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19.54 KB
- 文档页数:9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一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3.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世界物质性原理);②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又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动性原理)简言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二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管符合客观。
【运用】: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②青少年要学习历史,了解我国的现实,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运用】:①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我国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唯物论知识点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辨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它强调辩证的认识方法和观点,主张从现象的背后寻找规律性,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实体,是存在的基础。
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
物质是永恒不变的,它始终是存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中。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均匀的。
发展往往是在一定的地区、某一方面“井喷式地爆发”着。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规律性的。
辨别客观规律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不但有反复性和重复性,而且还有不断的发展性和变化性。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条件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物才能发展进步。
同时,它还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统一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辩证的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统一的事物。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认识客体是一种反映客体的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连续的。
认识始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它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相互作用构成的。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高考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知识点高考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如下: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知识点线索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从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出发认识和观察事物,并学会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及系统优化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求我们明确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并要求我们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线索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具有两种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线索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之所以把创新放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主要是因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创新的哲学基础,即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要创新就要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善于独立思考,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主要是指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误区警示】误区一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但承认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联系还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是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错误观点。
误区二联系具有客观性,因此联系具有不变性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并不矛盾。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考点1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普遍性。
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注意: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事物的联系是不同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
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注意: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联系就建立不起来;任何联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事物固有的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也建立不起联系。
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联系。
)3.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出发,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
既要防止孤立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
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把握联系。
考点2因果联系1.因果联系的特点: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
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
(2)因果和结果相互依存,在客观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然由一定原因引起。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法知识点高中政治辩证唯物法知识点高中政治笔记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心理和精神状态)④规律具有客观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或: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政治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政治知识点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政治知识点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原理】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政治知识点4、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原理【原理】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一、辨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即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
(两方面的辩证关系)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实质:扬弃(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唯物辩证法是高中政治哲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具体有哪些知识需要我们理解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1、联系的观点:含义、特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运用: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四个目标(2)因果联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辨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
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
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运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西部大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2、发展的观点(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链接:
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真题及答案(历史)
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真题及答案(政治)
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出guo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
1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二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方法论:(可单作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高中政治必修四——辩证法原理方法论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辩证法原理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强调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探究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的关系,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一些核心概念的解读:1.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
2.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我们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3.发展: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表现为一系列的阶段和过程的集合。
在看待事物的发展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它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主要观点的总结: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通过实践接触事物、认识事物,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的发展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密切相关,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一、物质与意识辩证唯物论的首要观点就是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意味着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物质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
例如,山川、河流、星辰等自然存在,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人的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依赖于物质,特别是人脑这一高度复杂的物质器官。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人脑的加工和改造,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形成科学理论和方法,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体现。
而这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又指导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科学的进步,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二、运动与静止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从微观的粒子运动到宏观的天体运行,从生物的进化到社会的发展,无一不在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比如,我们坐在行驶的火车中,相对于车厢来说我们是静止的,但相对于车外的景物,我们又是运动的。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知识点归纳2019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知识点:1、什么是关联?所谓关联,便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关联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要领论意义:要领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剖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成长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干系及其把握二者干系的要领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成长的全历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成长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干系: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
要领论:树立全局看法,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性,掌握系统优化要领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联合整体。
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布局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要领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明白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成长观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往事物?什么是成长?(即成长的实质)新事物是相符客观纪律、具有强盛生命力和远大出息的事物。
往事物是违背事物成长的必然趋向,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成长的实质是事物的进步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往事物的灭亡。
2、成长的普遍性自然界是成长的、人类社会是成长的、人的明白是成长的。
3、为什么事物成长的出息是光亮的,门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看法有何意义?出息是光亮的:(1)新事物是相符客观纪律、具有强盛生命力和远大出息的事物。
(2)它在征服了往事物中消极的、过期的和腐败的工具,吸取了往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往事物所不能包容的新内容。
(3)社会范畴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往事物,出息是光亮的。
门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履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历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承认也有一个历程(3)往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全力抹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往事物必然履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意义:在曲折的门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知识点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哲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方法论,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产物,强调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质和规律•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式和探索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世界物质性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根本观点,世界的物质性是绝对的真理,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表现–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对物质的认识是对意识的发展起点和依据2.事物矛盾运动原理–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矛盾的主要形式有质和量的矛盾、对立统一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3.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辩证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断性、曲折性和渐进性等特点4.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原理–科学认识要善于分析和处理矛盾,以认识矛盾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认识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高中政治教育中的唯物辩证法•高中政治课程中涉及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主要包括:1.思考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观点,即社会是由矛盾推动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主要矛盾;2.探讨历史的辩证法观点,即历史是一种辩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在高中政治学习中的意义•增强对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为正确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方法论指导总结唯物辩证法是高中政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唯物辩证法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必背知识点2019高考政治唯物辩证法必背知识点关联观1、【关联的普遍性】:关联具有普遍性。
(要领论)要坚定用关联的看法看标题。
2、【关联的客观性】:关联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要领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关联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关联,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关联。
3、【关联的多样性】:事物的关联具有多样性。
(要领论)①注意剖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成长的各种条件。
②一切以时间所在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干系】:①整体居主导身分,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效用。
整体的效用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要害部分的效用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效用起决定作用。
(要领论)①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推动整体的成长5、【系统优化的要领】: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布局的优化趋向。
(要领论)要求用综合的思维要领明白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重内部的有序性和布局的优化。
★成长观1、【成长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成长的,成长的实质是事物的进步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往事物的灭亡。
(要领论)要坚定用成长的看法看标题。
2、【事物成长进步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干系】:事物成长事进步性和曲折性的联合。
出息是光亮的,门路是曲折的。
(要领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纳挫折和磨练。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干系】:事物的成长史量变和质变的联合,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终于。
(要领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坚定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矛盾观——矛盾是事物成长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联合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①联合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合的属性和趋向。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二是矛盾双方相互领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辩证唯物论知识点1.辩证唯物论【原理内容】自然界是按照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反对】在实际工作中,违背自然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是错误的。
3、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在规律(条件)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不利条件的破坏作用,甚至创造条件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正视条件,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反对】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条件)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范围】运用此原理分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等)、三大产业的调整、各行各业的股份制改造,我国的对外贸易、外交政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基因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方面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
【注意】①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人们可以改变条件从而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而不是改变规律。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会随着事物的性质、条件不同而变化。
4.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上,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是客观的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要解放思想,达到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服从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二政治哲学唯物论知识点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4.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因素: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
5.①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②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③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反对主观主义;b.要坚持全面地、整体地、发展地看“实际”6.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和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湿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二者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高二政治常用哲学常识1.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所以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要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规律的惩罚。
2.辩证法:(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反对孤立的观点和主观臆造的联系。
(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要有创新精神,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5)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6)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要善于把握重点和关键,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同时要作到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10)要分析、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事物的性质、本质和主流。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4)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15)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