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pptx
- 大小:3.11 MB
- 文档页数:16
中国当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文学的主导思潮,强调文学要为社会主义服务,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956 年提出的文艺方针,鼓励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3. 伤痕文学: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以揭露和反思“文革”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
4. 改革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文学思潮,关注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反映人民生活和社会变革。
5. 寻根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的文学思潮,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精神和文化根源。
6. 先锋文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形式创新和艺术探索,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7. 新写实主义: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文学思潮,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强调真实、平实的写作风格。
8. 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知识点只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值得关注和研究。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8090年代文学思潮学习心得在8090年代文学思潮中,有三种人的观点。
一是承续五四科学理性背景上的个性主义的声音,他们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代表人物有梁实秋,朱光潜等;二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声音,代表人物有邓中夏,郭沫若等;三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充分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通俗文学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代表人物有“鸳鸯蝴蝶派”的作家。
80年代人文主义的文学思潮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学理流脉。
人文主义代表作家朱光潜、梁实秋、沈从文等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们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文学标准。
其中梁实秋否定五四文学,提出五四文学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一场浪漫的混乱,个性解放是将变态极力扩张;艺术上否定浪漫主义、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整体否定五四新文学运动。
而朱光潜则重视与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国民灵魂的作用。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自由生发、冷静超脱、怡情悦性,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沈从文更是希望自己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艺术的美,不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动,否定文艺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在现在来看,从推动中国文学哲学美学的发展来讲,这批人文主义作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否定的贡献,各种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被翻译、介绍到中国,进而引发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他们总结出的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时至今日仍是影响巨大。
从历史政治角度来讲,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论证的过程中,在不断克服自身左倾幼稚病的过程中,成为影响巨大的文学思潮。
虽然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在理论和创作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实绩,并对主流派文学起到某种补充和纠偏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一些理论超离现实、不合时代需求。
并且自古大多文人都有家国情怀,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批人文主义作家显然更注重文艺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关注不够。
90年代是以左联为首的左翼革命文学思潮,他们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现代大工业时代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身份,以文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实用版)目录1.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概述2.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3.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4.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与价值正文一、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概述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是指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我国文学创作领域涌现出的一种以理性、启蒙为主题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既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
二、启蒙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1.强烈的理性意识:启蒙文学思潮强调理性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主张用理性的力量来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2.批判精神:启蒙文学思潮对旧有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持批判态度,力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3.人文关怀:启蒙文学思潮关注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呼唤真正的人性解放。
4.寻求现代化途径:启蒙文学思潮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困境,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考和启示。
三、启蒙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鲁迅:《呐喊》、《彷徨》等作品,以锐利的笔触批判封建礼教,呼唤民众觉醒。
2.王小波:《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作品,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揭示现实生活中的荒诞与虚伪,呼唤个体自由与独立。
3.余华:《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人生百态,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
四、启蒙文学思潮的影响与价值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涵,提升了文学的品质,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启发了民众的独立思考,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启蒙文学思潮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以具体的文学思潮为例,谈谈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思
潮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指自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不同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趋势。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鲁迅主义思潮:鲁迅主义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潮之一。
鲁迅主义强调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感性主义思潮:新感性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是对前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新感性主义强调个体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追求对生活的直观感知和情感共鸣。
代表作家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感深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1990年代,强调对权威和传统的怀疑,对语言和叙事形式的颠覆,以及对现实和历史的多元解读。
代表作家如莫言的《檀香刑》、巴金的《家》等,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象,探索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四、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界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强调女性权益和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为创作出发点,呈现出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
批判和反思。
代表作家如王安忆的《红高粱》、张弓的《干校兄弟》等,通过女性的生命历程展现了对性别歧视的抗争和探索。
1978年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梳理1978年以后的文学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1978——1989文学思潮:80年代文学,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但带有强烈的共名化特征。
二、90年代至今:文学进入无名化时期。
一、1978——1989文学思潮1978年——1989年的文学思潮可以以1985年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一)1979—1985 新启蒙思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文革结束、国家政治生活恢复正常的前提下,配合“思想解放”、“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新启蒙”主义迅速成为主导性的思想潮流和文学意识。
这种启蒙意识根源于对文革封建主义肆虐时期的否定,也形成于对现代未来的渴望。
它是影响80年代文学创作的最为重要的主导性因素。
(1)这一时期的小说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从作品的主题上来看,可分为两种创作趋向:一是对历史、文革的叙述;一是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
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
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太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伤痕文学延续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思路,提出了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其目的并不在小说形式的创新上,而是为“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呐喊。
随着形势的发展,伤痕文学很快变成了对“前27年”历史给整整一代人造成的“伤痕”和“社会悲剧”的揭露,并试图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悲剧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伤痕文学首先是将“问题意识”作为创作冲动的基本点,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思潮基本吻合,其社会意义大于文学意义。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9--1980年间。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作品: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郑义《枫》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叶辛《蹉跎岁月》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神话》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思潮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C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19末——1917文学革命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有了这个文学现代化发生的先导和基础,才有了五四后30年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
文学改良、革新背景:1、政治领域:激烈的社会革命取代温和的维新,现代民族国家在强权与专制的夹缝中艰难地走向独立的长途;2、经济领域:沿海城市开始工业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在移植中形成;3、社会领域:由于科举制的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传统社会秩序衰落,新的社会集团于阶层日渐形成;4、文化领域:现代进程首先表现为现代文化的生产机制逐渐建立,具有现代思想的新型知识阶层逐渐成长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型知识阶层以前所未有的歧义形态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内在张力。
文学创作在传统基础上酝酿着重大的改革与革新。
第一节人的发现与文学史的构成中国文学发展本质动力:19——20C中国社会巨大运动与变革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贯穿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动力:“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与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认识的不断发展、嬗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史与人类发展史。
整个人类社会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观念的演变历史。
一、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受主体的三个层面,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着的人的观念,而构成着,丰富着,发展着。
1、梁启超“新民”说,“新民”即“人”的观念——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的呼唤。
——因此,近代新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尤其注重文学的社会性、政治功利性。
2、五四文学倡扬个人旗帜、胡适宣传“易普生个性主义”、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被学者成为“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产生了五四文学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3、“文学是人学”。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一波紧逼一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泽厚一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李泽厚:《走自己的路(对谈集)》,第313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划了较为清晰的分界线。
透过思想和学术的夹缠、淡出与凸现的纠结,在学术思潮中涌动浮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五方杂处,泥沙俱下,其研究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一80年代的学术思潮似乎是伴随着所谓“拨乱反正”的意识形态逻辑起步的,但那仅仅是表面的呈现,真正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术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初版于1979年)就是“新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回到康德”和“主体性”的倡导,是整个1980年代的学术思潮潜在的逻辑和内在思想的脉搏。
因而,启蒙、拯救、改革等成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出发点和关键词。
与此相适应,学术研究者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思想启蒙者和学术英雄成了人文学者挥之不去的梦或痛。
一时之间,创新、突破成了各个研究领域的焦点,观念的转换和方法的更新成了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和学术潮流中向前推进的。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成了研究者追捧的新思潮,不管懂与不懂,适用不适用,都想方设法趋新,“咸与维新”。
于是,用系统论探讨人物性格,用突变论研究人物塑造,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透视艺术创新与审美趣味,等等,不一而足。
对创新的追求已近狂热,黄子平曾经风趣地形容:创新这条狗到处汪汪乱叫,弄得研究者疲于奔命,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
(与王晓明的一次对话大意)对方法的热衷也接近”(转引自《外迷狂,刘再复当时有一句名言:“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的表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