论图书馆》,列宁著,分类号为A267 ,互见号为G25a 。
《实践论》,毛泽东著,分类号为A424,互见号为B023a 。
(3)“/”起止符号,读作“起止符号。
作用:表示起止范围。
说明:起止符号只在类目表中使用,不作类分雯先用。
如:“k290.1 / .7”代表k290.1、k290.2、k290.3、k290.4、k290.5、k290.6、k290.7等类目。
(4)“[ ]”交替类目,读作“方括号”。
作用:标记交替类目,表示该类目是供选择使用的。
图书分类讲座一、《中图法》四版的结构与内容一部完整的图书分类法通常由类目表、标记符号、说明与注释、索引这四大部分组成。
1、类目表:由主表和辅助表组成(1)主表:由部类、基本大类、简表、详表组成。
①部类:部类是对《中图法》最概括最本质的区分。
《中图法》是由五大部类组成,即马列、哲学、社科、自然科学和综合性图书。
②基本大类:基本大类是《中图法》的大纲,它是在五大部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而成。
《中图法》共分22大类,即社科包括九个学科,自然科学包括十个学科,再加上马列、哲学和综合性图书。
( 26个英文字母除去L、M、W、Y)③简表:简表是由22个基本大类扩展出来的,它是由若干个重要的三级类目所组成,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扩展到详表,也可以缩减到基本大类,《中图法》简表大约有1500多个类目,它适用于中小型的图书馆。
④详表:详表是由若干个不同等级的类目所组成,它是分类表的最后完成,是类分图书的真正依据,《中图法》四版的详表大约有5万多个类目。
(三版4万)(2〕辅助表:又称复分表。
在编制图书分类表时,主表中有许多类目进一步细分都是采用同一标准,而区分出来的类目也大致相同,于是就把这些相同或相似的细目组合起来,配以号码,编成表式,附在主表的后面,这就是复分表。
它的作用在于补助主表的不足,便于主表各个类目的扩充和展开。
复分表依照它的作用分为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两种。
①通用复分表:《中图法》四版的通用复分表共有8个,(1、总论复分表2、世界地区表3、中国地区表4、国际时代表5、中国时代表6、世界种族与民族表7、中国民族表8、通用时间、地点表。
)②专类复分表:专类复分表是在详表的某一个类里面所附有的,专为某一类所用的复分表。
他只适用于某些专类,《中图法》四版共有120多个专类复分表,其中马列1 个、哲学1个、社科40多个、自然科学80多个(注:XX类至XX类可依下表分)2、标记符号:标记符号是按照类目的大小,根据一定的原则层层展开的,在整个分类体系的大小类目排列好之后,就需要有一种符号来做标记,用它来代表各个类目,并表达各个类目的上下、先后顺序,作为图书和目录的检索依据。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讲义《中图法》是一部综合性分类表,也就是说《中图法》是能够供所有学科专业文献标引和检索使用的标引语言。
1975年10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图法》第一版,1999年3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四版,全称也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改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001年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第四版的电子版,称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
1.《中图法》的编制原则(教材第15页)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献出版的实际为基础,将科学性、实用性、思想性有机地统一。
第二,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依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应用的原则构建逻辑系统。
分类体系与类目设置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考虑有一定的动态性,及时反映新学科、新主题的发展,并允许对其结构与类目作一定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第三,标记符号力求简明、易懂、易记、易用;标记制度力求灵活实用,有较好的结构性,以揭示体系分类法的本质特征。
第四,兼顾作为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的规范与作为文献分类排架的规范的双重职能。
第五,兼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机构类分不同类型文献的需要。
2.《中图法》的分类体系《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是指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的构成及其序列以及所有类目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形成的等级结构。
而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的构成及其序列是《中图法》最基本的分类体系。
《中图法》按照毛泽东关于“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的论断,将知识门类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故作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首位;此外,考虑到文献本身的特点,对于一些内容庞杂、类无专属,无法按某一学科内容性质分类的图书,概括为“综合性图书”,作为一个基本部类,置于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