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与诊治措施1. 引言1.1 概述羊蓝舌病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畜,尤其是牛、羊等反刍动物。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叮咬蓝舌蚊传播,致使患牲畜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羊蓝舌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腭软化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动物死亡。
目前,羊蓝舌病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对羊蓝舌病的研究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羊蓝舌病的认识也逐渐增加,治疗和预防措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羊蓝舌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以及最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为控制和预防羊蓝舌病提供参考。
1.2 研究背景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羊和牛等动物。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对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羊蓝舌病的病原体是蓝舌病病毒(BTV),属于Reoviridae科Orbivirus属。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受精媒介昆虫传播,如库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
在感染后,病毒会在宿主体内复制,并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宿主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贸易的增加,羊蓝舌病病毒已经扩散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深入研究羊蓝舌病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病理机制,对于有效防控该疾病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羊蓝舌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宿主免疫反应及疫苗的研发等方面。
由于羊蓝舌病的传播途径复杂,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对其病原特征和诊断方法的研究仍然亟待加强。
2. 正文2.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科动物,如牛、羊和鹿等。
蓝舌病毒属于Reoviridae科,分为多种血清型,病毒颗粒呈球形或多面体,通过显微镜可见。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受虫传播、气溶胞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蓝舌病毒主要通过叮咬猎头蠓(Culicoides imicola)传播。
$number {01}羊蓝舌病的症状与防治日期:汇报人:目录•羊蓝舌病概述•羊蓝舌病的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羊蓝舌病的防治•羊蓝舌病的注意事项•羊蓝舌病案例分析01羊蓝舌病概述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反刍动物传染病。
定义病羊发热、流涎、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溃疡,以及在舌、唇和蹄部形成水疱和溃疡。
症状定义和症状123传播途径污染环境病毒可在污染的环境中存活,通过污染饲料和水源传播。
直接接触健康羊与病羊直接接触可感染蓝舌病病毒。
媒介昆虫媒介昆虫如库蠓和蚋叮咬病羊后再叮咬健康羊,可传播病毒。
病程通常持续10-14天,但可能长达30天。
死亡率取决于病毒毒力和环境条件,轻症病例可自愈,重症病例的死亡率较高。
病程和死亡率死亡率病程02羊蓝舌病的症状精神不振羊只早期患蓝舌病时,会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变得嗜睡、倦怠。
食欲减退羊只的食欲会明显下降,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完全拒食。
轻度发热蓝舌病早期,羊只的体温会有轻度升高,达到39.5-40.5℃。
中期阶段,羊只的口腔会出现病变,舌头、唇部、齿龈等部位出现红肿、糜烂、溃疡等症状。
口腔病变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中期阶段,羊只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中期阶段,羊只的消化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如腹泻、腹痛等症状。
030201到了后期阶段,由于食欲减退和营养吸收障碍,羊只会变得严重消瘦。
严重消瘦部分羊只在后期会出现皮肤病变,出现红斑、皮疹等症状。
皮肤病变极少数羊只可能会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后肢麻痹等。
神经症状03羊蓝舌病的诊断发热患羊通常体温升高,可达40.5℃-41.5℃。
口腔病变舌、唇和口黏膜糜烂或溃疡,口流黏液。
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
神经症状个别的病羊出现神经症状,表现运动失调,步态不稳。
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采集病羊的血液、口鼻分泌物、水疱皮以及死亡动物的脏器进行病原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采集病羊的血清进行蓝舌病病毒的抗体检测。
羊蓝舌病的研究进展与诊治措施羊蓝舌病是由蓝舌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影响国内外多个地区的家畜养殖业和国际畜牧贸易。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羊蓝舌病的研究和防治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羊蓝舌病的病因、疫情特点、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病因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病原体属于反转录病毒目、蓝舌病毒属,是一种外套膜病毒,不属于典型的RNA或DNA病毒。
蓝舌病毒具有复杂的抗原性,目前已发现的蓝舌病毒有27个血清型,其中1-8、10、14和17型在我国最为普遍。
疫情特点羊蓝舌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夏季和秋季流行为多。
其传播途径主要有咬食带有病毒的蚊虫、跳蚤、虱子等昆虫,污染的水源和饮用受感染动物的奶制品等。
病毒潜伏期一般为5-20天,发病后病程约为1-2周。
羊蓝舌病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下痢、食用困难、口唇溃疡、皮疹、急性肺炎等症状。
诊断方法羊蓝舌病的诊断主要有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测等方法。
临床诊断:根据病畜体征、病程及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口角出血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对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病原学检查:采用鼻泪液、唾液、血液、外阴痒等样本,经PCR或病毒分离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或病原体。
血清学检测:通过ELISA等检测方法检测抗体水平,以判断病畜是否感染蓝舌病毒。
防治措施针对羊蓝舌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传染途径:对媒介蚊虫进行灭蚊,保证场地环境清洁,确保饮水的卫生安全,从源头上预防病毒传播。
2. 疫苗接种:根据病毒血清型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接种,提高病畜免疫力,降低病毒侵害的风险。
3.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灶,选择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排除病畜: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羊蓝舌病的病畜,需立即进行隔离和检疫,严格控制疾病流行范围。
总之,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控制和预防羊蓝舌病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摘要】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感染的蚊虫叮咬。
为了有效防控羊蓝舌病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了解疾病概况,包括症状和传播途径,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加强清洁卫生,保持畜舍和饲料的清洁,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病毒监测也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疫苗接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的抵抗力,而病毒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疫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只有采取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羊蓝舌病的传播,保障畜群的健康。
【关键词】羊蓝舌病, 综合防治, 引言, 疾病概况, 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病毒监测, 清洁卫生, 结论.1. 引言1.1 引言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羊和牛等反刍动物。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病毒会侵入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器官的损伤。
羊蓝舌病的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发展。
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羊蓝舌病的传播,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病毒监测、以及加强清洁卫生等措施。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提高动物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病毒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避免病毒进一步扩散;加强清洁卫生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机会,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只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羊蓝舌病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疾病概况羊蓝舌病,又称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受感染的蚊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体液传播。
羊蓝舌病主要发生在羊群中,但也可影响牛、马、鹿等反刍动物。
该病的严重程度因感染程度和动物种类而异,严重病例可导致高热、水肿、疼痛和甚至死亡。
病毒的潜伏期为5-20天,病程一般为1-3周。
羊蓝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
该病对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羊蓝舌病的监测和防控显得尤为重要。
羊病警告;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诊断和预防!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流行情况绵羊是蓝舌病的易感动物,更敏感的是纯种美利奴羊。
患病羊和患病以后带毒的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是牛、山羊和其他的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都能患病,只是发病轻缓或者观察不到明显的患病表现,成为隐性的带毒者。
蓝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进行,还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感染,所以,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也就是湿热的晚春和夏季以及早秋和池塘与河流分布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发生蓝舌病的情况很多,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蓝舌病的羊有3~8天的潜伏期。
病羊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呈现5~6天的稽留热。
病羊厌食,精神沉郁,落后于整个羊群,流口水,口唇水肿,会蔓延至面部和耳部,甚至是颈部和腹部,口腔黏膜充血而后发绀,呈青紫颜色。
患羊持续几天的发热表现以后,口腔和唇、齿龈、颊、舌黏膜出现糜烂,导致羊只吞咽不便。
随病程的恶化,溃疡损伤的部位会有血液渗出,可见红色唾液,口腔有臭味。
羊鼻孔流出的分泌物呈现炎性、粘性,鼻孔周围有结痂,导致患羊呼吸艰难并且能听到鼾声。
有的患羊蹄冠、蹄叶出现炎症,触之敏感,表现程度不同的跛行状态,严重的甚至靠膝部行走或卧地不动。
患羊体瘦、衰弱,个别便秘或腹泻,有时患羊下痢带血,早期可见白细胞减少症。
疾病会持续6~14天,具有30%~40%的发病率,2%~3%的病死率,有的会甚至高达90%。
感染后没有死亡的羊只会在10~15天以后康复,6~8星期以后蹄部也恢复正常。
妊娠4~8星期的母羊感染蓝舌病的时候,其分娩的羔羊20%会有发育缺陷症状,比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太多等。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如牛、羊、马等。
这种疾病不仅会给畜牧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农民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对羊蓝舌病进行综合防治分析,对于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疾病概况羊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口腔黏膜出血、舌头肿胀等症状。
病毒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尤其是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更容易传播。
羊蓝舌病对羊只的生长和繁殖能力造成明显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死亡。
而且,患病的羊只还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传染源,从而加速疾病的蔓延。
对羊蓝舌病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控制羊蓝舌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多种羊蓝舌病疫苗可供选择,如兽用肌注蓝舌病灭活疫苗、蓝舌病细胞培养疫苗等。
在病毒毒源地和流行地区,定期对羊只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羊只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疫苗接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疫苗的保护期限不一,需要定期加强免疫,而且病毒的变异性较大,可能导致疫苗的效果减弱。
疫苗预防只能作为控制羊蓝舌病的一种手段,需要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
三、环境控制蚊虫是羊蓝舌病的传播媒介,因此对蚊虫的控制是防治羊蓝舌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采取改善饲养环境、清理污水、定期喷洒杀虫剂等措施,以减少蚊虫的孳生和传播。
还可以在羊圈周围植树种草,增加大型捕食性昆虫的数量,以帮助控制蚊虫的数量。
四、动物隔离在疫情高发期间,可以采取动物隔离的措施,将疑似或患病的羊只隔离开来,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临时性的传染病隔离场所也需要做好防蚊虫的工作,避免蚊虫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
五、加强监测加强监测是控制羊蓝舌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对羊只进行体温检测、血清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蔓延趋势,提高防治工作的有效性。
还可以采用遥感技术对蚊虫的活动范围和数量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分析近年来,羊蓝舌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羊蓝舌病是一种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蚊子。
该病症状严重,可引起发热、口水增多、头痛、肢体疼痛等,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肺水肿和死亡。
因此,进行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保证畜牧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一、疫苗预防羊蓝舌病疫苗是预防羊蓝舌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研制出的疫苗对多种羊蓝舌病病毒血清型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如我国的实时病毒灭活疫苗、普通病毒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
预防疫苗的接种可有效降低病畜间的传染风险,减少疫情的发生。
但是,疫苗的接种要求时机和接种方法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因此,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接种操作。
此外,疫苗的保护时间也有限,需要定期进行强化接种。
二、控制传媒蚊虫羊蓝舌病的传播主要依靠蚊子作为媒介,因此,对其控制可以有效地遏制病毒的传播。
对蚊子的控制可以采取机械方法和化学方法。
例如,通过消除环境中积水的方法可以去除蚊虫的繁殖源头;采取化学除虫剂喷洒,如马拉松、维佳、洁都等,也可有效地防止蚊虫的繁殖。
此外,还可以适当调节或规范养殖场内的环境,如保持合理灌溉和排水,防止水质和空气质量污染等。
三、加强养殖管理进一步加强养殖场内的管理也是综合防治羊蓝舌病的必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并对羊只的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疫情发生。
此外,还应做好饲料和粪便的处理工作,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卫生。
对于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检测,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四、开展科普宣传针对羊蓝舌病知识匮乏的情况,需要采取科普宣传的方式,增强社会公众和养殖户的群众性意识,提高养殖户预防羊蓝舌病的能力和意识。
开展科普宣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开展宣讲、制作宣传资料、组织培训等,旨在提高养殖户的预防意识,从而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轻病情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羊蓝舌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需要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兼顾放射性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牛、羊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治: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由昆虫传播的一种非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
其临诊特征为患病牛/羊发热,白细胞减少,口腔、鼻腔和胃肠黏膜发生溃疡性炎症。
由于发病牛/羊的舌、齿龈、颊部黏膜充血肿胀,出现瘀血后变为蓝紫色,故名蓝舌病。
本病一旦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危急而大量死亡,并且不易消灭。
【流行特点】绵羊易感本病,发病牛/羊和病后带毒牛/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牛、山羊和鹿等反刍动物感染后多数成为无症状带毒者,因此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患病牛/羊的血液和各脏器中,并且以发热期含量为最高。
精液可以带毒,因此交配也可水平传播,经胎盘可感染胎儿而垂直传播。
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库蠓叮咬传播,因此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湿热的夏季和初秋发病较多。
【典型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3~10天。
发病绵羊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5~6 天,精神委顿,厌食流涎。
双唇发生水肿,常蔓延至面颊、耳部。
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出现瘀斑呈青紫色,严重者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继发感染时则出现口臭)。
鼻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为黏脓性,常带血,结痂于鼻孔四周,引起呼吸困难,鼻黏膜和鼻镜糜烂出血,有时头部症状见好时,乳房及蹄部上皮脱落,蹄冠、蹄叶发炎,疼痛而跛行。
发病牛/羊瘦弱,部分病例由于胃肠道炎症,发生便秘或腹泻,常便中带血,最后死亡。
病程为6~14 天。
发病率达30%~40%,病死率达20%~30%。
某些病羊痊愈后出现被毛脱落的现象。
【典型病理变化】剖检病死牛/羊可见各脏器和淋巴结充血、水肿和出血;颌下、颈部皮下出现胶样浸润;口腔黏膜糜烂并有深红色区,口唇、舌、齿龈、硬腭和颊部黏膜水肿、出血;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可见有出血点。
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常发生坏死和溃疡。
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但不出现水疱,蹄叶发炎并形成溃疡。
【鉴别诊断】(1)牛/羊蓝舌病与牛/羊口蹄疫的鉴别二者均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口腔溃疡、流涎,蹄冠、蹄叶发炎,以及跛行等临床症状。
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羊是我国重要的家畜之一,但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羊常常会发生各种疾病。
正确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对于羊的健康和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羊常见的疾病,介绍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保护羊的健康。
一、蓝舌病蓝舌病是由蓝舌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如牛、羊、鹿等。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呼吸急促、水肿、唇舌发青等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如PCR技术检测血清或病毒分离鉴定。
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和对蚊虫的控制。
定期对羊群进行蓝舌病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途径。
控制蚊虫数量也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采取环境治理、化学药剂喷洒等方法进行防治。
二、口蹄疫防治措施包括隔离患病动物、环境消毒、疫苗接种等。
发现感染动物应立即隔离治疗,对患病场所进行消毒,同时对羊进行口蹄疫疫苗接种,加强羊圈卫生管理,防止病毒的传播。
三、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羊养殖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肺部、肠道寄生虫病。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消瘦、腹泻、粪便中发现寄生虫卵等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寄生虫卵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驱虫、改善饲养环境等。
定期对羊进行驱虫是预防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可选用多种驱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改善饲养环境,保持干燥卫生也对于预防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家畜支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咳嗽、流涎等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病理学检测、PCR技术检测等。
五、副伤寒防治措施包括强化卫生管理、合理用药等。
改善饲养环境卫生,加强对饮水和饲料的卫生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对患病羊进行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根据兽医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避免滥用。
正确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对于羊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养殖户应加强对羊群健康的关注,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养殖管理的水平,保障羊的健康和生产。
也应定期邀请兽医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蓝舌病主要发生于哪种动物羊蓝舌病的防治方法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等反刍动物身上。
本文介绍一下羊蓝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等问题。
一、蓝舌病主要发生于哪种动物蓝舌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经库蠓等虫媒传播的非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山羊,牛和野生反刍为主要发生对象,造成病羊长期发育不良,可引起死亡、胎儿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蓝舌病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
病毒存在于病畜血液和脏器中,也能在康复的畜体内存活4个月之久。
对干燥的环境抵抗力很强,在50%甘油中于室温下可保存多年。
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的传染源。
二、羊蓝舌病的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天~8天,多数不超过1周。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天~6天。
典型病羊是以体温升高到40.5℃~41.5℃,稽留2天~3天和白细胞显著减少开始。
随后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落群。
上唇水肿,可蔓延至面颊、耳部。
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呈青紫色。
病羊消瘦、衰弱,有的便秘或腹泻,便中带血,最后死亡。
病程6天~14天。
有时并发肺炎或胃肠炎,死亡率可高达90%。
三、羊蓝舌病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对病羊应加强营养,精心护理,对症治疗。
对病羊要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易消化的饲料。
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液冲洗。
再用1%~3%硫酸铜、1%~2%明矾或碘甘油涂搽糜烂面。
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
蹄部患病时先用3%克辽林或3%来苏儿洗净,再用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涂拭,以绷带包扎。
注射抗生素,可预防继发感染。
严重病例可补液强心,用5%的糖盐水加10%的安钠咖10ml静脉注射,每天1次。
四、羊蓝舌病的流行特点绵羊为主要的易感动物,各种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发病,牛、山羊、鹿、羚羊等动物也能感染发病,但症状轻缓或无明显症状,成为隐性带毒者,也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约每隔3年~4年发生1次,初发地区发病率高达50%~75%,死亡率为20%~50%,第二次发病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
羊蓝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防控措施
作者:殷娟岭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7年第03期
摘要:蓝舌病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蓝舌病病毒(BTV)而导致,绵羊容易发生,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
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
关键词:羊;蓝舌病;致病机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3-0147-01
1致病机理
蓝舌病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如果没有经过提纯的病毒在50℃温度下处理1 h都无法被灭活。
另外,病毒对0.1%去氧胆酸钠、氯仿、乙醚等具有耐受力,但使用3%氢氧化钠、过氧乙酸能够被灭活,并能够长期存活在腐败的脏器、肉中以及干燥的血液、血清中。
病毒在pH值6.5~8.6范围内保持稳定,具有较弱的抵抗酸性环境的能力,如在pH值小于3时就会快速被灭活。
羊感染病毒后,先是在局部淋巴结内进行复制,接着侵入到其他淋巴结和淋巴网状组织,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小动脉的内皮,以及外周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导致胞浆形成空泡,促使胞浆和胞核明显肥大,然后发生皱缩,最终细胞核发生裂解。
内皮发生坏死和再生性增殖以及肥大会引起血管郁积和闭塞。
病毒颗粒能够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不断繁殖,且非常稳定。
蓝舌病病毒具有较强的选择内皮细胞的特性,一般在口腔周围皮肤和蹄冠带的复层扁平上皮下的毛细血管内皮含有大量的病毒。
通常来说,靶细胞内的病毒大量复制后,会快速经由血液循环遍布全身,导致大部分器官和组织内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病毒。
经过6~8天则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逐渐升高,此时就会导致机体体温升高,同时也开始出现初期的组织学病变。
2流行病学
蓝舌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以及早秋时节容易发生,尤其是在过于潮湿的低洼地区,如分布有较多湖泊、河流、池塘等的地区。
同其他大部分病毒性传染病一样,该病也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点,一般每间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发病。
对于首次发生该病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50%~75%)和死亡率(20%~50%),之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明显降低。
该病主要经由伊蚊和库蠓叮咬进行传播,即使健康羊直接接触病羊也不会出现,但病毒能够经由胎盘导致胎儿被感染。
绵羊非常容易感染该病,且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都能够感染,
但哺乳羔羊由于体内具有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该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毒绵羊,如牛、羚羊等其他动物感染病毒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够呈隐性带毒,也是传播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一般可达到40.5~41.5℃,且能够呈现5~6天的稽留,流鼻涕、流涎,口唇发生水肿,且能够扩散至面颊和耳部,有时甚至蔓延至颈部、腹部,口腔黏膜存在瘀血而明显发绀,呈青紫色。
经过数天,口腔黏膜发生糜烂或者形成溃疡,导致机体咀嚼、吞咽困难。
鼻镜和鼻腔黏膜存在出血、糜烂。
部分病羊还会具有蹄冠、蹄叶部发炎的症状,从而出现跛行。
病死羊的口腔、皮肤、蹄部、肌肉、心脏以及瘤胃会出现糜烂出血点,形成溃疡或者发生坏死。
唇内侧、舌尖、舌侧、牙床以及舌面表皮发生脱落。
口腔存在深红色的糜烂区,舌、硬腭、齿龈以及颊部黏膜发生水肿。
真皮发生充血、水肿和出血。
皮下组织发生充血以及胶样浸润。
骨骼肌出现明显变性和坏死,肌间浸润有清亮的液体,外观如同胶样。
肌肉发生出血,肌间浸润有浆液而呈胶胨样。
肺脏大量充血,肺间质和肺泡明显水肿。
脾脏稍有肿大,被膜下存在出血,淋巴结外观呈苍白色,并发生水肿。
瘤胃存在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发生空泡变性和死亡。
蹄冠和乳房等部位的上皮发生脱落,但不会出现水疱,如果蹄部发生蹄叶炎,往往会导致溃烂。
症状严重时皮肤毛囊周围也发生出血,并形成湿疹。
蹄冠出现红丝或者红色区域,深层发生充血、出血。
心肌、心内外膜、泌尿道以及呼吸道黏膜存在小点状出血。
4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
目前预防该病主要使用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弱毒疫苗。
一般来说,羔羊能够经由母乳获得一定母源抗体,能够在3~6个月得到被动免疫,此时对其进行药浴即可,大于6月龄才能够接种疫苗。
另外,由于妊娠母羊接种疫苗可能会导致胚胎发生早期死亡而引起流产,因此母羊接种疫苗要选择在配种前或者妊娠3个月之后才能够进行。
对症治疗。
该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
病羊要精心护理,增加营养。
病羊可先使用清水、0.1%的高锰酸钾液或者食醋对口腔进行冲洗,接着在糜烂面涂抹碘甘油、1%~2%明矾或者1%~3%硫酸铜,或者外用冰硼散进行治疗。
病羊蹄部发生病变时,可先用3%来苏儿进行洗涤,接着再涂拭土霉素软膏、碘甘油或者木焦油凡士林(1∶1),最后包扎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