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禅修中静坐的姿势及注意事项一、静坐的姿势初学静坐者,即应养成正确的静坐姿势,如下列所述——端身正坐,身心放松,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
两眼微睁,自然垂目。
眼若全开,易生妄想;眼若全闭,容易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境界;若无妄想,且无昏沉、幻觉等问题,双眼或开或闭,则无妨碍。
略收下颚,口不可张开,舌尖微抵上颚。
双臂自然下垂。
背部自然平直,不须刻意作力。
双手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置于大腿上靠近腹部处。
两足结跏趺坐,左足在上,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
双跏趺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
双跏趺若感困难,可采单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两足可互相调适。
若单跏趺亦感困难,可采如意坐,即一般所谓散盘,两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
初习跏趺坐时,难免双腿酸麻、疼痛,必须经过忍耐练习,假以时日,便能渐入佳境。
平日可先由十分钟练习,纯熟后再慢慢增长时间;不可骤然勉强撑持,以免筋骨损伤。
练习之初,可用小坐垫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熟练后即可将坐垫除去不用。
若筋骨僵硬,可多礼佛忏悔,必有帮助。
二、静坐应注意事项初学静坐者,应注意下列几点——(一)静坐的地点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清净、无人打扰之处为宜。
静坐前,可先嘱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弹指,轻声作响,令静坐者闻声出定;静坐时,应防止他人突然触动身体,以免惊吓失定。
颈部勿靠近窗户,因风由窗户隙缝吹入,风势强劲,若直吹颈部,易致风邪。
(二)静坐的衣着静坐时,因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布覆盖两膝,免受风寒。
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原则,束身衣物应于静坐前松除。
(三)静坐的时间除饭后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四)下坐要点不宜骤然下坐。
可先轻缓摇动双肩、上身,再搓热双掌,抚摩面部及头部等处;然后轻放双腿,身体徐徐弯下,吐出腹中积气,双手顺着双腿慢慢按摩至脚掌,如是反复三次,即可起坐经行。
在家练打坐的方法有哪些
在家练习打坐有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静坐法: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盘膝坐下,背部挺直。
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
尽量让思维平静,不要被外界干扰。
2. 正念冥想法:坐在舒适的位置上,专注于此时此地的感受,如呼吸、身体感受等。
当思维分散时,不要判断或抵抗,只是gently 地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当前的感受上。
3. 修心法:坐下后,形成念诵的心态,可以选择一段经文或积极的短语进行反复念诵。
可以是清楚的内在诵经声,或是在心中默念。
4. 动态冥想法:不只限于坐着冥想,也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运动冥想。
如太极拳、瑜伽等,通过身体动作和呼吸的结合,达到冥想的效果。
5. 使用冥想应用:现在有许多手机应用可以帮助进行冥想练习。
这些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定时提醒,让你更容易开始冥想练习。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要保持坚持和耐心。
打坐是个需要逐渐培养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让自己逐渐感受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静坐的要领
一,静坐的姿势与方法
l、双足跏趺也叫双盘,即左足放在右大腿根部,右足放在左大腿根部。
把左足放在右大腿根部上面,叫做如意坐。
或把右足放在左大腿根部上面,叫做金刚坐。
刚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散盘。
即把两腿交叉架住。
2、背脊及腰部自然坐直。
3、结定印,左右两手相叠,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手心上面,两手大拇指轻抵。
也可以双手分别放在左右两膝上手心向下叫休息印。
4、左右两肩平正。
5、头正颈直,下颌微收。
6、目光平视。
上视易生散乱,下视易生昏沉。
7、舌轻抵上腭。
如有口水时,宜缓慢咽下。
二,静坐的环境与注意事项
1,室内要通风,无灰尘。
2、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易生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容易生散乱。
3、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肩,腰,膝盖搭上厚一点的棉布单子。
避免受寒。
4、静坐的地方放上厚软的坐垫。
瑜伽静坐呼气技巧1、天天静坐10-30分钟,平静呼吸,平静打坐。
刚开始时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尽可能多吸气,吸气时胸腔腹部鼓起来,尽可能把气都呼出去。
2、2分钟后可以仅用鼻子呼和吸,平静吸气,平缓呼气。
意念可集中在呼吸上,想象吸入的是新鲜空气,呼出的是浊气,让身体所有的不适内心的烦扰焦虑忧愁岁呼气呼出去。
边呼吸,边放松,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放松。
3、想象着自己坐在一条小溪边,溪水从你的身边缓缓的流过,不知名的野花在争先绽放,吸入大自然所有的氧气,现在静坐的你是多么的端庄美丽,内心是多么的平静祥和。
放松我们的双肩双臂,完全的放松它们,不要有任何的力量,随着呼吸,将我们的双手离开膝盖,手臂经体侧向上延伸,食指张开,缓慢的有克制的升高,感受宇宙赐给我们的力量,缓缓的在头顶上方合掌。
4、呼气屈手肘合十的双掌沿着眉心轮回落至胸前停留,慢慢的将我们的双腿向前伸直。
注意事项:静坐时,以自我暗示的方式令自己全身放松。
每放松一个部在,便幻想扔掉了心里的不安和焦虑。
如此静坐10来分钟后,身体便不会再感绷紧和压力。
假设能多加学习,一段时间后,便可使心灵常常处子平静状态,思维会更清楚,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2瑜伽多种呼吸法1、瑜伽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当然可以平常或是静坐时采纳,但在体位法中,用这种直接深吸气到腹腔的呼吸法,有个好处:在一些动作,尤其是扭转式和俯卧式时,能用腹腔呼吸的推动力量,帮助〔按摩〕内脏。
比如,扭转时把腿抱近腹部,透过腹式呼吸法,小腹吸气时会凸出,腹腔用力推靠近的大腿,就像是给自己做深度腹腔按摩似的。
2、瑜伽胸式呼吸法盘腿坐,脊背挺直,双手置于肋骨处,两鼻孔慢慢吸气,同时双手感觉肋骨向外扩张并向上提升,体会肋骨下移并向内并拢。
3、瑜伽莲花式呼吸法打莲花坐或最恬静的坐姿坐好,挺直脊椎。
双手轻放在膝上,肩膀放松,脸朝前。
鼻子慢慢吸气。
像吹口哨般压缩嘴,须慢慢吐气。
像吹口哨般压缩嘴,须慢慢吐气。
三到四的步骤做15次左右,这样可以净化血液,改善一些皮肤病,而且对肺病也有不小的功效,可以摆出肺部的一些细菌,以及预防感冒等好处。
如何静坐养生法每天静坐10分钟,不视、不听、不语就能减少消耗、保养元气。
打坐时,肢体上要注意的七个要点:1、坐姿:双足打成莲花座。
莲花座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姿势,您如果做不到,可以把两腿自然交叉盘坐在一起,以舒适为度。
2、脊椎:脊梁直立,要做到直而不僵,松而不懈。
3、手势: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触,这叫定印。
4、肩膀: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以平整适度为宜,不可以沉肩驼背。
5、下巴:前颚内收,但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即可,这样能抑制大脑思考。
6、眼睛:双目微张,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两三米处,或者微闭。
7、舌尖:舌头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已有研究指出静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减少4~6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70%,心跳次数减慢每分钟减少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d波,并降低肌肉紧张的程度。
研究已证实,有5年以上以及有4个月以上静坐经验的人,比那些只学习1周其他放松技巧的人,有更明显的心跳减慢现象,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虽然同样会改变心跳,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跳。
皮肤带电反应与压力有关,静坐者的皮肤带电反应较少,表示所体验到的压力就较小。
因此,有长期静坐经验的人,比一般人只有更稳定的自主神经系统,也更能应付压力的环境。
除了上述几种生理现象之外,静坐还会减低氧气的消耗量,增加皮肤的抵抗力,减少血液中乳酸盐的成分,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此外,还会促进周边血液的循环例如,手、足的血液流通。
静坐除了可以减低焦虑之外,也会增加己的内控程度,促进自我实现,改进睡眠状况,而且在面对压力时,有更多的正向感受。
因此可以减少头痛、抽烟、药物的使用以及害怕和恐惧的程度。
所以静坐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并带来更多的正向经验。
经常静坐身体少发炎患病率减25%每次到流感带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开始急着打预防流感的针,其实有时候流感疫苗不一定就是都有用的,我们需要再找找别的方法。
静坐养生的要点首先选个相对安静的房间,电视、闹钟、手机等易引起分心的干扰源最好关闭或放在别处。
可以在静坐前和家人打个招呼,如果没特别的事在静坐期间最好别打扰。
如果实在有事不得不打断静坐,最好先在心中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 感觉自己从静坐状态中出来了再中断静坐,不要猛得起身。
1.可以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上身坐直,但不要太僵硬,保持自然点就好。
下面最好垫个软点的被单或毛毯之类,不然下面较硬长时间坐的话不太舒服会影响静坐状态和时间。
得注意床或椅子不能老是叽叽响的那种,也会影响入静。
2.两手叠加放在放在靠小腹位臵。
具体说就是左手叠在右手上,手心向上,大概保持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相叠,两手背靠腕部各放在两边大腿上,这样最舒服。
3.头部端正,两眼轻闭,舌尖顶在上门牙里侧稍上面一点的牙龈位臵,自然点,不要太用力,但静坐期间一直要顶住,偶尔脱离要马上再顶上。
4.大脑放松,有两种意守方法,一种是意守一点,一种是意守全身,具体说明如下:一、轻轻意守下丹田,就是轻轻想着肚脐稍下面一点的位臵,不用太在意精确位臵,有这个意念就行,意念一定要轻(能意识到小腹或下丹田的位臵就行,中间如果意识到走神了就把意念再收回来就行,没有谁能做到整个静坐过程完全不走神)。
想着整个小腹也行,但这其中最好守的还是守整个小腹。
强烈建议初练者采用这种方法。
二、意守全身,具体方法是轻轻意守双脚脚心和双手,也就是轻轻想着双脚脚心和双手。
女性不管处于什么境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男子也可以在一开始就用这种方法,或在意守一点守到气通大小周天后再改用这种方法。
要说明的是,如果练功者按意守下丹田的方法,练出来的气在体内是呈完整的线式运行,就不要用这种方法:意守手脚的方法,练出来的很可能是混元气,不走经络,但对疏通经骆也有好处。
三、事实上还有一种听息法也非常好,但对初学者在此不作介绍,练功者如果按上面的任一种通了大小周天,后面可转为听息法,先天功法。
以上两种守法守得不能太执着,似守非守就行,就是如果中间走神了,意识到自己走神后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就行,不用太在意,意念一定要轻。
静坐的要领与方法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经久化微尘,一念清静成正觉。
静坐的意义1、减少压力。
2、集中注意力。
3、培养毅力。
4、开发智慧。
5、培养三心:平等心、平常心、自信心。
6、觉悟成佛。
静坐前的准备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
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较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静坐的步骤有三: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静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应将项链、手表、眼镜等物除下。
穿宽松衣服,腰带要放松。
1、八种坐姿:如意吉祥坐,不动金刚坐,单盘半跏坐,交脚坐,跨鹤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正襟危坐。
坐好之后,用一条毛巾覆盖住膝盖和腿部。
2、头部运动:头向下低,再往后仰(三次);头向右倾,再向左倾(三次);头顺时针转圈,再逆时针转圈(三次)。
3、正式静坐:背:背脊竖直——挺直腰杆,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手: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相接,平置于丹田处;肩:放松两肩;舌:舌尖微抵上颚;嘴:闭口——只有鼻息,不可张口呼吸;眼: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的地上。
做好以上步骤之后,连续做三次深呼吸,使体内浊气排出,吸入新鲜的空气。
二、调息观察呼吸。
心情与呼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调心的基础。
身、心、息三者密切相关。
在平静、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清清楚楚地觉察自己呼吸的出入、长短。
1、观察呼吸呼吸有四种情况:风——坐时鼻中呼吸出入觉有声。
(不调状态)喘——坐时呼吸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
(不调状态)气——坐时呼吸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微。
(不调状态)息——不声不结,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
(最佳状态)2、数息为了达到心无二用,使心专注一处,宜采取数呼吸的方法。
静坐须知-初学园地-心灵的止观论坛-PoweredbyDiscuz!静坐须知静坐须知○、静坐地点、时间 (sitting places & times)初学静坐,最好选择宁静、无人打扰、通风之处为宜。
静坐时,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原则,紧身衣物应于静坐前松除。
长时静坐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巾覆盖两膝,以免受风寒。
若在屋内静坐,颈部勿靠近窗户,以免强风直吹颈部,而受风寒。
静坐的时间,除了饭后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静坐前,可先吩咐人,遇有急事可用弹指,或轻声呼唤,慎防他人急推身体,而受惊吓(若受惊吓,可观胸口)。
静坐之前,要将万缘放下,行动安详,不可粗犷。
适合修禅地点「什么是坐卧处五分成就?诸比库!1此处有坐卧处,不过于远,不过于近,便于往来。
2昼时少喧闹,夜时少音声。
3少虻、蚊、风、热、蛇咬。
4又,若能住于其坐卧处,则劳苦少而得衣、食、坐卧具、病药、资具。
5又,长老比库住其坐卧处,多闻而通阿含(bahussuta agatagama),持法(dhammadhara),持律(vinayadhara),持摩夷(matikadhara本母),于此,时时亲近请问:「大德!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意思?」那些具寿者(长老比库)为他开示所未开,显示所未显,除去种种疑惑的问题。
诸比库!这样坐卧处五分成就。
诸比库!如果五分成就的比库亲附、亲近于五分成就的坐卧处,则不久依诸漏尽,于现法而自证知[无漏的心解脱、慧解脱],现证具足而住。
」(《增支部》A.10.11./V,15-16)一?坐姿 (sitting meditation)【双跏趺】:即是双盘,弯两腿互相交迭(pallankam abhujati弯跏趺),若是左脚在上,右脚在下;或者右脚在上,左脚在下。
若不同一支香(不同座),最好换脚,以免长期坐同一姿势,而骨盘歪掉。
双跏趺为最好的坐姿,全身重心落于中间,最安稳持久。
结跏趺不一定要殿高臀部。
儿童静坐的要求儿童静坐是指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静止,不做任何活动。
这是一种培养孩子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方法,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
以下是儿童静坐的要求。
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儿童静坐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最好是在室内的安静角落或者户外的安静空地。
最好选择孩子平时容易安静的时间段,比如早晨或者晚上。
2.提供舒适的坐姿。
儿童静坐时,孩子应该保持坐姿端正,双脚平放在地上或者交叉在膝盖上。
可以选择一个舒适的椅子或者坐垫,保证孩子的身体能够放松。
3.集中注意力。
儿童静坐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因此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在一个点上。
可以让孩子盯着一个固定的物体,或者专注地听一段音乐或者声音。
4.控制呼吸。
呼吸是儿童静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可以教导孩子深呼吸,让他们专注于呼吸的感觉。
可以让孩子数呼吸的次数,帮助他们保持专注。
5.保持时间适度。
儿童静坐的时间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注意力水平来定。
刚开始可以从几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
不要强迫孩子保持静坐,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调整时间。
6.提供正面反馈。
儿童静坐是一项需要耐心和坚持的活动,孩子可能会感到无聊或者不适应。
在孩子完成静坐后,可以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
7.配合其他活动。
儿童静坐可以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和参与度,使静坐更加有趣。
8.家长示范。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示静坐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静坐,共同培养专注力和注意力。
9.不要强迫孩子。
儿童静坐应该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不要强迫孩子参与。
可以通过游戏或者其他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静坐。
10.定期复习。
儿童静坐不是一次性的活动,需要定期进行。
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静坐,让孩子养成习惯。
总结起来,儿童静坐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提供舒适的坐姿,集中注意力,控制呼吸,保持时间适度,提供正面反馈,配合其他活动,家长示范,不强迫孩子,定期复习。
初习静坐应该注意的事项初习静坐需注意:①静坐宜选洁净和空气流通之所,但不可让风直接吹到身上,防止外感风寒;静坐处宜安静,无器材,怕干扰,且光线不宜过暗,太暗则容易昏沉,光线亦不可太强,太强则易于紧张,心神散乱;室温过凉时,要将双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在热天静坐,也不宜使膝盖裸露。
②静坐前应先行洗漱,着宽松衣服,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便于气血贯通。
③饭前饭后1小时之内不宜静坐,以免妨碍消化或分散心神。
④静坐以天朗气清和月圆之际最好,暴风雷雨等天气恶劣时则不宜。
⑤初习静坐不必勉强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钟、20分钟即可,以后再逐渐延长。
⑥初习静坐者大多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需加坐垫,坐垫厚薄依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坐垫的软硬程度以适中为好。
初习静坐者在练习静坐过程中,常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而针对这一现象,一般常用以下几种办法应对;或系念鼻端,令心在一念之中无有分散之意;或观想脐中有一红色光点由下往上冲,到头顶散开;或以全身气力大呼一声“呸”;或捏住两鼻孔,强忍呼吸,最后由鼻孔喷出。
以上方法,可由静坐者根据各自情况自主选用。
初习静坐,要防止所谓“气沉丹田”的误导。
清末以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流行,各种武侠小说和相关影视剧的渲染,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修习原则几乎家喻户晓。
一些初学静坐的人一上座,便以讹传讹地想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能做到“气沉丹田”或“意守丹田”,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呼吸之气与人体气机本来就是两回事。
同时,人体气机循于经络,自有其运行规律,殊难为意念所控制,而且人在静坐时,你越想守住什么,便越守不住,徒增烦恼,只能使精神更趋紧张,有悖于静坐的初衷,倒是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更契合静坐养生的真谛。
初习静坐者往往由于不习惯而导致精神紧张,肌肉僵硬,不能很快进入静态。
你可以在口中默念“松”字时将音拖长,三遍即可。
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不可冷峻或呆板。
气功静坐入门严新(注:录音参见“开功方法”及“气功资料下载”)气功锻炼的方法很多。
这里根据我自已了解到及师傅们所介绍的,讲一些练功方法及注意事项。
其中静坐功是很多练功方法的入门关键,学练又方便,所以不少人练功是从静坐开始的。
练功姿势及练功要领静坐入门的基本姿势可分为三种:1、坐式:自然端坐在椅子上,头颈正直,放松,下颚内收,含胸松肩,双手平放在腹前,腰部自然伸直,两腿相距与肩同宽,大腿与小腿夹角约成90度,两足平放触地。
身体好的人大约坐在椅子前部1/3处。
身体弱的人可往后坐,但腰、背尽量不要靠在椅子背上。
练功中为什么要注意腰背伸直、不要靠在椅子上呢?这主要是腰伸直,有利于腰椎相对放松。
头微微低一点,有利于颈椎相对放松。
这两个部位的调整有利于打通“小周天”。
就不会导致大脑疲劳,脊椎神经疲劳。
人体从头顶百会穴,经上、中、下三个丹田到到会阴穴的一条线叫任脉;又从百会穴沿着整个脊柱向下过玉枕关、夹脊关到会阴为督脉。
任、督而脉相连通,让气在里面畅通就叫小周天通了。
只有腰椎和颈椎伸直,气才容易通督脉上的“三关”。
气在小周天运行中,最不容易通过的是后面的督脉。
督脉主管着全身的阳气。
一个人精神好不好,怕不怕冷等等情况,与一个人的督脉通不通畅有关。
督脉通畅,阳气充足,内脏功能加强,全身的精神状况就可以随之好转。
2、盘坐式:即在平地或床上腿交叉而坐。
盘坐有3种形式:双盘:也称“金盘”。
即双腿交叉盘坐,双脚脚心朝上。
有一定气功基础的人可采取这种姿势。
单盘:也称“银盘”。
即两腿交叉盘坐,一只脚盘上来,脚心朝上;另一只脚坐在屁股底下。
散盘:也称“自然盘坐”。
即两腿交叉而坐,双脚脚心不用朝上。
3、站立式:两脚平行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膝微屈,自然站立。
头颈正直,两眼平视,含胸拔背、垂肩。
站立练功注意收腹。
练功注意事项手的姿势及要领双手上下相互重叠,手心向上。
男性左手在上面,女性右手在上面,两手的大拇指指端轻轻挨着,双手5个手指微微分开,放在小腹肚脐下面一点的位置,即下丹田。
如何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变得心浮气躁,无法安心静坐。
然而,静坐习惯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促进身心平衡,提高专注力和思考能力。
因此,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不仅有助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以下是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的几个小技巧。
一、选择合适的静坐场所选择合适的静坐场所是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的关键。
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相对安静、舒适、气氛宁静的地方,尽可能避免嘈杂的环境和嘈杂的声响。
最好的静坐场所是一个可以让人尽可能放松的环境,例如静谧的公园、安静的房间或是温馨的图书馆。
二、调整舒适的姿态调整舒适的姿态对于静坐习惯的养成来说非常重要。
在静坐过程中,需要选择能够放松身体的姿势,让身体放松下来。
可以选择莲花坐或盘坐等坐姿,但如果不舒服也可以选择舒适的椅子或床来进行静坐。
三、自然呼吸在静坐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呼吸状态。
注意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调整情绪。
在静坐中,我们要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慢慢地深入呼吸。
注意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缓解压力。
四、调整注意力在静坐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渐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可以从关注自己的呼吸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感受,然后慢慢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内心。
可以通过冥想或默念诵经等方式帮助我们调整注意力,逐渐进入放松的状态。
五、坚持性练习静坐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体验和锻炼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性练习。
可以每天坚持一定的静坐时间,逐渐增加静坐时间,让自己适应静坐状态。
坚持性练习可以让我们逐渐适应静坐习惯并改善身心健康。
总之,养成良好的静坐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调节与锻炼的。
通过选择合适的场所,调整舒适的姿态,自然呼吸,调整注意力,坚持性练习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建立起良好的静坐习惯,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静坐(禅修)入门要点注意事项: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均不可贸然尝试!
1.没有明师(非徒有虚名的“名师”)指导;
2.老师没有条件当面指导(包括网络线上指导);
3.有心理疾病或心理状态不稳定者;
4.没有任何理论基础者;
5.急功近利或追求神通者。
修习要点:
1.调身:有意识思维调控。
●自然。
身体调节至生理结构性自然状态;
●放松。
机体调节到松弛状态;
●舒适。
身体感觉处于舒适状态。
2.调息:下意识感觉调控。
●预设。
呼吸深、细、匀、长;
●关注。
关注呼吸当下的自然状态;
●觉知。
对关注的变化及时觉知。
3.调心:无意识心理调控。
●降速。
心跳速度逐步降低;
●放松。
心理状态逐步放松;
●愉悦。
精神状况安静、平和、愉悦。
静坐须知(一)时间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常生活,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
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扰。
每日抽出些时间,静坐两次,每次由十分钟增至二十分钟,再由二十分钟加到三十分钟,若能经常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必见功效。
初学静坐好比嚼淡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以成功的。
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不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习定力的切身要事呢?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
事实上,一个人能下决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
这决不是空言骗人,问题是只是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时,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
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二)姿势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于小腿上。
将身前后摇动数次,使各部分血液流畅。
从鼻孔徐徐吸入清气,用口吐出浊气,空气由鼻吸入,想气息从全身毛孔出入,至三五七次,然后闭口,唇齿相著,舌抵上颚,这样可以调摄细脉。
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
挺起胸膊,端身正坐,身不弯曲,也不高耸,头不低垂,也不昂仰,脊骨要直,总之,不可东倒西歪,身坐不正,气血不通,气血不通以至心难入定。
闭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对肚脐。
静坐姿势、脚、肩、手、舌头、眼睛打坐首先要调姿势。
在修道的第一步,姿势非常重要。
如果姿势不正确,就会堵塞身体的经络,气脉就会不畅通,能量就上不来,所谓的“三脉七轮”就打不开,大脑就缺氧,人就会昏沉。
如果你最初就把姿势调端正的话,你在以后修行的途中,就不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禅病,譬如胸廓胀痛、胸部憋闷等,这都是因为你最初学静坐的时候,姿势不端正造成的。
有的人出现小腹很胀、胃胀,都是因为最初静坐时姿势不端正,还有的出现背部(脊梁骨一带)很胀,这都是因为最初的姿势不端正导致的。
但是往往在调整姿势的时候,身体会疼痛,感觉到很不习惯。
因为我们生理的这些姿势呀,它自由散漫惯了,你突然让它固定一个姿势,它会很不习惯。
所以坐在这个地方浑身痛,身体扭来扭去的。
一般来说,你的姿势调端正了以后,一个星期你就习惯了,身体就接受了。
接下来你静坐,越坐身体越舒服!尽管你的头脑里杂念很多,但是你会感觉到你的身体是畅通的。
上座:单盘、双盘、散盘都可以,不能平坐。
至于盘腿的姿势,是左腿放在上面对、还是右腿放在上面对呢?譬如说我们每晚静坐的时间是两个小时,可是你的腿一口气坐不了两个小时,中间就需要换一次腿,如果你前一个小时是右脚放在上面,换腿以后就变成了左脚放在上面。
实际上哪个在上面,哪个在下面都不重要,你只要是把姿势调端正了,生理的气血就容易畅通。
静坐的时候,在屁股下面可以垫一个二寸高的垫子,譬如说枕头什么的都可以。
这是对于初学静坐的人来讲,屁股下必须垫一个两寸高的垫子,这样一来,身体就往前倾,臀部就往后撅,往后翘,尾巴骨就悬空了,脊柱就形成了S形。
我们脊柱的结构就是S 形,你必须顺着它来,不能扭转它。
也就是说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
大家可以凭自己的感觉,没有太往前倾,也没有太往后靠。
眼睛看着前面一米左右距离的地方,让后脊柱放松,尾巴骨没有受到压迫,整个身体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
如果你直挺挺地坐着,身体的重量就压在尾巴骨上,气血就上不来。
静坐方法经验(实修参考)方法篇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件:一端整姿势;二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今以次说明之:姿势静坐前后之注意㈠、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㈡、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静坐时之两足㈠、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
右式俗称双膝盘,佛家谓之趺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
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
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㈡、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
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
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惟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㈢、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
(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㈣、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
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心窝降下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
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当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
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
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降下之证。
必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
儿童静坐训练方法儿童静坐训练方法静坐训练是提高儿童集中力和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面临着各种干扰和诱惑,很难保持专注和冷静。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静坐并集中精力。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儿童静坐训练方法。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1.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为了帮助孩子专注,选择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非常重要。
这个地方可以是孩子的卧室、教室或者公园。
无论选择哪个地方,都要确保周围没有任何嘈杂声或其他干扰因素。
2.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孩子需要找到一个舒适的姿势来进行静坐训练。
这个姿势可以是盘腿坐、跪坐或者椅子上端正地坐着。
无论选择哪种姿势,都需要确保身体放松并且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
3.设置时间限制初学者应该从短时间开始,例如5分钟或10分钟。
逐渐增加时间,直到孩子能够坚持20分钟或更长时间。
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来,不要让孩子感到压力或疲劳。
第二部分:静坐练习1.注意呼吸呼吸是静坐练习的关键。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教孩子如何深呼吸并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
当他们感到思维漂浮时,可以通过专注于呼吸来帮助他们回归。
2.专注于身体感觉让孩子专注于身体感觉是帮助他们保持专注的另一种方法。
可以让他们注意自己的身体重量、肌肉松弛和周围环境的温度等感觉。
这些细节将帮助孩子保持冷静和专注。
3.使用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放松并保持专注。
可以让他们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的海滩上或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
这些场景将帮助孩子放松并集中精力。
4.使用音乐音乐可以帮助孩子放松并保持专注。
可以选择轻柔的、舒缓的音乐来帮助孩子放松和冷静。
这些音乐将帮助孩子集中精力,并减少干扰因素。
第三部分:结束练习1.缓慢地站起来当静坐训练结束时,让孩子缓慢地站起来,以避免突然变化引起的头晕或不适。
2.伸展身体让孩子伸展身体,以恢复血液循环和肌肉活动。
这些动作将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紧张感。
3.反思练习在静坐训练结束后,可以与孩子一起反思这次练习。
静坐养生的要点
首先选个相对安静的房间,电视、闹钟、手机等易引起分心的干扰源最好关闭或放在别处。
可以在静坐前和家人打个招呼,如果没特别的事在静坐期间最好别打扰。
如果实在有事不得不打断静坐,最好先在心中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感觉自己从静坐状态中出来了再中断静坐,不要猛得起身。
1.可以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上身坐直,但不要太僵硬,保持自然点就好。
下面最好垫个软点的被单或毛毯之类,不然下面较硬长时间坐的话不太舒服会影响静坐状态和时间。
得注意床或椅子不能老是叽叽响的那种,也会影响入静。
2.两手叠加放在放在靠小腹位臵。
具体说就是左手叠在右手上,手心向上,大概保持左手拇指和右手拇指相叠,两手背靠腕部各放在两边大腿上,这样最舒服。
3.头部端正,两眼轻闭,舌尖顶在上门牙里侧稍上面一点的牙龈位臵,自然点,不要太用力,但静坐期间一直要顶住,偶尔脱离要马上再顶上。
4.大脑放松,有两种意守方法,一种是意守一点,一种是意守全身,具体说明如下: 一、轻轻意守下丹田,就是轻轻想着肚脐稍下面一点的位臵,不用太在意精确位臵,有这个意念就行,意念一定要轻(能意识到小腹或下丹田的位臵就行,中间如果意识到走神了就把意念再收回来就行,没有谁能做到整个静坐过程完全不走神)。
想着整个小腹也行,但这其中最好守的还是守整个小腹。
强烈建议初练者采用这种方法。
二、意守全身,具体方法是轻轻意守双脚脚心和双手,也就是轻轻想着双脚脚心和双手。
女性不管处于什么境界,都是采用这种方法。
男子也可以在一开始就用这种方
法,或在意守一点守到气通大小周天后再改用这种方法。
要说明的是,如果练功者按意守下丹田的方法,练出来的气在体内是呈完整的线式运行,就不要用这种方法:意守手脚的方法,练出来的很可能是混元气,不走经络,但对疏通经骆也有好处。
三、事实上还有一种听息法也非常好,但对初学者在此不作介绍,练功者如果按上面的任一种通了大小周天,后面可转为听息法,先天功法。
以上两种守法守得不能太执着,似守非守就行,就是如果中间走神了,意识到自己走神后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就行,不用太在意,意念一定要轻。
5.头脑中的杂念问题。
一开始静坐的时候,心中的杂念很多,一念接着一念,这很正常,并不是因为我们开始静坐才有,只是平时我们没注意到而已。
有两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就是随波逐流,有杂念不去管它,只要在意识到自己走神的时候再把心神收回来,继续守一点或全身,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另一种就是以一念代万念,例如不断的数”1234”,或默念“心如止水”(信佛的可念“阿弥陀佛”,信耶酥的可念“赞美耶酥”),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入静状态,这两种做法通常同时采用,就是虽然你心中默念“1234”时,还是会走神,这时不去管它,只要意识到走神时就把心收回来想着要守的位臵就行,不断重复。
6.呼吸问题,稍微把呼吸放轻点就行,不用太在意,更不用去管什么顺式逆式呼吸,或有意的长呼吸,那样的话只会造成胸口发闷。
7.简易收功方法:在心中先默念几声“我要收功了”,到自己觉得从静坐状态醒来就行。
两手心相对搓几下,然后用手心搓几下脸,轻轻左右旋转脖子,用手
轻轻拍打几下肩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然后再起身。
其它说明:
1.静坐的时间问题,一般来说,刚开始静坐的时候,能坐个20-30分钟就不错了,只要坐到自己心烦坐不下去了就可以收功。
时间允许的话可以每天早晚各坐一次,偶尔有事中断几次也不要太在意。
如果通了大周天的话一般坐个40-60分钟没问题。
一定要注意的是:初练功者静坐后至少要休息20分钟以上再睡觉,不然会做很多稀奇古怪的梦(功夫有成者不用在意,历景练心,很快就适应了) 2.一段时间静坐后会逐渐在全身或局部有气感、热感、电麻感等,有时面部发痒,不用管它,更不要有意的去引导气的运行,它会自然的按正确路线运行。
面部发痒的问题一般把注意力转到手脚后会很快消失,如果实在忍不住也可以搔两下。
尤其是通大周天前后头部反应比较大,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手脚,别放在头部,如血压偏高更要如此。
3.随着功夫的长进,有时会在静坐中碰到各种奇异的内景,有美好的也有恐怖的,而且就象现实中真的一样,不管是美好的或是恐怖的内景都要牢记这都不是真的,好的不要留恋,恐怖的不用害怕,遇到时只要在心中默念几声“阿弥陀佛“自然就会退出那种妄境,这种方法在梦魇时也有效。
这种方法只是预防万一,这种妄境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起码是得通大周天后才有可能碰到,不用太担心,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
4.达到的效果。
大小周天通了后,在平时或静坐时身体很多部位会有明显的热感或电麻感,这是人体经脉被打通的表现,可以大大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古人有
通大周天可以百病不生的说法,夸张了点,但却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它对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自身验证和同修交流,效果得到一致认同,对提高身体抵抗力,治疗很多毛病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尤其是通大周天后,每次打坐时比较容易入静,静坐完心情也会非常平静。
针灸和气功推拿都能打通病人局部经脉,从而恢复健康,但都是短期的;而静坐功法不一样,基本上打通大周天后全身的经脉就一直畅通了,自然长保健康,甚至你几年不练功了境界都不会退。
另外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在实际静坐通大周天后,有段时间常常会觉得身体某些部位不舒服,一般来说这是气冲病灶的反应,实际上这是身体自动调理原先受过伤或已有某种程度病变的部位经络,一段时间后经络调理通畅自然会消失。
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在静坐时把注意力放在这个部分,可把意念转到脚心,不知不觉这种不舒服感觉就消失了。
如果超过两周同一部位的不舒服感觉还在,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绝不是静坐导致的不良反应,而是因为静坐让你发现了身体某些部位存在问题)。
5.大小周天的区别。
一般来说练功者会先通小周天,后通大周天,这都是气在体内自然运行,不用主动引导。
6.气感问题,有些人气感产生的快,有的人慢,古人有百日筑基的说法,也就是说通小周天大约要100天,不要过于在意。
个人的体验是,不用着急,虽然一开始可能有很长时间没气感,而且即使通大小周天甚至开顶后都会有高原现象,也就是每陋段时间都会觉得没有感觉,好象功夫倒退似的,事实上不是:只要你坚持下去,时间一到,该通的就会通,没必要强求,总体说这都是呈螺
旋式提高的,即一段时间没感觉,一段时间又会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小周天是气通任督二脉,沿身体前后中线运行,即从下丹田,沿小腹、会阴、尾闾(尾椎骨)、夹脊(后背正对肚脐的位臵)、玉枕(后脑勺)、头顶百会、眉心、沿舌尖引下来后沿身体前中线再回到下丹田。
不一定全程都有气感,我个人是当初是在会阴、尾闾、夹脊、玉枕这些位臵会跳动段时间。
要注意的是:1、沿头顶下来过舌尖时口里会多了很多象粘稠的糖浆状液体,要分几口咽下。
2、气过会阴后经肛门时(一般似一股凉气)要注意轻轻收缩肛门,几秒钟后气过去后就没事了。
大周天是气在全身的运行,到了这阶段可能身体内很多部位都会有电麻感或热气感,在平时也会有,要注意的是不用主动去引导气的运行,它会自然按正确路线走。
如有气感经会阴过肛门时,注意轻轻收缩肛门几秒,待气过去就没事了。
还有个通大周天会六根震动的说法,即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眼吐金光,耳后风生,脑后鹫鸣,身涌鼻搐,但我当初没经历过眼吐金光,可能因为我原来练混元气的原因。
最后一个说明,练功者必须修心,与人为善,敬老爱幼(家庭,尤其是夫妇间的关系必须搞好,在家居士的义务必须得尽),平时做到凡事尽力而为,做人问心无愧,练功时的干扰就会少。
心怀恶念者不得练功,早晚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