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复习课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
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概念,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以第一、二、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3.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
了解键的极性。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及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
5.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和Ⅱ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原子组成与结构[习题1]有关1735Cl-粒子,回答下列问题:(1)所含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质量数。
(2)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电子式。
(3)它与1735Cl的半径大小的关系是。
[习题2]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B.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其原子质量与612C原子质量之比约为(m+n)∶12D.原子核内中子数为n的原子可能是R原子的同位素二、化学键[习题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中可以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B.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C.HCl 溶于水只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D.干冰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习题4]下列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N ∶∶∶N ∶B.H ∶∶HC.H +[∶O ··∶]2-H + D.Na +[∶Cl ····∶]-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习题5]对于核电荷数为37的元素,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某单质在常温下跟水反应不如钠剧烈 B.其碳酸盐易溶于水C.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小D.其氢氧化物不能使Al(OH)3溶解[习题6]下列各粒子半径依次增加的是( ) A.Cs +、K +、Mg 2+、Al 3+ B.F 、F -、Cl -、Br - C.Ca 2+、K +、Cl -、S 2- D.Al 、Al 3+、Mg 、K[习题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氯到碘,生成的氢化物熔、沸点逐渐升高,稳定性逐渐增强 B.因为钠原子比铝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所以钠比铝的还原性强 C.从钠到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 D.氧与硫为同主族元素,氧比硫的原子半径小,氧比硫的氧化性强[习题8]已知X +、Y 2+、Z -、W 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课教案一.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能熟练应用;(2)进一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出适当的图表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能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并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3)能初步具有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能把位、构、性初步联系起来并熟练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1)体会对比、归纳、总结等科学方法在探究学习中的应用;(2)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重要作用;(3)能从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与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二.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三.教学难点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教学方法回答法、归纳整理、讲练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电量关系原子A Z X阳离子A Z X n+六.教学过程 【考点梳理】含考点:1、原子序数2、核素、同位素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认识「质子「原子核峠L 中子决定元素种类决定核素种类1、几个重要关系式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二核内质子数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Zn )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Z+n ) 2、核素:具有一定数目逅子和一定数目住子的原子。
同位素:同一兀素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说明:(1)符号A ZX 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 ,质量数为A ,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 的一个原子.(2)只有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才能互称同位素.即同位素的质子数必定相同,而中子数一定不同,质量数也不同.(3)由于一种元素往往有多种同位素,因此同位素的种数要多于元素的种数. (4)同位素的特性:物理性质不同(质量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5)氢元素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6)重要同位素的用途:氘、氚为制造氢弹的材料;14C 多用于考古中测定文物年代;※注意:“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 -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例题](2011)2•硒(Se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8034Se 的中子数为A .34B .46C .80D .114原子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变化决定元素的性质(2008)4.下列各组物质中,互称为同位素的是A•12C和14CB•氧气和臭氧C•甲烷和乙烷D.正丁烷和异丁烷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_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能量越_低,离核越近。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及其应用;(2)元素周期表中族、周期的分布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概念及分布规律;(3)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 完成练习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周期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药物设计、材料科学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案例分析1. 案例一: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以某种药物的设计为例,讲解如何利用元素周期律选择合适的元素进行药物设计。
2. 案例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复习课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根据实验事实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3、学会依据元素周期律比较粒子直径的大小。
4、理解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Ⅰ、【知识梳理】
一、核外电子排布
1
2
(1)电子总是从能量的电子层排起,然后由往排。
(2)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n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电子。
注意
..: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
3、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重复(除第一周期外)呈现性变化。
二、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性变化的规律。
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1、原子半径
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呈变化(不考虑稀有气体)。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
下列五种元素 O 、F、Na、 Mg、 S
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
②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
2、元素化合价
①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从到(一般氧氟元素无价),最低负化合价从到(除第一周期外),呈现变化。
②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金属: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______
一般金属元素无价,元素既有正化合价又有负化合价(一般氧、氟元素无正价)。
3、金属性、非金属性
①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②比较Na、Mg、Al金属性的强弱,三者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由弱到强的顺序。
③Si、P、S、Cl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有强到弱的顺序。
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的递增,原子半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得电子能力,元素的性增强,失电子能力,元素的性减弱。
具体表现在单质的性增强,性减弱;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性增强,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的性增强。
2.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的递增,原子半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得电子能力,元素的性增强,失电子能力,元素的性减弱。
具体表现在单质的性增强,性减弱;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性增强,性减弱;气态氢化物的性增强。
3.左上右下对角线元素的性质,催化剂通常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寻找,半导体材料通常在元素中寻找,研制新农药通常在元素的化合物中进行研究。
Ⅱ【预习自测】
1、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则该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
A. H2XO3
B. H3XO4
C. H2XO4
D. HXO4
2、X、Y是元素周期表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
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 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X的氢化物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3、a X n-和b Y m+两种简单离子,其电子层结构相同,下列关系式或化学式正确
A、a – n = b + m
B、a + m = b – n ()
C、氧化物为YO m
D、氢化物为H n X或XH n
4、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B.Y的原子半径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
C.W的非金属性比Z的弱
D.Z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
5、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同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
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W与Y 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3)X的硝酸盐水溶液显_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
(4)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用分子式表示)
(6)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Ⅲ【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堂探究案】
一、【考纲要求】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ⅠA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复习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根据实验事实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
3、学会依据元素周期律比较粒子半径的大小
4、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三者之间规律及应用
三、【学习过程】
1、认真阅读以下表格,分析讨论,找出不符合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地方。
元素氢氦
错误之处:
【整理规律】
【考点一】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小结】比较粒子半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与阴离子半径比最小的是()
A. NaF
B. MgI2
C.KCl
D.KBr
【考点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3、
【变式】若某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 n XO m ,写出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
【小结】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关系
【考点三】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SiH4比CH4稳定()
②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③因为Cs失电子能力比Na的强,所以Cs的金属性强于Na()
④P和As属于第V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弱()
⑤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⑥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所以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
⑦NaOH比Mg(OH)2碱性强,钠元素的金属性强于镁()
【分组讨论】有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证明镁元素比铝元素金属性强?
5、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案一:学生甲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
方案二:学生乙用稀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两实验方案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的是方案。
(2)学生乙在实验中取了一段黑色的镁带,投入稀盐酸中,开始时现象不十分明显,请分析原因。
(3)学生丙另辟蹊径,不用镁、铝的单质,而用镁、铝的可溶盐及一些其它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也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述学生丙用的是什么方法?
【小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依据:
金属性:
非金属性:
【考点四】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1)F元素在周期中的位置是,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B、C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填名称)。
(2)元素C与元素E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填元素符号),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
(3)写出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
1、(2011年山东)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其性质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价
B. 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C. P、S、Cl得电子能力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强
D. 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2、(2011年山东)某短周期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该元素()
A.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
B.单质常用作半导体材料和光导纤维
C.最高价氧化物不与酸反应
D.气态氢化物比甲烷稳定
【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