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
- 格式:docx
- 大小:31.46 KB
- 文档页数:18
个人主义的名词解释一、概念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强调个体独立、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个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和目标,并且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强制。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个性和创造性,以及个人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它是一种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的哲学思想,与集体主义相对立。
二、核心内容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自由: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受他人的干预和强制。
2.个人责任: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将其归咎于社会、家庭或其他个体。
个人应该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而不是盲目跟从群体或权威。
3.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个人的成就和幸福应该是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不是追求集体利益或政治目标。
4.个人权利: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也不受政府或其他个体的限制。
三、影响与应用个人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个人主义促进了自由民主制度的发展,强调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经济上,个人主义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强调了个体的自由选择和竞争。
在文化上,个人主义促进了个性解放和创造力的发展,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
然而,个人主义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例如,一些批评者认为个人主义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冲突,因为它过度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忽视了集体的利益和责任。
另外,一些批评者认为个人主义会导致自私和利己主义,因为它过度强调个体的价值和利益,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注和帮助。
四、评价与反思对于个人主义的评价和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社会进步的动力: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它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创新,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激发了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个人主义[编辑本段]个人主义的定义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
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名称】个人主义,【拼音】gè rén zhǔ yì【解释】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
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英文】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
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
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
在革命队伍内部,个人主义也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这是剥削阶级道德原则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
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反对和克服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等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是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雷峰同志曾说过:“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极端个人主义案例
极端个人主义是指个人过分强调自我,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一种心理倾向。
在现代社会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案例时有发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极端个人主义案例在职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些员工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愿意与同事合作,甚至为了自己的晋升和利益不择手段,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团队的合作氛围,也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其次,极端个人主义案例也在家庭生活中造成了不少问题。
一些人只顾自己的
感受和需求,忽视了家庭成员的感受和需求,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家庭是一个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小社会,每个成员都应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感受。
此外,极端个人主义案例还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一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
不顾他人的安危,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不道德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针对极端个人主义案例,我们应该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家庭和睦,倡导社
会责任感。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够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总之,极端个人主义案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摒弃极端个人主义,倡导团队合作,家庭和睦,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之中。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个体的利益为中心;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体为整个团体所服务,以集体的利益为重。
这两者似乎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
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自由的发展和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它倡导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鼓励追求个人幸福和成就。
在个人主义的体系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生活伴侣等,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然而,如果个体主张过度的个人主义,则可能导致自私自利和社会分裂。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体独立意识的加强可能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变得困难,甚至成为个体孤立和自我追求的障碍。
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互信的破裂。
相反,集体主义强调个体为整个集体服务。
它注重个体的责任和奉献,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精神和协作,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
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下,个人应该为整个团体的利益做出牺牲和贡献,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集体主义也有其局限性。
过度的集体主义可能导致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受限,抑制个体的个性发展。
在极端的集体主义体制下,个人的声音和权利被忽视,个人被迫服从集体的规范和标准。
这种情况下,集体的利益可能被滥用,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应被看作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责任需要得到平衡和协调。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两种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公平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实际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彼此冲突的两个选项。
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原因
个人主义是指强调个人独立、自由、权利、利益和尊严的一种社会思潮。
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一、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个人主义思潮的重要源头。
宗教改革者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教会的权威和传统,主张个人信仰自由。
启蒙运动则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束缚,主张个人自由和平等。
这些思潮的影响使得个人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二、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
近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也为个人主义的盛行提供了土壤。
市场经济强调竞争和效率,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工业革命的兴起也使得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得到更多的重视,个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提高。
三、政治变革和民主制度
政治变革和民主制度的兴起也为个人主义的盛行提供了保障。
民主制度强调人民的意志和权利,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政治变革也使得社会的权力分散,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障和尊重。
四、文化多元和个性化
文化多元和个性化也是个人主义盛行的重要原因。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兴起,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
文化多元和个性化也使得个人的需求和价值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尊重。
近代西方社会盛行个人主义的原因可以从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政治变革和民主制度以及文化多元和个性化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
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更多的保护和尊重,同时也使得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个人主义的评价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独立的社会和政治哲学观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个人主义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以及适用范围。
一、积极影响1.增强个人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主张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强调个人的选择和决策权。
这种观点有助于促进个人自主性和创造性,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动力。
2.推动社会进步:个人主义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种竞争和进取的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
许多重大的科学、文化和社会成果都是个人主义精神的体现。
3.培养独立个性: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有助于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个体成长和发展。
二、消极影响1.社会分裂和不和谐:个人主义过度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不和谐。
在极端情况下,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公共利益受损。
2.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可能导致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的行为,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这种行为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合作。
3.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人主义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加剧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
三、适用范围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主义可能更加适用;而在其他情况下,集体主义或其他观点可能更加合适。
因此,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价值观和行动方式。
总之,个人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哲学观点,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在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平衡个人权利和集体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个人主义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其他价值观和行动方式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个人主义的具体例子
个人主义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概念,强调个体权利和自由,而不是集体的利益或价值。
以下是一些个人主义的具体例子:
1. 隐私权: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个人信息、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否要向外界透露,或者在何种程度上透露。
例如,一个人可能有权决定是否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否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政治观点。
2. 自主决策: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有权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目标和价值观念。
例如,一个人可能选择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而不是为了迎合社会期望或家庭压力而选择职业。
3. 权利保护:个人主义强调保护个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例如,一个人可能主张自己有权利持有枪支,或者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基于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做出决策。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选择购买更便宜的产品,而不是更贵的,或者选择在更方便的时间和地点购物。
5. 个人责任: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主张应该对环境负责,减少自己的碳足迹,或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通过锻炼和健康饮食保持健康。
请注意,虽然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个人的行为也可能会受到社会规则和法律的制约。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1],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
个人主义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因此个人主义直接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体之下的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经常被人与利己主义相混淆,但事实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是不相同的,而个人主义也是古典自由主义的构成要素。
在政治哲学上,个人主义主张国家应该仅仅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的工具,保护个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作出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这与集体主义的理论相反:集体主义要求国家必须迫使个人替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
集体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类似,法西斯主义要求个人必须替国家的利益服务。
个人主义一词也被用以描述“个人的进取性”和“个人的自由”—或许更明白的说便是法语里的“自由放任”一词,这一词代表的是“让他做、让他去、让他走”。
在实践上,个人主义最关注的是保护个人免受国家的侵犯。
举例而言,个人主义通常反对民主制度,除非有一套宪法能够保护个人免受多数的侵犯,否则民主制度只是多数人的暴政。
公民和经济的自由都是个人主义着重的。
个人主义最极力避免的是商业和产业力量被过度集中于国家的手上,因为这会造成两个问题:民选的民意代表并没有能力和责任感去处理这么多公司,同时也会造成公共行政牵涉到大量的资金;在个人主义者看来,“国家的健康”是根基于个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努力上的。
个人主义也可能采取极端的形式,例如个人无政府主义的形式。
个人主义者将社会视为是“许多个人一起运作”以改进他们各自幸福的架构。
每个独立的个人不该被视为是统一的团体里的一份子,事实上,每个个人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社会只不过是这些“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架构罢了。
而国家则是组织化的社会形式,借由法律来“保护个人自由”(由国家提供保护服务)。
也因此,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通常倾向于提倡保护或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并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法律。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独立性和自由选择权力的哲学观点。
在方法论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关注个体思考、人格培养和决策制定的重要理念。
它强调个体在判断事物真实性和正确性时应依赖于自己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而不是盲从他人或传统观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名词解释及其重要性进行详细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概念,并探索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 引言:介绍文章主题和目标。
-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名词解释:定义和解释个人主义以及其在方法论中的背景。
- 解释个人主义方法论的三个要点:阐述自由选择与独立思考权力、反思批判和尊重不同观点与行动等核心要素。
- 方法论个人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示例:通过科学研究领域、经济决策制定和教育领域等案例分析,展示个人主义方法论的实际应用。
- 结论:总结个人主义方法论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未来研究实践中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旨在:- 解释个人主义在方法论中的定义及背景;- 探讨个人主义方法论对科学研究、经济决策制定和教育培养方面的实践应用;- 总结个人主义方法论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并强调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为未来关于个人主义方法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与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并领悟到个人主义方法论对于塑造独立思考能力、推动创新发展以及构建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名词解释:在这一部分中,我将详细解释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概念和背景,并探讨其在方法论中的重要性。
2.1 个人主义的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性。
个人主义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相信每个人都有自主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并赞同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力。
在方法论中,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独特而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取舍权力。
个人主义的理解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
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
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
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
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是私有制。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但它毕竟是私有制的产物,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以后,情形更是如此。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尽管消灭了个人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为丰富,实现了按需分配,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自觉性的社会里,个人主义的影响才能彻底消失。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对立,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不相容,不断消除个人主义的影响,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任务之一。
个人主义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需要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和个人需要,而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和满足。
个人主义自我剖析
个人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强调个体的自由、独立和
自我实现。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认为个人应该追求
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不受制于集体或社会的压力。
个人主义的核
心是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倡导个体追求独立思考、自由选
择和个人发展。
个人主义的优点包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人们追
求个人目标和梦想,促进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个人主义也有
助于个体建立自信和自尊,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个人主义也存在一些缺点。
过度的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社
会关系的疏远和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使个体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
视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个人主义还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个体孤立,缺乏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观。
在个人主义的背景下,个体需要进行自我剖析,意味着要审视
自己的内心世界、个人特质、优点和缺点,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和行为。
自我剖析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和
局限性,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成长和发展。
自我剖析也有助于个体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接受,促进个体的自我完善和提升。
个人主义和自我剖析是密切相关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而自我剖析则是实现个人主义的一种方式,通过审视自我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义和自我剖析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个人成长,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个人主义名词解释
个人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是一个无限的和独立的实体,我们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内心,我们有自己的理想,目的和行动,而不会
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
这种思想主张追求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意志,注重个
人自我价值和尊严。
个人主义支持自力更生,反对把自己牺牲给他人。
它主张应该尊重每个
人的自由意志,以及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自由。
它要求每个人都应尊重彼此
且坚持一些原则,以使得社会能够稳定发展。
个人主义鼓励每个人积极投入
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此追求超越自身的价值。
个人主义还鼓励大家不断进取,不断探索自我,打破自我界限,以开拓
新的可能性。
个人主义以发现和开发一个人自己内在潜能为最终目标,并以
此为基础追求自身价值,不仅在短期取得成就,而且在长期幸福。
总的来说,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念。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追
求财富,而且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真正成就自己。
它还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
他人,共同实现社会的进步。
只有将个人主义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
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社会文明,还可以为个人获得更大的成就。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名词解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俩词儿啊,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其实呢,离咱们的生活一点儿也不远。
咱先说说个人主义吧。
个人主义就像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小岛上,这个小岛啊,就是他自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呢,他最看重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
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在一群朋友商量去哪儿吃饭的时候,有个奉行个人主义的人啊,他就只想着自己爱吃的东西,什么川菜辣得过瘾,他才不管别人能不能吃辣呢,他就一门心思地想把大家往川菜馆带。
这种人觉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追求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成就,觉得自己的梦想那才是闪闪发光的,别人的都得靠边站。
可这也不是说个人主义就全是不好的啊。
有时候啊,个人主义就像是一把利剑,能让人在追求自己的艺术、科学梦想的时候勇往直前。
你看那些画家啊,整天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沉浸在自己的色彩世界里,旁人都不理解,觉得他不合群,可他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画,最后画出了惊世骇俗的作品。
这时候的个人主义,就像是给了他一个保护罩,让他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东西。
再来说说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呢,就像是一群大雁一起飞。
你看啊,大雁们排成整齐的队形,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为啥要这样呢?因为这样飞啊,它们能飞得更远、更省力。
每只大雁都知道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部分,它们要互相照顾、互相配合。
在咱们人类社会里啊,集体主义也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说一个足球队,那可不是光靠一个球星就能赢的。
前锋要想着进球,中场要想着怎么把球传到前锋脚下,后卫要守住自家的球门,守门员更是不能走神。
大家都得把这个球队的胜利当成自己的目标,谁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出风头。
在一个大家庭里也是这样。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照顾,老人帮忙带孩子,年轻人努力工作赚钱养家。
大家都为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在努力,没有人会说:“我只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不管这个家。
”这就是集体主义的力量,它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就像无数条小溪汇聚成大河,力量变得超级强大。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这么重要,那么,这个个人主义是什么含义呢?它不是我们中国语境下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在西方,它首先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共同体的性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本体论认识。
它是一种政治哲学。
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如果你记住我后面要讲的这几个命题,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对西方的个人主义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
第一个命题: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过共同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又成为政治动物,成为国家的成员。
那么,人类组成的社会组织,社会或国家共同体,是怎样一种共同体?它和个人是怎样一种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就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
看起来,这是很玄虚的问题,但却是很基础的问题。
一种是整体主义的观念。
它认为,社会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每个人是这个有机体里面的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器官。
你只有在这个有机体里面,结合到这里面去,在这里承担你的职责、你的义务,尽你的责任,你才能够实现你的价值。
如果离开了有机共同体,个人什么都不是。
好比一个细胞或器官离开了机体,就什么都不是,就不再是它所是的。
这意思是说,整体是第一位的,是本原,是基础;个人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个人要依附于整体。
另一种观念是说,这个共同体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尽管大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但是,每个人仍然保留了他的独立性。
所以,个人才是共同体的本原和基础,个人是第一位的,社会和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原,社会和国家是派生的。
个人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不需要依国家来判定它的价值。
这样说起来很枯燥、很抽象,但是,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出发点。
前一种观念将个人虚化了,整体才是实在的;后一种观念把国家虚化了,个人才是实在的。
按后一种观念,国家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一种法律建构,是一种契约的共同体,不具有本体论的实在性。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individualism 应该译为“个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
个体主义就不容易被误解。
你们看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它设定的前提,就是先有个人,后有国家。
个人出于某种需要,通过大家签订一个契约,才建立了国家。
这样,国家就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个人的集合体。
如果契约被破坏了,将个人联结成一个共同体的纽带就不存在了,国家就解体了,每个人又回到自然状态,即个人独立自由的状态。
我们在中国常听人说,没有国家哪有我,是吧?国家都灭亡了,你都成了亡国奴了,哪有你的什么个性的发展、你的利益、你的权利?我们常说,“大河无水小河干”。
西方个人主义者的思维正好和我们是倒过来的。
他会说,如果你这个社会和国家对我没有用处,不是为了我的,那我们建立社会和国家干什么呢?如果个人仅仅是牺牲品,是工具,国家成为个人的负担甚至威胁,那国家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的逻辑是,小河无水大河干。
他无法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你们这个河怎么会倒着流哇?从大河往小河里流?从山东往青海流?这是两种思维的逻辑,两种文化逻辑。
韩寒不是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人的逻辑吗?第二个命题,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个人和社会整体或国家之间谁是目的?谁是工具?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国家是工具。
我们建立国家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某些要求,个人的利益、自由、权利等等。
18德国思想家康德有一句话被简化为“人是目的”,它比较经典地表达了个人主义的信念。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这个“人”不是当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不是“人民群众”。
它是个人,是一个一个的,单个的人。
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整体主义文化,个人是工具,国家是目的。
国家是虚的,最终落实,就是民众都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和牺牲品。
大家看兵马俑,它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告诉我们什么呢?皇帝死了之后,还要做这么多兵马俑给他陪葬。
我们知道,商朝的时候,让大量的活人殉葬,那是制度、是习俗。
到时朝时又一度恢复了殉葬制度。
皇帝死了,嫔妃被活埋到墓里。
十三陵里就有被活埋的皇帝的女人们。
实际上,中国人活着的时候,也是活着的皇帝的殉葬品。
中国人为谁活着?为统治者活着。
为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者的权力、统治者的面子、统治者的好恶。
为了让统治者开心,无数的平民百姓可以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臣民没有自己的价值,你能够为统治者服务就是你的价值。
人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够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统治者会把他的需要解释成或打扮成大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国家的需要。
他要求你奉献于整体,实际上是奉献于他或他们。
当年黄宗羲就看明白了,那就是以君主之“大私”,冒充天下之“大公”。
[1] 这个兵马俑的军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从中能解读出很多内容出来。
我们骄傲地宣称这是世界第八奇迹,的确,西方不会创造出这种奇迹。
历史上,哪怕是专制时代,他们的统治者也从没干过这种事。
在我们普通中国人内心里,都有一个皇帝情结,只是我们没有机会当皇帝罢了。
到了兵马俑军阵面前,如果不是人山人海把你挤得要命,只要你有机会展现自己,大多数中国的游客会做什么呢?会站在兵马俑面前挥手检阅,你们信吗?我看到过,中国游客在那里挥手检阅。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只是被检阅的角色,但如果有机会,比如面对兵马俑,也有检阅的冲动。
挥着手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美国总统里根当年也来看兵马俑,他非常喜欢,官方还特批他跳到坑里去摸一摸兵马俑。
但是,里根站在兵马俑军阵面前说了一个词:“dismiss”,解散!你是不是感到很意外?会有中国人站在兵马俑前说这样的话吗?这是什么政治心理?这是一种心态,他看到这么多人整齐地排着就不舒服,就想解散它,就想给他们自由。
中国人或者站在台上检阅,或者在台下接受检阅。
不是主子就是奴才,或者把别人当工具,或者自己当工具。
整体本位,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统治者本位。
统治者就代表了整体,他很容易以自己的利益冒充整体的利益。
个人被扼杀,就出现人口众多,人烟稀少、大国寡民的情况。
在今天,人们深恶痛绝的官本位也是整体主义的一个表现。
要真正解决官本位问题,就要个人发展成熟起来。
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是官本位的解毒剂。
第三个命题,所有的人都是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尽管我们组成了社会和国家,每个人是共同体的一分子,但个人主义把社会共同体想象为个人的集合体,由契约、法律这样的外在纽带将个人结合在一起,而其中每个人仍然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保留着他的独立性,没有成为共同体的附属物。
像存在主义者所说的,在宇宙中,每个人就是一粒微尘;但对我们个人来说,我就是整个的宇宙。
打个比方吧,个人主义者想象的共同体或国家好比由一个网兜兜着一些鸡蛋,鸡蛋都是一个个的,有着一层坚硬的外壳,那个网兜就是契约和法律。
而整体主义的共同体好比用塑料袋装着打碎了外壳的鸡蛋,理想的状态是,连塑料袋也没有了,这些鸡蛋凝固成一大坨了。
这样,个人就完全不存在了,成为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人既然是独立的个体,它在共同体内自然是自由和平等的。
我们要服从整体,奉献于这个整体,服从它的权威,但是,我们仍然是独立的、自由的和平等的。
独立是人格的独立,服从只是外在行为的服从。
在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上,所有的人是平等的。
不平等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外存在。
建立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后,我们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没有牺牲掉。
我们不会成为集体的附属物,不会成为权威的奴隶。
个人没有因为国家的建立而被蒸发、被虚化、被淹没,而是顽强表现着它的存在。
我们把某些权利转让给国家,那是过共同的政治生活必须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所以,我们对国家的服从是有限度的,对集体的奉献也并不会否定我们的个体价值,对集体承担义务也不会牺牲我们的独立。
第四个命题,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界限。
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精髓。
就是在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划出一道界限,掘出一道鸿沟,筑起一道篱笆,精心地把属于个人的东西保护起来,把它和属于社会的东西隔离开来。
在这个范围之内是属于我的,是我的独立王国,我就是它的最高主权者。
这是我的私域,他人和社会的权力不得进入。
这是一种什么观念呢?就是把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对立起来,个人的私域与公域,个人的rights和社会、国家的power之间对立起来。
两者是在一个水平面上,是你进我退、此消彼长的关系。
个人权利的扩大意味着国家权力必须后退,国家权力的膨胀意味着个人权利要受到侵犯。
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要为个人筑起一道篱笆,把国家的权力抵挡在外。
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精髓,你要从这一点上去理解西方的自由和人权思想。
我用这个图来解释上述思想。
大家看这个图,有A、B、C、D四个圆,就好比是四个人,大家必须过社会生活,相互交往。
那么,这四个人相互重合的领域,那就是社会公共权力有权干预的领域。
这四个人还有一个领域,不和别人发生关系,他怎么做,不影响别人,不影响社会,这就属于他的私域,是属于他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范畴,其他人和社会不得干预。
在这个领域,国家权力进入是无效的,非法的,要受到顽强的抵制。
这就是严复所说的“群己权界”。
我们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没有“群己权界”的概念。
国家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家庭或家族也是,个人不是。
我们叫国家本位和家庭本位,不是个人本位。
所以,国家有它的界限,还要筑一道墙,把国家圈起来。
就是长城。
每个家庭也是一个单元,是一个实体,每个家庭也筑一道墙,把家庭保护起来。
但是,中国人唯独没有给个人筑一道墙。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软体动物,没有什么东西来防护我们,外部的权力能够任意的侵犯和干预我们个人。
今天的中国人开始披上了一层保护自己权利的盔甲,虽然这层盔甲还非常的单薄、软弱,但是毕竟开始有了。
你们小的时候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的父母把你的日记本拿来要看,你高兴不高兴?你不高兴,敢不敢抵制?有的敢,有的可能不敢,是吧?有的会说,这是我的笔记本,你不要看。
有的父母能够接受,认为孩子的隐私要尊重,有的父母就不尊重,不知道尊重。
什么是你的?连你都是我的!中国文化是不知道尊重人的,这是与西方的巨大差别。
像鲁迅说的,中国的孩子是父母福气的材料,不是人的萌芽。
你看古代启蒙读物《二十四孝图》怎样教育孩子的?有一个香港学者借“郭巨埋儿”的故事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为“杀子文化”。
一般而言,中国的父母有对孩子的溺爱,但是没有尊重,不知道什么是尊重。
无论父母怎样溺爱孩子,他都不懂得尊重他。
这也是很多家庭冲突的一个根源。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很冤枉,很委屈,我对孩子这么好,孩子怎么还那样怨恨我?因为你没有对他的尊重,你所有对他的溺爱都作废了,抵消了。
一些家长怎么也听不懂尊重是什么意思。
我对他那么好,还不尊重?西方呢,国家不筑墙,家庭也不筑墙。
这就是美国农村的一户人家,你看他家的界限在哪里呢?就是周边这些森林,这就是他家的边界,而里面的草坪就是他的院子。
这是一个市民家庭,我曾经在他家住过一个星期。
这个是他家的草坪,连着外面街道,草坪与街道间没有界限,没有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