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三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4.10 KB
- 文档页数:15
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1-2023学年高三统测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浙江省普通高中强基联盟2023届高三统测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时间7月30日,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马龙对决樊振东。最终,马龙击败了队友,拿到了奥运会男单的冠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双圈大满冠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国乒也实现了这个项目的四连冠(guàn)。
B.今天13时34分,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这是我国组织实施的第七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和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zǎi)人航天飞行。
C.岁月吹散了浓浓硝烟,记忆覆盖了尘封的碧血(xuě)。而今,如先烈所愿,盛世繁华,山河无恙。冰血长津湖永彪史册,志愿军战士功德无量。缅怀英烈,吾辈当自强!
D.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yíng)的愿景,增强全国人民的安全、获得感、幸福感。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
A.“大满冠”的“冠”应为“贯”。
B.“载(zǎi)人”的“载”应读“zài”。
C.“碧血(xuě)”的“血”应读“xuè”。
故选D。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s,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甲】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从者如云纷至沓来那种声势。“粉丝”固然是多数,只有三五十人甚至三五人,怎能叫作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乙】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丙】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 B.固然 C.深刻 D.歇斯底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2~3题答案】
【答案】2.B3.B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纷至沓来”,意思是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从者如云”的语境。 B.“固然”,(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显然不合语境,这里应该为“当然”,表示合于情理或事理,没有疑问。
C.“深刻”,内心感受很深的,如:印象深刻;深刻的体会。使用正确。
D.“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用来说粉丝的疯狂,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前后两个句子分别对“粉”“丝”进行阐释,表示并列关系,因此“飘忽无定”后“逗号”应该改为“分号”。
故选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杜绝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的同时,做好精细治理工作,解决好车辆停放和充电的现实问题,才能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
B.10月20日,台州市委书记在“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论坛”上说,外国人每当担心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变好。
C.加大对隐形变异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是推进校外培训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的应有之义。
D.现在很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而是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4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杜绝电动自行车不进楼入户”错误,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应该删掉“不”。
B.语序不当(或结构混乱),“外国人每当担心中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我们反而会变好”的主语应是“我们”,“每当……的时候”在句中作状语,所以应将“每当”提到“外国人”之前。
D.“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与“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一面对两面。前面是“一面”的“标准”,而后面“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的“条件”是“两面”。修改时可以删掉“寡”和“低”,或者在“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前面加上“是否”。
故选C。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征订启事: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敬请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回访。
B.聚会发言:承蒙大家关照,现在我的工作还算小有成就,大家如果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C.校园海报:特邀著名建筑艺术家陈戈莅临我校作题为“廊桥遗梦”的讲座,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
D.某同学毕业之后,深感老师教诲之恩,于是给老师赠送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回春”。
【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慷慨解囊”应改为“踊跃征订”,“解囊”是指解开口袋,指拿出财物来(帮助人)。
B.“鼎力相助”,敬辞,多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此处是说自己帮助别人,使用不得体。
C.“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此处是欢迎著名建筑艺术家陈戈到来,使用得体。
D.“妙手回春”,是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这里是给老师的锦旗,使用不得体。
故选C。
6.如图是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请对其构图要素及设计意图分别作简要说明。 构图要素:______
设计意图:______
【6题答案】
【答案】①.构图要素:变形的“互”字(或眼睛轮廓),“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中英文对译。②.设计意图:(1)“互”字,点明互联网的主题。(2)“互”的上下两笔以书法来表现,极具中国特色。(3)标志整体形似眼睛,意指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视野。(4)图形与文字相结合,中英文共同呈现,表达了中外互联的寓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首先指出构图要素。
从图上来看,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来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图,即变形的“互”字,二是文字,上面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汉字,下面是英文。
然后分析设计的意图。
分析设计意图要结合这一标志使用的场合。由题干“浙江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可知,这一标志是用于互联网大会,所以图上“互”字就点明的“互联网”的主题;从“互”的形状来开,象眼睛,而互联网可以让接触更多的知识,所以这一形状是指互联网可以开拓人的视野;从“互”的书写来看,上下两笔采用的是中国书法的方式,结合举办地点“浙江乌镇”可知,展现了中国特色;从图和文字的结合来看,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展现的是中外联通之意。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然诗画艺术存在着共同性,便可以以诗入画,以画入诗,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融合。诗画艺术的异同,恰恰是诗画艺术融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异同,才能加深理解诗画融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宋人蔡絛的《西清诗话》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相资”两字,论述诗画互补的艺术作用,说得很透彻明白。邹一桂《小山画谱》说:“故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以上言论,都简言意骇地阐发了诗画融通的理论,值得重视。
(摘自吴企明《诗画融通论》)
材料二:
初唐的题画诗既有用词的华丽和色彩鲜明,又有如陈子昂一般的刚健明朗,整个题画诗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灿烂美。陈子昂要求诗歌要能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摆脱六朝以来的绮靡的纤巧作风,要具有“汉魏风骨”,建立明朗刚健的风格。其对题画诗的要求也不例外。他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是一首反映自然山水的题画诗,表现了向往自然的空灵境界,整首诗透露着对现实的不满。在其情感真实支配下产生了艺术真实,一种明朗、宏大的意境应运而生。
盛唐的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的风格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题画诗更不例外。这个时期由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题画诗创作诗人,杜甫、李白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唐代诗人中,杜甫的题画诗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出类拔萃的,现存《杜工部集》中有18首,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杜甫的《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只是运用了意象的组接和画面的空间变化,就创造出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蕴,并没有直接的抒情和议论,而是用地名的并置,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深远空间感。这一时期,诗人们通过对画面的具体描绘,再现画面所形成的意境,物我相生,即景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盛唐社会经济繁荣到了顶点,而诗人的创作肯定受到了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来描绘盛唐的壮美。例如杜甫题画诗《画鹰》做到了画中之物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物我相融、妙合无垠的中国古代最高审美境界。在诗里,鹰就是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又诠释了中国古代“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
盛唐过后,唐代开始走向衰败。中晚唐时期在题画诗领域有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