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明戏,衰败原因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文明的衰落原因古代文明的衰落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文明都经历了兴盛和衰落的过程。
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明的衰落原因。
一、政治原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直接影响着文明的发展和衰退。
政治腐败、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是古代文明衰落的常见原因。
内外战争、政权更迭以及领导者的无能或不负责任也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例如,罗马帝国在政治制度上的腐败、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入侵是导致其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是文明繁荣的基础。
经济政策的不当和资源的枯竭都可能导致古代文明的衰落。
过度征税、贸易不平衡以及财富分配不公等问题都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贫富差距扩大,最终导致文明的衰败。
例如,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和经济结构束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加上天灾人祸的连续发生,最终导致了中原文明的衰落和南北朝时期的动荡。
三、社会原因社会动荡、人口减少、价值观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古代文明的衰落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不公平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可能导致社会动乱和内战,进而破坏文明的稳定和繁荣。
价值观的改变和道德沦丧也会动摇一个文明的基石。
例如,希腊城邦时期的内战和希腊人的物欲横流为文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四、文化原因文化的演变和衰退也是古代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化的衰败可能源于对知识和艺术的缺乏尊重,以及教育体系的崩溃。
文化的衰落会导致创造力的丧失和文化遗产的流失,最终削弱一个文明的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埃及文明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在长时间的统治下,艺术和知识产出的减少,以及社会道德观念的腐败等。
总结起来,古代文明的衰落原因多种多样,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影响。
当政治制度腐败、经济不稳定、社会动荡和文化衰退同步出现时,一个伟大的文明往往会陷入衰败的境地。
深入研究这些衰落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也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文明衰落的错误,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戏曲衰落的内因和外因作者:王晗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年第05期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集大成的传统艺术。
它将歌舞、说唱武术、杂技百戏等多种独立艺术形式融通创制。
历经数千年历史的粹炼,一代又一代艺人心血的积淀,形成了海涵万状、神奇绚丽的艺术传统。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戏曲深深扎根于历史的沃土,持续发展演变,表演内容、剧种、唱腔不断丰富繁荣,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但是,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的今天,传统戏曲在中国失去了独步天下的地位,与本土的、外来的文化品种一起进入激烈竞争的行列。
中国戏曲是否将成为历史遗响?关键词:中华戏曲传统艺术欣赏机制绝唱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世界艺术在20世纪后半期大举进入消费时代,全世界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征候的艺术都因此而遭到日渐衰颓的命运。
其中包括中国的戏曲。
戏剧之所以有此命运与其自身的一些艺术特性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自古有言:“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进人情。
”可知,戏文之道在出于贵实,用之贵虚。
在消费趋势日益贴近日常生活的今天,戏曲作为一种以虚写实,重在写意,用唱念做打反映对人生的理解,表述人物情感的艺术形式,已再难形成新的受众群了。
当然,戏曲的衰落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下作简要分析:从形式上看,中华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式是超现实的“程式型戏剧演出时空系统” 和“组合型戏剧演出时空系统”,它有利于展示广阔的现实生活,便于观众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中国戏曲在结构上与表演上一整套的程式化的固定形式。
出于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观众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与传统文化在链接上出现断层,脱离了古代传统文化特定的文化氛围,已再难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精神文化魅力。
演员的唱念做打、转身亮相、一颦一笑,在理解戏文、知晓套路的观众眼中是魅力非凡的,但是脱离了那个历史情景的观众自然是理解不了的。
不理解的事物,自然是很难喜爱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
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
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
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
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
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
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
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
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
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
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
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
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
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
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
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
中国话剧史》名词解释+简单分析题,果断自拟!!再次提醒,偷看慎重~~来源:吴涛W-one的日志一、名词解释:01、文明新戏:也称“新剧”、“文明戏”,又有“中国早期话剧”、“中国近代话剧”等叫法,一般指发端于戊戌变法、兴盛于辛亥革命、衰落于“五四”前夕的中国话剧早期形态。
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嬗变的重要环节。
主要社团有春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等。
02、爱美的戏剧:简称“爱美剧”。
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演剧。
“爱美的”系英语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1921年,汪优游、陈大悲等人针对文明戏商业化弊病,提倡非营业性演剧。
爱美的戏剧运动首先在北京、上海高等学校兴起,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爱美剧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后因其业余性影响艺术质量的提高而衰落。
03、民众戏剧社: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1921年1月在上海成立。
5月,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它的主要功绩一是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二是继承和发扬《新青年》的革命精神,对旧剧特别是对“假新戏”即堕落了的文明新戏展开批判。
04、《获虎之夜》: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写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富裕猎户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穷苦流浪儿黄大傻的恋情,黄达傻愤而自戕,表现了爱情自由与家长专制的矛盾的不可调和,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05、《雷雨》:四幕话剧,曹禺作,以20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罪恶和悲剧,透露出整个黑暗社会必然崩溃的信息。
06、孤岛戏剧运动:指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留沪剧人到未被日军占领、时人称为“孤岛”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继续开展的抗战戏剧运动。
主要有上海剧艺社的“大剧场活动”、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的“小剧场活动”。
为什么某些文明最终走向衰落?文明崛起和崩溃是人类历史上的常态。
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文明,但是最终走向衰落的也有很多。
那么,为什么某些文明最终走向衰落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自然灾害和资源枯竭自然灾害和资源枯竭是导致某些文明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说,汉朝时期的黄河泛滥灾害、唐朝时期的大旱灾、明朝时期的盐法和茶税等政策导致的民生困境,都加速了他们走向衰落的步伐。
另外,如今的一些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因为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问题,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
二、政治制度的腐败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某些文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一些国家和王朝因为腐败问题而被推翻,例如:大汉帝国因为朝廷腐败、东汉王朝因为宦官专横等问题。
这些政治制度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另外,现代社会的一些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
例如,一些国家腐败问题根深蒂固,没能有效解决,这也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也是导致某些文明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在历史上,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影响很大,比如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由于过度追求自由而导致社会道德败坏,最终导致他们走向衰落。
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变化,这也给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导致某些文明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14世纪时期的黑死病导致了欧洲的大规模衰落,新大陆的发现也加速了西方文明的崛起。
现代社会中,一些国家受到外部经济环境、政治形势等影响,也会面临困境。
例如,美国在新兴的经济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更多地受到了领导力和创新力等方面的影响。
五、国家治理能力的弱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弱化也是导致某些文明走向衰落的一个因素。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因为治理能力弱化而走向衰落,例如:明朝王朝中期皇权下放和官员失职造成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文明戏名词解释文明戏是指一种以文明礼仪为主题,通过表演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设计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下面将对文明戏的词解释进行简要介绍。
1. 文明:文明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智慧成果。
它是一种精神状态,包括对文化的尊重、礼仪的遵守、道德的实践等方面。
在文明戏中,文明作为主题,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 传承:传承是指一种将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传达给后代的过程。
在文明戏中,传承强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将古代的故事、传说和价值观念传递给观众。
3. 弘扬:“弘扬”指的是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展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文明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宣传。
4. 戏剧:戏剧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以构建舞台、布景、服装等手段,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文明戏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呈现和诠释。
5. 表演:表演是戏剧艺术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演员的动作、语言、表情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的过程。
在文明戏中,表演是传递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主要手段之一。
6. 舞台设计:舞台设计是指根据戏剧作品的主题和情节需要,通过舞台布景、舞美装饰等手段打造出能够真实再现剧作空间和情景的环境。
在文明戏中,舞台设计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突出文明礼仪的主题。
7. 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5000年来积淀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礼仪等方面。
在文明戏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主要的表现对象,通过表演的方式将其传达给观众。
8.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对于事物的评价和认识,是人们对于世界和生活方式的看法和理念。
在文明戏中,价值观念是剧作中所强调的文明与礼仪传统的核心,通过表演的手段向观众传达。
通过以上解释,可以了解到文明戏是一种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戏剧形式。
福建艺术32 FUJIAN ARTS / 2021.4文明戏与近现代地方戏曲的发展变革◎王晓珊文明戏一般又称“文明新戏”“新剧”或“中国早期话剧”,它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 形态过渡的一个特殊形态,凸显了中国社会、文化、艺术在近代开始的现代性嬗变。
文明戏的活动涉 及话剧、戏曲、电影、曲艺等多个艺术范畴,它 半个多世纪的生存史111和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史、文化史、戏剧史有着某种特殊的映照关系。
近十年来,文明戏的研究渐热,但绝大部分 文明戏研究成果都集中在话剧的领域。
在文明戏 社团研究中,多是选择春柳社和早期革命新剧团 体这一类型的团体作为研究的重点,对“甲寅中兴”时期代表市民文化的商业性剧团如新民社、民鸣 社等社团的关注很少。
文明戏衰落之后(文明戏 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仍未绝迹M ),其演出团体 的活动记录就更为鲜见,而这些社团恰恰对地方 戏曲影响深厚。
在文明戏发生及传播方面,大部 分的研究只囿于沪、津、京三地的文明戏,忽略 文明戏在国内其他地方如广州、南京、福州、苏州、成都、武汉、昆明等城市的流播及其对各地方戏 曲剧种的影响。
关注文明戏与戏曲关系的研究也很少。
在 《九十年来文明戏研究述评》《文明戏研究现状 及拓展途径》《文明戏(中国早期话剧)研究史 的几个问题》《外来影响与近代戏曲的舞台艺术 新变》等文章中,顾文勋、袁国兴、王凤霞以及 日本的濑户宏等学者都指出文明戏与中国戏曲的关系是亟待加强的研究方向。
濑户宏在《试论文 明戏历史分期和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一文 中强调“文明戏给戏曲的影响很大。
但这种影响 关系还几乎没有开始研究” [31。
他认为:“文明 戏与中国传统戏剧即戏曲之间有很多共同剧目和 互相交流关系。
文明戏衰落之后,戏曲里有很多 从文明戏转来的演员。
文明戏本身经过很长时间 的衰退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又作为滑 稽戏、通俗话剧再生了”[4]。
袁国兴也认为“中国现代戏曲,也已不再是传统戏曲了,在剧本编 制方式,舞台布置意识,演员地位和整个剧作组 织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关于现代话剧的发展简况1.文明新戏时期话剧是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19世纪末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而主要适应于现代文明需要的西方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新戏"或"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有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参加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旗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的即兴表演(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提纲)。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1914年,现代话剧又出现了一个以现代大都市上海为中心、以职业化与商业化为特色的"甲寅中兴",其中,以郑正秋导演的《恶家庭》为代表的家庭剧风行一时,并创造了文明新戏的最高票房纪录。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过于迁就小市民的欣赏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原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什么是文明戏,及衰败原因
文明戏
“文明戏”是早期的京剧改革,中国早期话剧。
本世纪初曾在上海一带流行。
演出时无正式剧本,可即兴发挥文明戏的剧目都是以清末民初期间民间流传的时事故事为如:《宦海潮》、《渔家女》和《锯碗丁》等。
剧情大多是抑恶扬善,好人好报,恶人恶报,大团圆结局。
文明戏以京剧的文武场伴奏,采用京剧的唱腔,对话用京白不用韵白。
唱与白三七开,已向话剧方向发展了。
文明戏的剧目不多,大概只有十几出。
可是每出戏都分几集,每日只演一集,所以上演一个月也不会重复。
为了使戏演得持久和火暴,剧中夹杂不少插科打诨式的笑料,看起来类似现在的喜剧小品。
文明戏里还有许多类似笑料,影射当时社会黑暗。
衰败
概述
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它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要防止被民族文化所消融,丧失其独立的品性。
因此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
”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它犹如飘于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
1家庭剧的泛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的黑暗腐败,贫困虚弱。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到1914年,家庭戏十分兴盛,被称为“甲寅中兴”。
但是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2幕表制的局限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
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
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
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
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
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
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述我国话剧史中导演艺术的发展
简单说,导演艺术就是创造戏剧演出的艺术、组织舞台行动的艺术。
导演艺术的发展:
1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话剧,20世纪初从欧洲经日本传入中国。
我国话剧史若
从欧阳予倩为代表组织的《春柳社》算起,不到百年。
导演制度随同话剧的传入而传入。
但是导演作用还不为演剧界所重视。
2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民主与科学思潮涌起,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我国戏剧运动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新的形势下要求演出质量有新的提高,于是导演制度得到加强。
3 30、4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和抗战戏剧运动中,话剧导演艺术有了很大提高。
具有代表性的我国话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家田汉,在他倡导下成立了“左翼剧联”,从此革命的戏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曹禺、陈白尘等,有的后来成了著名导演。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导演艺术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和专业学科,循着历史发展进程和演出实际需要而日益发展。
中国话剧在短短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有成就的导演艺术家和导演理论家。
5近年来,随着戏剧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以及外国现代各流派的介入,中国话剧导演的艺术更加活跃起来,突破了近百年来话剧、戏曲舞台艺术的框框,丰富而多彩,这里既有中国戏曲的传统手法,又结合电影镜头的集中特写,无论在舞台时空以及画面的瞬间使用上,都更加强了立体的效果,构成了剧场艺术的统一和谐的完整性,正在把小小有限的舞台变成无限的呈现艺术构思的阵地。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各种风格流派的演剧艺术不断得到介绍与传播,从而更进一步推动了导演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