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与阻抗匹配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24
阻抗匹配计算公式 zhihu阻抗匹配是为了使得两个电路或设备之间的阻抗相互匹配,以达到最大功率传输或信号传输的目的。
在电路中,阻抗可以表示为复数的形式,即阻抗值与相位差。
常见的阻抗匹配公式有:1. 普通阻抗匹配公式:当源电阻/负载电阻/传输线特性阻抗与目标阻抗不匹配时,使用以下公式进行阻抗匹配。
- 对于串联匹配:RL = |ZL|,其中RL为串联电阻,即源电阻或负载电阻的阻抗值。
XL = Xs,其中XL为串联电感的阻抗值,Xs为源电阻等效电感的阻抗值。
XC = Xc,其中XC为串联电容的阻抗值,Xc为源电阻等效电容的阻抗值。
这样,源电阻/负载电阻/传输线特性阻抗可以表示为:Zs = RL + j(Xs - Xc)- 对于并联匹配:RL = |ZL|,其中RL为并联电阻,即源电阻或负载电阻的阻抗值。
XL = Xs,其中XL为并联电感的阻抗值,Xs为源电阻等效电感的阻抗值。
XC = Xc,其中XC为并联电容的阻抗值,Xc为源电阻等效电容的阻抗值。
这样,源电阻/负载电阻/传输线特性阻抗可以表示为:Zs = RL || j(Xs + Xc)2. 变压器阻抗匹配公式:当需要将源电压的阻抗匹配到负载电阻时,可以使用变压器进行阻抗匹配。
- 对于串联匹配:Ns/Np = sqrt(zL/Rs),其中Ns为源侧绕组匝数,Np为负载侧绕组匝数,zL为负载电阻的阻抗值,Rs为源阻的阻抗值。
- 对于并联匹配:Ns/Np = sqrt(Rs/zL),其中Ns为源侧绕组匝数,Np为负载侧绕组匝数,zL为负载电阻的阻抗值,Rs为源阻的阻抗值。
以上是阻抗匹配的常见计算公式,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电路和设备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电子电路中的传输线与阻抗匹配技巧传输线是电子电路中起到信号传输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频电路中,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信号源、负载之间的匹配关系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子电路中的传输线以及阻抗匹配的相关技巧。
一、传输线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传输线是用来传输信号的导线或电缆,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特性,在高频电路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电子电路中常见的传输线类型包括微带线、同轴电缆和双绞线等。
不同类型的传输线具有不同的特性阻抗,这是由其内部结构和材料参数决定的。
特性阻抗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影响着信号在传输线上的传输效果。
当信号源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不匹配时,会导致信号的反射和功率损耗,影响系统的性能。
二、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阻抗匹配是为了实现信号源、传输线和负载之间的匹配,从而减少信号的反射和功率损耗。
阻抗匹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适的电路设计和参数选择,使得信号源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以及负载的阻抗相匹配。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负载阻抗之间的匹配,可以采用两种基本方法:并联匹配和串联匹配。
并联匹配是在传输线和负载之间添加补偿电路,使得总阻抗等于特性阻抗;串联匹配则是在信号源与传输线之间添加匹配电路,使得总阻抗等于特性阻抗。
三、阻抗匹配的常用技巧1. 使用匹配电路:对于特定的传输线和负载阻抗,可以设计并添加串联或并联的匹配电路,实现阻抗匹配。
2. 使用阻抗转换器:阻抗转换器是一种常用的阻抗匹配技巧。
它可以将信号源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进行转换,从而实现阻抗的匹配。
3. 使用特性阻抗匹配:选择合适的传输线特性阻抗,使其与信号源和负载的阻抗相匹配,减少反射和功率损耗。
4. 使用负载匹配网络:在负载端添加匹配网络,将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转换为负载所需的阻抗。
5. 考虑信号源和负载的阻抗变化:在设计电子电路时,需要考虑信号源和负载阻抗的变化范围,以便选择合适的阻抗匹配技巧。
四、阻抗匹配的实例分析以微带线作为传输线,讨论其阻抗匹配的实例。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和端接方式一、引言传输线是一种用于高频信号传输的电路元件,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子等领域。
在传输线的设计和应用中,阻抗匹配和端接方式是两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重点介绍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原理和常见的端接方式。
二、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原理1. 阻抗匹配的概念阻抗匹配是指将信号源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号的传输。
当信号源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不匹配时,会导致信号的反射和能量损耗,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2.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是指在单位长度内传输线的阻抗值。
常见的传输线有两种特性阻抗: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通常为50欧姆或75欧姆,微带线的特性阻抗通常为50欧姆或100欧姆。
3. 阻抗匹配的方法为了实现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串联匹配:通过在信号源和传输线之间串联阻抗匹配网络,将信号源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
(2) 并联匹配:通过在传输线的末端并联阻抗匹配网络,将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与负载的输入阻抗相匹配。
(3) 变压器匹配:通过变压器将信号源的输出阻抗转换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实现阻抗的匹配。
三、传输线的端接方式1. 开路端接开路端接是指将传输线的末端断开,使信号无法继续传输。
开路端接适用于需要终止信号传输的场景,例如信号的接收端。
2. 短路端接短路端接是指将传输线的末端短接在一起,使信号在传输线内部发生反射。
短路端接适用于需要将信号反射回传输线的场景,例如信号的发射端。
3. 负载端接负载端接是指将传输线的末端连接到特定的负载电路上,使信号能够被负载电路正确接收。
负载端接可以是阻抗匹配网络、天线等。
4. 开路-短路混合端接开路-短路混合端接是指将传输线的末端同时接入开路和短路,使信号在传输线内部发生反射和终止。
这种端接方式可以用于某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例如信号的测试和测量。
四、结论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和端接方式是确保信号传输质量的关键因素。
阻抗匹配及应用设计实战阻抗匹配是指在电路中通过调整电路元件的参数,使得电路的输入阻抗与输出阻抗相等或接近相等的一种技术。
阻抗匹配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输信号能量,减小信号的反射和损耗,提高电路的性能。
阻抗匹配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和设计实战。
1. 信号传输线阻抗匹配在高频信号传输中,信号传输线的阻抗匹配非常重要。
如果信号源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不匹配,会导致信号的反射和损耗,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因此,在设计高频信号传输线时,需要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选择合适的信号源输出阻抗,或者通过添加匹配电路来实现阻抗匹配。
2.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匹配在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中,输入输出阻抗匹配是非常重要的。
输入阻抗匹配可以提高信号源的能量传输效率,输出阻抗匹配可以提高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通常使用匹配网络来实现阻抗匹配,如L型匹配网络、π型匹配网络等。
3. 天线阻抗匹配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天线的阻抗匹配直接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效果。
在设计天线时,需要根据天线的特性阻抗选择合适的驱动电路输出阻抗,并通过调整天线的结构参数来实现阻抗匹配。
阻抗匹配可以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减小信号的反射和损耗。
4. 音频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匹配在音频放大器设计中,输入输出阻抗匹配对于提高音频信号的传输质量非常重要。
输入阻抗匹配可以提高音频信号源的能量传输效率,输出阻抗匹配可以提高音频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通常使用匹配网络来实现阻抗匹配,如L型匹配网络、π型匹配网络等。
5.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的阻抗匹配在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之间的连接中,阻抗匹配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减小信号的损耗。
传感器的输出阻抗与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入阻抗匹配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减小信号的失真和噪声。
通常使用阻抗转换电路来实现阻抗匹配,如差分放大器、阻抗转换器等。
在实际的阻抗匹配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匹配电路和参数。
微带传输线的阻抗匹配问题微带传输线的匹配问题串联匹配Rs 为驱动端的输出电阻(电阻值很小);Z0为传输线特征阻抗;负载端输入电阻很大,近似开路。
为了达到电阻匹配,在驱动端串联电阻R ,使Rs +R =Z0(电阻串联匹配)当驱动端有一个从5V 降到1V 的脉冲时(具体多大电压不重要),在信号从负载端反射回驱动端之前,驱动端的压降只有2V ,(5-1)/2,相当是Rs +R 和Z0分压(如图下部),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会分压,Z0怎么就接地了呢?请教,谢谢!传输线是一对导线组成的,包括信号传播路径和返回路径(即“地”)。
特征阻抗是指传播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的等效电阻。
只要信号没达到终端,在任何时刻,在传输线上的任意点,信号都会“感受”到该等效电阻,因为传输线上任意点都要给该点以后的传输线提供能量。
我认为传输线的特征阻抗并不是表示一个串联在源端和终端之间的一个电阻,应该认为在源端看来,它是一个阻值为Z0的到地的一个电阻。
从理想传输线模型(大概是这样,具体忘了,可能有不少问题)可以看到这一点。
信号从源端入射,不断地给分布电容、分布电感提供能量,从左到右建立电磁场,直到信号传送到终端。
并联匹配上面我说的只是源端的情况。
下面说说终端的情况。
信号传到终端时,根据负载的不同,情况不同。
当负载阻抗等于特征阻抗时,信号被负载完全吸收,不会发生反射;当负载阻抗大于特征阻抗时,会有一个电压为正的反射信号,一种典型情况是终端开路,这时反射电压等于入射电压,即全反射;负载阻抗大于特征阻抗时,会有一个电压为负的反射信号,一种典型情况是终端短路,这时反射电压等于负的入射电压。
反射电压和入射电压会在终端叠加,所以当终端负载阻抗很大时,会有信号过冲。
为了抑制信号的反射,需要做阻抗匹配。
所谓的阻抗匹配,就是使得传输线的终端负载等于特征阻抗。
匹配有两种方法:1. 源端串联匹配方法。
这种匹配方法实际上是在传输线上入射一半的信号电压,当信号传到终端时,由于负载阻抗非常大,近似于开路,信号在终端发生全反射,反射电压加上入射电压就等于信号原来的电压了。
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引言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是通信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高效的能量传输和最优的信号传输,需要保证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传输线阻抗匹配。
本文将介绍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案例。
1.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概述在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输需要通过传输线来完成。
而传输线的阻抗与信号源和负载的阻抗不匹配会导致反射和信号功率损失。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信号功率损失,需要实现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传输线阻抗匹配。
传输线的特性可以通过s参数来描述。
s参数是用于描述线性电路的一种矩阵表示方法,表示传输线在某个频率下的电压-电流关系。
对于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其特点是传输线的阻抗与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阻抗完全匹配,即传输线上的反射系数为零。
2.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的计算方法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计算:步骤1:确定传输线的特性阻抗(Ch ar ac t er is ti cI mp ed anc e),记为Z0。
步骤2:确定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阻抗,记为Z s和ZL。
步骤3:根据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发射器、接收器的阻抗,计算传输线的传输矩阵参数。
步骤4:根据传输矩阵参数,计算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
具体的计算公式和示例可以参考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如A D S、C ST等。
3.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的应用案例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案例1:高速数据传输在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传输速度,需要实现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传输线阻抗匹配。
通过仿真无耗传输线阻抗匹配状态下的s参数计算,可以帮助工程师优化传输线的设计,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
案例2:射频电路设计在射频电路设计中,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信号功率损失和反射,需要实现发射器和负载之间的传输线阻抗匹配。
电路中的传输线与阻抗匹配设计与分析在电子学领域中,传输线是一种用于在电路中传输电信号的重要元件。
而阻抗匹配则是确保信号从源传输到负载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反射和信号损耗的关键。
传输线是由电容和电感组成的,其主要功能是将信号从发射点传输到接收点,同时尽量减少信号的衰减和波形畸变。
传输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线路特性阻抗、信号幅度和频率、传输速率以及线路长度等因素。
在电路设计中,阻抗匹配是一种重要的技术,用于确保信号在传输线和连接器之间的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反射,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持信号完整性。
阻抗匹配的设计目标是使信号源、传输线和负载之间的阻抗相匹配。
只有当这三者的阻抗相等时,信号才能被完全传输,减少任何可能引起反射的阻抗不匹配。
在阻抗匹配的设计与分析中,经常会用到传输线的传输线分布参数模型。
这个模型将传输线看作是由许多无限短的电路元件组成的,这些元件包括电阻、电感和电容。
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传输线上的阻抗、电压和电流等参数。
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常用的传输线有两种类型:平衡传输线和不平衡传输线。
平衡传输线通过两个相等且对称的导线传输信号,可以有效地减少干扰和噪声。
不平衡传输线仅通过一个导线传输信号,常用于单端信号的传输。
不论是平衡传输线还是不平衡传输线,在设计阻抗匹配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输线类型。
在阻抗匹配设计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是传输线上的特性阻抗。
特性阻抗是指在传输线上的任意两点之间,单位长度内的电流与电压之比。
根据特性阻抗的不同取值,可以得到不同的阻抗匹配方式。
常用的阻抗匹配方式有三种:串联匹配、并联匹配和变压器匹配。
串联匹配是通过串联电感、电容或电阻来匹配传输线和负载的阻抗,实现信号的最大功率传输。
并联匹配则是通过并联电感、电容或电阻来匹配传输线和负载的阻抗,同样可以实现最大功率传输。
而变压器匹配则是通过变压器来实现阻抗的匹配。
总之,传输线与阻抗匹配设计与分析在电路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传输线理论与阻抗匹配微波传输线理论(或长线理论)是微波技术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路论”的观点研究普通的TEM波传输线,给出传输线的基本概念、传输特性、计算公式,这一节是微波传输线的基础;然后介绍阻抗匹配理论及其匹配方法。
2.1 传输线基本概念(1)什么是传输线?传输线的作用是什么?广义地讲,凡是能够导引电磁波沿一定方向传输的导体、介质或由它们共同组成的导波系统,都可以称为传输线。
传输线是微波技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元件之一,这是因为它不仅可以把电磁波的能量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而且还可用它作为基本组成部分来构成各种用途的微波元(器)件。
(2)传输线有哪几类?具体传输线的种类是很多的,而且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
若按传输线所导引的电磁波的波型(亦称模、场结构或场分布)来划分,则可分为三种类型,图2.1-1给出了这三种类型传输线中比较典型和常用的传输线的结构简图,但并非是传输线的全部。
图2.1-1 传输线的种类(1)TEM波和准TEM波传输线;(2)TE波和TM波传输线;(3)表面波传输线。
(a)平行双导线;(b)同轴线;(c)带状线;(d)微带线;(e)矩形波导;(f)圆形波导;(g)脊形波导;(h)椭圆波导;(i)介质波导;(j)镜像线;(k)单根表面波传输线①TEM波传输线,如双导线、同轴线、带状线和微带线(严格地讲,是准TEM波)等,它们都属于双导体传输系统,多导体系统也可以传输TEM波;②TE波和TM波传输线,如矩形、圆形、脊形和椭圆形波导等,它们是由空心金属管构成的,属于单导体传输系统(双导体和多导体传输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当传输线的横向尺寸与工作波长相比足够大时,也可以传输TE和TM 波,但一般不常用,常用的是主模TEM波);③表面波传输线,如介质波导(包括光波导),介质镜像线,以及单根的表面波传输线等,电磁波聚集在传输线内部及其表面附近沿轴线方向传播,一般的是混合波型(TE波和TM波的叠加),某种情况下也可传播TE或TM波。
传输线阻抗匹配的方法传输线阻抗匹配是一种将信号源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的技术,以确保信号在传输线上的有效传输。
传输线阻抗匹配可以减少信号的反射和损耗,提高传输线的性能。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输线阻抗匹配方法。
1.使用双端线:双端线是一种具有平衡传输线结构的线缆,它可以减少信号的干扰和反射。
双端线具有相等的正负导体,因此可以提供较低的传输线阻抗。
通过选择适当的双端线型号和长度,可以实现信号源和传输线之间的阻抗匹配。
2.使用变压器:变压器是一种常见的传输线阻抗匹配方法。
变压器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绕制比例来改变电压和电流的比例。
在传输线阻抗匹配中,变压器可以用来降低信号源的阻抗,使其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
变压器的匝数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计算和选择。
3.使用串联电阻:串联电阻也是一种常见的传输线阻抗匹配方法。
串联电阻可以通过改变电流和电压之间的比例来改变信号源的阻抗值。
串联电阻可以在传输线和信号源之间放置,以实现阻抗匹配。
选择合适的串联电阻阻值可以确保信号源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匹配。
4.使用并联电容或电感:并联电容和电感是常见的传输线阻抗匹配方法。
并联电容可以通过改变电压和电荷之间的比例来改变信号源的阻抗值。
并联电感则可以通过改变电流和磁通之间的比例来改变信号源的阻抗值。
在传输线阻抗匹配中,选择合适的并联电容或电感值可以实现阻抗匹配。
5.使用平面波封装技术:平面波封装(PWB)技术是一种用于匹配传输线阻抗的高级技术。
PWB技术将传输线和信号源直接集成到印刷电路板上,从而减少了传输线和信号源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通过合理设计和制造印刷电路板,可以实现传输线阻抗和信号源阻抗的匹配。
总结起来,传输线阻抗匹配是一种确保信号源和传输线之间阻抗匹配的技术。
传输线阻抗匹配可以通过双端线、变压器、串联电阻、并联电容或电感以及平面波封装等方法实现。
选择合适的匹配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系统设计。
传输线阻抗匹配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减少信号损失和反射,确保信号的有效传输。
什么是阻抗匹配?阻抗匹配是什么意思?阻抗匹配原理阻抗匹配是微波电子学里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传输线上,来达至全部高频的微波信号皆能传至负载点的目的,不会有信号反射回来源点,从而提升能源效益。
大体上,阻抗匹配有两种,一种是透过转变阻抗力,另一种则是调整传输线的波长。
转变阻抗力:把电容或电感与负载串联起来,即可增加或削减负载的阻抗值,在图表上的点会沿著代表实数电阻的圆圈走动。
假如把电容或电感接地,首先图表上的点会以图中心旋转180度,然后才沿电阻圈走动,再沿中心旋转180度。
重覆以上方法直至电阻值变成1,即可直接把阻抗力变为零完成匹配。
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相互适配,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
对于不同特性的电路,匹配条件是不一样的。
串联终端匹配:串联终端匹配的理论动身点是在信号源端阻抗低于传输线特征阻抗的条件下,在信号的源端和传输线之间串接一个电阻R,使源端的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匹配,抑制从负载端反射回来的信号发生再次反射.串联终端匹配后的信号传输具有以下特点:A 由于串联匹配电阻的作用,驱动信号传播时以其幅度的50%向负载端传播;B 信号在负载端的反射系数接近+1,因此反射信号的幅度接近原始信号幅度的50%;C 反射信号与源端传播的信号叠加,使负载端接受到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幅度近似相同;D 负载端反射信号向源端传播,到达源端后被匹配电阻汲取;E 反射信号到达源端后,源端驱动电流降为0,直到下一次信号传输。
相对并联匹配来说,串联匹配不要求信号驱动器具有很大的电流驱动力量。
选择串联终端匹配电阻值的原则很简洁,就是要求匹配电阻值与驱动器的输出阻抗之和与传输线的特征阻抗相等。
抱负的信号驱动器的输出阻抗为零,实际的驱动器总是有比较小的输出阻抗,而且在信号的电平发生变化时,输出阻抗可能不同。
比如电源电压为+4.5V的CMOS驱动器,在低电平常典型的输出阻抗为37Ω,在高电平常典型的输出阻抗为45Ω[4];TTL驱动器和CMOS驱动一样,其输出阻抗会随信号的电平大小变化而变化。
阻抗匹配的计算公式阻抗匹配是在电子电路和通信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乎着信号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那阻抗匹配的计算公式到底是啥呢?咱先来说说啥是阻抗匹配。
简单来讲,就是让输出阻抗和输入阻抗相等或者接近,这样能让能量传输得更顺畅,减少反射和损耗。
比如说,你有个电源要给一个设备供电,如果阻抗不匹配,就像水管接错了头,水会乱喷,电也没法好好传输。
阻抗匹配的计算公式有不少呢,咱先瞅瞅最常见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就是:Zin = Z0 * (ZL + jZ0tan(βl)) / (Z0 + jZLtan(βl)) 。
这里面,Zin 是输入阻抗,Z0 是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L 是负载阻抗,β 是相移常数,l 是传输线的长度。
这公式看着有点复杂,别急,我给您慢慢解释。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调试一个通信电路。
那个电路老是出问题,信号传输时强时弱,不稳定得很。
我就开始琢磨,是不是阻抗不匹配的原因。
于是我拿起笔,按照上面的公式一点点算。
当时我那认真劲儿,就跟侦探破案似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我反复测量各个参数,然后代入公式计算。
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发现是传输线的长度没选对,导致阻抗不匹配。
再来说说另一个常用的公式:Rs = Rl * (√(ZL) - √(Z0))² / Z0 。
这里Rs 是串联匹配电阻的值。
这个公式在一些特定的电路设计中特别有用。
在实际应用中,阻抗匹配可不只是算算公式这么简单。
还得考虑到频率、温度、材料特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在高频电路中,由于寄生电容和电感的存在,阻抗会变得很复杂,这时候就得更仔细地分析和计算。
总之,阻抗匹配的计算公式虽然复杂,但只要咱耐心研究,多实践,就能掌握好这门技术,让电子电路和通信系统工作得更稳定、更高效。
希望通过我这一通讲解,您对阻抗匹配的计算公式能有更清楚的了解。
别被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公式吓住,多动手,多思考,您一定能搞定它!。
传输线阻抗匹配方法匹配阻抗的端接有多种方式,包括并联终端匹配、串联终端匹配、戴维南终端匹配、AC终端匹配、肖特基二极管终端匹配。
1.并联终端匹配并联终端匹配是最简单的终端匹配技术,通过一个电阻R将传输线的末端接到地或者接到V CC上.电阻R的值必须同传输线的特征阻抗Z0匹配,以消除信号的反射。
终端匹配到V CC可以提高驱动器的源的驱动能力,而终端匹配到地则可以提高电流的吸收能力.并联终端匹配技术突出的优点就是这种类型终端匹配技术的设计和应用简便易行,在这种终端匹配技术中仅需要一个额外的元器件;这种技术的缺点在于终端匹配电阻会带来直流功率消耗。
另外并联终端匹配技术也会使信号的逻辑高输出电平的情况退化.将TTL输出终端匹配到地会降低V OH的电平值,从而降低了接收器输入端对噪声的免疫能力。
对长走线进行并联终端匹配后仿真,波形如下:2.串联终端匹配串联终端匹配技术是在驱动器输出端和信号线之间串联一个电阻,是一种源端的终端匹配技术。
驱动器输出阻抗R0以及电阻R值的和必须同信号线的特征阻抗Z0匹配。
对于这种类型的终端匹配技术,由于信号会在传输线、串联匹配电阻以及驱动器的阻抗之间实现信号电压的分配,因而加在信号线上的电压实际只有一半的信号电压。
而在接收端,由于信号线阻抗和接收器阻抗的不匹配,通常情况下,接收器的输入阻抗更高,因而会导致大约同样幅度值信号的反射,称之为附加的信号波形。
因而接收器会马上看到全部的信号电压(附加信号和反射信号之和),而附加的信号电压会向驱动端传递。
然而不会出现进一步的信号反射,这是因为串联的匹配电阻在接收器端实现了反射信号的终端匹配。
串联终端匹配技术的优点是这种匹配技术仅仅为系统中的每一个驱动器增加一个电阻元件,而且相对于其它的电阻类型终端匹配技术来说,串联终端匹配技术中匹配电阻的功耗是最小的,而且串联终端匹配技术不会给驱动器增加任何额外的直流负载,也不会在信号线与地之间引入额外的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