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威尼析斯船歌》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1
谱例16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6(三)伴奏织体分析从伴奏织体上来看,《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小品的节拍是6/8。
全曲的节拍是按照3/8+3/8的强弱规律运行的。
所以全曲的伴奏织体是按照3/8+3/8的律动感进行编配的。
从头到尾一直持续。
足以体现伴奏方面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从内部来说,也显示这首钢琴小品内部结构的统一性和逻辑性,并且也为全曲的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为全曲的框架结构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框架结构分析《威尼斯船歌》这首钢琴小品的框架结构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过渡段、再现段、尾声。
它们共同构成并且塑造了威尼斯水城,人们在船上尽情歌唱的画面,同时表达了作曲家热爱生活。
用图文表示如下:引子(1-6)+呈示部(7-22)+展开部(23-30)+过渡段(31-36)+再现段(37-42)+尾声(43-55)。
引子:引子的开始处是以弱拍(#c)开始进入,以6/8拍的节奏律动规律为全曲做铺垫并且形象生动的符合小船在水波荡漾的律动感。
为全曲的歌唱旋律部、展开部、过渡段、再现部、尾声部的左手旋律伴奏奠定基础,贯彻全曲。
符合全曲的结构统一性。
右手的旋律音(#e、#g)出现在(3-4)小节更加突出形象符合的创作背景。
小船刚开始荡漾的情境,然后左手依旧保持伴奏形态加上力度减弱并且加上音程向上级进的方式到达呈示部的开端进入了全曲的歌唱的旋律声部。
见谱例2:谱例2呈示部:进入呈示部的旋律发展的时候,在这里面包括了两大乐句。
即:动机的歌唱性旋律(a)和发展动机的歌唱性旋律(a”)。
进入了第一大乐句,旋律的构成是由级进上行加同音反复再加上级进下行这3个素材构成的,这是全曲旋律的基础。
11-14小节的旋律发展遵循级进上行的素材发展,左手旋律的依旧根据引子部分。
完全重复(5-6)的音程级进上行从而进入第二大乐句。
第二大乐句的旋律是在第一大乐句的基础上运用了变化重复的作曲技法,如歌的重复着主题旋律。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作品门德尔松是德国伟大的浪漫作曲家, 他出生在汉堡一个富裕的家庭,从9岁开始演奏,并在10岁开始创作乐曲,从这能看出他的音乐天赋很高,因此被称为钢琴神童。
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管弦序曲,清唱剧以及钢琴小品等,其中《威尼斯船歌》在《无词歌》中比较有代表性。
门德尔松从始至终都在努力创造一种别样的音乐创作风格,因此他在创作《威尼斯船歌》时,也是加入了自己的灵感,曾在19世纪钢琴音乐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从不同地区的音乐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充满着诗意和浪漫情怀。
《威尼斯船歌》作品展现出来和声形式多为精致,以及优美的旋律令人陶醉,船歌体现出了柔和、优美、宁静的画面,情感很细腻,充满诗意美感。
门德尔松在他的《无词歌》中共写了三首《威尼斯船歌》,分别为OP.19. NO.6、OP.30.NO.6与OP.62.NO.5,那么本文以OP.30.NO.6为代表展开写作。
船歌(barcarole)来自意大利Barca,意为“船”。
门德尔松于1830年去意大利威尼斯旅游,被这座梦幻般的水城深深地迷住了,为此,他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将美景写进了作品里,门德尔松喜欢将富有想象力的旋律加到严谨的古典音乐形式中,将音乐的美感与想像相结合,这样就让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
在威尼斯之行中,门德尔松被船夫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那么他就为此风格创作了乐曲,就有了《威尼斯船歌》,威尼斯当地的工具就是小船,船夫会在船上唱歌,也是当时意大利人喜爱的一种唱歌的一种方式,那么《威尼斯船歌》整首乐曲主要表现了威尼斯湖面美景与人们生活的景象,表现出动静结合的诗情画意的画面,通过研究分析《威尼斯船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音乐美感。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来看,《威尼斯船歌》能让表演者训练自己的乐感,是培养‘音乐感’表演的好例子之一,门德尔松的创作能力很强,他的作品形式结构比较完整,情感和旋律清雅优美,所表达的东西都会很清晰的展现出来,这也是他与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不同。
一首威尼斯船歌,在一次偶然的心灵相遇中,令我产生迟来之感,它是如此精致,如此高贵。
这首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之6),音乐的情感几乎是一下子就捕捉到,以后听多少遍都不曾改变。
为门德尔松的才情折服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那座漂在水上的城市。
威尼斯,凭海临风,睥睨亚得里亚海水的潮起潮落,接受一代又一代仰慕者的朝拜,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厚重的传奇。
▼ 门德尔松《无词歌》(Rena Kyriakou)1830年,21岁的门德尔松游历意大利威尼斯,蜿蜒纵横的河道,月光下发亮的清波,文艺复兴或巴洛克风格的宫殿与教堂,美轮美奂的壁画或雕像,尤其是被Gondola船夫哼着的意大利歌谣所吸引,于是三首威尼斯船歌在天才的流连中随心而来,归集到他的钢琴曲集《无词歌》里。
门德尔松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
”于是他独创的“无词歌”(又称“无言歌”)诞生了,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
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
”在门德尔松38年短暂的人生里,无词歌却陆续写了15年,共48首问世,曲曲珠玑,首首美妙。
透过晶莹的旋律,还是能感受到高贵优雅的门德尔松,作品中隐隐散发着天才式的迷茫、伤感与柔情。
《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升f小调,6/8拍。
小调式渲染着平静和淡淡的忧郁,飘渺如流云的情感被诗意描摹,左手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恰如永恒淌徉的波涛,如歌的旋律由右手舒缓奏出,细碎流金般的颤音像溪水流过心田,又像浅言轻语地劝慰:“不要不要,不要惆怅……”音符在一橹一桨的节奏之中,轻轻地摇荡出不朽的船歌。
整首曲调就像阳光的金与海水的蓝交相辉映之间,产生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又似印象派画作的朦胧,弥漫着水汽与流霞,忽深忽浅,或明或暗。
这首船歌任何时候都能将孤独感挑起,却又用潮水般曼妙的旋律,柔情地安抚着听者的情绪。
由于这船歌,而对威尼斯心生向往之情,就像莫奈对诺曼底取之不竭的海景产生惊喜与迷恋:“那里实在太美了,我真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来……没人比我更接近那片大海,我就站在木板上,事实上,海浪已经拍打到了房子的地基。
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分析摘要: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该作品的创作风格特点,并运用作品分析的方法,阐明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正确演奏该作品作准备。
关键词: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曲式结构;圆滑奏;歌唱性;踏板门德尔松,1809 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直努力追求全新的创作风格,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极富诗意、浪漫情趣。
其作品以简洁、精炼的和声与章法、严谨明晰的曲式和生动优美的旋律见长。
本文要谈的是《高师钢琴基础教程》第三册中选用的《威尼斯船歌》(OP36,NO.6)即《无词歌》第三卷中的第F 首,是《无词歌》中最著名的乐曲之一。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的影响不断扩大。
音乐家们的地位从奴仆一跃而成为时代的先导,音乐家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创作模式。
他们需要开辟新的创作道路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相比较更具浓郁的情感色彩与创造性。
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迅速发展,如“旋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乐句结构的伸缩也很大,和声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加强了色彩变化;以调性音乐为主,由于半音、和声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
”并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随着钢琴制造技术的改进,使钢琴成为最符合浪漫主义音乐理想的乐器,因此产生了许多以钢琴音乐为主要创作题材的特性乐曲和标题小曲,这些题材更具有浪漫主义特征。
威尼斯是意大利水上旅游城市,也是意大利音乐中心之一。
威尼斯市内水道纵横交错,素有“水都”之称。
“船歌”原为船家之歌,19 世纪末作曲家们模仿“船歌”风格来创作,形成一种体裁,习惯上称之为“威尼斯船歌”。
这首《威尼斯船歌》选自门德尔松的《无词歌》。
无词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由门德尔松首创。
它是一种歌唱性的旋律配以简单的伴奏所组成的曲子,虽然它的旋律像歌曲一样的优美动人,但它的旋律并不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内,这充分发挥了钢琴音域宽泛的特点,并大大的提高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之一。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一系列以意大利为主题的交响曲,而《威尼斯船歌》就是其作品集Op.30的第六首,作品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旨在对这首音乐进行分析,揭示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具有情感表达力的管弦乐曲,它以倾诉心声的方式,展现了威尼斯的水上交通景象和城市的浪漫氛围。
整首曲子的曲调简洁明了,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自然,给人一种恣意畅游在威尼斯运河中的感觉。
作品的开头以管乐器的重复音符打开序幕,给人一种水上交通繁忙的感觉。
紧接着,主题乐旋即进入,由小提琴和弦乐合奏奏出。
这个主题悠扬明亮,旋律上升下降,带有一种欢快的气息,并一直伴随着整首曲子。
整个主题乐旋的旋律线条流畅而有力,表达出威尼斯水上交通的快节奏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在主题乐旋之后,曲子开始进入副部分。
这一部分的音乐感觉更加柔和,节奏缓慢,旋律轻盈而细腻,给人一种悠闲的感觉。
在这里,门德尔松将音乐的情感表达转向了威尼斯的浪漫氛围。
轻柔的弦乐声和舒缓的音符变化,勾勒出了一幅水上升腾的雾气和美丽的威尼斯建筑。
然后,曲子回到了主题乐旋,这一次,主题乐旋由全乐队奏出,声音更加饱满,节奏更快。
整个乐曲在这一部分中达到高潮,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
通过乐队整体的音乐互动和旋律的上升下降,门德尔松成功地表达了威尼斯水上交通的繁忙和激情。
接下来,曲子又回到了副部分的音乐。
这一次,旋律焕然一新,更加抒情和感伤。
曲子中的旋律逐渐减少,声音越来越柔和,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
这种音乐的变化和转变,不仅展示了威尼斯的浪漫和神秘,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别离和思念的情感。
最后,曲子回到了主题乐旋并逐渐结束。
无词歌的难易排名[门德尔松钢琴曲集《无词歌》中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分析]1006-026X〔2021〕11-0000-02一、作曲家门德尔松与《无词歌》(一) 作曲家概况门德尔松全名雅各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一个犹太人家庭,是有名哲学家和学者摩西门德尔松( Moses Mendelssohn ,1729-1786)的孙子。
费利克斯的父亲是胜利的银行家,母亲有相当的钢琴造诣,是儿女们的音乐启蒙老师。
殷实的家境和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进展机会,也造就了门德尔松与大部分音乐天才迥然不同的气质。
门德尔松从小显示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九岁登台公演,十一岁开始作曲,十六岁到巴黎闯荡,开始与音乐界名流交往。
门德尔松十七岁回德国主持《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演出,同年4月去英国,这是他十次大不列颠之行的首次。
或许是个人秉性与民族性格相投吧,门德尔松优雅恬静的风度和不矜不伐的气质在英伦大受欢迎,一路春风得意。
1832年,他在杜塞尔多夫下莱茵音乐节显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三年后应邀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音乐会常任指挥。
布业会堂音乐会(Gewandhauskonzerte )是系列管弦乐音乐会.创办于1743年,先在私人住宅和旅店举行,1781年移至布业会堂,并因此得名。
布业会堂音乐会在此演出达一百零三年,1885年始迁入一新建的音乐厅。
此音乐会历史悠久,规格很高,在西方素有盛誉。
门德尔松二十八岁娶法国女子塞西尔让莱诺为妻,家庭生活美好,他们的后裔如今遍布世界各地。
他亲自去英国指挥自己的《苏格兰交响曲》,将它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并和皇室成员共度了开心的时辰。
1846年完成清唱剧《以利亚))(Elijah),并在伯明翰音乐节指挥首演.这部戏在英国风行一时,成为他音乐生涯到达顶峰的象征.1847年5月,门德尔松钟爱的姐姐突然死亡,他受到沉重打击,健康状况快速恶化。
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作者:何天石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1期【摘要】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 Venetianisches CJondellied)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于1842年(Jacob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根据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的诗谱写而成,是作品op.57中的第五首艺术歌曲。
作品旋律优美动听,音域范围不广,演唱难度适中,非常适合有一定声乐基础的歌者学习演唱。
本文对《威尼斯船歌》这首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歌者学习演唱该作品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威尼斯船歌;门德尔松;音乐分析;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106-01【本文著录格式】何天石.艺术歌曲《威尼斯船歌》的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20,01(01):106-107一、作曲家门德尔松简介(一)作曲家门德尔松生平简介门德尔松( Jacoh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创作体裁涵盖交响乐、管弦乐序曲、钢琴曲、歌剧、合唱以及艺术歌曲等等。
他的主要作品有《a小调第三(苏格兰)交响曲》《A大调第四(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钢琴小品《无词歌》、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还有若干歌剧以及宗教作品等。
(二)作曲家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创作成就门德尔松一生创作了79首艺术歌曲,在艺术歌曲常作方面成就突出。
他的艺术歌曲作品风格大多白然、典雅,常将自然之景与幻想融于一体。
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传统严谨风格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自由抒情风格完美结合,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王晓我(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510850)摘要:门德尔松创作的钢琴独奏套曲《无词歌》中有三首标题为威尼斯船歌的乐曲。
本文通过分析三首威 尼斯船歌的演奏技巧,表现乐曲的音乐特点以及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钢琴演奏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1809 —1847)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代的作曲家之一。
由门德尔松首创的小型器乐体裁作品《无词歌》是 一部钢琴独奏套曲,分为6集,共有48首钢琴小曲。
《无词歌》无论是在音乐语言还是创作风格上都门德尔 松所独创的。
其独特性体现在将单一的声乐歌曲融入 到具有丰富感染力的钢琴独奏上,并将抒情、沉静的旋 律与优美的和声相结合。
这些诗情画意的钢琴小品形 式简单朴素,每一首都抒发着作曲家对生活的喜乐与 对大自然的赞美。
《无词歌》中的三首威尼斯船歌(Op.19 No.6、Op.30 No.6和Op.62 No.5)是门德尔松在1830年游历意 大利期间创作的。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运 河上船夫唱起的船歌触发了门德尔松强烈的创作灵 感。
三首威尼斯船歌在形式内容和节拍上相同,调式 和速度上较为相近。
高声部旋律都是以重唱方式出 现,和声织体多采用分解和弦。
1威尼斯船歌Op.19 No.6此曲速度是“Andante sostenuto”意为“稍慢的行 板”,以g小调为主要调性,无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 部分(1一7小节)由左手的分解和弦引人全曲,低声声 部由单音转变为八度音程。
弹奏时应尽量深地触键, 两个连音保持音量统一。
伴奏声部要体现出划船般的 韵律感,平稳、柔和的声音铺垫使随后进人的旋律声部 更易将人带入如画般的景象。
第一乐段(8_17小节)右手弹奏音程的旋律声部声音要流畅而圆润,并富有 表情地“歌唱”。
手指应在手腕的配合下慢下键,感受 指尖之间的力量转移。
第二乐段(18_25小节)右手出 现的二声部声音层次应分明清晰,高声部要足够地突 出。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op30 No.6》解析摘要: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集《无词歌》享誉世界,《无词歌》中又以《春之歌》和《威尼斯船歌》最出名,本文将就《威尼斯船歌》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情感等进行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威尼斯船歌;曲式结构;演奏;情感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除开基本的框架结构还附有引子和尾声,作品的基本段落小节数如下所述:引子(1-6),呈示段(7-22),再现段(23-43),尾声(44-55)。
引子(1-6),引子的六个小节以主调升f小调起头,并且采用主持续的写作方式,主持续的写作方式在开头使用具有巩固调性和声的功能。
在伴奏方面使用了琶音半分解和弦进行,音乐线条呈上行,在演奏中这种短小的引子也可称之为伴奏先行,起到对作品后续发展的情绪起到铺垫以及渲染的作用,引子结束于开放的属和弦,为主题的呈示做了开放性铺垫。
呈示段(7-22),这个主题的呈示段是一个8加8的方正型的段落,一共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非常工整。
前八个小节为第一个乐句,后八个小节为第二个乐句,并且第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平行对等的乐节。
第一乐句的旋律发展手法采用音阶上行的持续与音阶下行的方式,并且与引子一样开放结束于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为下一乐句的进行做铺垫。
第二个乐句则完满结束于主和弦,两个乐句形成和声上的属-主的形式,第二乐句的材料沿用第一乐句加以发展而成。
再现段(23-43),这个作品的再现段稍稍特殊,属于带发展型的再现段,其中24-30小节为发展的乐句,31-36小节为句子连接,37-43小节为原样再现句。
发展句的旋律发展采用主题的材料发展,不同于主题长线条的句子发展,发展句的音乐属于块状,即采用主题的开始部分来作为材料通过多次的模进,让句子呈现出碎片化的块状形态。
伴奏音型一直沿用主题和引子的类型。
在调式上则是在25小节就进入了关系大调A大调,随后通过不断的模进发展离调,最后结束于升f小调的属和弦上。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 No.6)音乐分析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才华的音乐家之一。
他有丰富的音乐创作才能,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交响乐以及合唱作品。
其中,他的钢琴小品《威尼斯船歌》(Venetian Gondola Song)是他的最著名作品之一,它属于门德尔松《特莱尔小品集》(Songs Without Words)中的第六首(Op.30 No.6)。
本文将对这首音乐进行分析。
《威尼斯船歌》以整个G大调为基调,以6/8拍的三拍子进行,为门德尔松常见的抒情曲风格。
这首曲子的特点在于它的旋律优美、轻快,仿佛船在水面上轻盈地波浪起伏。
曲子的结构简单,由两个主题组成,通过变奏及重复,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形态。
开头的主题以轻柔的琶音呈现,仿佛在迷人的威尼斯运河上轻轻荡漾。
整个主题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旋律构成,起伏的音乐表达了船只在水中的动态感。
主题透露出一种安详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感觉。
接着,门德尔松将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奏。
第一个变奏中,他通过对旋律进行上下移动,增加了音符的变化,使得曲子更为丰富多变。
第二个变奏则采用了更多的装饰音,增添了曲子的装饰性和细腻感。
而在第三个变奏中,门德尔松大胆地增加了音乐的节奏,使得曲子更富有活力。
在整个曲子的演奏过程中,门德尔松巧妙地使用了连续和弦的技法,通过和声上的丰富变化,使得旋律更为丰满。
同时,他灵活运用了不同的左手伴奏方式,有时是简单的和弦进行,有时则是复杂的分解和声。
这种对旋律和伴奏的处理使得听众可以同时欣赏到多层次的音乐效果。
在曲子的高潮部分,门德尔松通过增加音乐的音量和速度,使得曲子更加热烈激昂。
整个曲子在高潮到达之后,又渐渐平静下来,通过减小音量和速度,让音乐回归到开始的宁静。
《威尼斯船歌》以其旋律的优美和简约的结构,赢得了广大听众的青睐。
《威尼斯船歌》演奏分析在演奏一首乐曲之前,我们首先去了解乐曲的背景,想象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去弹,怎样才可以演奏得更好,门德尔松再写这首乐曲的时候,把他的情感寄托在这座城市中,让旋律将这种思绪表达出来,演绎出来是比较深情的,那么我们就要结合指尖和手腕带动柔和地弹奏。
这首乐曲的整体难度不大,右手占主要旋律,左手的伴奏就是常见的分解音型,那么这时候就是左手要配合好右手,不能拖泥带水,断断续续,这样听起来缺少了乐曲的美感,要想把音弹好,就要加强对左手的柔韧度的练习,不能生硬的一个音一个音的弹,要用大臂带动小臂,肩膀放松,不要太紧张,手腕要柔软,带着往前走。
有连音线的地方要更加注意,因为是船歌,我们可以想象着在海上吹风的感觉,就是要一种舒适,缓慢的感觉,这样多加练习,达到一种很好的效果。
在《威尼斯船歌》中,一个重要的演奏就是对力度强弱的把握,从微弱到很强,都体现了音乐旋律的强弱力度,例如在乐曲的第29-34小节(例6),这个地方体现力度变化很丰富,29,30这两个小节力度是逐渐增到最强,那么我们在弹这一部分的时候,要想把力度完全展现出来,就要将力量放在手指尖上,不要用大臂去发力,用腰部的力量,将力量集中在手上,这样手臂才不会酸痛。
然后情绪达到一个高潮之后,慢慢的恢复平静,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颤音的演奏。
“装饰音的运用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常用手法,它具有音乐表现力,增加了旋律音乐的色彩感,门德尔松用颤音来表现水面的波动,使音乐旋律富有画面感,仿佛在感受海面的美景一样。
”1演奏者应轻快地弹奏这首乐曲,因此对手指灵活性的要求更高,我们在刚刚练习的时候不要太快,把音先平均的弹出来,如果弹的太快不均匀,而且音听起来不均衡,将那个感觉失掉,还有颤音这个地方显示的是很弱,那我们手指触键的力度就不能太大,用手指肚轻轻的弹,同时还会给一些微弱的力度,不能让音听起来太飘了,两个手指肚均匀的触键,表现出空灵、幽静的意境,在熟练了之后,我们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速度,这样反复的练习,对力度强弱的把握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威尼斯船歌》作品分析(一)旋律分析《威尼斯船歌》Op.30.No.6是一首小调乐曲,歌曲的旋律大多是感伤的,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并表现出一种缓慢的忧郁情绪。
那么整首曲子的旋律都在可以演唱出的音域范围内,与强劲的旋律相比,找不到华丽的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旋律结构也相对稳定。
在乐曲刚进来的时候,缓慢而优美的旋律展现了威尼斯水面宁静悠闲的时光,且宁静的画面(例1),并在音乐的一开始,就定格了整部乐曲的舒缓的情感基调,然后一幅美丽的威尼斯风景画面就浮现在了我们脑海中。
例1:在音乐稳定的旋律结构中,颤音为音乐的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颤音让音乐更加富有表现力(例2),增加旋律的色彩感,使旋律紧凑,表现出水面波光粼粼的画面,不追求旋律的张扬和刺激,依然是平缓进行,反映了门德尔松轻松的旋律写作风格。
例2:(二)和声与调式调性分析《威尼斯船歌》Op.30.No.6是升F小调带“引子”“尾声”的二部曲式,引子部分以升F小调起头,主调持续进行,有巩固调性的作用。
从引子(1-6小节)开始,伴着平缓的和声进行,利用延长音的效果来保证旋律的连贯性与和声的融合(例3),高潮部分(21-42小节)会有一点和声的变化,从第25小节开始转入A大调,仿佛水面在拍打着波浪,给人一个转折点,在28小节又转入升C大调,音的力度达到最强并达到高潮,之后逐渐恢复平静,在第37小节回到主调(例4)。
在尾声(43-55小节),以主和弦f小调的和声中逐渐减弱(例5),仿佛小船在缓缓离去,留下平静的湖面。
然而,多重调性的使用并不会给旋律带来不融合的感觉,也不会在音程中带来不和谐,反而是一种不一样的层次体验。
例3:例4:例5:(四)织体分析音乐织体包括旋律,和声音型,低音,门德尔松在他的《威尼斯船歌》中使用了最常见的伴奏织体——半分解和弦式,这种伴奏使旋律听起来流畅,更能体现出船歌的特点,整个作品的左手伴奏体现的是以低音走向中音,从低沉到明朗,展现的旋律也是比较优美,能联想到船儿在水中摇曳的生动画面,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犹如在描绘一幅画面,更容易将演奏者带进情境。
门德尔松三首《威尼斯船歌》音乐研究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
他把船歌这种抒情性的声乐体裁发展成了器乐小品,为他的标题音乐赋予了“器乐声乐化”的艺术表现力。
门德尔松创作的三首《威尼斯船歌》用描绘性的音乐语言,融合了古典与浪漫的作曲技法,表现了门德尔松恬静忧伤的心境。
他的音乐清晰自然,更像是一部钢琴小品中的艺术歌曲,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通过研究门德尔松的三首《威尼斯船歌》,探究门德尔松歌唱性音乐语言的表现手法,对乐曲的情感表现做出阐释并揭示门德尔松音乐创作中透露的美学原则。
洞悉他音乐创作中古典与浪漫对立统一的特性。
分析该作品的风格特点及乐曲的演奏技法。
解读门德尔松在音乐中隐藏的真实情感并于歌唱性旋律中深化人们对“器乐声乐化”创作的认识本文主体部分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门德尔松的生平与创作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分析三首《威尼斯船歌》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
在音乐创作特点部分主要从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演奏技法主要是基于谱面标记从速度.力度.踏板及装饰音的演奏方向进行分析。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作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原则,剖析作品的深度内涵。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62No.5和声风格与特征初探作者:刘冬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刘冬萌(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标题性、抒情性钢琴小品的代表作。
通过对《无词歌》中第29首——《威尼斯船歌》的和声分析与风格特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门德尔松是古典主义的严谨性与浪漫主义幻想性的统一,他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美好憧憬,其和声手法所具有的逻辑的力量和色彩,凝练集中的创作手法和均衡协调的整体原则,不但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而且在拓宽了人们对线性思维与立体思维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也极大的开阔了人们对音乐的创作视野,沉浸在对威尼斯绮丽风光的无限遐想中。
关键词: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调式调性;和声语言;风格与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45-03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是浪漫主义前期极富才华的德国作曲家,是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门德尔松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保有着古典主义沉着而有节制的风格,在古典主义原则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上所抒发的音乐情感如同灿烂的花朵,具有的精致、典雅、清新、妩媚、诗意等特点。
钢琴小品集《无词歌》,是门德尔松众多作品之一,他用多种精湛细致的作曲技巧完美的将声乐体裁的歌曲“移植”到钢琴独奏这种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形式中加以表现,音乐篇幅较小,音乐内容偏重对自然、生活的描写,很多作品来自旅游中的印象和感受,门德尔松追求单纯的、真正的抒情性,这也是《无词歌》区别于其他抒情钢琴小品的个性之处。
门德尔松在《无词歌》中共创作了3首《威尼斯船歌》,位于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水上都市”威尼斯有一种轻盈纤细、平底狭长、造型别致的小舟为代步工具,叫做“刚多拉”(意大利语Gondola),船歌就是起源于刚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19世纪成为人们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
门德尔松琴行
门德尔松琴行
门德尔松《威尼析斯船歌》赏析
无词歌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音乐形式,无词歌,又称无言歌。
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
它象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
它既是器乐小品,其音域自然较之声乐曲更宽广一些。
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了少数的奏鸣曲式外,一般都为二段体、三段体类似歌曲的结构形式。
门德尔松自1830年至1845年间,共创作四十九首无词歌,均系钢琴小品。
其中很多首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竖琴等各种器乐小品来演奏。
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颇为盛行,许多作曲家都创作过不少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是创作于这个时代。
他的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六首曲子,最早的第一集于1832年在英国出版。
比较著名的有《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猎歌》、《浮云》等。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这首升f 小调《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
《威尼斯船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第二集第六首作品(通常被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钢琴曲。
乐曲开始,左手的分解和弦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桨的情景;一段意大利式的、美丽如歌的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由右手奏出,旋律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
这首钢琴曲是电影《ONCE 》中女主角Marketa Irglo 弹奏过的,旋律非常好听,一开始以为是她的原创,后来通过剧情才知道是德国钢琴家门德尔松弹奏的!另外有她和Glen Hansard 合唱的歌曲也非常好听,建议大家可以边看电影边欣赏音乐,这样会更有味道!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不仅风光明丽,令人神往,那里的优美音乐、独具魅力的船歌也是闻名遐迩,拨动了无数音乐家的心弦。
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曾听过运河上船夫们悠扬感伤的歌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此后陆续创作的无词歌中,多次用了这种音乐风格,如他的作品19之6、30-之6、62之5等,都被称作《威尼斯船歌》,其中这首升f 小调《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
这是一首6/8拍的、小快板速度的小曲,右手的曲调如歌般抒情流畅,左手的伴奏音型似摇橹般的节奏,在摇晃中洋溢着诗情画意。
第一乐段由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旋律的起伏中展现出威尼斯网络密布的河道上,波光粼粼,贡多拉船悠闲徐缓地荡漾水面的惬意情景。
第二乐段右手三度音程的模进,把乐曲逐步推向高潮,继而又在一个长长的颤音和下行音阶后,回到第一乐段的下句的曲调上,让人在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河道里辗转回旋,徘徊留恋。
结束部乐曲在主和弦反复下行的分解式进行中,渐行渐弱,留下一个轻轻的长音,仿佛船儿已渐渐远去,船夫们的歌声还在人们耳边袅绕着。
好美的音乐,好美的威尼斯。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