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大学
- 格式:docx
- 大小:18.96 KB
- 文档页数:7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这一时期标志着欧洲教育体系的根本转变。
在此前的时代,学术知识主要通过修道院传授,而大学的出现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大学的起源与背景在了解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大学的起源与背景。
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的"universitas",意为集体、整体。
最早的大学起源于欧洲的教会学校,这些教会学校在中世纪早期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聚集于这些教会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社群。
这些学者们渴望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希望能够相互交流、辩论。
因此,大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学者们追求知识自由的回应。
二、最早的大学最早的大学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地。
在这些地区,一些修道院和教堂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校,致力于传授各种学科的知识。
著名的大学城如巴黎、牛津和剑桥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大学以自由辩论和学术研究为特点,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
这也为欧洲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学科的发展与教学方法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学科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神学、法律、医学和哲学等。
这些学科代表了当时欧洲社会最为重要的领域。
大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展。
传统的修道院教育强调默写、背诵和讲授,而大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
学生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
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社群,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学术自由意味着大学教授和学生有权自由地追求知识,并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大学自治则意味着大学拥有相对的自我管理权,可以自主制定课程、选拔教职员工,并且有自己的决策机构。
五、大学的社会影响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为欧洲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学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和知识的平台,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学术进步。
浅谈中世纪欧洲⼤学的形成浅谈中世纪欧洲⼤学的形成摘要: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与⽣产⼒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业和商业进⼀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了⾰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学的诞⽣。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的是意⼤利的波洛尼亚⼤学法国的巴黎⼤学。
中世纪⼤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定程度上为欧洲⽂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定的促进作⽤,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了重⼤的影响。
近代欧美的⼤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学发展⽽来的。
本⽂将从产⽣途径及其特点来浅析析它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学形成特点意义⼀.中世纪欧洲⼤学形成途径1.1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多样化为中世纪⼤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西⽅著名史学家汤普逊引述过⼀句评价中世纪欧洲教会地位的话:“中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中世纪教会的历史”。
【1】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中世纪的历史描绘成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
理解中世纪的政治⾯貌,既要从宏观上了解教会与国家的冲突,也要从微观上明了封建领主之间的⽭盾冲突。
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式上统⼀外,从未真正统⼀过。
⼩国林⽴,领主间的冲突不断。
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
在⼀个农业社会⾥,⼟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的象征。
万能的⼟地吸引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
同时,⼗字军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
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
12⾄13世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
⾃治城市的发展为⼤学的兴起准备了最适宜的⼟壤。
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不得不⾃⼰成⽴“⾏会组织,这种由商⼈⾏会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它阶层⼈⼠所效仿。
⼀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处,模仿商⼈⾏会组织,成⽴学术团体。
此种团体⼀经形成,即是⼤学的雏形。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世纪时期,欧洲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大学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在教育体系、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其组织结构、学科设置以及大学的角色和功能,进而揭示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在知识传承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制兴起的重要背景之一。
欧洲社会正经历着封建制度的兴起和经济的转型。
封建领主制度使得贵族阶层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教育机会。
这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宗教改革与教育需求的增长: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兴起和教育需求的增长也为大学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推动了教会的改革和宗教信仰的多样化,促使人们对宗教知识和神学的需求增加。
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也催生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大学成为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还与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密切相关。
在此期间,许多城市兴起并逐渐成为独立的政治和经济实体。
这些城市为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城市的自治和繁荣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同时也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政治经济状况的变迁、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独立学术机构的崛起都为大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兴起,并为欧洲文化和教育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中世纪欧洲大学制的组织结构以大学为核心。
大学通常由一群教师和学生组成,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机构。
大学的建立往往需要特许状或教宗的认可,并受到当地政府或教会的支持。
暗夜里的花朵----中世纪大学中世纪是指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以前。
由于反动的农奴制, 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 科学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封建专制主义, 人们习惯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
然而, 就是在西欧的“黑暗时代”, 在教会刚刚从封建贵族制中获得解放的历史关节点上, 却结出了中世纪大学这一灿烂的花朵。
一.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公元10世纪至公元11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封建王权逐渐加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开始出现缓步上升的趋势。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职业,手工业者也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多聚居于一处从事商业和贸易,促进了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这些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另外,十字军战役又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这些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早期发挥了重大教学作用的修道院在中世纪晚期改变了其侧重点。
它们“更加重忏悔、祈祷和隐居生活”, “对教学工作的兴趣降低了”。
这就导致西方社会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机构。
而社会日益强大的教育需求却非常渴求得到满足。
于是,中世纪的大学便应运而生了。
雅克·勒戈夫认为, “大学社团组织的起源, 正如其他职业的社团组织那样, 常常很难弄清楚。
它们靠积累的成果通过每次都提供了可能的偶然事件, 慢慢地组织成功。
这些成果经常在事后才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
”有学者认为, “大学, 无论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 都仅仅是行会的一种特殊形式: 大学的上升仅十一世纪时期在欧洲城市中广泛盛行的巨大结社运动的一波而已。
”甚至可以说, “在十一世纪时, ‘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
1137年意大利的萨来诺医学院改为大学,1231年得到政府的承认,它是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一所比较注重医学的综合性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篇一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一、引言欧洲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欧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文化传统为大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结构、骑士文化、教会势力等因素都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以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学术机构应运而生,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学。
三、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早期的欧洲大学多为教会或皇室所设立,主要传授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知识。
这些大学通常以一种行会组织的形式存在,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
在教学内容上,神学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哲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也得到了相应的关注和发展。
2. 中世纪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大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体系。
大学的教师多为学者或教士,他们在大学中教授课程并传播知识。
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参加学术辩论和交流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一时期的大学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欧洲的大学开始逐渐摆脱教会的束缚,开始更加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大学的课程设置逐渐扩大,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
同时,大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术机构,拥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在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四、特点分析1. 学术自治与独立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的学术自治和独立性。
大学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学术传承,教师和学生享有相对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学术自治和独立性为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欧洲中世纪大学概述————记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桑塔亚那曾说:“不读历史的人,注定重犯历史的错误。
”在人类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有一朵奇葩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在那样一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何以大学能够在宗教的强大势力下得以产生?又何以能得到发展?为什么最早意义的大学产生于欧洲?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又有何启示呢?带着诸多疑问,或许能得到答案,或许只能管中窥豹,钻入历史典籍中,希冀着能顺着历史脉络捕捉到一些答案,开始思索的旅程吧。
一.关于“大学”一词的涵义泰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我们要把手伸进这堆灰烬里面,这里面说不定还有余温,我们要捕捉的就是这个余温,把这个余温和我们的体温联系起来,然后有可能点燃很多很多读者心头的文化之火。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也应该把握住余温,应追根溯源,才更显其精确。
这里说的“大学”,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译名,仅用于指12世纪末在西欧首先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或者说高等学府,无疑,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高等学府或高深学习处所出现得很早,如雅典的阿加德米,埃及的爱资哈尔,当然都是出色的高深学习中心,虽然一些教育史的书籍上把它们也称作大学,但它们并不是12世纪及以后意义上的“大学”,因为规定的课程、正式考试、科的组织形式、学位,都是中古西欧大学中特有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
拉丁文“大学”一词为“行会”,“社团”,“公会”之意,而不是教育机构或学校的意思。
许多大师聚徒讲学,吸引四面八方来的生徒,产生一种学舍称为“总学”,意谓接受从各个地区不同民族来的学生的学校,以别于只招收本地学生的“区学”,这种“总学”是当时高等学府,在这样的总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接受各自的民族组成团体,即大学(公会)。
12世纪有些大学如巴黎教师大学取得总学称呼,即被承认是高等学府了。
可见当时总学指高等学校,而大学则是师生团体。
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作者:李华, Li Hua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甘肃,730070刊名:现代教育论丛英文刊名:MODERN EDUCATION年,卷(期):2008(7)被引用次数:1次1.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 20062.雅克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19963.张俊宗现在大学制度 20044.王嵘;郭三娟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其借鉴 2006(04)1.徐守杰.黄建国.XU Shou-jie.HUANG Jian-guo远去的校园:欧洲中世纪大学述评[期刊论文]-宜宾学院学报2009,9(1)2.李华.Li Hua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影响[期刊论文]-现代教育论丛2008(8)3.刘子祥.李发俊.LIU Zi-xiang.LI Fa-jun大学何以产生于中世纪之欧洲?[期刊论文]-煤炭高等教育2009,27(4)4.王凤梅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影响[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7(20)5.陈伟.Chen Wei大学如何产生?--中世纪晚期欧洲大学的逐步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期刊论文]-现代大学教育2005(3)6.刘爱生.LIU Ai-sheng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及其启示[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1)7.潘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色[期刊论文]-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8.贺国庆.HE Guo-qing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6)9.陈明莉论欧洲中世纪教育的复兴[期刊论文]-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10.汪登伦浅析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原因[期刊论文]-华章2007(11)1.张伟.张君凤走教育国际化之路是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期刊论文]-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3)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jylc200807022.aspx。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专业: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目录一、摘要二、中世纪大学介绍三、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1、政治原因2、经济原因3、社会、文化原因四、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1、定义的特点2、教师的特点3、国际性的特点五、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意义六、参考文献一、摘要:欧洲中世纪是指从公元476到公元1453这段时间。
由C·沃伦·霍利斯特(C.Warren Hollister)所着的《欧洲中世纪史》将欧洲中世纪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阶段称为中世纪早期,时间约为公元500到公元1000,在此阶段,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开始基督教信奉,罗马由此皈依基督教,罗马古典文化开始与基督教文化融合,后野蛮民族诸如日耳曼人,高卢人开始入侵西欧,西罗马帝国日渐衰弱,渐渐出现欧洲。
第二阶段即中世纪中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到公元1300,此阶段为中世纪最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以及进步。
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中世纪晚期,约从公元1300到1500,在此期间,西欧一片衰弱颓败之势,朝廷四分五裂,英法战争长达百年之久,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政治、经济、文化停滞不前,社会瘟疫横行,人名苦不堪言,但是文艺过后,欧洲文化重现生机,生机勃勃。
二、中世纪大学介绍早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某些地方与其相似的人类高等教育早就存在,从古代东方的私塾、泮官到西方古罗马的法律学校,哲学学校等等。
但这些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又与中世纪大学截然不同。
“大学”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y”,university是行会的意思,在12世纪到14世纪经常被用于表示一些合作性的团体如手艺人行会,自治团体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行会,一直到十四世纪才被用来指大学。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可追溯了,因为许多东西都是逐渐形成的,产生时间与发展期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难以界定的,而且由于某些政治经济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人们往往在口耳相传间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使真正的产生时间与所说的产生时间相距甚远。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的比较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古代早期书院有许多相似点与不同点,具体可以从产生背景,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办学精神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产生背景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是: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王权日渐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
城市开始形成。
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自发组织起行会并产生了行会制度。
书院一词始于唐朝,宋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
其产生的背景是:首先,唐代佛教发展,当时,佛教开展译经、著书、讲学等活动,并且有自己的办学方式和讲学制度。
书院受其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等级授田制受到破坏,社会上出现的庶族地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学术自由。
另外,宋朝中期,手工业商业繁荣,书院大多出现在这些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二.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中世纪大学作为城市商业复兴的产物,适应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复兴的需要,他的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
在课程设置上,也力求实用,所以,大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
与大学一样,书院也具有强烈的实用理性色彩。
但由于书院创办人学术观点的不同,课程设置也不同。
比如南宋的陈亮、叶适就主张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事功人才,而宋代的主流书院却是从伦理政治角度而不是经济发展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是学术演讲和学生辩论,并配以大量的练习,用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大学课堂上的争辩发展了一种批判精神。
与大学一样,书院也十分注重学术演讲与辩论,主要由教师的讲学和师生之间的问答,形式可分为学术讲学、讲会讲学和教化讲学。
总的来说,学院和大学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自由讲学,大大活跃了学术氛围。
四.办学精神大学和书院在办学精神上都表现出相似的开放性、研究性和独立性。
(1)从开放性来说,大学的师生来源遍布欧洲各国,为了共同的求知目的聚集在一起。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特色以及对当下启示问题综述现代欧洲大学直接渊源于中世纪大学。
现代欧洲语言中的“大学”一词,例如,英语的university,德语的die universiata,等等,都源于拉丁文的universitas。
它最初是罗马法律中的一个普通名词,义为社团、行会。
直到13世纪,它还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凡商业、手工业的任何结社和组织,都用universities,而当用于学术时,全称是univer s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
到14世纪末,它才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用于指为法律所许可建立的学术团体,也就是大学。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studiumgenerale,即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
例如,波伦亚大学创立前,在波伦亚城就存在着从事法学研究的研究所,以后,由于求学人数的增多,原有的研究所规模巳不能适应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敕令,正式创办了波伦亚 (Bologna)大学。
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巴黎大学,则于12世纪初在原有的诺丹主教学校发展而来。
从中世纪时期大学的形成来看,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学是促进大学建立、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格拉田12世纪初在波伦亚城对寺院法的研究,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于 1108—1139年在巴黎大学的讲学,都直接促成了这两所大学的建立和兴盛。
这种情况与我国宋明时期的书院有相似之处。
当然,在一些学者看来,城市的复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直接提供了经济之源,有一些学者认为,十字军东征在客观上提高了欧洲文化的智力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十字军在客观上为欧洲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当然,中世纪的法律、银行各种机构的发展需要人才,这就对大学的产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中世纪的大学,就这样慢慢的诞生了。
评述远去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脱胎于宗教神学教育,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随着欧洲封建经济的发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现、崛起,大学教育逐渐增加了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人文主义学者和思想家,大学作为维护封建宗教统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却扮演了相反的角色,为欧洲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演变是欧洲封建文明发展进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标签: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大学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欧洲从此历经数百年战乱,政治分裂,经济败落,文化颓废,进入了所谓封建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时被日耳曼人接受得以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却因独尊的国教地位逐渐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基督教神学成为人们唯一的意识形态,几乎垄断了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教会人士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和文化知识的垄断者。
欧洲各国除了僧院和教会学校几无世俗教育可言,这时的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教会神职人员,教会把古典科学文化知识贬斥为“异端”邪说,予以打压摧残,古代辉煌的文化财富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残存下来的也变成为神学的附庸,人类文化史上的灰色记忆自此开始,但中世纪在教育上却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新事物——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兴起的背景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1]、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西欧中世纪大学除由教会学校转化而来以外,大多是由社会自行创办的世俗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社会需要和教育进步的自然产物,并没有预先的创建计划和精心准备。
[2]它们最初是由教师和学生因学习需要依照手工业封建行会的规则组建起来的学习研究组织,师生关系即行会里的师傅学徒关系。
大学建立大多需要教会审批,根据教皇训令和特许而创办,但它们却不依靠教会或政府的财政支持而是自筹办学经费,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来维持生存发展。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权研究
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它们不仅在教育领域拥有
特权,还在法律和社会地位方面拥有特殊的权利。
教育特权: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育特权包括自主管理、独立招生、自主设置课程、授予学位等特权。
大学的行政管理主要由教育
者和学生组成的公民协会掌管。
大学的教学大纲由教学机构的成员
根据理论和实践制定,而不受政治和宗教机构的约束。
学生的招生
程序也由教育机构自主决定,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候选人,并
不受政治和宗教机构的干预。
法律特权: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法律方面拥有特殊的地位。
学生
有异于普通人的法律地位,他们有自己的法庭,法院可以裁决有关
学生犯罪、学生内部纠纷以及学生与城市当局之间的纠纷。
此外,
学生可以享受豁免某些税费和一些法律制度的优惠,这些优惠也受
到法庭的保护。
这些法律特权确保了学生自由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权利。
社会特权:欧洲中世纪大学在社会地位方面也拥有特殊的权利。
大学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可以管理和拥有自己的财产,大学自身和
学生也享有社会地位。
学生成为大学的一员,被认为是社会精英和
对未来社会的领导者。
在社会中,大学的地位相当于宗教组织,尤
其是在法律,行政和文化方面。
总之,欧洲中世纪大学在教育、法律和社会地位方面都拥有特
殊的特权。
这些特权确保了大学的自由和独立,使其能够自主地教
育学生,同时为其学生提供高级的社会地位,这让大学成为了欧洲社会发展的中心。
欧州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Ξ宋文红摘 要: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修道院及其组织、近代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联盟的出现、古典翻译运动与文化传播、文化复兴和知识氛围的日益浓厚等都是当时的中世纪西欧所特有的,而且构成了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历史文化背景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5)05-0034-04On the R oots of Appearance and H istorical&Cultural B ackgroundof European Medieval U niversitiesS ong WenhongAbstract:One of the m ost valuable cultural inheritances the medieval Europe leaves to the w orld is medieval universities,which are als o the direct roots of m odern universities w orldwide.Christianity and its organization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 odern cities and of the autonom ous city leagues,classical translation m ovement and culture spreading,revival of culture and increasingly heavy intellectual atm osphere are all unique to the western Europe in M iddle Ages,functioning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 K ey w ords:medieval universities;roots of appearanc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中世纪大学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大学的直接渊源。
现代大学教育 2009年第1期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7重点课题“大众化语境下的大学特色之研究”,课题编号:07C G J Y 005Z 。
收稿日期:2008-10-06作者简介:杨天平(1956-),男,江苏盐城人,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潘奇(1984-),男,山东临沂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金华,321004。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色杨天平 潘 奇摘 要:诞生于欧洲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前身,现代大学所具有的特色正是继承于中世纪大学的特色。
现代大学不仅仅继承了“大学”这个名称,还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组织结构、学位制度、自治、学术自由及教学等等。
现代大学也在走向回归之路,中世纪大学所独具的国际性经过几百年的沉沦又逐渐为现代大学接受和吸收。
因此,对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色和时代特色进行探索为研究现代大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历史根据和理论支持,有利于现代大学更好地走特色道路,以提供优质教育质量赢得来自国际和国内的竞争,以大学独特吸引力获得世界瞩目和良好的声誉。
关键词:特色;大学特色;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特色中图分类号:G 6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1-0052-05 大学的特色是“遗传和环境”的综合,既是大学代代的一脉相传,历史沉淀的产物;又是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的果实。
诞生于12世纪的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前身,现代大学特色正是诞生与演变于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并在大学发展历程中,结合时代要求,有所剔除,有所创新。
中世纪大学在诞生之初就体现出与其他社会机构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同的特色,体现出大学教育的本质。
譬如中世纪大学所具有的国际性,在中世纪结束后消失,现在又成为现代大学的特色,可以说现代大学已经开始走上回归之路。
中世纪大学之所以被称作“黑暗时代”的“智慧之花”,就是因为中世纪大学本身所具有的迷人特色,即中世纪大学在特定历史时代和地域、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的“人属”特性,中世纪大学的宗教性、国际性、特权性,以及诞生于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和职业目标的大学教育等。
欧洲中世纪大学_历史描述与分析欧洲中世纪大学:历史描述与分析中世纪时期,欧洲大学起源于教会学校,成为非常重要的学术中心。
这些大学致力于教育、研究和宗教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描述与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这些大学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于现代教育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的哲学研究院和神学学校。
作为天主教会的一部分,教宗和主教们非常重视培养教士和学者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大学开始在学院周围形成。
最早的大学之一是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主要致力于研究教会法。
奥克桑斯大学(1215年)是第一所获得教廷特许的大学,主要以神学研究为核心。
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
首先是学术自由和自治。
大学内部的学者和学生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探索和研究各种学术领域,而不受国家或教会的直接干预。
其次,大学有自己的法规和组织机构,可以独立运营,例如拥有自己的学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组织。
这种学术和管理体系为大学提供了较高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教师在学术研究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
教师经常使用授课和问题解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和讨论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能力,也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大学的学科设置以神学为主导,但也涉及哲学、法律、医学和文学等其他领域。
学科设置的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辩论、演讲和写作等活动来展示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知识交流和讨论。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们是现代大学的起源。
中世纪大学在学术自由、独立管理和注重学生参与等方面奠定了现代大学的基础。
其次,大学的学科设置推动了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培养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最后,大学为欧洲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为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繁荣和知识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书院与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对比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它们对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较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的书院,我发现它们在成长发展背景、促进繁荣和走向衰败的原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下面从成长背景、教育课程、管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与相似。
一、成长背景
在中国古代,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不过最早的书院实为皇家图书馆。
由于官学的衰废、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禅林制度的影响等原因,以教育为主的书院是在五代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宋朝,由于理学的发展,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
一直到清代,书院仍是大学的主要形式。
早期书院继承了我国私学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并努力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
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既不媚俗,也较少受官方干预。
研究性是指书院不仅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
而早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主要是为了培养僧职人员。
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
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
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
学校根据城市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开设文法和计算方面的课程,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城市学校的普遍兴起,促进了城市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引起人们对古典艺术、古典哲学和研究罗马法的兴趣。
这种新型学校不依靠教会,而是靠学生交纳学费维持学校的经费开支。
校长和教师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共同聘任。
这种新型学校在中世纪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扩大。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满足了两种需求:一是民众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知识分子独立谋生的需求。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带来的。
但不同的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可用之才,它培养的多是具有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
而我国书院更注重的是理论性的研究与探讨和伦理的教导。
二、培养目标与管理方式
中国的书院只是传授知识类型单一的儒家经典(文史与政治知识)的儒学机构。
儒学机构虽然可以是私立的,但是它从机构外部所吸取并在机构内部进行加工的知识资源,在拣选标准上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目的的“官方标准”。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国家治理人才和社会道德教化人才,在培养程序上经常性地接受来自官方的直接干预,例如经常性地官方考课等。
在当时和后来,那些满足民间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质的职业知识例如医学知识,未能进入书院这样一种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而是在宫廷学校进行,或者在学校外部的民间以师徒相传
的方式进行。
而且书院的管理模式更多的官学化。
尤其是科举制度使教育完全得为政治服务,使书院失去了教育的独立性。
但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对于知识的吸收则采取把当时所有的高深学问几乎要一网打尽的态度和做法,其培养人才的程序和目标则主要是面向城市公民社会的需求而非官方标准和官方导向的人才需求。
并且中世纪大学采用自治的管理模式。
因此教学都比较自由。
中国古代将科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后,虽然这种方式在当时对人才的选拔有较大的作用,但是它使书院成了学习八股文的地方,教学自由收到了限制,学生不能全面的学习各种知识。
这使得书院更不能向欧洲中世纪大学那样拥有自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书院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书院采取自修问难和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
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是书院教学的一大特点。
教师的讲学并不是按部就班地逐章逐句地详加讲授,而是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自行体会,或只就某点详加阐发。
老师的角色是“做得个引路的人,作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问,共商量而已”(《朱子语类辑略》)。
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创新的精神的场所。
我国古代书院讲求学术创新,鼓励学术交流与争辩。
中世纪大学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
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讲演、背诵和辩论。
讲演是由老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解,学生逐字逐句笔记。
背诵就是通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复习和讨论小组,由水平较高的
学生领导。
辩论则是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进行对辩,由教师主持、裁定胜负。
两者教学方式中,都有讲演、辩论。
但中国古代书院采用的讲演并不同与中世纪大学的逐字逐句的讲解,我国书院更注重引领学生自行思考,讲究“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我国书院更早的认识到教学的实质性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不是将已有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在这点上,书院做得更好。
四、两者课程比较
中国古代书院的课程特点是强调传道济民、推崇伦理美德、注重讲学自修、院长全面负责。
教学的内容也多是以儒学为主,三纲五常是求学者要学的科目之一,注重理论的研究,学习礼法、道德。
在为学的同时,注重道德修养,尊德行而道问学,将知识、学术研究与品性修养、人格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比较而言,中世纪大学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求实致用、追求科学理性、崇尚讲授辩论、社团有效管理。
它有培养神学、医学、法学等各种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课程。
中世纪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以逻辑和科学的科目为主,逻辑和科学作为所有文科学生高等教育的基础是空前绝后的。
它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
它孕育了用于追求真理、对自然界与人类奥秘的科学探求精神。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课程目标的实用性、课程内容的人文性、课程实施的启发性、课程管理的自治性。
通过两者课程的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理念的差异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不同。
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学内容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它主张的自然科学锻炼了人们思维的严密性,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课程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
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法的教学,正是几千年来对文化的传承。
但书院教学放在儒学和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对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的教育有所缺乏,这使学生不懂得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等的解释有厚重的神话色彩。
五、两者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所倡导的独立和创新精神恰恰是现代教育最缺乏的,现代高等教育可借鉴书院的有一下几点: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兼容并蓄的校园文化氛围;打破科层管理的僵化,推行通识教育;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欧洲中世纪大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大学建立一些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有利于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打破大学的封闭,破除“家长式”的垄断,为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学习中世纪大学师生们顽强的斗争精神和灵活的斗争策略,同时还不断地提升学者们自身的素质和水平。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组织,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创了中国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其自由讲学、重视研讨、融教学、研究为一体的特点,成为了中国教育教学的优秀传统,并在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方面做出
了重要贡献。
并且在现代研究生教育中,书院的管理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理念都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与教会的长期搏斗中生存,取得了自治的管理,获得了教学的自由。
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多种实用性人才,为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让欧洲教育更广泛,教育发展地更快。
同时它培养了一大批勇于探索的学生,对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两者都对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综上五点来比较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可以总结得到:
中国古代书院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信守伦理本位的传统观念,重视儒家经典学习;在教学上采取自修问难好讲演辩论相结合的办法,有“升堂讲说”和学派讲会等形式;也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它由教会的僧院学校发展而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管理上实行自治。
它研究和重视医学、法律等,对传统基督教神学教育独霸的讲坛形成了有力的冲击,确立了部分世俗性学科大学的地位。
除此之外,它还为当时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它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那个时代知识的传播地、发源地。
他们让更多的的人更够去学习文化,获取知识。
虽然两者在许
多地方都有不尽相同的地方,但是在有文化差异的中国和欧洲国家,他们都为各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