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清官以廉洁的品质和公正的执法而闻名于世。
他们代表着正直和公正,为人民造福,树立了众多可敬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及其廉政故事。
第一章:明代宣德年间的杨士奇杨士奇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一位杰出清官。
他以勤奋工作和廉洁自持而闻名。
在他任职的地方,他广泛征求民意,严格执法,使百姓安居乐业。
杨士奇在纪律执行中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坚持以身作则,依法办事,使其所在地区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章:清代康熙年间的傅恒傅恒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清官,他以贞廉、勤勉和聪明才智而著称。
傅恒在担任官职期间,致力于解决农民的疾苦和民生问题。
他热心公益事业,帮助贫苦百姓脱贫致富,并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农民的政策。
傅恒坚决打击贪污行为,整顿官府的作风,并严厉处罚腐败官员,使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第三章:近代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清官。
他致力于革命事业,并为了建立一个公正和廉洁的政治体系而奋斗。
孙中山执政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反腐行动,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打击腐败现象。
他注重公平公正,坚决惩治腐败分子,推动了机构的清洁化和廉政建设,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为相关清官的传记和相关历史资料。
注释:1.廉政:指在行使公职过程中恪守公正、诚实、正派和廉洁奉公的作风。
2.贪污: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非法手段占有、侵吞或私自分配公共财物。
3.腐败:指公职人员、社会机构和组织成员滥用、徇私、选取权力,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清官以廉政而闻名于世。
他们以公正、廉洁的品质,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位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以启发人们对廉政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王安石:政绩卓著的改革者王安石(1021- 1086)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以其激进的改革政策而闻名。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增加国家的收入。
1. 税法改革:王安石实施了“青苗法”和“免役法”。
前者减轻了负担,后者则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用于农田工作。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教育改革:王安石注重教育,并积极推动学校建设。
他鼓励农民子女也能接受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二、贾应春:受贿拒受的清官楷模贾应春(1592-1658)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县令,以他坚持廉洁的原则和对受贿行为的拒绝而闻名。
虽然他贫困却清廉,深受人们的敬重。
1. 拒贿受贿:贾应春在任县令期间,一位商人试图行贿他以获取权益,但贾应春严词拒绝了这一行为。
他坚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纠纷,人们对他的敬仰不已。
2. 心系百姓:贾应春对百姓的生活状况非常关注,时常亲自前往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实际困境,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三、包拯:公正严明的名人清官包拯(999-1062)是北宋末年的一位官员和法学家,以他坚持公正司法和严明执法而闻名于世。
1. 执法公正:包拯在担任官员期间,高度重视案件的实质和证据,并且对待每个案件都持公正和严谨的态度。
他常常在案件中关闭因权贵干预而不公正的帐目,并保护农民的权益。
2. 廉洁奉公:包拯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坚决打击贪污和腐败现象。
他对自己和家人的要求极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
本文涉及附件:1. 王安石的政策文件副本2. 贾应春的反贿赂信函副本3. 包拯的廉政宣言副本法律名词及注释:1. 青苗法:北宋时期实行的一种赋税法,按照农田耕种的面积来征税。
关于清正廉明的故事
1. 羊续悬鱼:羊续是东汉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为人廉洁正直,拒绝接受下属的贿赂。
有一次,下属给他送来一条鲜鱼,羊续把鱼挂在门前,让送鱼的人看到,表示自己不会接受贿赂。
2. 海瑞罢官:海瑞是明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淳安知县期间,严格执法,打击贪污腐败。
有一次,海瑞发现上司胡宗宪的儿子横行霸道,于是将其逮捕并依法惩处。
后来,胡宗宪为了报复海瑞,将他罢官。
3. 刘墉断案:刘墉是清朝时期的官员,他在担任江宁知府期间,处理了一起冤案。
当时,有两个人因为争夺一块土地而发生争执,其中一人被打死。
刘墉经过调查,发现死者是被另一人冤枉
的,于是将真正的凶手绳之以法。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清正廉明的价值观,强调了官员应该廉洁正直、执法公正,为人民服务。
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古代廉洁的人物故事,欢迎借鉴!1、羊续:“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
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
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
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
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
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
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2、刘宠:“一钱太守”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
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
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
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3、山涛:“悬丝尚书”、“璞玉浑金”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
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上等蚕丝。
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
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
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
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
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象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4、徐勉:“风月尚书”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
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
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
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
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
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古代廉洁小故事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廉洁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廉洁小故事篇一:父清子廉的胡质、胡威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胡威父子俩都以清廉著称于世。
在曹操当政时,胡质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日后他之所以官职显要,既不靠逢迎拍马,也不靠贿赂开路,而是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他在东莞九年,政通人和,上下称颂;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
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
公元250年,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朝廷思其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
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年少时就有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的志向。
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
由于胡质为官清廉,其家自不富裕,以至于胡威去看望父亲时,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有他独自一人骑着毛驴上路。
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
同住客栈的得知他是荆州刺史胡质之子后,无不惊讶而钦佩。
在荆州小住几天后,胡威向父亲辞行,胡质很想拿点什么东西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翻来翻去,总算从家里翻出了一匹绢。
他对儿子说:“儿啊,父亲虽官居刺史,但我一生只食俸禄,这匹绢你拿着,就算父亲给你的路上的盘缠吧。
”可没想到胡威不但不领情,反而责问父亲:“人们都说您清正廉洁,为官不贪不占,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先是一愣,然后解释道:“这是我节余下来的。
”胡威这才放下心来。
后来胡威历任徐州刺史、青州刺史等职,他也同父亲一样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晋武帝司马炎听说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事迹后,很感动,马上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两人的廉洁奉公行为大加赞赏。
期间,司马炎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清廉?”胡威答道:“我不如我父亲。
”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胡威回答说:“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人知道,我是恐怕别人不知道,所以我比我父亲差远了!”古代廉洁小故事篇二: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历史名人的廉洁故事历史名人的廉洁故事一、介绍廉洁是指人们在执勤工作中秉持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清正廉洁地做事,以公正正当的方式处理公共事务。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以其廉洁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二、廉洁名人故事1:论语中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在为政之道上以身作则,他本人一生清廉无私,坚持以公正和道义原则为准则,为人民办实事。
他严格要求自己及其门徒在做官时要做到廉洁奉公,为人民造福。
2:洛阳的贾谊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以其廉洁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风范被后人称为“清廉贤吏”。
贾谊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坚决抵制贪污腐败现象,廉洁奉公,为民众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他以身作则,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
3:隋朝的杨素杨素是隋文帝杨坚的重要顾问,他以其忠诚廉洁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被后世称为“尚廉清政”。
杨素在官场上一生清廉奉公,对官吏贪污腐败进行了严厉整治,使整个隋朝的政风廉洁。
他的清正廉洁为后世官员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案例分析1: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孔子曾经与弟子曾子进行了一次关于廉洁的对话。
孔子问曾子:“曾子知君子,重俊文!君子而不廉,君子而易小人,曾子,岂知君子之所美也乎?”曾子回答:“君子而不廉,小人也;君子而易小人,非君子也。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廉洁品质的重视。
2:洛阳的贾谊整治贪污腐败贾谊在担任洛阳官员时,发现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他坚决整治贪污腐败,对于受贿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制裁,还通过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监督机制来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
贾谊的廉洁行为为后世官员提供了借鉴。
3:杨素整顿隋朝政风杨素在担任宰相期间,坚决整治了隋朝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
他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官员选拔制度,选拔了一批廉洁公正的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杨素的清正廉洁使隋朝的道德风尚焕然一新。
四、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1:孔子与曾子对话的原始文献资料2:洛阳的贾谊整治贪污腐败的相关文件和记录3:杨素整顿隋朝政风的相关文件和记录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腐败:指官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清正廉洁、廉洁奉公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高尚品德,也为我们今天树立了榜样。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故事。
一、包拯的故事包拯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时,曾有一位亲戚来找他帮忙,希望他能够为自己的儿子谋取一个职位。
包拯却拒绝了他的请求,他说:“我的地位是人民赋予的,我只能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亲戚谋私。
”这位亲戚听后十分生气,便去找皇帝告状。
皇帝听闻此事后,十分欣赏包拯的品德,便下令表彰了他。
二、海瑞的故事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清廉官员,他以刚正不阿、清廉公正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海瑞在审查一起案件时,发现涉案人员是当地的豪强,他们贿赂了官员,企图逃避惩罚。
海瑞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他不仅将涉案人员绳之以法,还将那些收受贿赂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
这一行动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皇帝下令嘉奖了海瑞的品德和行为。
三、于成龙的故事于成龙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于成龙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于成龙听后十分同情老妇人的遭遇,他决定帮助老妇人。
于是,他假装成一位商人,前往豪强的家中谈判。
在谈判中,于成龙以诚恳的态度和清廉的形象赢得了豪强的信任,最终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赎回了老妇人的儿子。
老妇人对于成龙的帮助感激不尽,而于成龙也因为此事名声大振。
四、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官员,他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著称。
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深受百姓爱戴。
据说,有一次郑板桥在赴任途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
老妇人哭诉说,她的儿子因为欠了当地豪强一笔钱无法偿还,被迫卖身抵债。
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1、大义退玉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
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
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
”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
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
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进行贿赂。
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
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诸宝。
有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
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牵”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4、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
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
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
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
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
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施世伦: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
《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
清正廉洁的干部事迹
以下是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事迹:
1.杨震东汉名臣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
杨震为官,清正廉洁,从不谋取私利。
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
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
2.林则徐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南监察御史,巡视江南各地。
他到澎湖群岛寓所刚歇下,有个自称“花农”的人献上一盆玫瑰花,还说是要请林大人换个大盆栽花。
林则徐心知有异,一脚踢翻花盆,盆里现出一个红包。
包里是一只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纸信笺,笺上写着:“林大人亲收,张保敬献。
”林则徐当场将张保行贿的金老鼠没收,上缴国库。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
3.这些干部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八位廉洁官员小故事(范文六篇)》。
第一篇:篇一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一、以廉为宝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二、杨震拒金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
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以下是关于一些清廉人物的简介和故事:
1. 春秋时期,宋国国相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就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对他说:“你把玉作为珍宝,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我们就失去了各自的珍宝。
”
2. 晏婴是春秋时著名的民本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誉为一代名相。
他虽官势显赫,却厉行节俭,一直乐居于低矮潮湿的房子,每餐不吃两样肉菜。
他一直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深受百姓爱戴。
3. 司马迁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清官。
他曾经担任太史令,为人正直,为官清廉。
他曾为官多年,却一直不受贿赂,不畏权势,公正无私。
4. 海瑞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清官。
他一生刚正不阿、清廉如水,其清廉形象在民间有口皆碑。
他曾经担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位,在任期间不畏权势、不惧豪强,秉公执法,深得民心。
5. 左宗棠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一生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他曾在多地为官,兴办水利、减免赋税,深受百姓爱戴。
他也是一位爱国将领,曾率军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这些人物的故事和品质都展现了清廉的精神和价值观。
他们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1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
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
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
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
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
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
”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
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2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
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
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
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
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
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
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
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
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
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
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篇3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历代清官廉吏故事好嘞,那我就给你讲几个历代清官廉吏的故事。
一、包拯: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清官啊。
他在开封府当官的时候,那可真是铁面无私到了极致。
有一回,他的亲侄子犯了法。
这侄子心想,自己的叔叔是包拯,那还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可他想错了,包拯知道这事儿后,二话不说,直接就按照律法要严惩他侄子。
当时就有人来劝包拯,说什么毕竟是亲戚,手下留情点。
包拯眼睛一瞪,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要是徇私枉法,那还怎么治理这开封府,怎么对得起百姓?”他侄子还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还有啊,包拯审案那是相当公正。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在他眼里都一样。
有个权贵想要贿赂他,给他送了好多金银财宝。
包拯见了,脸一黑,直接把财宝扔出去,还把那权贵臭骂了一顿。
他断案就只看证据和律法,那些想走后门的人在他这儿根本就行不通。
二、于谦:两袖清风留美名于谦是明朝的一位清官。
他在官场多年,始终清正廉洁。
有一次,于谦要进京述职。
那个时候,很多官员进京都会带很多礼品,去巴结上司或者权贵。
可是于谦呢,他什么都没带,就带了自己的行囊。
有人就劝他:“你这空手去,不太好吧,多少带点特产啥的。
”于谦听了,哈哈一笑,甩了甩自己的两只袖子说:“我呀,就带着两袖清风去。
”他写了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意思就是说,那些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来是给老百姓用的,要是拿来送礼就成了坏事了。
我就这么干干净净地去见皇上,省得老百姓说闲话。
于谦在为官期间,一心为百姓着想,努力改善民生,而且坚决抵制官场的贪污腐败之风。
他的清廉和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三、海瑞:刚正不阿海青天海瑞是个特别刚正的清官。
他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就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当地的一些土豪劣绅经常欺负老百姓,海瑞可不会坐视不管。
他就像一个守护神一样,站在老百姓这边。
有个大地主,强占了很多百姓的土地。
海瑞知道后,亲自去调查,搜集证据,然后就把那大地主叫来,要他把土地还给百姓。
古代廉洁人物及其故事及其诗词
以下是古代廉洁人物及其故事和相关诗词:
1. 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提出了“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的理念,认为“礼”和“义”是外在的约束,而“廉”和“耻”则是内在的自觉。
管仲在用人方面也强调德行和功绩,认为没有德行的人不能担任高官,没有功绩的人不能给予重禄。
2. 山涛:山涛是西晋时期的名士和政治家,他以清廉简约著称。
他在担任吏部尚书时,拒绝接受任何礼物,即使是他人送来的真丝,他也毫不犹豫地退回。
3. 苏东坡: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
他拒绝接受任何礼物,即使是百姓送来的月季花,他也以诗回赠,表达自己的廉洁情怀。
相关诗词:
李商隐的《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的贤明君主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看法,强调了勤俭节约对国家的重要性。
历史人物廉洁小故事
以下是3篇关于历史人物廉洁的小故事:
故事一
明朝官员于谦以廉洁著称,他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他告诫自己,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而贪污腐败,要让人们评价自己的是非曲直。
故事二
唐朝的刘晏,在担任转运使时,把办公费用减到最低限度,穿破旧衣服,住旧屋。
这种艰苦的生活作风丝毫不影响他的清廉形象。
他一心为公,忠于职守,深受皇帝信任。
故事三
清朝官员张伯行清正廉洁,他认为官吏应该“自奉俭朴,以养清廉”。
他在官场中一直秉持着这一原则,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他甚至在为母办丧事时只买了几件衣服和一担谷子来祭奠母亲。
他的清廉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关于清廉的名人故事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都以他们的清廉正直和诚实为人们所称赞。
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对道德原则的坚守,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几个这样的名人故事。
1.包拯:公正无私的法官包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法官,以其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品质而闻名于世。
他一生为官清廉,严惩贪污腐败,绝不姑息。
他的名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充分表达了他的廉洁观。
在处理案件时,他总是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裁判,深受百姓爱戴。
2.于谦:明朝的清官于谦是明朝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对权贵不屑一顾。
他的诗歌《石灰吟》描绘了他廉洁正直的品格:"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的高尚品质和坚定原则,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之一。
3.海瑞:明朝的清官海瑞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官员,他以清廉正直、刚正不阿而著称。
他严于律己,勤政为民,对贪污腐败现象坚决打击。
他的清廉形象深入人心,被百姓誉为"海青天"。
他的名言"若有一丝一线不干净,只怕会玷污了朝廷",充分展现了其廉洁奉公的精神。
4.郑板桥:清朝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画家、诗人,也是一位清廉官员。
他一生为官清廉,关爱百姓,对权贵不屑一顾。
他在扬州任知县时,曾自撰一联:"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以此表达了他对清廉的崇高追求。
他的画作《墨竹图》以竹为题材,展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上这些名人故事告诉我们,清廉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视官爵如等闲"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的榜样。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公正和诚实的人生价值。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清廉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古代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事迹
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清正廉洁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这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具体如下:
1.刘宠:被称为“一钱太守”,他在任会稽太守期间扫除烦琐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使得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
升职入京时,乡里老人送行并捧百钱相赠,刘宠坚决不受,只挑了一钱作为纪念。
2.包拯:北宋名臣,以铁面无私、不避权贵著称。
在端州任知州时整顿吏治,打击贪污,离任时拒绝当地精制好砚的馈赠,坚持“不持一砚归”的原则。
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丞相,廉洁从政,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从不接受礼物,包括齐景公赠送的黄金、豪车宝马以及豪华府第,都一一辞绝。
4.子罕:春秋时期宋国大臣,有人献给他一块玉石,但他以不贪财为珍宝而拒绝接受,留下了“子罕弗受玉”的美谈。
5.于成龙:清初名臣,历任多个地方官职,明确保甲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
他的政绩显著,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清端”。
这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个人的品德和节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清廉政治的追求和尊崇。
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们今天倡导廉洁文化、反对腐败的重要教育资源。
.
.
关于历史名人清官的廉政故事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
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
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
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
”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
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
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