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透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1
七年级美术《透视》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1. 透视原理:介绍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学习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绘画表现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绘画工具等。
2. 学具:画纸、铅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强烈透视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a. 介绍透视原理,讲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
b. 结合实例,讲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方法。
3. 示范演示:a. 演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绘画步骤。
b. 展示绘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绘制一幅具有透视效果的绘画作品。
5. 评价与反馈: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透视》2. 内容:a. 透视原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b.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3. 示范作品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透视原理,绘制一幅静物画。
2. 答案要求:画面中需包含至少三种透视效果,物体结构清晰,空间感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具有透视效果的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提升绘画技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示范演示的详细步骤3. 随堂练习的指导和评价4.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一、透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透视原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CAD透视图的创建与应用技巧在建筑、工程和设计领域中,透视图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和理解三维空间。
CAD软件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创建和编辑透视图。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CAD软件中创建和应用透视图的技巧。
首先,要创建透视图,我们需要确定透视点和视角。
透视点是一个虚拟点,定义了视图的远近和角度。
视角则决定了透视图的延伸程度和显示比例。
在CAD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透视参数来定义透视点和视角。
一般来说,透视点位于模型的中心位置,视角通常选择30度至60度之间,具体的数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创建透视图后,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一些编辑和调整。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透视投影模式来改变透视图的表现方式。
透视投影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眼的视角来呈现图像的方式,可以使图像更具立体感。
在CAD软件中,我们可以选择单点透视投影或平行透视投影等不同模式,具体选择哪种模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效果进行调整。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透视图的比例和镜头参数来改变视角。
比例参数可以控制透视图的拉伸程度,使图像更加逼真。
镜头参数可以调整透视远近的程度,使图像的近大远小更加明显。
在CAD软件中,我们可以通过缩放和移动透视图来进行这些调整,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根据软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应用透视图时,我们可以使用插入、旋转和缩放等功能来调整透视图的位置和大小。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插入功能将透视图插入到特定的画布或布局中,以方便后续的编辑和展示。
我们也可以使用旋转功能来改变透视图的角度和方向,使其更符合实际需要。
缩放功能可以控制透视图的显示比例,使其适应不同的展示要求。
最后,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CAD软件进行透视图的创建和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图层功能来管理透视图的元素和图形。
通过将不同的元素分配到不同的图层上,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编辑透视图的各个部分。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阴影和光照效果来增加透视图的真实感,使其更加生动。
透视学应用举例透视学是一门研究透视原理和应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绘画、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电影特效、游戏开发等领域。
下面是透视学应用的一些举例。
在绘画领域,透视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
透视学可以帮助艺术家创造出具有三维感的艺术作品。
通过掌握透视学的原理和技巧,艺术家可以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比例、形状和位置关系,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
在画布上绘制建筑物、人物和风景时,使用透视学的原理可以让画面更加逼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在建筑设计领域,透视学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师使用透视学来规划和设计建筑物,使其具有均衡和谐的外观。
通过应用透视学的原理,建筑师可以预测建筑物在特定角度下的外观,以便对设计进行调整和改进。
透视学也可以帮助建筑师确定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给予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
在工业设计领域,透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呈现产品的外观和功能。
通过应用透视学原理,设计师可以了解产品在不同角度下的外观,从而对产品的设计进行优化。
透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准确地表达产品的尺寸、比例和细节,使得产品更具吸引力和可用性。
透视学还可以提供给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参考框架,使得设计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在电影特效领域,透视学是实现虚拟场景和特效的重要技术。
通过应用透视学原理,特效艺术家可以准确地模拟真实世界中的透视效果,使得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无法区分。
透视学也可以用来调整和改进特效场景的比例和形状,使得场景更加完美和符合观众的期望。
透视学在电影特效中的应用,使得虚拟世界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在游戏开发领域,透视学同样是重要的应用知识。
通过应用透视学原理,游戏设计师可以创建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效果的游戏场景。
透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准确地渲染游戏中的建筑物、角色和背景,使得游戏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透视学也可以被应用于调整和改进游戏场景的比例和形状,以提供更好的游戏体验。
综上所述,透视学在绘画、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电影特效和游戏开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Excel数据透视表的应用课件(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发展,数据处理已经成为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Excel数据透视表的应用课件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透视表,提高我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一、数据透视表的概念先来了解一下数据透视表的概念。
数据透视表是一种能够快速对复杂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的功能强大的工具。
它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让我们更容易地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二、数据透视表的操作步骤接着,我们需要了解数据透视表的操作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数据集,然后通过选择数据集中的字段来构建数据透视表。
在构建数据透视表之后,我们可以将各个字段拖拽到不同的区域,从而构建不同的数据分析视角。
三、数据透视表的应用举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假如我们想要分析某家酒店的不同类型房间的入住率和销售额,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数据透视表来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该酒店的入住记录和销售记录作为原始数据集。
然后,我们可以选择房间类型作为行标签,时间段作为列标签,入住率和销售额作为数据字段,从而构建数据透视表。
通过数据透视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房间类型在不同时间段的入住率和销售额,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酒店的销售策略。
四、数据透视表的优势与局限性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数据透视表的优势和局限性。
数据透视表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多个视角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更好地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然而,数据透视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据透视表不适用于大数据和数据质量差的情况。
总之,Excel数据透视表的应用课件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透视表。
通过学习数据透视表的概念、操作步骤、应用举例,以及优势与局限性,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数据透视表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透视的原理与应用1. 透视的定义透视是一种空间感觉,即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时,会出现距离远近、大小不同的映像变换现象。
透视是视觉现象的一种,它在视觉艺术、建筑设计、工程测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透视的原理透视原理基于人眼的工作原理和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人眼在观察物体时,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折射,最终聚焦在视网膜上。
而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对于眼睛来说,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有所不同。
透视原理中的关键概念是视点、视平面和视角。
视点是人眼的位置,视平面是垂直于视线通过视点的平面,视角是视平面上的两条边与视线的夹角。
透视原理可以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描述,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透视变换矩阵。
透视变换矩阵通过将三维坐标转换为二维坐标,实现了透视效果的模拟。
3. 透视的应用3.1 艺术绘画透视在艺术绘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透视原理,艺术家可以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画面。
线性透视是最常用的透视方法之一,它通过定义一个或多个消失点,将物体在画面上的表现与真实世界的几何关系联系起来。
3.2 建筑设计透视在建筑设计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筑师可以通过运用透视原理来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空间。
在建筑立面设计中,透视可以使建筑立面看起来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
3.3 工程测绘透视在工程测绘中是不可或缺的。
在进行地图绘制和测量工作时,透视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将三维空间中的信息转化为平面上的图像。
透视在摄影测量、地形制图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3.4 计算机图形学透视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透视变换矩阵,计算机可以对三维物体进行透视变换,并将其呈现在二维屏幕上。
透视可以增强图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使得计算机生成的图像更加逼真。
4. 总结透视作为一种视觉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从艺术绘画到建筑设计,从工程测绘到计算机图形学,透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透视的原理和应用,可以为我们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和学习中提供帮助。
第二章透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表现(一)复习:回顾之前学过所讲述的线条的运用。
引导:通过看周边事物的视角,引出近大远小的概念,从现实生活中转到透视概念实际绘画中的运用。
第一节透视基础一、透视基本原理在二维的平面上画出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图纸来,一定要注意运用透视的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观察物体时,常常发现同等大小的物体,处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处在无限远时物体便汇集成为一个点,这就是所谓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一种描绘视觉空间的科学。
为什么会有透视效果?因为人的双眼对一件东西而言,其实双眼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
那么必然会交会在无限远处的点,透视的要决在于定消失點。
越近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大,越远的东西两眼看它的角度差越小,很远的东西两眼看他的角度几乎一样,因此放得离你近的东西,紧缩感较强烈,所以说画靜物一定要注意透视。
在图纸上表现具有真实感的三维立体形态,就是将物体近大远小的规律性的变化,反映到了图纸上,也就是运用了透视原理的结果。
透视方法的定义,简单的说是把眼睛所见的景物,投影在眼前一个平面,在此平面上描绘景物的方法。
在透视投影中,观者眼睛称为视点,而延伸至远方的平行线会交于一点,称消失点;如果说到这还不知道意思,想想向前延伸的铁轨吧。
因我们所绘制的物体不同等等因素,有所谓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
二、透视术语:视点:观察者眼睛所处的固定位置。
画面:画图的纸面,假设是一种透明的平面,置于观察者和物体之间,各种透视现象就会在画面上被反映出来。
物体:存在于空间的实际物。
视平线:视点高度所在的水平线。
视点:垂直于画面的视线交点,也称心点。
视心线:通过视点作画面的垂线。
视中线:一条假象的从眼睛延伸出来与地平面相交的成直角的铅垂线视高:视点距离地面的高度。
灭点:与画面成角度的平行线所消失的点。
基线:地面和画面的交线。
三、透视图的类别所谓的一点透视和多点透视其实说穿了都是相同的,(通常)在后方找一点消失點,然后,让所有的视线集到它就是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各找一点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往左往右往上(下)各找一点消失点,让体积往左往右往上(下)都有紧缩的效果。
透视模式的原理及应用论文引言透视模式是一种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模拟人眼在三维空间中观察物体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将二维图像转换为具有立体感的三维图像。
透视模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医学图像处理等。
本文将介绍透视模式的原理,并阐述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透视模式的原理1.相机模型–透视投影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相机模型来模拟人眼的观察行为。
相机模型由视点(相机位置)、视线(相机指向的方向)和图像平面(最终生成的图像)组成。
–透视投影是通过将三维空间中的点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上来实现的。
其中,离相机近的物体在图像上映射为较大的尺寸,离相机远的物体在图像上映射为较小的尺寸,从而产生了深度感。
2.透视投影矩阵–透视投影矩阵是将三维空间中的点映射到二维图像平面上的数学工具。
它通过将三维坐标转换为齐次坐标,并应用投影变换来实现透视效果。
–透视投影矩阵的计算涉及到相机参数(如视角、纵横比等)以及图像平面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
3.深度信息的计算–在透视模式下,物体的深度信息可以通过计算图像中各点与相机的距离来获得。
–常用的深度信息计算方法包括基于视差(disparity)的方法、基于双目视觉(binocular vision)的方法和基于结构光(structuredlight)的方法等。
透视模式的应用1.计算机图形学–透视模式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实现真实感渲染(photo-realistic rendering)和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
–基于透视模式的图形学算法可以模拟光线在三维场景中的传输和反射,从而生成逼真的图像效果。
2.虚拟现实技术–透视模式是实现虚拟现实技术的关键之一。
通过透视投影,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与现实世界进行融合,使用户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
–透视模式还可以用于虚拟现实的交互界面设计,提供更加自然和直观的操作方式。
3.医学图像处理–透视模式在医学图像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应用透视》讲义资料一.透视的概述1.透视的分类: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2.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宽远窄等)凡是相互平行又向远延伸的直线会消失到一点。
(变线)相互平行但不向远延伸的直线不管有多少条都不会相交。
(原线)3.透视学三要素:眼睛(观察者的眼睛)、画面(理论画面)、物体(被视物体)4.几个关键的名词术语(一定要记住)画面(PP):绘画作者写生观察景物时的假想平面。
基面(GP):实际景物所处的底平面。
基线(G):画面与基面的交界线。
视平线(H):与绘画作者眼睛等高平行的水平的线。
即通过心点所画的水平线。
视点(S):是绘画作者眼睛的部位。
心点(S°):又称主点。
是视中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
是平行透视的消失点。
灭点(F):又称消失点,与画面不平行的线段逐渐向远方消失的一个点。
(包括心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 距点(D):视平线两端的两个对称点,离心点的距离等于视点到心点的距离。
余点(F):视平线上心点两旁与画面成任意角度(除45°及90°外)水平线段的消失点,是成角透视的消失点。
测点:决定成角透视深度的截止点。
平面图(N):只有长和宽,没有高度的图像,就是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没有透视变化的点、线、面投影痕迹。
迹点(TP):平面图引向底基本线垂直落点(如左下图中的TP1、TP2)。
原线:凡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在视圈内永不消失;相互平行的原线与画面上仍保持平行,没有灭点。
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变线,这种线段一定消失,相互平行的变线消失于同一灭点。
平视、俯视、仰视:当平视时,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地平线即是视平线。
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都是平视的情况,俯视和仰视均为三点透视。
) 全透视(TF):直线的灭点与迹点的连线称为直线的全透视,该直线的透视在此全透视范围内。
真高线:位于画面上的直线,其透视为该直线本身,反映该直线的真实高度,称真高线。
5.透视的形式类别: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二点透视(成角透视)、三点透视(散点透视)6.透视图中的构成要素及要点:(这一点书上有,可以对着图看。
)1)视点的选择:A.站点的选择(想重点表达左边则站点选择偏左,中间则站点选择中间。
)B.确定视高(即确定视平线,通常在1.5-1.7米之间,根据想要表达的效果可适当向上或向下移动)2)确定视距(一般选择在距离面对物体宽度的1.5倍以上,否则会发生大的变形,透视的效果不佳)3)视域和视角(视角的有效范围为60°,60°视域范围内表现的物体才是一个有效透视,不会产生大的变形)4)画面与对象物体的相对位置(物体以放大或缩小的形式显现在画面上。
)二.透视的作图方法1.四种方法:视线法(视点法、视线迹点法(也称交线法))、测点法(量点法、距点法)、网格法、真高线法(通常已知物体的平面图(或者是数据)、平面与画面的位置关系、视高、视点位置求该物体的透视。
)1)视线法:通过寻找直线的迹点、灭点来绘制直线透视的方法。
作图步骤:求灭点--求迹点--求全透视--求透视2种方法及区别:--视点法:与视点相连得迹点。
-视线迹点法(交线法):延长线段得迹点。
2)测点法:通过做辅助测量点(这个点可以叫测点,也可以叫量点。
)、找灭点、在基线上度量真实刻度求透视的方法为测点法。
(量点法和距点法本质是一样的,作图过程也是一样的,距点是特殊的量点而已。
)作图步骤:找灭点--求量点--在基线上标记尺寸--全透视--透视3)网格法:通过在平面图中按一定比例画网格,再将网格的透视求出,然后将平面图中的物体转绘于网格中的方法。
4)真高线法:通过寻找真高线来求得物体的真实高度,从而树立立体的高。
(真高线:位于画面上的直线,其透视为该直线本身,反映该直线的真实高度,称真高线。
通常采用确定视平线的方法。
)2.绘制室内效果图步骤:先绘制特征面(水平面)的透视,再立高。
3.透视作图解析:(我们在画透视的时候,常常是通过左上图这样的形式表达画面的,这三根线可以这样理解:真实的场景应该如左下图,画面P放在基面G上,在画面P中,h-h代表视平线,g-g代表基线(因为我们作图不可能挨着图纸的边缘作图,所以把它上移一些)。
为了方便作图,我们需要转动画面,作法是:基面不动,把画面P沿着基线p-p向前或向后转动,转到和基面平行的位置,得到右图这个样子。
可以看出:G面上的物体依然不会发生变化,而g-g 实际上就是往后转动后的p-p线。
如果不能理解,请拿两张纸根据描述操作一遍。
)*在作图时要注意的是:P和G面的边框可以不画。
g-g和p-p实为不同面上的同一条线即画面与基面的交线。
P与G的位置可上下互换。
站点s与p-p的距离为视距;h-h与g-g间距为视高。
P与G间的距离无要求。
以节约绘图空间、方便制图为原则来确定。
4.透视的符号表示:空间点用大写字母(A);基面投影用小写字母(a)空间点的透视用大写加上标°(A °);点的基面投影在画面的透视用小写加上标°(a°)空间点在画面的正投影用小写加上标′(a ′)。
三.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视心即灭点。
1.辨别方法:立方体有一个面和理论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就是平行透视。
2.特征:两组原线,无灭点;一组变线,一个灭点。
3.画面特点:平行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
缺点是比较呆板。
4.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以下图一个正平行六面体为例:)平行透视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心点。
(下图中心点S°为灭点)包含主点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下图中无包含主点的图)包含视平线或主垂线时,只能看到两个面。
(下图中A、B、C、E包含视平线,F、G、H、I包含主垂线)不包含主点、视平线和主垂线时,能看到三个面。
(下图中J、K、L、M不包含主点、视平线、主垂线,所以我们在作图时,为了能表达更多的面,选择视点的时候,尽量不要包含主点、视平线、主垂线。
)位置高低不同时,距视平线愈远的水平面的透视愈宽;反之愈窄。
(下图中,所有的图极有可能是在同一个面上,由于高低的位置不一样,而产生这样的透视效果。
)左右位置不同时,距离主垂线愈远的侧立面的透视愈宽,靠主垂线愈近的侧立面的透视愈窄。
5.作图方法:视线法(视点法)、测点法(距点法)1).视线法(视点法):通过寻找直线的迹点、灭点来绘制直线透视的方法。
作图步骤:求灭点--求迹点--求全透视--求透视*视点法:与视点相连得迹点例:已知:平面图形abcd及其位置关系和视点,用视线法求透视。
第一步:求灭点。
平行透视中,心点即灭点。
(s°即为灭点)第二步:求迹点。
延长线段交于p-p上(即线段各点与视点相连与P-P产生的交点),得该线段的迹点。
转绘于画面上(即把迹点做垂线平移到基线上)。
注意:如果线段本身就与p-p相交,则交点就是迹点本身。
(如A、B重合在p-p上,即为交点也为迹点。
将迹点平移至基线上方便我们作图,a°、 b°为平移下来的迹点)第三步:求全透视。
连接迹点和灭点。
(迹点a°、迹点b°分别与灭点s°相连,说明A点往后延长的任意一点,透视都应该发生在a°到s°这条全透视线上,B点往后延长的任意一点,透视都应该发生在b°到s°这条全透视线上。
到这步,AB线的透视已经求出,因为是以AB线为基础作透视,所以不发生变化,两迹点间的距离即为透视长度。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四步:求透视。
迹点作垂线交于该点所在线段上的全透视上的点。
(如求线段AD的透视:D与视点s相连交于P-P 线上得到交点TD,过h-h作TD的垂线,与A点的全透视线相交得到交点d°。
连接a°与d°,得到线段AD的透视。
如图“第四步”同样方法,可得出其他线段的透视,组合即成平面图形的透视。
2)测点法(距点法):通过做辅助测量点、找灭点、在基线上度量真实刻度求透视的方法为测点法。
*距点法:所做的辅助测量点为距点。
作图步骤:在基线上标记尺寸-找灭点--求量点-- -全透视--透视例:已知一室内宽4米,深5米,高3米,用距点法求出室内透视图。
第一步:定好基线、视点。
(1)第二步:标记尺寸。
先确定比例,再定视平线有助于更加快捷做图。
以平行于画面的线段为基础按一定比例,将物体宽度和深度标记出。
如为室内空间,也应将高度标记出。
深度按一等分尺度标记出。
(2)第三步:定视平线(视平线按常规高度确定。
),找灭点(平行透视中心点即灭点)。
(3)(4)第四步:求量点。
即找距点,位置为该点到灭点的距离等于视点到灭点的距离。
此图中的D为距点也为测点。
(5)第五步:求全透视。
即平行于画面的刻度与灭点相连,深度上的刻度与距点相连,得到交点。
过各交点做画面的平行线,即为深度上的透视。
(6)(1)(2)(3)(4)(5)(6)根据已知条件,可画出整个室内空间的透视。
四.成角透视:与画面成角度关系的透视。
1.特点:只有直立棱边平行画面,因而是直立原线;两组水平棱边,都与画面成角,且两角相加为90°;透视分别集中消失于视平线上主点两侧的余点或距点。
2.画面特点:自由、活泼,真实。
缺点是角度不易掌握,容易产生变形3.透视规律A.两组水平直角边灭点的变化规律a.立方体的两组直立面与画面的夹角是90°,限定两组灭点的位置(即视点与两灭点的夹角为90 °);b.直立面与画面的夹角相等(45°)时,灭点为距点;c. 直立面与画面的夹角不相等时,灭点为余点;B.两组或两组以上正六面体水平边灭点的关系a.灭点都在同一视平线上。
b.相互平行的水平变线应消灭于视平线上的同一灭点。
(同向灭点一致)c.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面构成的方形物体,平边的灭点都应统一于一个视点。
4.作图方法:视线法(视点法、视线迹点法(也称交线法))、测点法(量点法)1)视线法:通过寻找直线的迹点、灭点来绘制直线透视的方法。
例:已知一平面及其位置关系,用视线法求其透视。
2)视线迹点法(交线法):找交线步骤:延长X、Y 方向的直线得迹点—将迹点位置移至基线相应位置(平移下即可)--迹点的位置连向各自方向的灭点--求出两个方向交点的透视。
例:已知一平视图及位置关系,做出该图的透视图。
第一步:延长X、Y 方向的直线,使其与画面相交,在基线上求出这些线迹点的位置,将这些迹点移至基线。
第二步:找出灭点。
过视点分别作X、Y方向的平行线,得到灭点fx,fy,移至视平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