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教您怎么练习静坐法
- 格式:docx
- 大小:86.83 KB
- 文档页数:2
道家凝神静气的方法
道家凝神静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冥想: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放松身体和思绪,以达到纯净平静的状态。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冥想姿势,如坐禅、莲花坐等。
2. 运动冥想:通过柔和的身体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配合深呼吸和专注于身体动作,使心绪平稳,注意力集中。
3. 自然观察:静坐于室内或户外,专注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花草树木、流水鸟鸣等,感受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4. 静心读书:选择一本静心读书,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于阅读,将注意力集中在书中的内容上,远离外界的杂念。
5. 静坐闭目: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舒适的姿势上,闭上眼睛,静心呼吸,放松身心,清空杂念。
6. 音乐冥想:选择悦耳的音乐,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听音乐,使心境平静,达到心流的状态。
7. 节制食欲:通过适当的饮食和饮食习惯,保持身心清静,避免过食或暴饮暴
食,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清净。
以上方法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情况选择,需要长期练习才能达到凝神静气的效果。
静坐之法第一步收心求静歌诀初打坐练静功,全身内外要放松。
二目垂帘守祖窍,舌闭天池津自生。
深细长匀调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
身心两忘万籁俱,形神俱妙乐在中。
掐子午除杂念,祖炁修足玄关现。
脸似蚁爬丹田暖,口满津液要吞咽。
下座拂面舒筋气,全身上下搓一遍。
筑基炼己全赖此,静极而动一阳现。
具体用法详说:收心求静:又谓炼己①,也称小还虚②,就是道家的修真养性③,打坐参禅④。
也是性命双修的基本功。
入坐前,换上宽松的衣服,使全身内外先放松。
再将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佳,亦乐在其中为准绳,这样才能帮助入静。
取坐势:在床上,沙发上,椅凳上皆可。
调好室内温度,慎勿着凉感冒。
打坐时的方向:应面向正东或正南⑤。
夜间可面向窗户亮光处,以免神昏易睡。
坐功要领:盘膝端坐,脚分阴阳(男女有别),手掐子午(男女有别),二目垂帘(男女有别)。
眼观鼻,鼻观心。
闭口藏舌,舌顶上腭。
呼吸绵绵,微降丹田。
心神意念守祖窍,三花聚顶秋月圆。
下座拂面捂双眼,浑身上下搓一遍。
伸臂长腰舒筋气,静极而动一阳现。
要领详解如下:盘膝端坐:盘膝有单盘,双盘,五心朝天之分。
初学者可采用自然单盘,不要勉强。
所谓端坐,是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与会阴称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
须知松则气顺,百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
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
脚分阴阳:盘膝时左脚属阳在外,右脚属阴在内,为阳抱阴。
但不是绝对的。
对此不必太拘泥。
只是一个约定俗称而已。
手掐子午:左手拇指掐本左手中指,午位。
右手大拇指进入左手内掐住左手无名指的根部,子位。
两手相抱放在小腹部。
这是阴抱阳,同上阳抱阴,合称:子午八卦连环诀⑥。
但必须说明,掐子午不等于掐诀念咒。
因子午两脉,通手臂寸关尺,而寸关尺之脉通心,心通脑。
掐子午是为了减轻动脉对心的撞击,使其少生杂念,有助于入静。
故丹经云:手脚和合扣连环,四门紧闭守正中是也⑦。
二目垂帘:即是二目似闭非闭,微开一线同观鼻尖,看似对眼。
但不能太闭,否则会神气昏暗;也不能太睁,否则会神光外驰。
在家练打坐的方法有哪些
在家练习打坐有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静坐法: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盘膝坐下,背部挺直。
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
尽量让思维平静,不要被外界干扰。
2. 正念冥想法:坐在舒适的位置上,专注于此时此地的感受,如呼吸、身体感受等。
当思维分散时,不要判断或抵抗,只是gently 地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当前的感受上。
3. 修心法:坐下后,形成念诵的心态,可以选择一段经文或积极的短语进行反复念诵。
可以是清楚的内在诵经声,或是在心中默念。
4. 动态冥想法:不只限于坐着冥想,也可以进行一些轻柔的运动冥想。
如太极拳、瑜伽等,通过身体动作和呼吸的结合,达到冥想的效果。
5. 使用冥想应用:现在有许多手机应用可以帮助进行冥想练习。
这些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定时提醒,让你更容易开始冥想练习。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需要保持坚持和耐心。
打坐是个需要逐渐培养的习惯,不要急于求成,让自己逐渐感受内心的平静和放松。
道家养心神的方法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道家的理念中,养心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心灵得到滋养,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道家养心神的方法。
1. 静坐养心静坐是道家养心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静坐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平静,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静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呼吸调节身体的能量,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静坐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定,一般建议每天坚持20-30分钟。
2. 饮食养心道家认为,饮食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饮食养心也是道家养心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道家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此外,道家还强调饮食的节制,不要过度饮食,以免影响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3. 锻炼养心道家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锻炼身体也可以养心神。
道家主张适度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平衡。
此外,道家还强调锻炼的方法要正确,不要过度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4. 心理调节养心道家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心理调节也是道家养心神的重要方法之一。
道家主张保持心态平和,不要过于焦虑和紧张,要学会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此外,道家还强调要保持心态开放,不要固执己见,要学会接受和包容他人的观点。
道家养心神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无论选择哪种方法,都要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初学者打坐入静指导点击关注春雨师兄 5天前师兄你好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欢迎关注我哟,福生无量天尊!入静,是修行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
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
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
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
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
”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
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
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
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气功入门。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
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
吾闻哂之。
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
”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
在世俗的社会中。
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
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
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
张三丰的静坐功夫步骤法道家的哲学认为“元气乃天地之母,大道之基,阴阳之质,性命之本。
”唯有在持静与打坐中,放下俗缘,净尽人欲,始能充盈元气,养生延年,升华人格,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下文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张三丰真人传的.静坐功夫步骤,望大家有所帮助。
一、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中,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
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
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
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
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
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
需补身之理,既如上述,于是补身之法尚焉。
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二、补身之诀1、诚意存于下丹田。
2、极力遏止杂念。
3、用目内视下丹田。
4、不可过于着意。
5、不见效验不止。
6、不可强调呼吸,须一任其自然。
7、不可著意,亦不可无意。
8、无念无思。
9、回诚去杂。
10、再检点诚意。
三、补身之法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
学习静坐,第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按补身之诀行功。
初学静坐,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
静坐日久,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
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
(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
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如何静坐系列(二)静坐-数息接上文:如何静坐系列(一)深呼吸之后,接下来数息:数息,千万不要去观想、瞎想、导引!进入到平缓悠长呼吸的安静状态了,接下来是数数。
1、2、3、4、5、6、7、8、9,这样数九遍。
1、2、3、4、5、6、7、8,数八遍。
1、2、3、4、5、6、7,数七遍。
1、2、3、4、5、6,数六遍。
1、2、3、4、5……这个数列是依次递减的,数数起什么作用呢?就是在我们呼吸平稳的状态下,让精神意识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完全放松的状态。
我们数数的时候呢,当我们连着数九遍123456789的时候,让我们的大脑进入了一种惯性,接下来我们数123456878的时候呢,因为那种惯性,大脑就会等待,等待你去数那个9出来,这个期间,大脑就会进入到一种完全放松的空白状态,这就是类似于入定的状态。
然后我们又数1234567,之前那个8和9,你会感觉你想数但你又不数,如果你能维持住,那种将数不数这种感觉,那么这个时间,就决定你入定的时间。
入静的状态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呢,你将数不数,你觉得时间过得非常久,一两个小时,其实才过了一分钟。
也可能是已经过了一两个小时,你感觉只过了一两分钟。
这种方法就叫打坐静功的入定的法门。
这个方法,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让自己排除杂念,进入入定的过程。
关键点再说一遍我们再重复一遍,深呼吸之前,是确认自己。
除了确认自己是一个自然人,自己的家庭关系以外,你还要确定自己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记清楚屋子里的每一个物件,确认并保证自己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静坐,这样可以保证更加快的你进入到入定放松的状态。
1第一步,确定自身。
两方面,个体、环境。
2第二步,深呼吸。
不断拉长呼吸,让自己放松。
3第三步,数数(数息)。
深呼吸和数数可以结合在一起、一呼一吸就是1,一呼一吸2。
深呼吸和数数结合,大家一定记住,不要有任何的想法,不要意守任何的地方,就让自己停留在那个数字的将数不数的状态之间。
道家养生静功的动作要求道家养生静功的动作要求道家静功修炼舒适自然是原则,并不要求姿势统一一致。
能够做到上身挺直,呼吸自然就可以了。
练习静功时的姿式,可以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也可在散步时练习。
练习坐式时可以平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自然放置,还可以盘腿坐在床上,初学者可先在臀下放个枕头,盘做时最好一个足根在内抵住谷道(肛门),上肢姿势是两手相抱,虎口交叉,放置在丹田穴上(小腹肚脐下3处,即一拳的距离),或者两手自然抚在两膝上。
采用站式姿势修习静功可以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交叉平放在丹田上,或自然垂于体侧。
道家养生采用卧式修习静功,一般用侧卧姿势。
比如右侧卧,右手放在头的下面,手掌平伸,虎口处骑在耳朵根上,以使耳窍开通,左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左腿自然伸直,右腿呈半屈姿势。
左侧卧时姿势与右侧卧正好相反。
散步时练习静功,要选择人少安静、没有噪声的地方,比如公园或者自家的庭院之内,道路平坦,不易分心之处。
放松下来,轻轻漫步,如飘云端。
散步时练静功不要闭眼睛,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
选择好一种练功姿式,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练功了。
练功的要点如下:1)全身放松排除杂念,心情放松才会全身放松。
放松的做法关键是自然,双肩要自然下沉。
还要保持练功的姿势,以便经脉通畅和血液循环,不要为了保持姿势而变得僵直呆板,不能放松自己的身心,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
2)微闭双目微闭双目是为了排除杂念,眼睛是人体获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器官,睁开眼睛容易被看到的景象所分神,甚至滋生杂念。
但是全部闭上眼睛容易使人昏沉入睡,反而不利于炼功。
双目微闭的尺度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保持一线之光,以能模模糊糊看到眼前的景物为准。
3)舌顶上腭舌顶上腭的做法是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而不是以舌尖直接顶到上颚部位。
道家认为上腭有“天池穴”可以上通头顶的“百会穴”,练功时上颚易漏神漏气,道家养生练功时必须堵住,防止走气漏神。
4)呼吸自然起初练功时要自然呼吸,忌憋气、粗短和长叹气。
道家练养丨行站坐卧——四大静功姿势静功之姿势,有行、站、坐、卧四种,以静坐为主。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行功法——闲庭漫步,由动求静而达真静行功法,这种闲庭漫步之功在于以身动求心定。
王重阳诗云:“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
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这首诗极得行功要领。
行功正是要在如痴似醉的轻缓步态中,举足如趟泥水,务要心息合一,体会天人感应、无人无我的混沌境界。
但初学时,意念稍注于足底涌泉穴,行到极佳处,即忘其行。
达到行功如站功,动功如静功,由动求静而达真静,才是行功法要诀。
站功法——脚跟着地鼻辽天两手相悬在穴边站功法,《性命圭旨·立禅图》文曰:“随时随处,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不识不知,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
若天朗气清之时,当用立禅纳气法而接命。
其法曰:脚跟着地鼻辽天,两手相悬在穴边,一气引从天上降,吞时汩汩到丹田。
”另外,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所传站桩功,站桩要求“内空洞,外清虚”,“注意顶心如线系”,两手轻松抬起,“臂半圆,腋半虚”,最后达到离形去知;虚灵独存,提挚天地,把握阴阳的境界。
此术融入丹功,初炼时可用意微注海底阴穴,加之以提肛缩肾之动作,功夫加深,一任自然,只求松、静、不动即可。
坐功法——身正脊直身形不动坐功法,丹家入室静坐是最基本的功夫,比行功、立功、卧功要常用,特别是筑基功完成后则以打坐入定为主要修持法门。
丹功之坐姿以方便坐为常用,有单盘腿、双盘腿,不舒服则垂腿而坐亦无不可。
按法诀说须在坐时要求身正脊直,从头顶沿脊柱如一串铜钱垂下,然而初学者感到不舒服,可放宽要求,直到功夫深了姿势自然趋于正确,歪身弓背反会不舒服。
至于止念、调息等开始亦不严格,但有一条严格要求身形不动,先在外形上死死坐着不动即可。
坐功有加以守窍者,一般守下丹田,但也可据师传守眼前虚无窟子、治命桥之窍中窍、上田、中田等,不拘一格。
人果能心念不起,自性不动;内不出,外不入,便是真坐。
卧功法——卧式炼功入天人合一之境卧功法,《性命圭旨·卧禅图》及陈抟所传睡功,皆主张侧卧,可以参照修习。
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
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
静坐修炼的关键在于一个"静"字.在行功中能入真静就能在静极而动中产出肾中真阳,自动运转周天.然后由动极而静,入于杳冥之境而产出心中真阴.真阴真阳相交,在定中结丹.由定而空,入于虚无之境,则进入更高阶段的修炼了.这个过程是静坐行功的一般进展情况,在具体操作上还有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大致讲来有这么几点:
作者:田光林 Tian Guanglin 作者单位:四川泸州市纳溪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刊名:中国道教PKU英文刊名:CHINA TAOISM 年,卷(期):2006 ""(2) 分类号:B95 关键词:。
道家静心的方法
道家静心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观:内观是道家静心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内观,我们可以深入自己内心,观察自己的情绪、思想和感受,以及身体的感觉和变化。
内观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内心。
2.静坐:静坐是道家静心的另一个常见方法。
静坐需要找到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在上面,保持身体稳定,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或身体感受,保持平静的心态。
静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平静和安宁,舒缓身心压力,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
3.冥想:冥想是道家静心的一种高级方法。
冥想需要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在上面,放松身体,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身体感受或特定的对象上,化解内心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提高自我意识和洞察力。
4.手印:在道家中,手印是一种静心的方法。
手印是通过手指的姿势和呼吸配合,达到调整身体、冥想内心、增强气场等效果的一种方法。
手印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印象和呼吸方式。
以上是道家静心的一些常见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静
心能力,达到身心平衡、健康和幸福的目的。
道家真传凝神调息法诀!静坐、调息、神游,⼀起收起来慢慢学凝神之凝,乃聚结之义。
神不外驰,⾃然凝聚。
然神不外驰,也不能内想。
⼀有内想神仍不安,故⾮能凝。
所以丹经说“外想不⼊,内想不出”,此为神之真凝。
因为脐下⼀⼨三分处下丹⽥为⼈⽣之根,故凝神之下⼿就须将⼼神汇聚在这个地⽅。
练法1、盘膝静坐,头正⾝直,全⾝放松,两⼿互握成练功⼿势,两⽬轻闭垂帘,留⼀线微光注视⿐端,保持良好的⼼理状态,将渐已安静的意念集中于祖窍(印堂⽳处)。
2、两⽬内视寂照祖窍,两⽿内听窍内动机,⾆尖上抵对准祖窍,⿐息调匀归于祖窍。
3、含眼光,凝⽿韵,缄⾆⽓,听⼼息,是为机合四象。
这是锁⼼猿拴意马的桩⼦,是斩伏识神杂念的有效⼿段,视⽽不见,听⽽不闻,有念⽆念之问,息息⾃然归根,⽓沉丹⽥,绵绵不绝,上下间⾃然相顾牵持也初不妨意念专注⼀些,以⼀念代万念,可获排除杂念之⼀定效果。
⼀旦丹⽥吃紧,就赶快放下专注之意念,以淡淡之⼼关照就⾏了。
如此习之纯熟,杂念亦已消除,⼀旦⼊静,即不意守丹⽥,真意也⾃然会关照于此。
此中⽞机,须得功中千百次调训试验,⾃会将分⼨把握得当。
当然话⼜说回来,若以为⽼师⼀点破就能彻底解决问题,那是没有的。
故⽽前⼈说:“师⽗领进门,修⾏在个⼈。
”调息所谓调息,⾸先从⼝⿐呼吸⼊⼿调节,使肺呼吸回到均匀柔和的频率上。
此步调节的成功与纯熟,会使肺呼吸均匀柔和之频率渐趋向“中”、“平”状态。
⼀旦达到⾼度的中平状态,肺呼吸就会停⽌,⽽归根到丹⽥呼吸。
这种纯⼀的丹⽥呼吸,即如婴⼉在母腹中的呼吸态,故称为胎呼吸,先天呼吸。
调息的过程,⼀定要有调⼼(即凝神)和调形的配合。
⽆此两者的配合,调息是难以完成的。
故“中、平”⼆字诀要落在⼼、息、形三者上,使“三平”归于⼀“中”,⽞关⼀窍⾃可开也。
打坐的正确姿势及道家修炼功法打坐姿势打坐,是⼀种养⽣的好⽅法。
佛教、道教、基督教、瑜伽,都有静坐修⾏的⽅法。
当前,打坐也成了⼀种“流⾏”。
所谓“⼯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坐是不是随随便便⼀坐,就可以了呢?当然不是。
如果坐的姿势不正确,不但没有养⽣的效果,反⽽会造成⾝体和⼼⾥的损害。
那么,我们来谈谈正确的打坐姿势。
坐的姿势有⼏种,我们说说常⽤且效果最好的“盘坐”。
盘坐,可以分为双盘(跏趺坐)、单盘和散盘。
如图所⽰,从左往右,分别是双盘、单盘和散盘。
⽆论哪⼀种,左腿在上还是右腿在上都⽆所谓。
头部。
颈竖头正,下颌微收(下巴微微向喉结处靠,略微即可)。
嘴唇⾃然微闭,⽛齿放松,不要刻意闭合、咬住上下⽛,⾆头在⼝腔中⾃然平伸、舒展。
⾝体脊椎。
⾝体必须中正,脊椎要竖直放松,不能含胸⼸背。
脊椎⾻节要如算盘珠叠落在⼀起⼀样。
不能左右偏,也不可前后弯。
⾝体脊椎竖直,但要放松,不能有意地上下“拔伸”。
双⼿。
双⼿可以随意放置,可平放在双膝上,也可以放置⾝前。
这⾥,笔者建议如图所⽰,结“三昧印”(左⼿在下,右⼿在上,双⼿拇指相触)放置⾝前。
垫⼀个6臀部。
刚开始静坐的初学者,没有⼀定的静坐功夫者,笔者提醒,⼀定要记得在臀部下垫⼀个厘⽶厚的坐垫。
当然,还是以个⼈情况⽽定,不宜太厚,也不能太薄,感觉舒适即可。
⾄10厘⽶厚的坐垫⾆抵上腭即⾆头抵住上腭部位。
⽓功学中认为这是沟通任督⼆脉的桥梁,俗称“搭鹊⾆头:⾆抵上腭即⾆头抵住上腭部位。
桥”。
中医学认为,督脉循背,总督周⾝阳脉,为阳脉之海;任脉沿腹,总任⼀⾝阴脉,为阴脉之海,两脉各断于上腭和⾆根。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让横膈膜上下移动。
由于吸⽓时横膈膜会下降,把脏器挤到下⽅,因此肚⼦会膨胀,⽽⾮胸部膨胀。
因此,吐⽓时横膈膜将会⽐平常上升,因⽽可以进⾏深度呼吸,吐出较多易停滞在肺底部的⼆氧化碳。
意守丹⽥(⼥性不可意守下丹⽥,转守中丹⽥):在精神作⽤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诱导思想专注于丹⽥(关元⽳),进⾏呼吸吐纳,使精神不涣散,呼吸⾃然放松,⼼平⽓和,呼吸节奏达到缓匀状态,意⽓合⼀。
道家六步静功一、凝神练意功(一)准备:宽衣松带,解除二便,喝杯温开水。
(二)姿式:自由盘膝坐,或平坐椅上,或坐床上,臀部整一寸左右厚垫,减轻腰部不适。
(三)功法:静坐前必须清除一切杂念,精神内守,恬淡虚无,舌抵上腭,两眼凝视鼻尖,不可太闭,太闭则易入睡,亦不可大开,过开则精神分散,当留一缝看鼻尖,意念在两目中间齐平处(印堂)。
这是初学气功排除杂念的方法,待心气平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开始调鼻息。
如息不调,应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则息自调。
息调则身心两忘,倘杂念不起,也就是入静阶段。
守印堂(眉间)的方法,要求似守非守,不即不离,知而不守,恰到好处。
如果忽然心清气爽,浩然气畅身壮,寂然无思无虑,练功至此,自然精神焕发,智慧日增,脑力、体力、心力的功能都会有显著的增强。
(四)动静结合及收功方法:练完气功后,不要急于起来,要以肚脐为中心,用一手掌心按在肚脐上,另一手掌心贴在这手的手背上,两手同时以肚脐为中心向左,由内向外,由小圈到大圈缓缓划圈并向内稍施加压力,左转36圈。
稍作停顿后,再由外向内,由大圈到小圈,右转30圈,到肚脐处停止,收功。
而后活动活动身体,也可做太极拳、八段锦、慢跑步等,这样收效更大。
适应症:神经官能症、低血压症、风湿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症。
禁忌症: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充血。
二、凝神练气功(1)准备与姿势:同前。
(2)功法:静坐前清除一切杂念,控制眼耳口鼻不与脑神经联系,两眼内视,湛若山东省寂如空室,气息微微。
调息良久,二目合一,目光内视,凝神不乱思,目光下降至“真气穴”。
此时心中阴气和肾中阳气集合一处,凝集既久,忽然下身融和,真阳升起,使意气自尾间关一吸,升到头顶。
,呼降到“真气穴”,总是意同呼吸转,意气相合,复观气穴,久则气穴发生跳动,形成自然呼吸兴奋带,叫做“胎息”,这是练功者精气神充足自然发生的。
“真气穴”的位置。
天山道教坐式功法,在地铁动车上坐着都可以练习!
广吉散人静坐功是天山派道教最基础的功法,虽然不是什么上乘功法,但对常人修炼缓解疲劳很有好处。
功法口诀:随意端坐正,内观真气行,两手成双圆,心静神自清。
第一句口诀是起式要求,第二句是要真气引导,第三句是摆出的动作姿势,第四句是功效。
具体修炼方法:心态平和,古井不波,自然的坐在凳子、椅子上,双眼微闭,舌抵上腭,凝神静心;右手手背放于左手手心,放置于下腹部,两手臂呈半圆状,肩膀放松,腋窝空虚;双眼内视,使用内气引导法自体内经脉缓缓运行;敞开心神,引导真气进入身体,调动元神运转归于上丹田,使大脑半休眠,达到融入自然的境界。
此功法简单便捷,对调理精神状况更佳。
可以不拘泥地点,上班累了、眼睛累了、下班车上、在家里都可小练一会。
天山武林大会。
静坐方法经验(实修参考)方法篇静坐之方法,有两大要件:一端整姿势;二调节呼吸;此为入门之紧要关键,今以次说明之:姿势静坐前后之注意㈠、备静室一间,或即用卧室、开窗阖户,不使他人来扰。
㈡、制软厚之褥或垫,备久坐之用。
㈢、入坐前解衣宽带,使筋肉不受拘束。
㈣、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㈤、静坐毕,宜徐徐张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静坐时之两足㈠、盘足而坐,既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复以右胫互加于左胫之上。
右式俗称双膝盘,佛家谓之趺坐,乃盘膝之最完全者。
论其作用,则如此姿势,两膝盖必皆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欹斜。
然初学者不易仿效,年龄较长,学之更难;故不必勉强。
㈡、盘时或以左胫加于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均可随人之习惯。
右式俗称为单盘膝。
此式较双盘膝有缺点:如左胫加于右胫之上,则左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者身易向右倾斜;右胫加于左胫之上,则右膝盖必落空,不能紧着于褥,坐时向左倾斜。
初学者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惟须注意姿势端直,身不倾斜,其功效一也。
㈢、两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侧,紧着于褥上,重心自然安定于脐下。
(此指双盘言之,若单盘,只有一边紧着于褥。
)㈣、初习盘足时,必觉麻木,可忍耐之,久则渐臻自然。
㈤、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换其足;如再不能忍,则暂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㈥、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极端麻木;则麻木之后,自然能恢复原状。
若经过此阶级者,盘坐时即永不再麻矣。
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㈠、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窝下降。
心窝降下者,即使横膈膜弛缓也。
胸内腹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当外部两肋间凹下处,称为心窝。
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气上浮于心窝。
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即心窝不能降下之证。
必时时注意于下腹,使横膈膜弛缓,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㈡、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故坐时臀部宜凸出。
可能在大家的心里觉得道家的一些东西是不需要学习的,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其实大家不要这样想,很多时候道家的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休息的,它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还可以帮助大家缓解压力,也可以达到养生的作用。
静坐是道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功法,在练习静坐法时,不仅要心静,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练习目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如何练习静坐法吧。
静坐之法,从理论上说要在一个静字,静之要诀则是心字,静心是入门的要诀,若心不能清静,则一切修行之法,皆无从落脚生根。
故静坐之要在静心,静心之要则在养心息心,或曰收心炼心。
天玄子曾曰:养心之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平、心定、心静。
从而去掉凡常之时的欲念之心,攀缘之心,忿恨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等。
《玄关秘论》中则说:心牵于事,火动于中。
心火既动,真精必摇。
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
因为种种念虑皆由心生,故当息心不动,让思虑的心死而无生。
只有思虑之心死而无生,才能显见到我们真心,也就是我们的道心,如若父母未生前的本来之心,如此才
能归根于静。
吕祖曾说:无念方能静,静中气自平;气平息乃住,息住自归根;归根见本性,见性始为真。
息心以静的方法,在静功实践中,也可以通过数息或听息的方法锻炼。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
初下手时只用耳根听不用意识,只要自然觉得一呼一吸就行,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浅深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
所谓数息,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勿助,数到几百次后,心中自然安静。
对起首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到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酸疼、麻木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的缠缚尚未解除。
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到安静了。
其要在于轻松与自然。
温馨提示:上边介绍的就是道家的静坐法,可能大家看上这个方法很复杂,大家可以练习一下,实际操作就没有难了,静坐法可以帮助您放松心情,还能缓解压力,适合所有人群,希望以上这些能够帮助大家,喜欢养生的朋友们可以学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