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适应证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 格式:docx
- 大小:18.82 KB
- 文档页数:7
质子泵抑制剂的安全性与合理应用摘要】目的:探究质子泵抑制剂在临床中安全性及合理应用。
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比较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7.7%)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显著(P<0.05)。
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安全有效,在使用中应当遵守合理、规范原则。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安全性;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213-02质子泵抑制剂(PPI)主要应用与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此类药物的一般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且症状较为轻微,不会影响治疗继续效果,诸如过敏性休克、血管炎等严重的不良反应较为少见,故而自发现后,迅速广泛应用于与酸相关的疾病中,随着广泛的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因长期抑制胃酸,使得因胃酸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诸如营养缺乏、感染、骨质疏松等[1]。
现将质子泵抑制剂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分析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同意加入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欧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4.4±2.4)岁;其中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溃疡20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5.1±2.7)岁;其中胃溃疡21例、十二指肠溃疡2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溃疡部位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制酸药、抗胆碱能药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xxx人民医院质子泵抑制剂(PPIs)、辅助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试行)质子泵抑制剂(PPIs)临床使用规范(试行)根据《新编药物学》、新版中国药典、中国胰腺炎诊治指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指南等规定PPIs适应证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卓一艾综合征、(急性胃黏膜病变、复合性胃溃疡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吻合口溃疡出血、高危人群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急性胰腺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见表1)。
预防性用药主要包括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化疗止吐、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激素类(剂量相当于每天250mg以上的氢化可的松)药物相关性溃疡等(表1)。
非化疗相关恶心、呕吐不是PPIs的临床用药指征。
应激性溃疡的高危人群:高龄(年龄≧65岁);长期应用胃肠道外营养、脑出血、严重创伤(颅脑外伤、烧伤>35%、胸、腹部复杂,困难大手术等)、合并休克或持续低血压、严重全身感染、并发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机械通气>72h;重度黄疸、合并凝血机制障碍、脏器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1年内有溃疡病史、胰腺外科手术、肝切除术、胃肠外科复杂的大型手术、呼吸衰竭(机械通气>48h)、肝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
PPIS用于应激性溃疡防治、急性胰腺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指征,但用药时间不明确。
应激性溃疡大多发生在病情发生后的3~5d,少数可延至此2周,我国《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尚未明确预防SU停药指征,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停药指征,美国医师多以患者可耐受肠道营养,临床症状开始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为指征一般用药时间为5天。
一般手术术后,如不存在术后禁食(如:慢性溃疡修复术、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左锁骨骨折切复内固定术、肱骨髁上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形术、跟骨骨折切复内固定+跟腱修复术等骨科手术、鼻息肉切除术、甲状腺手术、腮腺手术、介入血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肾切除术、前列腺手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子宫切除术等等),不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不建议术后预防性使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指南2021一、药理作用机制。
质子泵抑制剂(PPIs)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H⁺ - K⁺ - ATP酶(质子泵)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步骤。
这种对质子泵的不可逆抑制作用,使得PPIs在抑制胃酸分泌方面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效果。
二、适应证。
1. 消化性溃疡。
-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
无论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还是非感染相关的溃疡,PPIs都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它可以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等症状。
2. 胃食管反流病(GERD)- 对于糜烂性食管炎,PPIs是首选的治疗药物。
能够有效减轻食管黏膜的炎症,缓解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
对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在症状较为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也可应用。
3. 根除Hp治疗。
- 作为根除Hp的重要组成部分,PPIs与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和铋剂联合使用。
PPIs可以提高胃内pH值,增强抗生素的活性,从而提高Hp的根除率。
4. 上消化道出血。
- 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PPIs可以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
三、常用药物及特点。
1. 奥美拉唑。
- 是第一代PPIs,应用较为广泛。
其抑酸效果确切,但个体差异相对较大。
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2C19和3A4代谢。
2. 兰索拉唑。
- 抑酸作用比奥美拉唑稍强,在酸性环境下比奥美拉唑更稳定。
也主要通过CYP2C19等酶代谢,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3. 泮托拉唑。
- 对CYP2C19的依赖性相对较小,因此在不同CYP2C19基因型的患者中,其抑酸效果相对更稳定。
在与其他通过CYP酶系代谢的药物合用时,药物相互作用相对较少。
4. 雷贝拉唑。
- 起效快,抑酸效果强。
它与CYP2C19的亲和力较低,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小,所以在不同患者中的抑酸效果差异较小。
5. 艾司奥美拉唑。
- 是奥美拉唑的S - 异构体,抑酸效果比奥美拉唑更强,作用更持久。
质子泵抑制剂临床使用管理办法(2019 版)为规范质子泵抑制剂(以下简称PPIs)的临床合理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参照《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2018)》、药品说明书及上级医院的相关规定,依据PPIs 的临床应用原则,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特修订本办法:一、符合下列情况的患者可以治疗性使用PPIs,须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1.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2. 上消化道出血、吻合口溃疡出血。
3. 应激状态时并发的急性胃黏膜损害、药物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
4. 全身麻醉或大手术后以及衰弱昏迷患者预防胃酸反流所致的吸入性肺炎。
5. 反流性食管炎。
6. 胃食管反流致慢性咳嗽。
二、符合下列情况的患者可以预防性使用PPIs,须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1. 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具有高出血风险者(含预计机械通气≥48h或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需要应用PPIs。
2. 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具备下列高危因素之一者,可以使用PPIs。
(1)严重创伤(含多发伤,ISS严重程度评分≥16分);(2)急性肾衰竭;(3)急性肝衰竭;(4)急性肺损伤;(5) 呼吸衰竭或凝血功能障碍或儿童死亡风险评分≥10分的儿童。
3. 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也可应用PPIs。
(1) 脓毒症;(2) 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1周;(3) 潜血阳性持续≥6 d ;(4) 使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250 mg/d,或泼尼松>62.5mg/d ,或泼尼松龙>62.5mg/d ,或甲泼尼龙>50mg/d,或倍他米松≥10mg/d,或地塞米松≥10mg/d,或相当抗炎等效剂量其他糖皮质激素) 。
4. 如果出现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应激源 (需精神科会诊明确),并具备下列高危因素之一的患者,可以应用PPIs。
(1) 脏器移植术后;(2) 一年内有消化性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史;(3) 凝血功能障碍(PLT<50×109/L,INR>1.5 或APTT>2倍正常值);(4) 严重黄疸;(5) 年龄>65岁;(6)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7) 禁食后需要依赖胃肠道外营养补充;(8) 肝癌、胃癌、胰腺癌射频消融术或化疗栓塞术后;(9) E RCP术后;(10) 胃泌素增高。
儿童质子泵抑制剂合理使用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作为一类高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已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关于儿童PPIs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逐渐凸显。
鉴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团队,基于国内外最新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了《儿童质子泵抑制剂合理使用专家共识》。
本文旨在明确PPIs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适用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二、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儿童质子泵抑制剂合理使用专家共识》文章段落——“质子泵抑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是一类能够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与胃壁细胞内的质子泵(H+/K+-ATP酶)结合,从而抑制该酶的活性,减少胃酸的分泌。
PPIs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与胃酸分泌过多相关的疾病。
在临床应用中,PPIs主要被用于治疗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消化性溃疡、卓-艾综合征等酸相关性疾病。
对于GERD患儿,PPIs可以通过降低胃酸浓度,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反流症状,促进食管黏膜的修复。
对于消化性溃疡,PPIs的应用可以迅速控制溃疡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并降低溃疡复发的风险。
PPIs还可用于治疗卓-艾综合征等由胃酸过多引起的罕见疾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PPIs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其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长期或不当使用PPIs可能导致儿童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头痛、恶心等。
长期抑制胃酸分泌还可能影响儿童对钙、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因此,在使用PPIs时,应遵循合理使用的原则,根据儿童的病情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质子泵抑制剂专项处方点评的标准制定及临床改进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是一类常用的消化系统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
长期使用PPIs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增加骨折的风险、影响钙、镁、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增加肠道感染和细菌感染的风险等。
对于PPIs的使用和处方需要慎重考虑,而临床的改进和标准的制定则更加迫在眉睫。
针对质子泵抑制剂处方点评,我们建议应该制定一套全面而科学的标准,以规范PPIs 的使用和处方。
这套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指征和适应症:明确PPIs的使用指征和适应症,比如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和胃酸过多等,以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2.用药周期和剂量:对于PPIs的用药周期和剂量,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急性消化性溃疡或急性胃食管反流病发作,应该规定短期使用PPIs,而对于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应该明确用药周期和剂量。
3.临床监测和评估:PPIs的使用应该伴随着临床监测和评估,比如通过胃镜检查、血清胃蛋白酶测定等方式,及时了解疗效和不良反应。
4.停药指征和退出方案:对于长期使用PPIs的患者,应该制定合理的停药指征和退出方案,避免患者依赖和滥用PPIs。
二、临床改进建议1.加强用药指导和教育:医护人员应该加强PPIs的用药指导和患者教育,包括正确的用药方法、剂量和用药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等。
2.个体化治疗:对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性都不相同。
通过临床评估和监测,可以制定个体化的PPIs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3.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单独使用PPIs可能不够有效,可以考虑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比如H2受体拮抗剂、铋剂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4.积极预防和管理不良反应:对于PPIs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比如骨折、肠道感染和营养元素吸收障碍等,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比如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等。
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临床应用评价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是一类常见的胃酸分泌抑制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胃酸相关疾病,如胃溃疡、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等。
本文将对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首先,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胃溃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胃溃疡是一种慢性的胃黏膜损伤疾病,常常由胃酸分泌过多引起。
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从而加速溃疡面愈合。
临床研究表明,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胃溃疡中的治愈率达到90%以上,远高于传统的胃酸分泌抑制药物。
其次,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食管反流病方面也显示出了优势。
食管反流病是由胃液逆流到食管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反酸等。
胃酸是引起食管损害和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食管的损伤和症状。
研究表明,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显著减少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和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还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
临床结果显示,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的总有效率达到90%左右,治愈率相对于其他治疗手段更高。
不过,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长期使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功能的长期抑制,引起胃肠道感染、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
此外,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还与骨质疏松、肠道感染、肾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因此,在使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疗效与副作用的风险。
综上所述,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胃溃疡、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等胃肠道疾病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临床疗效。
然而,由于其潜在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医生在应用注射用质子泵抑制剂时需权衡其疗效与潜在的风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潜在的不良后果。
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质子泵抑制剂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壁细胞内管泡膜上的H+/K+-ATP酶,与质子泵不可逆地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及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进食等多种刺激引起的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对食物刺激引起的壁细胞泌酸抑制作用最有效,长时间禁食后壁细胞中H+/K+-ATP酶最多,故质子泵抑制剂应在早餐前30~60分钟服用,推荐起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标准剂量(见表3- 1)。
表3- 1 质子泵抑制剂口服剂的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标准治疗剂量/日低维持剂量/日奥美拉唑20mg 10mg兰索拉唑30mg 15mg泮托拉唑40mg 20mg雷贝拉唑20mg 10mg艾司奥美拉唑20mg a或40mg b20mg艾普拉唑5mg a或10mg b5mg备注:a 非胃食管反流;b 反流性食管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超过6个月的患者,应逐渐减量至停药。
对于接受标准剂量或较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每周减少50%的剂量;对于接受一日2次方案的患者,初次减量时可改为早餐前给药1次直到减至该药的最低剂量;使用最低剂量治疗1周后,即可停药。
以下为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的适应证及合理用药要点,信息参考原研药的药品说明书及临床诊疗指南。
国内其他同类药品的信息以说明书为准。
一、奥美拉唑通用名:奥美拉唑制剂与规格:片剂:10 mg,20 mg;胶囊:10 mg,20 mg,40 mg;注射剂:20 mg,40 mg,60 mg适应证:(一)口服:1.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2.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治疗H.pylori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3.NSAIDs相关的消化性溃疡或十二指肠糜烂;4.预防NSAIDs引起的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5.慢性复发性消化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长期治疗;6.GERD的烧心感和反流的对症治疗;7.溃疡样症状的对症治疗及酸相关性消化不良;8.卓-艾综合征。
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适应证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The current views focused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Li Wenting,Chen Shengliang*(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Renji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hanghai *****,China)Abstract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has drastically improved the management of gastric acid-related diseases since they are used in clinic,which is a milestone in the area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The 30-years’ clinical practice of PPI application has been accumulating sufficient evidences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PPI. This review focus on the current views on related issues of PPI applications.Key words gastric acid-related diseases;proton pump inhibitors;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通过抑制胃底和胃体黏膜中壁细胞膜上向胞外释放胃酸的H+/K+-ATP酶减少胃酸分泌,能在胃酸所及范围内产生满足受损黏膜修复的pH环境,由此产生缓解胃酸相关症状的治疗作用。
已知壁细胞接收胞外调控机制的调控,启动产生胃酸的功能性细胞器结构主要包括细胞膜上的组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和乙酰胆碱的M受体等。
这些受体与配基结合后会通过受体后的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启动壁细胞内Cl-和H+的产生,最后经由壁细胞膜上的H+通道(也称质子泵)排入胃腔。
由于PPI作用于质子泵上的H+/K+-ATP酶,能阻断壁细胞分泌胃酸的最后一个通道、不可逆地“关闭”质子泵,故其抑酸作用强且彻底,是目前治疗胃酸相关疾病最有效的一类药物。
自20世纪80年代PPI进入临床应用以来,胃酸相关疾病的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PPI的问世在胃酸相关疾病治疗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性的重要意义。
不过,由于胃酸只是胃酸相关疾病多种发病机制中的一个环节,故PPI的治疗作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就PPI的临床适应证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问题作一综述。
1 临床适应证1.1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GERD的治疗目标是消除因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超食管范围区域引发的症状以及愈合因反流物造成的食管黏膜损伤。
作为GERD的首选治疗药物,PPI治疗GERD的达标要求分别是:①满足修复胃酸相关黏膜损伤的pH环境,使局部pH4的时间超过18 h/d;②满足胃酸敏感感觉受体(辣椒素的TRVP1受体、三磷酸腺苷的P2X受体、腺苷的A1/A2a受体和5-羟色胺的5-HT3受体等)不至于产生酸相关的感觉增益,使环境pH5~6。
从理论上讲,PPI治疗GERD的疗效和剂量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研究显示,对以常规剂量治疗疗效不理想(症状严重程度改善50%,占27%~42%)的患者,给予加倍或更高剂量治疗仍可使近50%患者的反流症状得到满意的缓解。
需指出的是,胃酸并非是造成GERD症状或相关黏膜损伤的唯一原因(造成GERD 症状的原因包括胃酸刺激、其他反流物刺激、食管运动紊乱和食管对化学或物理刺激感受反应的敏感性增高等;致黏膜损伤的化学反流物还包括胆汁酸和消化酶等,同时有研究显示反流物致黏膜改变的主要作用物是其中的胃蛋白酶成分)。
联合使用促动力药物对PPI有增效作用。
研究显示,联合使用促动力药物可使PPI的血药浓度峰值提前且增加其整个血药浓度曲线下的面积。
1.2 治疗消化性溃疡在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上,PPI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
愈合消化性溃疡的抑酸达标要求是使局部pH3的时间超过18 h/d。
目前相关临床诊治指南推荐的疗程是8周。
不过,因在导致溃疡的致病因素中源于宿主或环境的因素大多难以避免,故临床实践中强调PPI的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时推荐以症状为参考按需或间断(上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时)服药。
1.3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PPI是治疗胃酸所及黏膜范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任何原因引起的胃酸所及黏膜范围的出血都是PPI的适应证,且PPI 的使用以及急症内窥镜检查和处置被认为是急性分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线最有效治疗措施。
PPI治疗达标的要求是出血黏膜创面局部pH6的时间超过20 h/d,这样才能使血小板有效凝集并释放凝血因子Ⅲ(组织凝血因子)而启动血管外凝血机制。
对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PPI的使用以及急症内窥镜检查和处置同样是首要治疗措施。
内窥镜检查和处置前、后使用大剂量PPI能够改善内窥镜的治疗效果,减少再出血和内窥镜重复治疗的几率。
1.4 根除幽门螺杆菌PPI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的重要组分,其作用为维持抗生素作用的pH环境,达标要求是使幽门螺杆菌所处的环境pH5的时间超过18 h/d。
PPI及其使用剂量是决定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有效率的重要因素。
1.5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PPI也被推荐用于缓解胃酸相关的消化不良症状。
上腹痛、烧灼感以及其他空腹状态下出现的上消化道症状被认为与胃酸刺激有关。
不过,按症状类型推荐使用PPI或促动力药物(包括联用)对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
欧美的研究显示,对幽门螺杆菌筛查阴性、内窥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发现的消化不良患者,PPI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效率只有7%~10%。
PPI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与PPI 的种类或剂量无关,与组胺H2受体拮抗剂治疗的疗效相比也无显著差异。
1.6 治疗急性胰腺炎PPI能减少胃酸分泌及其对胃和十二指肠近端的刺激,从而产生减少胰腺分泌的作用。
因此,PPI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中亦属于一线用药。
不过,PPI治疗急性胰腺炎有效可能还涉及到其他的作用机制。
有文献报道称,泮托拉唑可能对胰腺炎症具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1.7 治疗其他胃肠道疾病或功能紊乱胃酸对小肠内消化效率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方面,在生理状态下,胃酸和食物同时进入小肠会引起胆道和胰腺管向小肠内释放消化酶和胆汁酸,这是启动小肠内消化活动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如果胃酸过强或过快进入小肠,由于pH过低不利于消化酶的激活,也会影响消化效率。
此外,进食后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会引起胃结肠反射,而胃酸能够增强餐后胃扩张以及胃黏膜对表面刺激感受的敏感性,使部分患者产生更强的胃结肠反射,表现出餐后不能控制的排便症状即所谓的“慢性腹泻伴餐后急促排便(chronic diarrhea and postprandial urgency,CDPPU)”。
PPI治疗CDPPU有明显疗效。
另有学者在一篇对消化酶补充疗法治疗慢性腹泻的综述中推荐,对经补充消化酶仍不能满意地改善腹泻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联用PPI以进一步改善消化不良并提高消化酶对腹泻的治疗疗效。
2 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尽管PPI在胃酸相关疾病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胃酸只是这些疾病的重要的致病环节之一且多数情况下不是始动环节,故多数胃酸相关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PPI。
不过,胃酸对维持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如是抵御食物中细菌的第一道防线、是维持消化吸收环境和功能(胃和近端小肠的环境pH以及结肠微生态)的重要因素。
因此,长期大剂量使用PPI的安全性备受关注。
2.1 致胃肠道肿瘤的顾虑对长期使用PPI会增加消化道肿瘤发生的顾虑源自PPI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
PPI能减少胃酸分泌,使位于胃窦和十二指肠近端的G 细胞产生的胃泌素增加,而胃泌素具有促进胃肠道黏膜增殖的作用。
研究发现,约有超过30%的长期使用PPI患者出现胃肠道黏膜神经内分泌细胞数目增加。
不过,迄今为止尚无因长期大剂量使用PPI引起胃肠道类癌的报道。
长期使用PPI是否会提高胃癌风险还不确定,流行病学研究也没有发现自PPI进入临床应用后胃癌的发病率升高。
但有研究显示,长期使用PPI可能与近端胃(胃底或贲门区)的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有关。
PPI对结肠黏膜增殖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早年的研究就显示,大剂量使用奥美拉唑可使小鼠结肠黏膜出现瘤样增生,但在人体中未观察到有类似现象。
另有研究发现,长期大剂量使用PPI 会引起肠道微生态的改变。
鉴于PPI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和肠道微生态改变,迄今尚不能排除长期大剂量使用PPI会引起结肠黏膜增生性改变的可能。
2.2 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或进展尽管所有PPI的说明书中均提及“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加重泌酸胃黏膜的萎缩”,但迄今有关PPI引起了胃黏膜萎缩的报道却很少。
来自印度的报道称,1例患者因GERD使用PPI治疗20多年,伴有幽门螺杆菌血清免疫球蛋白G抗体阳性,被报道时的胃内平均pH为6.57。
该患者同时伴有维生素B12缺乏、贫血和外周神经末梢炎。
目前权威文献的经验性指导意见是,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如需长期大剂量使用PPI,建议首先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PPI 能抑制胃酸分泌、使幽门螺杆菌的定植范围向近端胃蔓延,这可能是造成胃体黏膜萎缩的重要原因。
2.3 增加感染风险有研究报道,长期大剂量使用PPI会引起肠道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但详尽的致病机制还不了解。
从理论上推测,长期大剂量使用PPI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度减少、小肠的消化吸收效率降低,过剩的营养物质到达结肠后对肠道微生物种类将起到选择作用并由此改变微生态,通过细菌移位机制即可增加全身其他系统的感染机会。
不过,一项小样本的慢性胰腺炎(消化酶缺乏)患者是否合并使用PPI的研究并未得到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的结果。
此外,还有研究报道,长期大剂量使用PPI易使脆弱人群(老、弱或有合并症的患者)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
2.4 导致营养成分缺乏已有较多研究关注长期大剂量使用PPI是否会引起钙、镁、铁等金属离子以及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