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人机工程评分标准的建立及实施
- 格式:pptx
- 大小:6.44 MB
- 文档页数:35
车辆设计中的人机工程问题摘要:人机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或称人体工学,是探讨人类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如何与工具、设备、机器及周围环境之间互动的关系,以及如何去改善这些会影响到人的事物及环境。
简而言之,人机工程就是要去改善那些人们常使用的机器与周围环境的协作性,使其与人本身的能力,本能极限与工作需求之间能有良好的配合,以求安全、省事、省力、快速、舒适、简单、正确等工作效益的提升。
使其他的子系统与人类身体的、生理的、生物力学的、心理的、社会心理的、文化的等因素相互兼容或相互适应,使人发挥它最大功能并保证人身体不受伤害,这就是人机工程的宗旨。
关键词:车辆人机工程问题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制造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工作的舒适性,近十几年在国内制造业中人机工程学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汽车作为典型的人机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它必须符合科学的设计方法。
科学的设计方法可概括为:明确系统的目的,明确系统分配制约条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研究和分析数学模型。
机动车辆的种类很多,因其用途、功能、使用条件各不相同,所以对其性能指标、结构参数、人机关系匹配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的差别也很大。
其实各种机动车辆所面临的人机工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目的就是使座椅能够满足人机工程学的标准,因此,驾驶员的舒适性在人机工程学上主要体现在驾驶座椅的设计。
影响汽车座椅舒适性的因素很多,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主要从人的感受,座椅的舒适性,驾驶员的环境进行分析。
1 座椅对驾驶员舒适性的影响分析人坐着时,身体主要由脊柱、盆骨、腿和脚支撑,人脊柱是人体的主轴。
人在不同的坐姿时,脊柱形态不同,只有座椅的结构尺寸能使驾驶员的脊柱接近自然状态,才能减少脊椎的负荷,使驾驶员的疲劳损伤降到最低。
如图1所示人的坐骨节是所承受的压力最大为7?kPa,而大腿下靠近表面处下肢有主动脉分布,受力自大腿往下逐渐减小。
汽车人机工程标准范本(doc 36页)人机舒适性要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
乘坐舒适性:前排人员坐姿要求,后排人员坐姿要求;操作舒适性:驾驶员前部手控舒适区,前车门手控舒适区,后车门手控舒适区,座椅下部手控舒适区,机盖开度舒适性要求,后背门(后行李厢)开度舒适性要求;3.1 乘坐舒适性3.1.1 前排人员坐姿要求前排人员包括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在布置上需要满足相应的布置要求,一般情况下,驾驶员与副驾驶员设计坐姿一致,驾驶员还需特别关注下肢的布置角度要求,下图为驾驶员对人体主要关节角度的一般性要求CH:踝关节 85°<A4<110° 87°E:肩部点 25°<A5<60°C:肘关节 80°<A6<165°P:腕关节 170°<A7<190°M:指关节T: A点·舒适驾驶姿态-H点根据舒适驾驶姿态进行确定,不同车型的空间、坐姿角度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对于不同车型来说座椅靠背角度一般:25°为最佳舒适状态,靠背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踝关节角度一般:87°为最佳舒适状态,关节角度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方向盘与踏板之间的关系-方向盘和油门踏板位置根据95%美国男性四肢的舒适角度进行确定图·方向盘中心与H点的间距-纵向长度:405-415mm-垂直高度:370-380mm·方向盘下端与座椅垫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方向盘间隙-方向盘间隙:最小165mm·座椅调节滑轨的行程包括最前位置和最后位置。
-最前位置:5%的美国女性-最后位置:95%的美国男性*如果是大中型汽车,H点可以位于最后位置的前方表-座椅调节滑轨倾斜角:3°-5°·头部间隙-顶盖装饰板与驾驶员视点之间的高度:200mm -230mm·视觉-确定H点应在考虑前后视野的基础上寻求良好的视觉效果3-2)横向H点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内部乘员宽度-车顶纵梁(横向头部间隙)-方向盘-踏板-等等·内部乘员宽度-肩部空间和臀部空间-考虑到车门内饰和副仪表板的有效空间表·H点位置表·横向头部间隙表·方向盘和踏板踏板的分类:手动挡踏板和制动档踏板手动挡踏板的外形尺寸制动档踏板的外形尺寸油门踏板、制动踏板、离合踏板的相对位置的确定图*SgRP( 座椅参考点): H点踏板间距(mm)踏板高度差(mm)分类C B *1)A*2)A-BB-C 油门-刹车刹车-离合器设70-80 40-50 最60-70 70-80 30-40 0-计指南小1655注:*1) 右置: 最小155;*2) 右置: 同样概念说明:1.θ1 1°- 2°(正常:1.5 °)L ( 方向盘与H点在平面上的长度): 0-10mm 注:*2 H点为座椅调节范围尺寸代码①(此尺寸仅供参考)②③④⑤AHP (油门踪点)4.后H点·如果是紧凑型和小型轿车,应考虑到乘客空间比后乘客厢更为重要。
浅析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中的运用摘要:人机工程作为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在现代汽车设计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汽车的代步功能,对汽车的人性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出发,对人机工程在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人机工程;汽车设计;应用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汽车作为当今社会常用的交通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消费者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解决此类问题就应用到了人机交互原理,这样由原来纯粹的汽车研究转向了人与汽车配合上来,一门新兴的学科即人机工程应运而生。
人机工程既是一种设计理论,也是一种系统评价技术,主要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来处理人、机、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关系。
汽车工程主要涉及到汽车设计和汽车制造两个方面,其中汽车设计主要从乘坐舒适性、操纵方便性、目视装置便捷性进行人机工程设计,汽车制造则使用人机工程学解决整车装配中的高频重复性操作、工作环境差等问题。
1、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汽车的设计开发,必须围绕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前提展开。
因此,汽车人机工程设计的任务就是开发出使驾驶者感到操纵方便、高效、不易疲劳,使乘坐者感到舒适、安全的汽车产品。
由于驾驶者身材各异,而一种汽车的布置尺寸只有一种,要使一种操纵件的布置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身材驾驶者的手脚伸及性与姿势舒适性的要求,必须对人机工程进行仔细研究。
例如,同是操纵油门踏板,高个子驾驶者比矮个的座椅要靠后一些,但他们的手臂和腿的长度相差并不大,因此,高大的男人比娇小的女人更不易触到仪表板。
对操作姿势来说,通过试验研究,由座椅、踏板和转向盘的位置以及驾驶者姿势参数的变化得到了驾驶者的舒适特性。
2、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上的运用2.1基于人体形态的设计和制造人体形态方面,不同的性别、不同的人种、不同地区及年龄等都是影响人体形态的因素,人体的身体尺寸、特点各有不同,因此汽车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目标客户的地区、群体的人体形态特点,这也决定了当今社会中,以一种特定的产品规格同时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困难的。
智能制造工程评价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工程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领域,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为了全面评价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效果,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价目标1.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影响。
2.评价目标(1)从技术角度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涉及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成熟度;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的硬件设施及软件支持;③评价智能制造工程的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
(2)从经济角度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生产效率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果;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生产成本的降低效果;③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产品质量的改善效果。
(3)从管理角度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计划的管理效果;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效果;③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企业内部协作和协调的促进效果。
三、评价内容1.技术水平和应用成熟度评价(1)硬件设施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使用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使用设备的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
(2)软件支持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使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使用软件的用户体验和适用性。
(3)智能化程度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涉及的智能化技术及其应用程度;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所涉及的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程度。
2.经济效益评价(1)生产效率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生产周期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效果;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生产设备利用率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果。
(2)生产成本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生产成本的降低效果;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的降低效果。
(3)产品质量评价:①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产品质量控制的改善效果;②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对产品缺陷率和废品率的降低效果。
制造工位人机工程自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江栋1徐克林1任天翔 2(1. 同济大学上海201800;2.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201804)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场工位的人机工程评估日益重要。
针对目前人机工程评估普遍存在的耗时长、准确度低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动作捕捉传感器和EAWS方法的人机工程自动评估系统,并在实际搭建后进行了四次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这套系统能够基本满足试点车间对人机工程评估的要求。
最后,对系统的进一步改进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人机工程评估动作捕捉系统EAWS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制造岗位上的人机工程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亦称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国际人机工程学会(IEA)将其定义为运用人体测量学、生理学、生物力学及工程学,研究人在特定工作环境中与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1]。
而只有能够对人机工程进行客观、系统、标准化的定量评估,才可能对工位的人机工程进行有的放矢的设计和改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定了《中国人类工效学相关标准》供生产制造企业进行参考。
在欧盟国家,根据法规规定,所有生产企业都必须对工作场所的人机工程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目前常用的人机工程评估方法有:人机系统分析检查表法、操作顺序图分析法(Operational Sequence Diagraming,亦称运营图法)、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工作环境指数评价法(Work Environment Index Assessment)、人为差错和可靠性逻辑推演法(Human Error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Logic Development,亦称海洛德法)、EAWS(European Assembly Worksheet)等方法。
以这些方法为基础,通过EMA(Editor for Manual Work Activities),AP ERGO(Arbeitsplan Ergonomie, 德语),ERGONOM(Ergonomics),Ergo Tech (Ergonomics Technique)等人机系统软件,可以从静态施力、作业姿势、视域、疲劳恢复、舒适度、RULA(Rapid Upper Limb Assessment)姿态、低背受力、OW AS(Ovako Working Posture Analysis System)、可及度及能量代谢等方面对人机工程进行系统的评估打分[2]。
汽车驾驶员人机工程设计的实用性评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也在不断迭代创新。
其中,汽车驾驶员人机工程设计是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驾驶员的舒适度和便利性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汽车驾驶员人机工程设计的实用性进行评估。
一、界面可操作性评估驾驶员与汽车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汽车内部的界面进行。
评估界面的可操作性,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操作按钮的布局合理性:各功能按钮的布局应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便于驾驶员的快速操作。
合理的布局能帮助驾驶员降低操作误差率,提高驾驶安全性。
2. 界面的反馈及时性:汽车应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让驾驶员清楚地知道当前操作已被执行。
例如,操作音效、按钮下沉等设计都可以有效提高反馈及时性。
3. 按钮大小与标识清晰度:按钮的大小应适中,让驾驶员能够准确定位和操作,避免误触发。
同时,按钮上的标识也应清晰易懂,方便驾驶员理解功能。
二、信息展示性评估汽车驾驶员所需的信息繁多,需要确保信息的展示合理和易读。
以下是评估信息展示性的几个方面:1. 仪表盘设计:仪表盘上所显示的信息应简洁易读,包括车速、转速、油量等。
字体大小和颜色搭配要合适,不应给驾驶员造成阅读困难。
2.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的路线指示应准确,同时可以结合语音提示,以避免驾驶员频繁地低头查看导航仪。
3. 车内显示屏幕:车内的显示屏幕应有一个舒适的角度,以便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获取所需信息,避免分散注意力。
三、人机交互性评估评估人机交互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语音识别系统: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帮助驾驶员通话、控制音乐等,但需要准确识别驾驶员的语音指令,以避免误操作。
2. 车联网功能:车联网系统可以实现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交互,如定位服务、远程控制等。
但需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隐私的保护。
3. 驾驶员监测系统:监测驾驶员的疲劳、分心等行为,及时提醒驾驶员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保障驾驶安全。
四、人机舒适性评估人机舒适性是评估驾驶员的舒适感和体验感。
汽车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汽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出行舒适度。
因此,对汽车的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汽车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以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评价标准的确定。
1. 安全性,评价汽车的安全性能,包括碰撞测试、刹车距离、车身稳定性等方面。
2. 动力性,评价汽车的动力性能,包括加速性能、驾驶稳定性等方面。
3. 舒适性,评价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包括悬挂系统、座椅舒适度、噪音控制等方面。
4. 燃油经济性,评价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能,包括百公里油耗、排放标准等方面。
5. 外观设计,评价汽车的外观设计,包括车身线条、车灯设计、车轮造型等方面。
6. 内饰设计,评价汽车的内饰设计,包括仪表盘设计、座椅材质、内饰用料等方面。
三、评价工作流程。
1. 数据收集,收集汽车相关数据,包括车辆参数、性能指标、用户评价等。
2. 实地测试,对汽车进行实地测试,包括路试、碰撞测试、加速测试等。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汽车的综合评价结果。
4. 结果公布,将评价结果进行公布,向消费者提供参考。
四、评价工作的实施。
1. 建立评价团队,组建专业的汽车评价团队,包括测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汽车专家等。
2. 设备准备,准备必要的测试设备和工具,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
3. 测试环境,选择合适的测试环境,确保测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1. 汽车制造商,制造商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产品改进和优化,提升汽车质量。
2. 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汽车,提高购车满意度。
3. 政府监管部门,政府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汽车市场进行监管和管理。
六、总结。
汽车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是确保汽车质量和性能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汽车产品。
工业研发与生产项目实施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目标 (4)1.3 项目意义 (4)第2章市场分析与竞争态势 (5)2.1 市场需求分析 (5)2.2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5)2.3 竞争对手分析 (5)2.4 市场机遇与挑战 (5)第3章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5)3.1 技术路线 (5)3.2 研究方法 (6)3.3 技术创新点 (6)第4章工业研发方向 (7)4.1 类型与功能 (7)4.1.1 类型概述 (7)4.1.2 功能介绍 (7)4.2 研发关键技术与难点 (7)4.2.1 关键技术 (7)4.2.2 难点分析 (7)4.3 研发进度安排 (8)4.3.1 第一阶段(16个月) (8)4.3.2 第二阶段(712个月) (8)4.3.3 第三阶段(1318个月) (8)第五章生产工艺与设备选型 (8)5.1 生产工艺流程 (8)5.1.1 前处理工艺 (8)5.1.2 组装工艺 (8)5.1.3 后处理工艺 (8)5.2 设备选型与配置 (9)5.2.1 机械加工设备 (9)5.2.2 装配设备 (9)5.2.3 测试设备 (9)5.3 生产能力分析 (9)5.3.1 生产能力计算 (9)5.3.2 生产能力优化 (9)5.3.3 生产能力保障 (9)第6章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 (9)6.1 质量管理体系 (9)6.1.1 质量政策制定:明确项目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政策,为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指导。
(10)6.1.2 组织结构: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
(10)6.1.3 文件与记录管理:制定并维护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保证文件的统一性和实时更新。
(10)6.1.4 内部审核与改进: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查找潜在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车间评分实施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车间评分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高车间生产效益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评分内容车间评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生产质量: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生产环境卫生等方面;2. 安全生产:包括遵守安全生产规定、安全设备使用情况、安全事故处理等方面;3. 员工素质: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4.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情况、设备利用率等方面。
三、评分方法1. 评分周期:每月进行一次车间评分,评分时间为每月最后一个工作日;2. 评分标准:根据评分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明确评分的标准和权重;3. 评分流程:由车间主任牵头,组织车间负责人、班组长、员工代表等人员进行评分,形成评分报告;4. 评分结果:评分结果由车间主任汇总,向车间全体员工通报,同时对得分较低的车间进行整改督促;5. 评分奖惩:对得分较高的车间进行表扬奖励,对得分较低的车间进行批评指导,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责任分工1. 车间主任:负责评分工作组织管理,保证评分的公正公平;2. 车间负责人:负责具体车间的评分工作,保证评分内容的全面准确;3. 班组长:协助车间负责人,参与评分工作,指导员工积极参与评分;4. 员工代表:代表员工参与评分,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车间评分工作的改进。
五、监督机制1. 车间评分工作委员会:设立车间评分工作委员会,由车间主任担任主任,包括车间负责人、班组长、员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定期开会研究评分工作进展;2. 内部监督:车间主任、车间负责人等人员互相监督,保证评分工作的公正公平;3. 外部监督:由企业领导或监督机构对车间评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提出改进建议。
六、改进措施1. 不断完善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使评分工作更加科学准确;2. 定期开展评分经验交流和培训,提高评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3. 加强对评分结果的分析和利用,不断改进生产管理工作,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汽车人机静态主观评价方法张海涛;祁建;李祥【摘要】为满足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操作方便性等人机性能方面更高的要求,该文详细描述了目前业内常用的人机静态主观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并且结合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对人机静态主观评价的应用,验证了在乘用车开发过程中应用人机静态主观评价的方法能够提前解决人机工程问题、降低开发风险、节省开发时间、节约开发成本.对提升整车人机研发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人机性能的需求.%In order to meet the higher requirements of automobile consumers on the man-machine performance such as riding comfort and operation convenie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methods of man-machine static subjective evaluation commonly used in the industry at present.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an-machine static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 certain vehicle model,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man-machine static subjective eval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assenger cars can solve man-machine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advance, reduce development risks, save development time and cos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n-mach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vehicle, thus better meeting the consumer's demand for man-machine performance.【期刊名称】《汽车工程师》【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汽车;人机静态主观评价;方法【作者】张海涛;祁建;李祥【作者单位】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人机工程性能是汽车的一项重要性能,而汽车的人机静态主观评价是整车开发流程中对人机工程性能的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