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之故事 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商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时代跨度相当长,时间从公元前1600年左右到公元前1046年左右,长达55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夏商周时期。
商朝的发展历史上涌现出来很多的历史人物,其中有不少的人物故事让人刻骨铭心,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一讲商朝历史人物故事。
商汤:商朝的开国君王商汤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他是商朝的缔造者。
据历史记载,商汤是由商朝建立之前的夏朝末代君主负责管辖商朝的西伯。
在他亲政之后,他开始了大力改革,推行“三纲五常”,成立了许多自己的政策和制度。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商汤非常勤奋,他经常深夜起床处理国家公务。
对于那些草木焚烧来发信号协调封建诸侯的方式,商汤也有新的想法。
他命令制造了铜鼓,象征着天空之音,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非常高尚的礼仪。
纣王:商朝的后代君王商纣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的暴虐成为了千古传说。
商纣继位后对人民施虐甚至利用蚁穴刑,让人痛不欲生。
华山之战前夕,商纣与姬昌发生了争吵和嫌隙,姬昌便自愿进入地狱水沼打垮妖魔,证实了自己的清白,而纣王却拍胸脯保证姬昌没有机会回来。
伯邑考:伯邑考是商朝的一位显赫人物,他是商汤之父。
在商朝建立之前的夏朝时期,他就已经作为一个权臣掌管汉水上游的郡县。
他的贡献之一就是杀死了猛兽闕,安定了当地的局面。
他还曾经化缘成佛,白马行天下五十年,风行区级庶务。
姜子牙:姜子牙是商朝末期的一位有名的贤臣,他是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数学家之一。
据记载,姜子牙在年轻的时候就学问渊博,精通兵法,懂得天文、地理。
当商朝的暴君纣王暴虐民众之时,姜子牙便联合其他诸侯起义反抗商朝。
在姜子牙的带领下,他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商朝历史人物故事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传承下来的,他们有些人勇猛,有些人贤明,有些人善良,有些人不好,但无论他们怎样,都是商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广为流传,这些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启示——要有智慧,要有勇气,要有正义,才能创造出更加光辉的人生。
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纣王的暴政与覆灭商纣王,商朝的末代君主,他的统治被认为是商朝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纣王以其暴虐和不贤之举而被后世所诟病。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探讨商纣王的暴政以及其对商朝的影响,以及商朝覆灭的原因。
一、政治暴政商纣王在政治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暴政。
他滥用职权,违背礼仪,贪图享乐,不顾百姓疾苦。
商纣王经常废黜贤臣,倚重小人,导致朝政腐败,权臣横行。
他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纵容奢侈腐败,使得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
此外,商纣王还强征民夫,大肆征收重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二、经济危机商纣王统治时期,商朝的经济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他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以及频繁的军事征伐,耗尽了国家财力。
同时,商纣王的政治腐败使得商朝的税收制度失效,这导致了财政困难和民生凋敝。
在此背景下,商朝的经济逐渐崩溃,社会阶层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三、社会动荡商纣王的暴政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他肆意压榨百姓,滥用刑法,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他的专横跋扈,引发了民怨的积累。
同时,商纣王对商朝的贵族阶层也进行残酷镇压,破坏了商朝的社会秩序和阶级和谐。
不满和反抗情绪迅速蔓延,这为商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四、商朝覆灭的原因商纣王的暴政和无能导致商朝逐渐走向衰落和覆灭的边缘。
在商纣王统治末期,周武王带领西周军队发动了伐商之战,成功消灭了商纣王的统治,并建立了西周王朝。
总结来看,商纣王的暴政、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是商朝覆灭的原因之一。
结语商纣王的暴政与覆灭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他的统治给商朝带来了很多困难和苦难,最终导致商朝衰败。
商纣王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警示我们君主应以忠诚善治为准则,关注人民福祉,才能长治久安。
历史不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品质和君主的能力是国家兴衰的关键。
希望我们能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智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兴建宠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己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型镇压。
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
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凶狠地挖出了比干的心。
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动荡不安的社会像烧开了的水那样的沸腾。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
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
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
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
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
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
武王、姜尚(姜子牙)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开始了百姓安居乐业,统治稳定的周王朝。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
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
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
武王伐纣的故事简介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最终因为武王伐纣而走向灭亡。
商朝的灭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商纣王统治期间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宠幸爱妃妲己;在政治上不仅横征暴敛,还发明炮烙酷刑对待反抗之人。
这样的暴戾统治怎会长久就在商朝纣王残酷统治的时候,在渭河流域的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周文王死后,由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周武王,周武王为了完成周文王遗愿,积极的策划灭商。
周武王重用大臣姜尚等人,发动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的故事之誓师伐纣,武王伐纣的第一个阶段是联合众诸侯来讨伐,在公元前1046年,由于商纣王的暴戾统治,许多商朝谋臣纷纷投靠周武王,周武王知晓时机到来,决定联合诸侯讨伐商纣。
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武王伐纣的故事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牧野大战,周武王在誓师会盟之后,于公元前1047年带领着周边的邻国以及诸侯,列阵在牧野。
周武王高喊口号: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招揽了邻国的很多君主,其中有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等。
商纣听说周武王到来,决定发兵七十万抵御敌,但是虽然军队人数多,但是由于人心涣散,最后都投靠了周武王,商朝溃不成军,纣王逃跑到城池中,在鹿台上自焚而死,自此商朝灭亡。
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古代历史上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武王伐纣时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商朝的统治残暴,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
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之联盟军的兵力和攻打战略:公元前1046年1月末,周武王亲自率三百乘战车,虎贲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于2月21日,周抵达孟津,与庸、卢、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余人,相当于现在的六个师。
商纣王的典故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在历史上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残暴暴虐的暴君。
商纣王的典故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被广泛传颂。
那么商纣王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呢?商纣王的典故源于《史记·商纣本纪》。
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他的统治时期也是商朝走向衰败的时期。
商纣王残暴而暴虐,肆意杀戮,奢侈淫乐,荒淫无度,不仅无视百姓的苦难,连朝廷中的忠臣都无法幸免于难。
他的残暴行径终于引起了天下人民的愤怒和不满,而商纣王的典故正是源自于此。
商纣王的典故发生在商朝末年,当时商纣王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国家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商纣王却视而不见,继续沉湎于自己的享乐之中。
这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他们纷纷上书进谏,希望商纣王能够悬崖勒马,改变自己的行为。
但商纣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将忠臣们一个个诛杀,以示警告。
在商纣王的统治下,商朝的国力日益衰退,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然而,在商纣王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他只顾自己的享乐和权力,对百姓的苦难毫不关心。
这种残暴的统治引起了天下人民的不满,他们纷纷起义反抗商纣王的暴政。
商纣王最终的命运也是一个典故。
在商纣王统治的末年,周武王发动了西伐商朝的战争,最终攻陷了商纣王的都城,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商纣王被俘后,周武王下令将其囚禁在京城,以示警戒。
商纣王终其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暴政导致了商朝的衰落和自己的悲惨命运。
商纣王的典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权力是有限的,不能任意妄为。
商纣王沉湎于享乐,忽视了朝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其次,商纣王的典故也告诫我们,一个君主应该以百姓的福祉为重,而不是只顾自己的私利。
最后,商纣王的典故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命运,善恶有报,不能逃避。
商纣王的典故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对当今社会的警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类似商纣王的人,他们追逐权力,不顾他人的利益,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和悲剧。
为什么说商纣王是著名的大暴君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大暴君,他统治的商朝末期,是中国的封建时代,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国家却由于专制暴政而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增加,最终走向覆灭。
那么,商纣王为什么被称为大暴君呢?接下来,我将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与作为国君的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商纣王统治的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1043年,这个时期正好是商朝末年,也是以暴政著称的一段时间。
由于过度政治压迫和贪污腐败,民众的生活逐渐恶化,而商王却不加改善,甚至还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把一些本应该有限度的政治操纵行动转化为肆意妄为的行径。
二、个人行为作为一个权力在握的国君,商纣王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极为霸道和残忍,常常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下面我将具体阐述他的几种典型的暴政行为。
1. 喜欢残杀宠臣商纣王擅长杀戮,他的残忍行为甚至包括杀宠臣。
最著名的就是在《淮南子》中有记载,商纣王喜欢和一只名叫“美女”的鹿打赌游戏时,竟敢将邦女的哥哥血洒祭祀台上,这被许多史书予以证实。
2. 创设暴政和侵夺财产商纣王是一位非常饥渴权力的国君,在富有的人或者有权的人面前实施权力欺压。
他创设了大量的暴政和侵夺财产的手段。
他发动了强迫劳动,迫使人民为其修建庄园并增加赋税,以此表示自己的地位。
商纣王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嫡姐的制度,即任何公民都必须接受他的监督和检查,否则他们就会惨遭毒杀或者圈禁。
3. 浪费国库和控制地盘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财产,商纣王不断向国内和其它国家推销各种商品和珍品,这种浪费使得国库枯竭,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控制地盘,他极力追求个人的荣誉和称号。
他还通过权力斗争和谋杀来建立威望。
三、作为国君的作为作为一个古代封建国家的国君,商纣王也有其特定的职责。
但是,他的暴政使得其作为国君的行为也非常糟糕,特别是他对国家的管理不善和玩忽职守等问题,使得国家经济陷入极大的困境。
1. 玩忽职守商纣王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十分草率和不负责任。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商纣王(公元前1154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残暴的一个君主。
他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也是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关于商纣王残暴的一些典故:1. 孪生姐妹之死商纣王曾娶了一对孪生姐妹为妻,名分别为虢女和褒姒。
虢女聪明美貌,褒姒则智慧过人。
因为褒姒的智谋,商纣王逐渐对她不再感兴趣,转而对虢女情有独钟。
于是,他灭杀虢国的卿多奚,夺取了虢女。
对于褒姒,商纣王使计迫使她自尽,她最终在穷途末路之中投江而死。
2. 妲己的残暴行径妲己是商纣王宠幸的妃子之一,她以残暴而著名。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曾在妲己的怂恿下,杀害牛、羊以及平民百姓来进行祭祀,频繁举行淫乐之会,并虐杀臣下。
妲己尽管美丽,但她以奸计妄图谋害商纣王的嫂子妫姑。
她的残暴行径加剧了商朝的内乱和衰败。
3. 糜竺被腰斩商纣王对于任人唯亲,用人不以才干为重,而是以忠诚为主。
当时有一位名叫糜竺的大夫,他为人正直而忠诚,声望很高。
然而,糜竺却因为商纣王的怒火而被腰斩。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因为糜竺向商纣王的弟弟太子重耳泄露了商纣王的一次密谋,而对其大加怀疑,并最终处死他。
4. 大臣之死商纣王对于贤能的大臣非常敌视,经常置他们于死地。
例如,他先后杀害了姜子牙、伊尹等多位忠臣。
姜子牙是商朝末年的一位军事家和智囊,他多次建议商纣王改弦更张,迎接更好的未来。
然而,商纣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对他雪上加霜。
伊尹则是商朝末年的一位贤臣,他为商纣王提供了许多良策,但却遭到了商纣王的猜忌和迫害。
5. 大旱和大水商纣王作为君王,他的灭族之罪不仅仅表现在杀人伤害上,还导致了天灾人祸。
他对百姓苛捐杂税,贪图私利,使得天下民不聊生。
因此,天降大旱和大水,造成了百姓的苦难和流离失所。
百姓的疾苦最终催生了商朝的覆灭,纣王遭到推翻,商朝进入了封建时代。
商纣王的残暴行径给商朝带来了混乱和动乱,最终导致其灭亡。
他的残暴不仅表现在对臣民的杀害和虐待上,也表现在对妻妾的残害和对国家的虐政上。
商纣王真是暴君吗doc商纣王真是暴君吗?小说《封神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它在武王伐纣的背景下,写了一系列正邪斗法、神妖混战的故事,在民间影响广泛。
书中的主要人物商纣王,是人人恨之入骨的暴君。
那么,历史上的商纣王是不是这样的呢,商纣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后的一位君主。
“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
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
据说,纣王喜欢饮酒,他凿地为池,池中注酒,酒上行船。
纣王同姬妾亲众在池上划船饮酒。
据说,他在宫内竖起像树林一样的木桩,上面挂满熟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人光着身子在这“肉林”里疯打疯闹。
饿了就吃,吃了就玩。
据说,他还大兴土木,造了一座鹿台。
地基三里见方,高逾百丈。
他把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们聚集在台上,宴饮狂欢,长达七日七夜,以至君臣姬妾都忘了日月时辰。
残忍暴虐,荼毒四海。
据说,他行炮烙之刑,用炭火把中空的铜柱子烧红,然后叫被残杀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糊而死。
[$br]据说,他为了观察正在成长的胎儿,竟残忍地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脚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冻,竟叫人砍掉他的双脚,砸骨验髓。
还有像是宠幸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种种罪行,令人罄竹难书。
后来,纣王失去士气和民心,终于被武王打败。
他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他的妻子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断头台。
商纣王真的是这样残暴吗,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曾怀疑过。
认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恶都加在他的头上。
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了商纣王的七十多条罪恶发生的次序之后,发现他的罪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是后人编造的。
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了折扣。
那么,为什么要有意地丑化商纣王呢,原因之一是他的政敌的别有用心宣传。
比如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镇压反叛,翦除异己,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并非商纣王独有。
这些劣迹为什么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就那样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应该说,是他的政敌在搞丑化和宣传。
商纣王的典故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虐待百姓,奢侈淫乐,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商纣王的典故是关于商纣王对待忠臣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对于暴君的警示。
商纣王在位时,他的统治异常残暴,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商纣王却不以为意,他沉迷于享乐之中,对待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
他纵情声色,纵欲无度,在宫廷中举办无数的宴会和游乐活动,百姓的疾苦被他完全忽视。
商纣王身边有一位忠臣名叫伊尹,他深知商纣王的暴虐无道,心系百姓苍生。
伊尹曾多次上书劝谏商纣王,告诫他要反省改过,但商纣王却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对伊尹心生怨恨。
一天,商纣王举行盛大的宴会,宫廷中摆满了美食和珍宝,酒香四溢,乐声嘹亮。
而在宴会上,伊尹却没有受到商纣王的邀请,他被冷落在一旁。
伊尹深知商纣王对自己的不满,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怨恨和愤怒,因为他的心中只有百姓的疾苦。
伊尹决定离开宫廷,他带着满腔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离开了商纣王的统治。
他来到了商纣王统治下的一个贫瘠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
在那里,他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帮助百姓开垦土地,修建房屋,重新安定了他们的生活。
伊尹并不满足于此,他开始着手整顿政治,推行法治,建立起了一个稳定而公正的社会秩序。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了百姓的权益,打击了贪污腐败的行为。
在他的领导下,村落逐渐繁荣起来,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消息传到了商纣王的耳中,他得知伊尹离开宫廷,竟然还能如此建立起一个繁荣的村落,不禁感到惊讶和愤怒。
商纣王派人去找伊尹,想要将他拖回宫廷。
然而,伊尹拒绝了商纣王的命令,他坚持要留在村落,继续为百姓服务。
商纣王对伊尹的坚持感到非常愤怒,他下令将伊尹抓回宫廷,要对他进行惩罚。
然而,商纣王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因为官员们纷纷表示拒绝。
他们认为伊尹是一个忠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商纣王的命令是不公正的。
最终,商纣王被迫接受了官员们的意见,他无奈地放弃了对伊尹的惩罚。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
摘要:
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2.纣王的暴政表现
3.纣王的残暴典故:炮烙之刑、虿盆之刑、剖心之刑等
4.纣王的覆灭与周朝的兴起
正文: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商朝末年的一位国王,名为子辛,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的残暴统治,导致了商朝的覆灭,为周朝的兴起铺垫了道路。
纣王的暴政表现有很多,他喜欢施用酷刑,以残酷的方式对待他的敌人和百姓。
其中,炮烙之刑、虿盆之刑、剖心之刑等都是他的发明。
炮烙之刑是将人捆绑在铜柱上,然后用火烧热铜柱,使受刑者痛苦而死;虿盆之刑则是将人投入满是毒蛇的坑中,让毒蛇咬死受刑者;剖心之刑则是将人的心脏挖出,以此来折磨和杀死受刑者。
这些酷刑的使用,使得商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纣王的残暴并没有持续很久。
他的暴政引发了百姓的反抗,他们纷纷投向了周武王,导致了商朝的覆灭。
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成功地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商纣王,又称商纣或商朝纣王,是中国历史上商朝末代君主。
商纣王统治时期因其的残暴而闻名于世,他的残暴行径和触犯天道的行为成为后世所不齿和警示的对象。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为您介绍商纣王的残暴典故,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八百诸侯:商纣王统治时期,他苛政独裁,残害百姓。
朝野上下纷纷不满,众多诸侯纷纷起兵反叛。
据传说,有八百位诸侯联合起来反对商纣王,以抵制他的残暴统治。
尽管最终商纣王依靠暴力镇压了他们,但这个典故成为了历史上批判暴政的典范。
2. 葱枭母献美女:商纣王沉溺于奢靡淫乐,虐待百姓。
相传有一次,商纣王的母亲葱枭母陪同其子游玩。
在途中,她看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因为对其惊艳的容貌而想将其纳入后宫。
而这位女子却坚决不愿成为纣王的妃子,她选择割去自己的鼻子和耳朵,以此拒绝商纣王的追求。
这个典故展现了商纣王求欢无度和不顾他人感受的残暴行为。
3. 动五刑:商纣王在治理时采用了血腥残酷的刑法,大肆施行五刑。
五刑包括剐、烹、磔、宫刑和杖刑,用以惩罚罪犯。
这些刑罚严酷无情,令人生畏。
商纣王无视人民的痛苦和折磨,将其残暴表现无限放大。
4. 焚书坑儒:商纣王统治时期,他摧残知识分子,以保持自己独裁的权力。
相传商纣王曾经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大量的典籍和文化遗产,并屠杀了不少的儒士和智者。
这一行为使得商朝文化和知识水平迅速衰落。
5. 夸父逐日:商纣王为了表现自己的权势和超然无敌,不惜伤害天道。
传说商纣王思考如何显示自己的至高统治,他设计建造了一道夸父逐日的深沟,希望能够抓住太阳,以掌控昼夜之辨。
然而,这种行为犯了天道之忌,使得商纣王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典故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反思和警示。
商纣王残暴无道的行径成为后世政治家和君主统治的反面教材,引人深思。
相关参考内容包括:1.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在古代史书《史记》、《春秋》等多本历史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并有详细解说。
2. 《史记》中的《商纣世家》一章,详细描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的暴政和残暴行径,是了解商纣王残暴行为的重要参考内容之一。
对于商纣王帝辛,现在人都是从电视剧中了解到的,很多人对于商纣王的残忍是非常痛恨的,其发明的炮烙之刑让很多人深恶痛绝,面对如此心狠手辣、残酷无道的昏君,很多人都对他
恨的咬牙切齿,认为商朝的灭亡是应该的,但是电视并不一定是真的,就像炮烙之刑出自商
纣王,而历史上记载的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历史上记载的商纣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残暴独裁的君王,虽然好色,但是他不是一位
会讨好人的君王,电视上说的商纣王讨好苏妲己而发明的炮烙之刑,其实不是真的,因为历
史上的商纣王是在晚年得到苏妲己,对她也并不是十分的宠爱,所以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而炮烙之刑其实是源自于上上一代君王夏桀。
在《符子》中曾记载,夏桀曾在瑶台观看实行炮烙之刑的囚犯,但是还和他的大臣关龙逢讨
论这件事,有一句对联也是在这时出现的“逢君之恶,罪不容于死,时日曷丧,予及汝偕
亡。
”,因为关龙逢不赞同夏桀的做法,最终被夏桀下旨遭受炮烙之刑,这件事在《符子》中也是有记载的,所以并不是商纣王发明的,但他确实使用过,这是真的。
历史故事-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那么最后商纣王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商纣王之死吧!商纣王之死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叫妲己,特别受到纣王的宠爱。
妲己是个脾气很怪的女人,纣王为了取得妲己的欢心,就派人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倒满了酒,池子周围移植有很多树木,树枝上挂着肉块。
然后派许多青年男女在酒池里洗澡,相互追逐嬉乐,有谁能从酒池里跃身而起咬到树枝上挂的肉,还可以得到奖赏。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酒池肉林”。
妲己喜欢看这种游戏,每次看她都笑。
纣王为博取妲己的笑,几乎每天都要举行这种游戏。
商纣王为了搜括民财,就在都城朝(zhāo)歌,造了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专门贮存从全国各地搜括来的金钱。
这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鹿台。
另外还建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专门囤积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纷纷起来反抗。
一有反抗,纣王就派大兵去镇压,百姓们成群结队逃亡,到邻国去寻找活路。
这样一来,反而使邻国逐渐强盛起来。
纣王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也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谁不听他话,人头就会落地。
他知道姐己喜欢新奇,于是就发明一种刑具,以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个刑具是一根空心的铜柱子,将要处死的人绑在这根铜柱子上,然后在空心铜柱子中烧火,把铜柱烧得通红,被绑着的受刑人在痛苦地挣扎,最后被活活烤死。
妲己喜欢看受刑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一看这个场面她就笑。
纣王为了使妲己笑颜常开,每天都寻找理由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种酷刑叫“炮烙”。
纣王手下有一个耿直的大臣叫梅伯,对纣王用“炮烙”杀人很为不满。
他不顾自身安危,劝说纣王取消这种酷刑。
纣王不但不听梅伯的劝说,反而笑嘻嘻地对梅伯说:“其实‘炮烙’并不残酷,死的人也并不痛苦,你不信可以自己试试。
”说完就沉下脸,一挥手,叫宫殿卫士用长矛把梅伯逼近空心铜柱,剥去梅伯的衣服,把他绑在空心铜柱上。
梅伯被烧红的铜柱烤得撕心裂肺地惨叫。
商朝皇帝的简介商朝皇帝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
经历17代31王,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左右。
商纣王帝辛简介商纣王的历史功绩与评价商纣王帝辛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一部《封神演义》使得商纣王的残暴形象深入人心。
那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帝辛是怎么样的呢?他也像神话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残暴昏庸吗?通过本篇文章,我们来认识一下商纣王帝辛其人其事以及商纣王的历史功绩和评价。
商纣王帝辛简介商纣王,原名叫帝辛,又名受,是商王朝的末任君主,死于公元前1046年,谥号纣。
“纣”是“残义损善”“残暴无良”之意,“纣王”是历史后人对他的贬损称呼。
商纣王的母亲是帝乙的正宫王后,因此商纣王被立为王太子,成为王位的正统继承人。
纣王自幼天资聪慧,能文善武,很得帝乙的喜爱,传闻他力能拖柱,可以倒拔九牛。
《帝王世纪》记载:“帝纣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荀子·非相篇》也说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还有《史记·殷本记》云:“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这都是说商纣王才智过人,有人主之相。
商纣王图像公元前1075年,先王帝乙逝世,商纣王继承王位,他定都为朝歌。
商纣王在位期间重视农业,发展国力,兴兵开疆拓土,两次发兵攻打部落,把商王朝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江淮一带今江浙一带。
...武丁是谁武丁中兴的历史故事商王武丁的功绩商王武丁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三任国君,到了武丁登位称王,商王朝已经从开国之时的励精图治到走下坡路,国政日渐颓废。
武丁登基后,立志复兴殷商,他勤政爱民,任用贤臣,远离奸佞。
商朝的国政为之一清,出现了欣欣向荣之势,国势逐渐回复强盛。
在武丁统治之下商朝重新强大起来,为了慑服变得不太安稳的各方诸侯,武丁开始了对外征战,派遣商朝大军覆灭吞并躬方、土方、西羌等相邻的不臣部落,将商朝的疆土向外大大扩展。
商纣王是中国古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他以残暴著称。
虽然存在关于商纣王残暴行为的许多典故和传说,但由于历史记载的局限性以及时间的推移,其中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以下是其中一些较为著名的典故:
1. 妲己焚香:据《史记》载,商纣王宠幸宫女妲己,被她所迷惑,纵容她的凶妖行径。
有一次,商纣王命令民众在宫殿中点燃香火,而妲己则独自用这些香火焚烧死了众多忠良。
这个故事象征着妲己的邪恶和商纣王的虚荣和残忍。
2. 董藩丑剧:根据《左传》的记载,商纣王纵容宰相董藩的荒淫行为,并通过暴力手段打压异己。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董藩命令士兵穿着龙鳞服装,戏弄纣王,并亵渎神灵,彰显了商纣王统治下的混乱和荒诞。
这些典故多数来自于《史记》、《左传》等历史文献,但在具体细节和真实性方面存在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在历史研究中,有时会出现对古代君主进行贬低或美化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和客观的态度来理解这些典故。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商纣王的残暴典故概述
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
3.商纣王的残暴影响
4.总结
正文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概述】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商朝末年的一位君主,他的残暴行径被后人称为“纣王之乱”。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主要是指他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暴政,这些暴政导致了商朝的灭亡,也让商纣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商纣王的残暴表现】
商纣王的残暴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酷刑:商纣王喜欢用各种酷刑对待他的臣民,其中包括炮烙、剖心、醢等。
其中,炮烙是最为残忍的一种,他让人在烧热的铜柱上爬行,直到死亡。
2.暴政:商纣王的统治方式极其残暴,他大兴土木,强迫人民服劳役,不顾人民的生死。
3.奢靡:商纣王极端奢侈,他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只为满足自己的享乐。
4.昏庸:商纣王听信谗言,排斥忠良,导致朝廷内外充满了奸邪之臣。
【商纣王的残暴影响】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给商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最终
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他的残暴行径,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被后人引以为戒。
【总结】
商纣王的残暴典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他的残暴统治,不仅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商朝之故事商纣王之死商纣王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
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叫妲己,特别受到纣王的宠爱。
妲己是个脾气很怪的女人,纣王为了取得妲己的欢心,就派人挖了一个大池子,里面倒满了酒,池子周围移植有很多树木,树枝上挂着肉块。
然后派许多青年男女在酒池里洗澡,相互追逐嬉乐,有谁能从酒池里跃身而起咬到树枝上挂的肉,还可以得到奖赏。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酒池肉林”。
妲己喜欢看这种游戏,每次看她都笑。
纣王为博取妲己的笑,几乎每天都要举行这种游戏。
商纣王为了搜括民财,就在都城朝(zhāo)歌,造了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专门贮存从全国各地搜括来的金钱。
这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鹿台。
另外还建造了一个很大的仓库,专门囤积从老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纷纷起来反抗。
一有反抗,纣王就派大兵去镇压,百姓们成群结队逃亡,到邻国去寻找活路。
这样一来,反而使邻国逐渐强盛起来。
纣王对自己手下的大臣,也采用残酷镇压的手段,谁不听他话,人头就会落地。
他知道姐己喜欢新奇,于是就发明一种刑具,以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个刑具是一根空心的铜柱子,将要处死的人绑在这根铜柱子上,然后在空心铜柱子中烧火,把铜柱烧得通红,被绑着的受刑人在痛苦地挣扎,最后被活活烤死。
妲己喜欢看受刑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一看这个场面她就笑。
纣王为了使妲己笑颜常开,每天都寻找理由杀人,供妲己取乐。
这种酷刑叫“炮烙”。
纣王手下有一个耿直的大臣叫梅伯,对纣王用“炮烙”杀人很为不满。
他不顾自身安危,劝说纣王取消这种酷刑。
纣王不但不听梅伯的劝说,反而笑嘻嘻地对梅伯说:“其实‘炮烙’并不残酷,死的人也并不痛苦,你不信可以自己试试。
”说完就沉下脸,一挥手,叫宫殿卫士用长矛把梅伯逼近空心铜柱,剥去梅伯的衣服,把他绑在空心铜柱上。
梅伯被烧红的铜柱烤得撕心裂肺地惨叫。
纣王望着梅伯说:“怎么样,不像你想的那么残酷吧?”说过又叫人把梅伯放下。
梅伯对纣王说:“大王,炮烙太残酷了。
为人君的应当仁慈,你这样简直是罪大恶极!这样下去,百姓们都要起来反叛你的,商朝的江山就要断送在你手里了。
” 纣王一听,勃然大怒,一挥手,叫卫士再把梅伯绑到铜柱上,点火再烤。
梅伯对纣王说:“大王,请你答应我,老臣是最后受炮烙之刑的人。
这样老臣死而无怨。
” 这时,在朝的大臣也都一起跪下替梅伯求情。
纣王对众大臣说:“好吧,看在你们大家的面子上,免去‘炮烙’之刑,改成杀头,然后再将他剁成肉酱。
你们大家都尝尝这烤得半熟的肉酱的味道,记住梅伯的教训,今后不能随便诽谤我。
” 卫士杀了梅伯后,又将他的尸体剁成了肉酱,盛在盘子里,分给大臣们吃。
在纣王面前,众大臣谁敢不吃?只好闭上眼,把人肉酱吃了下去。
梅伯之死,吓得众大臣再也没人敢劝说纣王了。
为了使周围的各附属国都慑服商朝,纣王把姬昌、九侯、鄂侯3 位诸侯首领召进京城,让这3 个人分管全国各地的诸侯。
这3 个人的官衔叫“方伯”。
国内如果有哪个诸侯造反,就由管辖的“方伯”领兵去镇压。
3 位“方伯”带着家属住进京城不久,有一次,纣王到九侯家去玩,见九侯的女儿长得漂亮,就暗示九侯把女儿送进宫给纣王作妃子。
九侯不敢不答应,只好把女儿送进宫。
可是九侯的女儿早就知道纣王是个昏君,进宫后对纣王总是爱理不理的,整天面带愁容。
有一次,纣王下令,一定要她笑,不然就把她杀了。
她对纣王说:“把我杀了吧,我在你身边比死还痛苦。
” 纣王一气之下,就将她杀了。
九侯得到女儿死亡的消息,放声大哭。
不料,这件事被纣王安插在九侯身边的宠臣费仲知道了,立即向纣王告密。
纣王召九侯、鄂侯和姬昌3 位“方伯”进朝。
姬昌预感到这次召
见凶多吉少,便推说有病,不能上朝。
九侯、鄂侯和众大臣都上朝了,金殿上的气氛十分紧张,都觉得大祸临头了。
纣王对九侯说:“你的女儿是我杀死的,你哭,这岂不是对我不满吗?” 九侯分辩说:“大王,我死了女儿哭几声,这是人之常情啊……” 纣王说:“你知道人之常情,难道你就忘了君臣之礼吗?看来你目无君主,来人,把他推下去斩了!” 鄂侯听了,立刻跪下,替九侯求情:“大王,九侯哭女儿,确实是人之常情,求大王看在老臣的份上,免九侯一死……” 纣王不但不听鄂侯的话,反而咆哮着说:“反了,全反了。
你竟然敢替叛逆者求情,拉下去一并斩了!” 纣王杀了九侯和鄂侯,又把他们的尸体切成“肉脯”,剁成“肉酱”,叫人送给西伯姬昌吃。
西伯姬昌当着宫廷来人的面,把“肉脯”和“肉酱”吃了,对来人说:“臣姬昌叩谢大王的赏赐。
九侯和鄂侯反叛大王,罪有应得……” 宫廷里的人走后,西伯姬昌为两位老朋友的惨死而痛哭,同时又为自己避免了灾难而幸庆。
从此,姬昌天天装病在家,足不出户。
他知道,就是这样也无法避免九侯和鄂侯的命运,于是暗中派人回到自己的周国,叫儿子姬发和大臣阂夭设法营救。
果然不出姬昌所料,不久,纣王就对姬昌下起了毒手,只是没有立即将姬昌杀害,而是将他抓起来投进监狱。
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听到父亲入狱的消息,立刻倾国内之所有,买了好马、宝石和玉器,又选了许多美人,派周国的大臣阂夭,敬献给纣王,并向纣王表达了忠心。
纣王收下礼品,接受了阂夭的请求,将西伯姬昌从牢里放出来。
姬昌出狱后,当天就跟阂夭一起回周国去了。
西伯姬昌回到周国后,立即抓紧训练军队,发展农牧业,国家很快就强大起来,周国的邻国也都纷纷归顺了周国。
周国日见强大,已经有力量与商朝分庭抗礼了。
就在这时候,商国东部的一些部族,见商朝的国力已经衰弱,便不断侵犯商朝,挑起事端,进行小规模的战争。
商朝西有强大的周国威胁,东有一些部族侵犯,处于东西夹击的危险之中。
纣王为了稳定国内形势,他调集了国内所有兵力,对东部一些部族发动进攻。
纣王原先跟西部的周国讲定,在商朝发动东部战争时周国一定要采取中立,按兵不动。
谁知纣王在东部征战时,周国立刻向商朝发动进攻,使商朝两面受敌。
这时候,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他儿子姬发捧着父亲的牌位,打着替父报仇的旗号,挥兵向东挺进。
纣王的叔叔比干感到形势危急,冒死请求纣王赶快调回东部战场的兵力,回师守住黄河,不让周国的大兵过河。
纣王勉强接受了比于的建议,把东部战场的一部分兵力往回调。
商朝的守兵还没有到达黄河东岸,西岸的周国就撤兵了,并且派使臣对纣王说:“向黄河进军只是一次演习,希望纣王不必介意。
” 这时,东部战场因为抽回一部分兵力,所以东部的形势又显得吃紧。
纣王立即命令回师防守黄河的大兵调转头,放弃守黄河,继续增援东部战场。
比干对纣王说:“使不得啊,大王!周国撤军是迷惑我们,只要我们的守河大兵一回头,他们就会立即抢渡黄河,这一来商朝就灭亡了。
” 纣王生气了,怒斥道:“你上次说周国要渡黄河,我就听你话派兵守河。
现在周国的兵已经回去,黄河两岸平安无事,你还不让我增援东部战场,难道存心要我在东部战场败退?你安的是什么心?” 比干说:“我跟随大王这么多年,难道我是什么心大王还不知道吗?” 比干的这句话把纣王激怒了,他说:“我确实不知道你是什么心。
既然你是忠臣,那就让我看看你的心吧!” 纣王一声令下,卫士将比干按倒在地,用利刀剖开他的胸膛,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
纣王杀死比干不久,西伯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就率领大兵抢渡过黄河,直向商朝的都城步步逼近。
纣王要想把东部战场上的兵调回来保卫都城,但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他只好把战俘拼凑起来,又从监狱里将犯人放出来,临时编队,去与周国的军队交战。
这群乌合之众,本来就没有战斗力,他们本来就痛恨纣王,
在这关键时刻,谁会去替他卖命?战斗时他们纷纷倒戈,转过身来,与押送他们的皇宫卫队厮杀,反而成了周国部队的先锋。
这一仗打下来,商朝的军队全面瓦解,一败涂地。
纣王知道自己覆灭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他就跪到贮存珠宝的鹿台上,点起一把大火,想让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财富同归于尽。
最后,大火只是结束了这个暴君的生命,贮存鹿台的珠宝和玉器却保存下来了。
领兵攻进朝歌的周武王,成了这批财富的新主人。
从此,商朝对中国的统治结束了,新的王朝——周朝开始了,它的第一代君主就是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