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中善意取得相关概念的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5.03 KB
- 文档页数:2
善意取得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善意取得不?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概念啊!打个比方吧,就好比你在二手市场开开心心淘了个宝贝,你根本不知道这东西原来的主人是谁,也不知道这里面有啥弯弯绕绕,你就是单纯觉得喜欢就买了。
这其实就有点像善意取得啦!
善意取得呀,简单来说,就是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占有人,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以依法取得对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
哎呀,是不是听着有点绕?别急,咱再细细说说。
比如说,张三有个很珍贵的手表,李四偷偷拿去卖给王五了,而王五并不知道这表不是李四的呀,他就是看这表好看,价格也合适,就买下来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王五就有可能符合善意取得。
那怎么判断是不是善意取得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受让人得是善意的呀,就是说他真不知道这东西有问题。
然后呢,得是以合理的价格取得的,不能说超级便宜就买了,那可能就有猫腻了。
还有就是转让的财产得完成交付或者登记。
你想想啊,如果没有善意取得这个规定,那这世界不就乱套了嘛!人们买个东西都得提心吊胆的,生怕哪天突然有人冒出来说这东西是他的。
那谁还敢随便买二手东西呀?那二手市场不就没法发展了嘛!这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多大呀!
所以说呀,善意取得真的很重要呢!它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让交易能够更安全、更顺畅地进行。
我觉得善意取得就是法律给
我们的一颗定心丸,让我们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能够更放心,更有保障。
怎么样,现在你对善意取得是不是有更清楚的认识啦?。
如何界定善意取得一、定义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财物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二、构成要件(一)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第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第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第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二)具体构成条件1.标的物须为动产或者不动产不动产是指土地以及房屋、林木等地上定着物。
动产是指不动产以外的物。
2.让与人是无处分权无处分权(无权处分)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其一是无所有权。
如将他人之物出卖,将他人之物出租等都构成无权处分行为。
其二是处分权受到限制,这是在有所有权但所有权受限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处分行为。
如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对抵押物的处分等。
3.受让人是善意的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并不应知转让人是非法转让,一般是误信其为所有人或其他有处分权的人。
4.受让人须支付合理的价格“合理的价格”应当根据转让标的物的性质、数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体情况,参考转让时交易地市场价格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综合认定。
5.转让的动产或不动产已经交付或者登记(该登记已登记,该交付已交付)三、法律后果第一,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
第二,原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四、特殊情形(一)赃物(适用)所谓赃物,常见的有走私、盗窃等方式取得的财物。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常将犯罪所得赃物以低于市场交易价格出卖,许多与案件无关的第三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购买或接受该物品,这就形成了“赃物的善意取得”。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当公安机关追查案件中赃物的下落和去向时,常常也会遇到赃物已被犯罪嫌疑人通过民事流转转让给不知情的第三人合法占有的情形。
善意取得的名词解释善意取得是个法律用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取得行为。
它强调了行为主体在交易或拥有某种财产时所持有的善意和信任。
在法律上,善意取得可以涉及各种类型的财产,包括不动产、动产和知识产权。
一、善意取得的特点善意取得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性行为:即行为主体在从他人那里获得财产时,他是出于良好的意图和善意,无意从中获得不当利益。
2. 不知道主张权利存在:善意取得的行为主体在获得财产时,并不了解他人可能对该财产拥有的主张权利。
他对该财产的获取是基于真实的信任和无法获知他人权利的情况下做出的。
3. 无恶意知识:行为主体在取得财产时,并没有积极寻求他人的权利状况,或者有意躲避合法的查询途径。
他在取得财产时是出于诚信和信任的状态下行动的。
4. 以市场价格购买:行为主体在取得财产时,通常会以市场价格购买。
这意味着他在取得财产时支付了相应的合理交换价值,尽管他并不知道他人主张权利的存在。
二、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善意取得适用于各个领域的交易和处置行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范围:1. 不动产交易:在不动产交易中,如果购买方是善意取得的,则有可能不受卖方之前的债务或他人对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主张的限制。
善意购买者无需对卖方之前的交易或债务承担责任。
2. 动产转让:在动产转让中,善意取得与不动产类似。
如果购买方是善意取得的,他将成为该动产的合法所有者,并不受卖方之前的交易或债务的限制。
3. 知识产权购买:在知识产权领域,善意取得也具有重要意义。
善意购买者可以成为该知识产权的合法持有人,而不受他人对该知识产权的侵权主张的限制。
三、善意取得的法律保护法律对善意取得行为主体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
尽管善意取得是在不知道他人权利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但一旦善意购买者获得财产,他将享有合法的权利和免于追究的保护。
然而,法律对善意购买者的保护并非没有限制。
如果购买方在取得财产时应有知识或能够合理地推断他人可能对该财产拥有权益,则可能不能作为善意购买者受到法律保护。
物权法解释中善意取得规定的理解(上)2016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物权法解释(一)》),该解释共计22条,其中第22条是关于该解释生效时间的规定。
实际涉及司法解释本身的条文为21条,其中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一条是针对善意取得制度的解释,合计7条,关于善意取得的司法解释的条文正好占整个《物权法解释(一)》条文数的三分之一。
从篇幅上可以看出,善意取得制度的具体适用是这次司法解释的重中之重,故笔者不揣浅陋,特撰此文结合《物权法》、《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等其他相关规定对这些解释的含义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文章写作时间仓促,定有许多不足,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意见请惠寄:。
一、七条解释所涉及的内容概述七条司法解释涉及以下内容:第十五条对善意的含义(第一款)以及善意的举证责任(第二款)作了解释;第十六条则对不动产转让时受让人非善意的认定作了解释;第十七条对受让人受让动产时具有重大过失的情形作了解释;第十八条则对受让人的善意的时间点作了解释;第十九条对“合理的价格”的认定作了相应的解释;第二十条对特殊动产以交付作为善意取得的要件作了解释;第二十一条解释则明确无效的合同和被撤销的合同不能作为善意取得的前提。
二、善意的含义及举证责任(第十五条)(一)善意是指不明知且无重大过失依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一项,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是善意取得的前提之一,此处的善意的含义,物权法并没有作相应的说明。
依据民法法理,明知(知道)为恶意,不知为善意。
比如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区别就是,占有人知道自己是无权占有的,该无权占有为恶意占有,不知道其为无权占有的,则是善意占有。
但是德日民法在规定动产善意取得的要件时,要么规定,明知或者因重大过失不知道为“非善意”(德国民法典第932条第2款:wenn ihmbekannt oder infolge grober Fahrlässigkeit unbekannt ist【为其所知或者因重大过失不为其所知】。
最高院肖峰法官解读《物权法解释一》第十九条:善意取得中合理价格的认定【条文】第十九条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所称“合理的价格”,应当根据转让标的物的性质、数量以及付款方式等具体情况,参考转让时交易地市场价格以及交易习惯等因素综合认定。
【条文主旨】本条是对如何认定善意取得构成要件中“合理的价格”的规定。
【要点提示】合理价格条件,意在强调货币抽象评价,非在限定对价表现形式,且对价支付与否并非必要。
无对价情形应排除善意取得制度之适用,在外部关系以赠与为代表,在内部关系比如继承。
合理与否,重点在于排除不合理低价,对个别交易中存在的高价乃至过分高价,如不能否定受让人之善意,即不宜视之为不合理。
【条文理解】关于本条的理解,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转让价格是否合理的首要考量因素:转让时交易地市场价格虽然《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本身并未对何谓价格合理作出进一步说明,但从其规定“合理价格”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判断受让人是否善意的标准这一点出发,我们在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时可类推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十九条的规定。
这是因为后者条文中规定的“明显不合理高价”和“明显不合理低价”都是用来作为判断债务人从事交易行为时是否具备善意的判断标准的。
就价格是否合理作为债务人是否具备善意的判断标准而言,两者有共同之处。
故在没有别的条文对价格是否合理作进一步阐释的情形下,我们在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一善意取得构成要件是否成立的问题上,应类推适用《合同法解释二》第十九条的规定,作如下处理:1、明显不合理低价认定的时空标准。
首先,认定明显不合理低价的时间标准一般应以签订合同时为准。
也即如果签订合同时,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七十的,一般认定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本司法解释前面已经用专门条文将善意取得中“善意”的认定时间确定为依法完成不动产物权转移登记或者动产交付之时。
但我们认为不应参照该时间来确定转让价格是否合理。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以及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并举例善意取得是指一方在不知道或不应该知道拥有他人财产的情况下,依法获得该财产的行为。
在法律上,善意取得是一种保护诚信行为人合法权益的制度。
理解善意取得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分别是善意取得的概念和善意取得制度。
首先,善意取得是指行为人以相对诚信和相对勤勉的态度进行取得行为,即合理相信财产归属于自己,没有违背诚信的行为。
具体来说,善意取得应具备以下要素:1.行为人对财产归属权的保护有合理相信;2.行为人依法取得财产;3.行为人没有知道或不应该知道该财产的归属权。
善意取得的理念是保护善意获得财产的法律效力,避免因归属权的不明确而引发的纷争。
其次,善意取得制度是法律规定的一种权利保护机制,旨在保护善意取得者的合法权益。
这一制度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得取得者在没有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能够合法享有该财产的使用权、处分权等权益。
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财产的取得,对于从他人手中获得财产的合法性作了规范,但并不保护财产原来所有权人的权益。
善意取得者无错失授权通知或缺乏关注义务等过失行为,他们按法定程序获得财产后归属权具有法律保护。
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通过以下示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1.拾金不昧: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捡到一笔现金,没有知道失主的身份信息,但他努力尝试寻找失主并交还现金。
尽管最后找不到失主,但他能够享有这笔现金的合法使用权,因为他是在善意的情况下取得这笔财产。
2.动产交易:当一个人在市场上购买了一件商品,他在购买时没有知道该商品原来所有人的产权纠纷。
在他对商品的购买行为是无可非议的情况下,他取得了该商品的所有权,可以合法享有和处置该商品。
3.债权转让:当一个人在市场上购买了他人的债权,他在购买时并没有知道债权的原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交易背景。
在他能够合法购买该债权的情况下,他成为了债权的合法持有人,并享有债权带来的收益。
总结起来,善意取得是一种合理、公平地获得他人财产权益的制度。
如何理解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法律规定或者制度安排,旨在保护购买者或者误取财物者的合法权益,为其善意地、诚实地取得该财物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理念是:为了维护社会交易秩序,应当鼓励诚实行为,奖励善意取得财物的行为者。
该制度在民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安排,具有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和促进交易活动的作用。
首先,善意取得制度的核心是“善意”。
善意意味着主体在取得财物时,是根据合法、合理和诚实的态度行动的,不知道财物存在的瑕疵或者权利瑕疵,也没有过错。
善意取得制度要求对于合法权益的保护,使善意取得者不会因为其取得财物的方式而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善意取得制度在法律上为善意取得者提供了一种相对安全的法律地位。
如果一个人是依法善意地取得他人的财物,那么他可以据此主张对该财物的所有权,且该所有权不容易被他人主张,即使原来的所有者后来发现了这个瑕疵,也难以取回财物。
这为善意取得者提供了一定的保护,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再次,善意取得制度有助于促进和保护经济活动的进行。
强调善意取得者的法律地位可以增加人们在经济交易中的信心,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交易活动。
因为善意取得者不会承担因他人过错而导致的财产损失,从而降低了交易的风险,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此外,善意取得制度还有助于善意取得者和原有所有者之间的公平交易。
在一些情况下,原有所有者可能会因为疏忽或者其他原因而丢失其财物,或者未能及时行使其权利。
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使得善意取得者不需要承担原有所有者的过错或者疏忽造成的影响,保护了双方的交易纠纷不加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善意取得制度并非是无限度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对善意取得者的权益进行限制。
比如,在知道财物的取得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善意取得者是没有权利主张对该财物的所有权的。
同时,在一些特殊财物或者特殊交易中,法律也可以设立其他制约条款,以保护原有所有者的权益。
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无权处分人在不法将其受托占有的他人的财物 (动产或者不动产) 转让给第三人的,如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则受让人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返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 (占有人) 赔偿损失。
1.主体在主体方面,转让人须为无权处分人,受让人为有民事行为能力人。
2.客体在客体方面,从《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规定善意取得的客体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动产以交付为其公示原则,不动产以登记为其公示原则。
3.主观方面就主观方面来说,受让人应当的善意的。
所谓“善意”,主要指不知情,指行为人在为某种民事行为时不知存在某种足以影响该行为法律效力的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
4.客观方面在客观方面,善意取得必须依一定的法律行为而存在,这是善意取得的前提。
受让人通过交易从转让人处取得财产,而受让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支付合理对价”的法律行为。
1.出让人无权处分;2.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3.以合理的价格转让;4.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1、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动产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毒品、剧毒物、爆炸物、倒卖国家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珍稀动物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等,其交易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不能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2、被查封的财产也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3、某些具有人身性质或者重大感情价值的财产也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普通而言,原所有人的损失可以通过无权转让人赔偿的方式得到补偿,但类似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章、祖传家物等与所有人具有身份上或者特殊感情联系的财产,除非善意第三人归还,否则其损失是无法得以补偿的。
从善意第三人方面而言,他也没有理由非拥有这些财产不可,他可通过替换或者赔偿恢复损失,故此类特殊财产不能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4、赃物、遗失物不合用善意取得制度。
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泯灭,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原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条件
善意取得是指一方在没有恶意、欺骗、威胁或压迫下,以真实、正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意思表示或财产的情况。
以下是善意取得的一些条件:
1. 没有恶意:善意取得的前提是没有任何恶意的意图。
取得财产或意思表示的一方必须是出于善意,没有企图欺骗、损害对方的目的。
2. 没有知识缺陷:取得财产或意思表示的一方在进行交易或行为时,没有未能知悉的实际情况或法律规定,导致其在诚实和审慎的基础上作出不正确的判断。
3. 按照真实、正确的方式获得:善意取得的一方必须是通过合法手段、真实的交易或行为来获得对方的意思表示或财产,不能通过欺骗、威胁、压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
4. 具备权利:取得财产或意思表示的一方必须是具备合法权利的人,例如,具备购买商品的权利或获得他人意思表示的能力。
5. 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善意取得的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道德伦理或法律法规的约束,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需要注意的是,善意取得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规定和标准,因此在具体的法律体系下,善意取得的概念和条件可能会有所不同。
浅谈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法律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物权行为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展开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无因性的解释和界定,无因性的法律效果,善意取得制度的涵义和适用。
一、无因性的解释和界定物权行为无因性是指该行为没有法律基础或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引起法律效应的一种状态。
简单来说,无因性是指物权行为的基础是不存在的,但却被认定为是有效的。
例如,A没有购买B的房产,却将房产卖给了C,使得C成为了该房产的合法拥有者,这时C就是通过无因性实现了对该房产的所有权。
无因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恶意或不良意的无因性,即物权行为是无效的;另一种是善意的无因性,即物权行为是有效的。
二、无因性的法律效果对于恶意或不良意的无因性的物权行为,其法律效果是无效。
这是因为此类物权行为没有法律基础,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因此是不合法的,也就是无效的。
例如,A用伪造的房产证明书将房产卖给了C,这时C成为房产的实际占有人,但是这种占有是非法的,因为卖房行为是无效的。
对于善意的无因性的物权行为,其法律效果是有效的。
这是因为在一些情况下,善意取得的物权行为可以得到法律的认可,这就是所谓的善意取得制度。
例如,A将房产出售给B,B 并不知道该房产存在问题,也就是B是善意的购买者,这时B 就是合法的房产所有人。
三、善意取得制度的涵义和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在合法的取得方式下,购买人并不知道该物权行为存在缺陷或瑕疵,但该缺陷或瑕疵并未影响购买人本身对物权行为所产生的权益,即可以有效地实现所有权的制度。
例如,当B以购房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处房屋时,此时B并不知道A在购买时曾经有过恶意或不良意的行为,而A也不告知B存在瑕疵或缺陷,那么B就是一个善意的买主,因此权益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条件是:1、购买人应当在合法途径下取得该物权。
2、购买人应当属于善意取得者,即购买人并未知晓该物权存在缺陷或瑕疵。
物权法中善意取得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无权处分概念相关问题
(一)台湾地区民法中的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处分可以与处分行为划等号,它源自于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中将法律行为中的财产行为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理论。
在继受德国民法理论的台湾地区民法的语境里,处分行为即物权行为(包括准物权行为),负担行为即债权行为。
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无权处分行为效力未定,但是出卖他人之物(包括出卖他人的房屋)有效,并且此种行为不是无权处分,而是无权处分合同,是债权行为、负担行为。
在台湾地区民法里,这一理论适用起来也并不是很顺利自然的。
在台湾地区一些判例中,第一审法院往往对这一学理理解不够,混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在判决中因出卖人无处分权而否定负担行为的效力。
但台湾地区法律部门体系中,最权威的司法、立法者均采用了这一理论进行判案。
因为无权处分行为效力未定,所以台湾地区民法设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来作为无权处分效力待定的例外规定来保护善意受让人,此时无权处分作为物权行为有效。
这一制度初时只适用于动产,缺乏对不动产交易安全的保护,因而台湾地区民法在物权编1998年修正时增设了一个759条之一的条款:不动产物权经登记者,推定登记权利人适法有此权利。
因信赖不动产登记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为为物权变动登记者,其变动之效力,不因原登记物权之不实而受影响。
这与台湾地区的土地法的第43条依本法所为之登记,有绝对效力。
是相统一的。
学理上的解读是,这一条款是对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权利推定效力的确认,以同动产占有的权利推定效力相应,以期周延,这也是仿照德国和瑞士的做法。
但是这一条款确立的登记的效力,仍然不是绝对的,而主要是发挥在不动产动态交易中的对抗功能,真实权利人在没有第三人牵涉的情况下仍可主张登记无效。
总结来说,在台湾民法里,在无权处分为前提下,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为:第三人信赖的客体是不动产登记错误;善意取得发生于法律行为;积极推定第三人善意(信赖登记)。
另外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不动产善意取得仅把无权处分的情况限定为登记错误;第二,当事人对登记簿的信赖只限于消极的信赖,不必积极的查阅、怀疑,善意的标准低于动产善意取得,这是台湾民法特意的区分,以强调登记的公信力。
根据学理归纳,其不动产善意取得典型情况有:误登记本不存在的物权可为善意取得;误涂消本存在的物权可善意取得无负担的物权;冒名登记人所为处分可被善意取得等。
(二)我国大陆民法语境下的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物权法》第106条用的是无处分权人,学理中多用无权处分这一概念。
我国通说认为我国不承认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区分,以及物权行为理论(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和独立性),但是这一点存在学理争议,在立法层面、司法实务层面,物权行为论者还是能够捕捉到区分两者的证明。
无权处分在我国法学界早就被普遍论及。
处分最广义上包括事实处分,广义上只是包括法律处分。
学者多对处分行为展开论述的不多,而是多把处分与无权处分放在一起,并且与其他法律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但也有学者在论著中提出无权处分概念。
处分以及无处分权被学理关注源自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
这一规定把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规定为效力待定,即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经过权利人追认或者事后取得处分权则有效,否则无效。
这一规定成为争议核心。
王利明教授在合同法颁布2年后对《合同法》第51条中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提出了质疑,如果沿用《合同法》第51条逻辑下的处分(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善意取得制度是存在重大障碍的。
尽管有学者一再的论证一种观点:善意取得制度不以合同有效为前提,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观点难以成立。
首先,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虽然是一个特设制度,但是它与一般交易的不同仅仅在于出卖人无实质处分权,欠缺处分权利的正当性,这种欠缺如果要通过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法律承
认,必须严格的遵行程序要件,从动产到不动产交易都是如此。
我国在动产交易上,如果公示方法是动产占有改定方式,也不能发生善意取得。
至于在不动产,与登记有关的程序要件更是生效标准。
所以善意取得适用的交易模式,首先得符合我国一般交易行为的模式,也必须符合我国一般的物权变动模式,即存在有效的原因合同。
如果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那么物权变动自始无效,善意也不能取得。
其次,法律冲突的处理原则是新法优于旧法。
善意取得制度是以有效合同为前提,在善意取得制度刚被物权法确立时,因为有《合同法》第51条在前,其实是无法适用的,这就是法律冲突的情形。
就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来说,《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如果与《合同法》第51条抵触,应当以《物权法》第106条为准。
如果试图协调二者,将善意取得制度解释为不需要有效的原因合同,在现行规范内引起的冲突更大。
再次,在司法实践方面,我国2009年《合同法解释2》第15条就已经对《合同法》第51条提出质疑了:出卖人对某一特定标的物已经负有交付的合同义务(负担),后又订立合同对第三人或者更多人约定同样的合同义务(负担),这种行为是不是处分他人财产?通说认为并不是,核心理由是第一个合同的义务还没有转化到物权变动,出卖人并不一定是无权处分。
但是,这引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多重买卖合同下的多个合同义务可以并存这就和无权处分合同十分相近:出卖人对许多相对人都负有了无法完成的合同义务,何以无权处分合同就无效呢?对于相对人来说,他们对合同的合理期待权益受到的出卖人履行不能的损害是没有区别的;对于出卖人来说,他们明知自己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却仍旧进行处分的主观过错程度(主要表现为欺诈)也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其实一直在顺着《物权法》第106条的逻辑对《合同法》第51条予以修正。
2012年《合同法解释3》第3条便直接修改了《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
这一条文笔者是持肯定态度的。
它解决了《合同法》第51条与多数法律规定的冲突。
2016年《物权法司法解释》第21条进一步确定了善意取的适用以原因合同有为前提。
该条规定把善意取得的原因合同无效、可撤销作为排除善意取得适用的情形。
最后,从立法历史上看,《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是立法者学理概念混杂、对别国进行借鉴时没有理解透而导致的立法错误。
它只是借鉴了别国无权处分效力待定的外壳,把它引入到合同效力上,在我国导致了诸多的矛盾和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