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给记叙文写作的五点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项脊轩志》是南宋文学家林则徐创作的一篇随笔体散文。
文章以”项脊轩“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这个小楼里度过了一段青葱岁月的点滴,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我看来,《项脊轩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关于写作的教材,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项脊轩志》告诉我们,生活即创作的源泉。
作为作家,首先要懂得用心观察,用心思考。
林则徐通过对项脊轩内外环境的描绘,展示了生活细节对写作的启发。
他将窗外的农田、小溪、柳树融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使其更具生活气息。
写作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使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真实感和可读性。
《项脊轩志》强调了写作的准确性和细节塑造力。
林则徐对项脊轩内外环境的描绘具有极高的细腻度和准确性,例如转角窗户的位置、小溪的流动状态等。
这种准确性和细节塑造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触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绪。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精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用细节描绘来增加写作的魅力和真实感。
培养学生进行准确观察和细致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感知来丰富他们的作品。
《项脊轩志》还强调了对时间和人生的思考。
林则徐通过对逝去的时光的怀念和对自身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短暂,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反思和总结,提高对人生的理解和把握。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生活即创作的源泉,学生应该注重观察力和思考力的培养;二是写作需要准确性和细节塑造力,学生应该学会精确表达和丰富描写;三是写作是对时间和人生的思考,学生应该通过写作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启示,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人文关怀,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文学创作者。
《项脊轩志》在作文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项脊轩志》是元末明初的伟大思想家项燕约撰写的经典史著,是当时历史学、政治学以及文学学术界极其重要的著作,它的思想革新为中国近代政治理念的发展提供了灵感、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当今的文学教学中,《项脊轩志》依然可以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教育借鉴,从而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历史,获取更多的文艺和思想知识。
首先,《项脊轩志》以详细的志书形式记载了元末明初历史文化背景下项燕的基本情况,包括人物形象、性格、行为、文章、哲学观念等,内容全面而丰富,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政治、文化思潮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当下社会的影响。
这样,以《项脊轩志》为参考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全面地深入地理解项燕的思想,加深他们对历史文明的认识,为将来参与政治社会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项脊轩志》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文字体验,学习项燕的文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习其说话的方式和撰写的文章观点,可以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语言表达意见,提升文章的表现力,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此外,《项脊轩志》的发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精神文明有着深刻的认识,可以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文化认知。
最后,《项脊轩志》的价值观仍然可以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更加重视正义、勇敢和生活追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
一个有礼貌、有担当、有使命的中国人。
总而言之,《项脊轩志》是一部重要的史著,其伟大的思想和文
化可以为今天的文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同时,通过学习、模仿写作等方式,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古典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艺和思想素养,为将来担当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脊轩志》的写作借鉴意义《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年仅18岁时创作的一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佳作。
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真挚感情,文章虽然选材角度很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清新朴质。
这对“苦于生活平淡、无话可写”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取材方面的借鉴。
现在的中学生自感生活面狭窄,生活空间容量小,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
且看《项脊轩志》的题材,它选取的都是家庭琐事、书斋生活、家族往事、母子之情、祖孙之情,没有一样是“轰轰烈烈”的,但都写得真切感人。
我引导学生认识:创作的素材其实很多,就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
只要我们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发掘到大量可写的素材。
仿一句名言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让学生再次深刻领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其次,立意方面的借鉴。
展现内心世界,抒发真情实感,是人们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
当代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应该说是非常丰富的,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也难免出现一些畸形成分,他们珍视友情乃至渴望爱情,却往往忽视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亲情。
在学生的作文中,对亲情的抒写、赞叹常常显得很肤浅,甚至虚假,立意缺乏深度。
然而,处于当今学生同龄期的归有光却在文中将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写得那样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究其原因,恐怕在于我们学生对亲情缺乏体验,情感投入不够。
所以,完善情感世界,培养丰富感情,是写作的关键。
常言说得好:作文如做人。
一个对生活、对他人充满爱心的人才能写出感情饱满、立意深刻的文章。
第三,结构方面的借鉴。
《项脊轩志》在结构上是双线并重:表面线索是物线——项脊轩的兴废;内在线索是情线——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环境的强烈感情。
双线交织,贯穿始终。
而学生做这类作文常常无线索可循,结构松散。
即使有线索,也往往是情线缥渺游离,似有似无,物线孤立机械,生拉硬扯。
所以,我启发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在创作散文时,落实一个贯穿全文的情感寄托物,就能使文章结构疏而不散。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项脊轩志》是明代作家冯梦龙所作的一篇散文小品,通过作者对该房子的描述和主人的一番行为,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从《项脊轩志》中,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写作教学的启示。
《项脊轩志》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要注重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房子的精细描写,使读者似乎能够看到这幢破败但充满人情味的小楼,令人产生共鸣。
同样地,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通过细腻的描写来丰富作文的内容,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项脊轩志》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文章中的"项脊轩"二字被用作主人的别称,它带有一种自嘲和自得的意味,给故事增添了一份幽默感和戏剧性。
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使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项脊轩志》还告诉我们要培养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作者从一个破旧的小楼切入,通过对主人的一番行为的描述,触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次思考。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观察的能力,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深度。
《项脊轩志》还展示了冯梦龙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主人的行为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的批判,以及对人生真实价值的追求。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项脊轩志》还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幽默和自嘲的写作风格。
作者通过诙谐的笔法和幽默的比喻,给读者带来了欢乐和感受。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特有的写作风格,培养他们在作文中表达个性和情感的能力,使作文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项脊轩志》虽然只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写作教学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细节描写,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培养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思考人生哲理,以及发展自己的写作风格。
通过这样的写作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的作文更加丰富和有趣。
寻找失落的家园,抒写绿色的心声——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对新课标作文的启发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然而,翻阅当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或写记叙文,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色、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或写议论文,不外乎爱因斯坦、牛顿、张海迪、陈景润……。
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
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这种作文教学现状中被捆缚住手脚,畏首畏尾,题材仓库空空如也。
因此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作文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们走出藩笼,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用我手写我心。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还是让我们看看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吧,或许我们有更多的启发。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琐屑又典型之生活片断抒写怀念之情,事平淡,语平淡,然而勾人心弦,引起共鸣之余,难道我们不能问个为什么吗?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叙述了三件事:家族衰落、母亲早逝、祖母鞭策。
补记中,写亡妻遗事。
件件平淡,件件感人。
归有光母亲早逝,老妪向归有光回忆往事,仅“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小细节,于是“语未毕,余泣……”。
祖母对归有光寄以厚望,既“以手阖门”前喃喃自语,又“顷之,持一象笏至”用祖父之事鼓励归有光。
老人的殷切希望,浮现于一举一动之间。
可惜,归有光尚未孚祖母之望,老人便溘然长逝了,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事可谓小矣,语言可谓平淡矣,然而人间真情仿佛亲历,心弦震颤古今同频。
它不是金戈铁马,令人拍案振臂,却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沁人心脾,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项脊轩志读后感读后感《项脊轩志》是明朝作家梁启超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项脊轩的描述引出了作者对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读完《项脊轩志》,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篇文章给人一种淡泊和豁达的感觉。
作者以项脊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描绘出这个小小的孤高之处,却给人以无边广阔的感受。
项脊轩虽然处於困境之中,但他却能够从中找到一种宁静和自在,将自己的世界建立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之中。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是如何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
无论环境如何,人们都可以借助内心的力量,去创造出一种美好和快乐。
正如项脊轩一样,他没有被外界所干扰,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文章也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与思索。
项脊轩虽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度过大部分的时间,但他通过观察大自然,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创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
这给我启示,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和外在的繁华,而是内心的世界是否丰盈和充实。
通过思考和感受生活的种种变化和细微之处,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妙和复杂。
最后,这篇文章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生活的道理。
项脊轩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却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原则。
他在贫瘠之中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获得了对生活的洞察和理解。
这给我带来的启示是,无论处境如何,自己的内心世界才是最真实和重要的。
只有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特和发光。
总的来说,读完《项脊轩志》,我深受触动和启迪。
通过对项脊轩的生活和心境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思索。
这篇散文让我明白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深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积极向上、豁达开放的心态,就能在任何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光明和方向。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摘要】《项脊轩志》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其中融合了诗、文、字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教学写作中,我们可以从《项脊轩志》中汲取许多启示。
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在传统经典中学习历代文人的优秀作品,能够扩展视野,提升写作水平。
其次是培养对文字的敏感和理解能力,从文字中感受情感、理解文学之美。
再者是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细腻的描写和真情流露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打动人心。
要尊重自己的创作灵感,勇于表达个人独特的见解和情感。
最后是学会用文字表达内心真实感受,通过文字传递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写作教学启示都可以从《项脊轩志》中找到,帮助写作者们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表达更加真实和深刻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传统文学经典、敏感、理解能力、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创作灵感、文字表达、真实感受、项脊轩志、写作教学、启示。
1. 引言1.1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项脊轩志》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经典散文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湛的文字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这部作品中,袁枚以项脊之间的小阁为背景,通过对小事物的描写和思考,表现出对人生、人情、自然的深刻感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对于写作教学来说,《项脊轩志》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读和理解这部文学经典,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写作技巧和创作灵感,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情感、思考的启示录。
通过学习和领悟《项脊轩志》,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志》,感受袁枚的文字之美,领悟写作的真谛。
2. 正文2.1 了解传统文学经典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文学经典的重要性,对于写作教学具有深远的启示。
《项脊轩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其精湛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传统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项脊轩志读后感(共5则)第一篇:项脊轩志读后感呜呼,今复有几人知震川先生矣!后学卧病在床,枕边无书,读《震川文集》,得《项脊轩志》,诵之再三,至于呜咽掩涕,悲不能止。
项脊轩,先生家一小阁子也,先生读书之处,亦先生之所立于世间人伦道德文章之所。
百年老屋,虽加修缮,想来亦常常漏雨;庭中虽置花木,所谓“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读来惟见寂寞。
先生之项脊轩,亦一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地也。
先生之志项脊轩,岂惟项脊轩之固难忘也。
先生难忘者,实在祖母、母亲、妻子之所望于先生者也。
先生积学五十余载,文名盖天下,桃李遍国中,尚不能得一进士,做一官吏,以俸禄养其亲,惟困守此轩,偃仰啸歌,兀然独坐。
时光流逝,祖母、母亲、妻子相继零落,惟余此轩。
是时轩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时光,往昔亲人之音容,历历如在目前。
先生写至此,虽不流涕,谁不流涕!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
震川先生虽寂寞、心痛仍固守学子之道。
先生无官可做,只有写写文章。
无官做自然无友交,亦自然无达官名士可忆并为之志。
所谓坎井之蛙,所忆所志者无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
然先生鳏寡孤独于轩中,亲人之形影出没,轻声细语之音袅袅不绝于耳,妻子所植楷杷树亭亭而立,祖母所遗之象笏仍在,日以继夜,风动树影,万籁有声,如亲人至,如亲人声。
先生伏案忆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灿然,字字如有神助。
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种文字,直接《史记》,韩、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欧阳文忠公之哭梅尧臣,有“诗非穷而不能后工”之说。
先生之后四百年,后学亦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
先生不困于项脊轩则不会有项脊轩惨淡悲苦之鸣,非有此惨淡悲苦之鸣则不能有《项脊轩志》。
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
先生五十九岁始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修《世宗实录》,所处之室,所受之禄,当非困守项脊轩时,然文章已每况愈下矣。
先生去项脊轩而居于庙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传承经典教学:用《项脊轩志》感悟人生哲理在传统文化中,学习经典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
而尤其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这一经典著作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在学习《项脊轩志》过程中所得到的收获和感悟。
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现代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包括了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等等。
在这样一种强调实用性的学习中,我们却容易忽视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生存和思想的重要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地位,是教育学者们亟待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学习传统文化确实具有其独有的优势。
在我学习《项脊轩志》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些优势。
二、《项脊轩志》背后的历史意义《项脊轩志》是唐代才子韩愈所作的一篇短文。
这篇短文通过对项羽和刘邦的故事的讲述,表达了韩愈对于功利主义和虚荣心的批判,以及对于自我约束和人格塑造的主张。
对于《项脊轩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了解文本内的意义,还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在对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理解文本的内涵,领悟到文化和历史给予人类思想的启示。
三、《项脊轩志》所传达的人生哲理韩愈在《项脊轩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内在的自我约束和人格塑造,而非形式上的权力和财富的积累。
从《项脊轩志》中我们能够看到:成功并非是安逸、舒适和享乐的代名词,而更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毅力的。
只有经过了努力和困难的磨炼,才能够成就自己。
凡事不必一味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在其中经验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如何将《项脊轩志》的思想引进到当代教育中?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呼唤着能够真正打造综合素质和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正像韩愈所提出的,我们需要观念上的转变,注重人格塑造和自我约束。
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来讲,《项脊轩志》给我们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的启示《项脊轩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所著的散文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龚自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社会风貌的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展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抱负,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和追求。
《项脊轩志》对写作教学有着很深的启示,可以为广大学生和文学创作者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项脊轩志》告诉我们写作要有热情。
龚自珍在《项脊轩志》中深情地描绘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说:“余嘉善宅与君闳造联,学各异,而志一也”。
龚自珍和梁启超一样都是青年学子,对文学抱着无限的热情,梦想着做一名作家。
这种热情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是他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现在有不少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觉得写作很枯燥,这其实是因为对写作缺乏热情。
只有对写作充满热情,才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
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让他们明白写作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是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途径,写作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写作可以使他们成长。
《项脊轩志》告诉我们写作要有批判精神。
龚自珍在《项脊轩志》中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进行了批判,他勇敢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的担忧和愤懑。
这种批判精神是作家必须具备的,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批判精神,对社会现象缺乏关注,缺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能力。
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发现问题,从而写出有思想的作品。
《项脊轩志》是一部非常有启迪意义的作品,对于写作教学有着很深的启示。
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写作充满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用心思考问题,用心书写作品。
让他们明白写作同样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写作同样可以影响他人的心灵,写作同样可以传递正能量。
希望未来的文学创作者能够受到《项脊轩志》的启示,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项脊轩志》给记叙文写作的五点启示从小学中年级到高三,记叙文写作训练一直未间断,但如今中学生却不会写记叙文,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空发议论,不懂叙述,造成文体不对或文体模糊;二是空洞叙述,缺乏描写,造成记流水账或情节生硬;三是表达粗糙,认识肤浅,造成立意不高。
归有光《项脊轩志》这篇名文“小事蕴精神,细节见真情”,给记叙文写作五点有益启示。
一、小中见大立意主旨是文章的灵魂。
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一般从“大题小作”、“小题大作”两条思路上彰显中心。
大事件、大题材、大话题,宜“大题小作”,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由点及面,见微知著。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一个侧面、一个镜头、一个片断、一个场景宜“小题大作”,小中见大,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鲁迅小说基本上是“大题小作”,把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反帝反封建主题通过大量民间小事或具体的生活片断来反映和揭示。
《项脊轩志》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家庭的变迁、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望、夫妻的恩爱等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都由一个书斋“项脊轩”串连在一起,展现作者读书追求和怀念亲情的较大主题。
有些学生立意高远,全文或大喊口号或捏造事实,就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学生也懂得从小处入手,但写的却是亲友同学间的小矛盾、小纠纷、小情绪,整篇文章哆哆嗦嗦,婆婆妈妈,家常里短,完全是生活的刻板,没有精选择深加工。
无论是“大题小作”,还是“小题大作”,关键还是找到“大”、“小”之间的密秘通道。
二、亦真亦假真情实感是记叙文的生命,忌假大空,忌无病呻吟,忌卖弄高深。
当然这个“真”不是生活原型的剪切粘贴,而是对“生活本真”的加工、组合、提炼,正如鲁迅先生说“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当然“艺术的真”不是瞎编乱凑,不是捏造事实,不是虚情假意,更不是“大话”、“戏说”、“玄幻”云云。
述真情写真事难:一、生活体验缺失,今天的学生基本上如养在缸里的观赏鱼,没有经历过溪流的欢快与坎坷,江河的奔腾与汹涌,海洋的博大与澎湃,没有体验过流动的水,没有体验过瞬息万变的生活。
接触的大部分是间接的、抽象的、静止的书本知识。
二、作文指导与训练的误导。
作文指导中审题立意过于强调共性。
学生往往舍弃“真我”,找个“假我”,人云亦云。
作文指导应鼓励学生写出“真我”,把目光投放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好内心世界的思想态度和外界事物的具体现实的关系,审问之,明辨之,展现真我本色。
归有光一生坎坷,饱经沧桑,34岁中举,后曾八次应进士试皆落第,60岁始成进士。
《项脊轩志》真实再现了作者的生活片断,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如其第一段写少年时的读书生活: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种充满诗情画意、自得其乐的少年读书生活对作者来说记忆深刻,但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借以表达对项脊轩的亲切与“喜”的情感。
)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不是搞包装,而是“金玉其外,真情其中”。
三、快慢宜适记叙文的情节要有波澜,无风也起浪,文喜看山不喜平。
许多学生的文章可谓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可仍让人不喜。
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行文的快慢关系。
行文当“快”处则快,如闪电,采用叙述语言,情节快速推进;当“慢”处则慢,如驴拉磨,采用描写,慢慢腾腾作细活。
《项脊轩志》情节不曲折,但感人至深,行文的快慢处理艺术发挥到极致。
如第五段:“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采用叙述,情节快速推进)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通过“至、问、凭、学”等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舒缓情节)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采用叙述,情节再次推进)。
如今不少学生把电视连续剧或一部长篇小说缩写成一篇记叙文,情节够曲折了,可读者看了不是享受而是活受累。
文章情节一直在快节奏地跃进,扑朔迷离,能不累吗?文贵曲,不是曲在光怪陆离,天花乱坠,而是曲在悬念,曲在铺垫,曲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处理“快”与“慢”关系的关键看它与中心的紧密程度,与中心联系紧密的宜放慢行文速度,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发挥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从横向丰富内容丰满形象。
四、粗细相间众所周知,记叙文的谋篇布局应注意详略,可不少记叙文尽管中心突出、详略分明,就是不感人,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仔细一想,详略分明较容易做到,“粗细”适宜却有难度。
“粗”时不修饰,不修辞,不拖泥带水,不渲染烘托,惜墨如金;“细”时,添枝加叶,折花带露,洋洋洒洒,精雕细刻。
如《项脊轩志》第四段: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三言两语简单交代人物及地点)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语言描写表现出逼真的情景,使人如闻其声。
一叩一问,展现出一幅慈母的舐犊图。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话过渡)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语言动作描写十分周详细腻。
写祖母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似嗔怪实赞许,第二句话满含期待和窃喜,第三句话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具体生动地表现了祖母疼爱孙儿的丰富而朴素的感情。
而“以手阖门”和“自语”,又以平凡的日常动作把祖母写得神态毕现。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回归现实,适当抒情)处理好“粗”与“细”的关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观察力的培养问题。
五、显隐有度记叙文语言表达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显”与“隐”的把握。
言为心声,情感的表达无外乎直白与含蓄两种。
什么时候当直白,什么时候当含蓄,是有讲究的。
大部分学生在文中不是把话说得过白、过死,不鲜活,不丰富,缺少水分,缺少张力,索然无味,没有了言外之意,韵外之味,让人“一望而知”,就是情感朦胧,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故作深沉,让人“不知所云”。
优秀的文章总能让人细细咀嚼,遍遍品味,慢慢感悟,百读而不厌。
如《项脊轩志》第四段:轩东,故尝为厨。
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这段平淡叙述蕴含极深的沧桑感。
第一、显出项脊轩因家庭变迁不再诗情画意,作者内心极为酸楚。
第二、补叙自己“扃牖”苦读,希望支撑门户,重振家族辉煌。
联系全文及作者的身世看,“读书久不效”,暗含功名未就的忧愤。
第三、“能以足音辩人”又传达出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
第四、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事,显出项脊轩的屡历劫数,也可把它看成作者一种精神的寄托或支柱。
)处理好“显”与“隐”的关系,力求表情达意贴切,这既表达能力的问题,也是作文态度的问题。
近来有幸拜读黄盂轲所著的《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一书,觉得受益匪浅,故而把自己的些许体会述诸文字,以供平时教学之借鉴。
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育历来是一块难啃的鸡肋。
因为教育者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却难以见效。
加之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个别不合理因素,所以使不少教学者转而攻其它方面而把作文教学晾在了一边。
这样,蜻蜓点水式的作文教学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写作只注重技巧,却缺乏情感等;作文不能百花争艳,各自成蹊,而往往是千篇一律,缺少内涵的应试作文。
而真正的作文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面目呢?它应该是活生生的生活的写照,赤热热的人性的刻画,是情感的流露,更是智慧的进发。
作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源于千姿百态的生活,源于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优秀的作文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者在书中讲道“写作好比农民的种植”,这是一个非常通俗形象的比喻。
诚然,农民脚下的植物品种是琳琅满目的,每个学生的思维也是千奇百怪的,所以作文也应该是见仁见智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展开联想,通过想象,激荡情感,这才是写作的基础。
因此要把作文教学引回正道,就要抛弃原有的陈旧观念和落后手段,遵循规律,释放写作的原动力,让学生摆脱窠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真正从“人”的意义上去审视写作。
正如作者所讲的那样,作文是“人生平台上的作文”,是的,只有学会了生活,懂得了生活,才能源源不断的从生活中采撷创作“原料”,写出精彩纷呈的作文,作文教学也就有了真正的切入点。
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中的另一个亮点是该书的实用性很强。
书中摘录分析了很多教例和教案,使得一线的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比对思考,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
而且对于作文教学也充分借鉴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使得作文教学能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让教育真正以人为本,而不是因教育而教育。
思考作文的需要,体会作文的本质,我想这是《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一书留给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