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七单元《赤壁赋》——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后训练题
- 格式:docx
- 大小:21.40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赤壁赋》并序课后习题练习小卷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 酾酒临江,意思是“面对大江斟酒”。
酾酒:斟酒。
故选C。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
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
【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故选D。
3.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上《赤壁赋》课后练习及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窈窕..(yǎo tiǎo) 桂棹.( zhdo) 倚.歌(yǐ) 冯.虚御风( féng)B.和.之(hè) 幽壑.(hè) 嫠.妇(Ií) 横槊.赋诗( shuò)C.舳舻..(zhúlú) 愀.然( qiǎo) 斗.牛( dǒu) 酾.酒临江(lì)D.沧海一粟.(sù) 肴核.(hú) 匏.樽( páo) 相与枕藉.(jiè)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望: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B.倚歌而和.之和:同声相应,唱和C.山川相缪.缪:盘绕D.举匏.樽以相属匏:酒杯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B.古之学者..必有师C.挟飞仙以遨游..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下列句子中和其他句子句式不同的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而今安在哉D.徘徊于斗牛之间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之一,另外二苏是其父苏辙和其弟苏洵。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作宿。
6.(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一期初考)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苏轼以“物我相忘”的超然境界应对人生中的打击,其书则尽显平淡天真之趣;颜真卿忠肝义胆,视死如归,故其书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的浩然之气;王羲之一生追求心性与道的结合,其书因此达到了清雅脱俗的境界。
A.书者艺术风格的形成由生活经验决定。
1《赤壁赋》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材料二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材料三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人教部编版高中必修上语文16-1赤壁赋同步练习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抱明月而长终C.而卒莫消长也D.纵一苇之所如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同“凭”,乘)B.倚.歌而和之(循、依)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端正)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B.渺沧海..之一粟C.白露....横江D.凌万顷之茫然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沛公安在?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下列对有关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三十为晦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常离别,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的名称,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后者因为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来比喻亲友难以相见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同,与《核舟记》中“虞山王毅淑远甫刻”中的“甫”也相同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曹操则是“ ,”。
(2) 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阐明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认识。
(3)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7.阅读本文,将每一段能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新高一语文暑期第四阶段学情调研试题(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壬.(rén)戌窈窕.(tiǎo)桂棹.(zhào)冯.(féng)虚御风B.嫠.(lí)妇愀.(qiǎo)然舳.(yóu)舻山川相缪.(liáo)C.酾.(shī)酒横槊.(shuò)江渚.(zhǔ)正襟.(jīn)危坐D.匏.(páo)樽枕藉.(jí)蜉.(fú)蝣一叶扁.(piān)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B.举.匏樽以相属举:举起、端起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正:端正D.托遗响..于悲风遗响:余音,指箫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国家工信部近日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跃然纸上....。
C.“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出了交通事故才后悔不已。
D.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江河日下....。
如今各国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二、名篇名句默写(76分)4.运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准确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2分,共76分)(1),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2)桂棹兮兰桨,。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羡长江之无穷。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6),不知东方之既白。
(7)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8)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16赤壁赋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羽化..而登仙 羽化:飞升成仙。
B.倚歌而和.之 和:和谐。
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
C.知不可乎骤.得 骤:屡次。
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与:互相。
洗盏更.酌 更:更替。
答案:A解析:B 项,“和”指同声相应,唱和;C 项,“骤”,一下子,很轻易地;D 项,“更”,再。
2.下列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抱明月而长终C.而卒莫消长也D.纵一苇之所如答案:A解析:A 项,“冯”同“凭”,乘。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羡长江之无穷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歌窈窕之章C.{①哀吾生之须臾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D.{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答案:B解析:B 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或失意的样子。
“窈窕”,古义,指《诗经·陈风·月出》中的句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历史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中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
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答案:C解析:C 项,应该是“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宋]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1《赤壁赋》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如果选择在人生态度和作品境界两方面都对后人有巨大影响的第一流诗人,我们会想到下面这份名单: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
屈原是诗国中绝无仅有的一位烈士。
他的作品与《诗经》并称,被誉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永久的典范。
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生生死死忠于祖国,最后自沉汨罗以身殉志。
屈原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肉体的生命,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永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伟大超越。
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
他生逢乱世,一生平淡无奇,隐居终老。
他的作品内容朴实,风格平淡,当时几乎没有受到文坛的注意。
但是陶渊明身后的声名却与日俱增,最终成为受到后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
原因在于,当别人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
陶渊明在历史上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
其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为阐释了平凡人生的意义。
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
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羁,充分体现了浪漫乐观、豪迈积极的盛唐精神。
李白的思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绝不局限于某家某派。
他决不盲从任何权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
李白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倾泻奔流,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
李白的意义在于,他用行为与诗歌维护了自身的人格尊严,弘扬了昂扬奋发的人生精神。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
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
他用诗笔真实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
杜甫因超凡入圣的人格境界和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
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一、选择题1.《赤壁赋》属于?()A.大赋B.抒情小赋C.律赋D.文赋2.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②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④轼之才,远大器也⑤公可谓爱人以德矣⑥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A.②③④B.①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文日数千言属:写作B.闻者始哗不厌.厌:心服C.适足以累.之也累:拖累D.赙以金帛,辞.之辞:告辞4.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东海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济水东.流⑧顺流而东.也⑨明烛.天南⑩侣.鱼虾而友.麇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⑫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6.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驾一叶之扁舟B.世皆谓之天门云C.自其变者而观之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劝请)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B.倚歌而和.之(和谐)自京师乘.风雪(冒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10.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
赤壁赋(时间:45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6分)1.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抱明月而长终C.而卒莫消长也D.纵一苇之所如解析:选A。
“冯”通“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得复见将军于.此C.①寄蜉蝣于.天地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托遗响于.悲风解析:选D。
D项,①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②介词,引出对象,给。
A、B、C项的“于”都是介词“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白露..横江B.挟飞仙以遨游..C.凌万顷之茫然..D.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选B。
A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B项,古今义均为“漫游,游历”。
C项,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D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或美好理想的意思。
今义:美貌的女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歌.窈窕之章②羽.化而登仙③击空明..兮溯流光④舞.幽壑之潜蛟⑤泣.孤舟之嫠妇⑥西.望夏口⑦东.望武昌⑧顺流而东.也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⑩侣.鱼虾而友.麋鹿⑪不知东方之既白.⑫哀.吾生之须臾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解析:选B。
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喝酒”;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④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跳舞”“使……哭泣”;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⑪⑫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知不可乎骤得D.相与枕藉乎舟中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B.望美人兮天一方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受任于败军之际③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劳力者制于人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4.下列句子中,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下江陵,顺流而东也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何陋之有?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之一,另外二苏是其父苏辙和其弟苏洵。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二、语言表达7.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
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信,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赤壁赋》课后训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
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
二、阅读下面《赤壁赋》中的文字,完成8—11题.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方其破荆州(当)东望武昌(向东,朝东)B.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举匏樽以相属(葫芦)C.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飞虫,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知不可乎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D.驾一叶之扁舟(形容船小)下江陵(向下)9.与“何为其然也”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托遗响于悲风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C.而今安在哉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10.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客人从跟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11.翻译文言句子。
(3分)(1)困于周郎者乎?(2)侣鱼虾而友麋鹿(3)固一世之雄也三、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乡里。
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⑤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
⑥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⑦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稍壮,折节..读书③方山子傥.见之欤④欲以此驰骋..当世1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三、阅读《后赤壁赋》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 履□岩,披.蒙茸披:披着。
C. 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D.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畴昔:以前。
16.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顾.而乐之B.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顾.安所得酒乎然.或傲逸狂醉C. 适.有孤鹤D. 过.临皋之下将何适.而非快飞鸣而过.我者17.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以待子不时之须B.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C.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D.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18.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步.自雪堂B. 履.□岩C. 横江东.来D. 掠予舟而西.也19.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答案】1:【答案】B【解析】B下:攻下,攻取。
2:【答案】C【解析】“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是以……为伙伴;友是以……为友。
这正是意动用法。
3:【答案】A【解析】(此句应译为“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4:【答案】C【解析】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5:【答案】A【解析】作者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情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6:【答案】C【解析】不是“埋下伏笔”。
7:【答案】甲:曹操乙:孔子8.【答案】D【解析】下:攻下。
9.【答案】C【解析】宾语前置。
10.【答案】D【解析】“目的是赞扬曹操”错)11.(3分)【答案】(1)被周瑜困住的地方吗?(2)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或“把……当作”)(3)本来是一世的英雄12.【答案】推崇改变志节、行为通“倘”、或许放开手脚干一番事13.【答案】A【解析】A“而”:都是连词, 并且,表递进。
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
/介词,比。
D“其”代词,他的。
\副词,大概,表推测。
)14.【答案】①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②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答案:15.【答案】D【解析】A.农历每月十五称“望”;B.披:分开;C.危:高。
16.【答案】D【解析】A.环顾;但;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而;C.刚才;D.飞过。
17.【答案】B【解析】A.“须”通“需”;C.“反”通“返”;D. “俛”通“俯”。
18.【答案】C【解析】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ABD都是名词作动词,步:走;履:走;西:向西飞去。
19.【答案】(1).才过了多少日子呢?江山的景象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2).于是我们回到船上,在大江中任其漂流,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