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工程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2.22 KB
- 文档页数:4
专业介绍微生物学专业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就业前景相比其他专业还是有优势的,而且近年来医药行业蓬勃发展,肿瘤和慢性病治疗出现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属于朝阳行业,具有很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学特性的科学。
就业前景出路:四大就业通道与计算机、电子等热门专业或化工、机械等传统专业相比,生物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潜力专业,生物学专业的前景还是很令人期待的。
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未雨绸缪,为自己的将来做一个长期规划,创造更好的条件迎接未来的挑战。
大致而言,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四个就业通道:通道一: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的研发人员或技术员该方向按照待遇及工作环境从高到低可分为以下几类:1.跨国公司或较大的生物技术外企的技术支持。
如宝洁、玛氏、联合利华、伯乐公司等。
这类公司主要招收名牌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
待遇非常不错,福利优厚,培训机制也很完善,而且大公司的从业经历也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平台。
此类单位可以说是生物学专业的最佳出路,竞争相当激烈,对英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口语。
2.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检验员。
在国家公务员报考专业中尚未发现专门招收生物学专业的,如果报考不限专业的公务员岗位,就只能挑战“百里挑一”的录用几率了。
毕业生一旦被事业单位录用,工资一般都在2000元以上。
相关事业单位主要有疾控中心(CDC)、物证中心、食品检验处等,但相关岗位的人员需求较少。
以北京为例,每年招收的也不过十几人,且以当地生源为主。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贾俊伟(XX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工程)摘要:本文主要从产胞外多糖的菌株的筛选,生理功能,分离纯化的方法,测定方法四个方面论述了关于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
目的在于为乳酸菌胞外多糖以后的研究和应用奠定理论支持。
关键词: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理功能;分离纯化;Advances in exopolysaccharides produc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creening of strains of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tio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four aspects discusses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xo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Aims to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application to lay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later research.Key words: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Physiological function;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乳酸菌是一类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可以将糖类发酵成乳酸的、无芽孢的的益生菌,是安全的、可食用的微生物。
LAB EPS是指在生长过程中,LAB分泌到细胞壁外的、不与细胞表面永久粘附的、在培养基中渗透的一类功能性生物大分子。
脂肪酶的微生物生产技术综述脂肪酶是一类催化脂肪水解的酶,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生产方法主要依赖于动物源脂肪提取,但存在成本高、工艺复杂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生产脂肪酶成为一种新的制备方法。
本文将对脂肪酶的微生物生产技术进行综述。
脂肪酶的微生物生产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培养法和发酵工程法。
传统培养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本身产生的脂肪酶,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的诱导物质,刺激脂肪酶的合成。
常用的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毕赤酵母、真菌等。
通过优化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等因素,可以提高脂肪酶的产量和活性。
发酵工程法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高效表达目标脂肪酶的基因。
一般而言,利用真菌、大肠杆菌等基因工程菌株进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较多。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精确控制脂肪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实现高效产酶。
同时,通过对菌株进行改造,还可以改善酶的稳定性、抗脂肪酸的能力等性能。
在微生物生产脂肪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需要克服。
首先是选择适宜的菌株。
不同的菌株对酶的产量和产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菌株。
其次是培养条件的优化。
如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和脂肪酶合成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控。
此外,脂肪酶的分离纯化技术也是关键环节,通常采用离心、超滤、柱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微生物生产脂肪酶的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可以避免对动物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持续生产,降低制备成本。
其次,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脂肪酶的产量和活性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工业需求。
此外,微生物生产脂肪酶的过程相对简单,易于规模化生产。
总之,微生物生产脂肪酶是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今后的研究和开发中,需要进一步提高产酶菌株的稳定性和活性,改进酶的纯化技术,同时探索更多种类的微生物用于生产脂肪酶。
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生产脂肪酶的工艺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生物工程学报综述参考文献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工程学报是以生物工第二篇示例:生物工程学报是国内一流的生物工程领域学术刊物,以其严谨的学术质量、广泛的学科覆盖和前沿的研究领域而闻名。
作为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期刊,生物工程学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综述文章,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讯和研究经验。
本文将围绕生物工程学报上发表的综述文章展开讨论,分析其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影响和贡献。
生物工程学报上的综述文章通常涵盖了生物工程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和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生物分子工程、生物传感技术、生物化学工程等。
这些综述文章涵盖了生物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进展,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研究思路。
生物工程学报上的综述文章往往由知名专家和学者撰写,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经验。
这些专家和学者对于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他们的综述文章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引领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生物工程学报上的综述文章还具有很高的引用率和学术影响力。
这些综述文章在生物工程领域产生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阅读这些综述文章,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生物工程学报上的综述文章在推动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平台。
希望生物工程学报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不断推动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束】。
第三篇示例:近年来,生物工程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各种前沿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为生物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为生物工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之一,生物工程学报在该领域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对生物工程学报刊发的综述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启示。
农业微生物学发展综述1.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气候变暖受到政治、经济和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农业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针对土壤肥力形成,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所起作用的相关研究,成为了当前自然科学界研究热点之一。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表的第五次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40年里,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并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半左右,而CO2和CH4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量最大(高达75%),其中大气中CO2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 上升至了2011年的430ppm,与工业革命前相比,上升超过了50%。
据测算,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5℃,并预计在2030年至2052年间将上升1.5℃。
由此自20世纪中期,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一直是所观测到的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气温的上升已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退耕还林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率的增加、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些变化正给全球人类,尤其是弱势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温度的升高将极大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并影响陆地上各类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例如农作物生产力,物种间生存竞争结果,土壤呼吸,永久冻土的融化、土壤氮/碳转化。
由此,全球气候变暖将对整个世界的物种生存以及生态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2.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生物类型,其在养分循环、土壤肥力维持和土壤碳矿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环境因素的变化,诸如温度、盐度、降水以及有机碳输入等都将会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代谢途径。
此外,土壤环境十分复杂,通常1克土壤中将含有106~109个微生物,包含数千上万种微生物类群。
据统计在其中有高达99%的物种和功能仍然处于未知状态,因而土壤微生物又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
面对土壤微生物本身巨大多样性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使得在确定它们生态系统功能和对环境变化响应过程的研究中充满了挑战。
微生物论文2000字植物和微生物的演化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
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
现代科学和化石研究表明,现存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更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逐渐发生发展和进化而来的。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时间大约距今35~33亿年前。
以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
第一个阶段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即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
其中从35~15亿年间为细菌和蓝藻独霸的时期,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细菌—蓝藻时代。
从15前亿年开始才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
第二阶段为裸蕨植物时代。
从4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
它们虽无真根,也无叶子,但体内已具维管组织,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展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陆地上已初披绿装。
此外,苔藓植物也是在泥盆纪时出现的,但它们始终没能形成陆生植被的优势类群,只是植物界进化中的1个侧支。
第三个阶段为蕨类植物时代。
裸蕨植物在泥盆纪末期已绝灭,代之而起的是由它们演化出来的各种蕨类植物;至二叠纪约1.6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
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繁盛,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等。
第四个阶段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1.4亿年。
许多蕨类植物由于不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化,大都相继绝灭,陆生植被的主角则由裸子植物所取代。
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类演化出来的。
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
第五个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
它们是从白垩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植物类群,并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的主要分类、生命周期、作用、利用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概述正文内容1.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 微生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繁殖、成熟和休眠三个阶段。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裂、芽生、拟菌等方式繁殖,数量呈指数增长。
- 成熟阶段是微生物生命周期的高峰期,此时微生物具有最适应环境的特征和功能。
-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微生物会进入休眠状态,以耐受恶劣环境并保持生存。
2.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参与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 微生物参与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并能够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 微生物还能够在水体中进行生态修复,分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
3. 微生物的利用- 微生物的利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食品工业等领域。
- 微生物在农业上可以用来制造有机肥料,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农药的研制,替代化学农药。
-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被用于制造抗生素、疫苗和生物材料等。
- 微生物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酿造、发酵和食品添加剂制造等。
4. 微生物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土壤修复、废水处理、生物气体净化等。
- 在石油工业中,微生物被应用于原油的提炼和处理过程中,加速石油降解和清洁。
- 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用于生产生物医药、生物燃料和生物材料等。
5. 微生物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污染和耐药性等。
- 未来的微生物研究将着重于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知识,将有助于解决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制药厂微生物发酵控制方法文献综述发酵工程是牛化工程和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
在发酵工程领域,为了提高发酵水平和生产率,更多的研究工作集中在菌种的筛选和改造上。
尽管现代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和代谢T程领域内有了长足的进展,通过诱发变异、基因重组和培养能够得到高产菌株,然而,通过优化控制使发酵过程产品生产最优(即生产能力最大、成本消耗最低、产品质量最高)仍是发酵工程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对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的研究日益受到莺视。
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的主要问题是建立过程模型和制定优化控制策略和算法。
近年来,微生物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发酵过程建模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机理分析建模、黑箱建模和混合建模。
发酵过程优化控制策略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基于线性化近似的经典优化控制,基于直接寻优算法的仿真优化控制,基于非线性系统理论的优化控制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控制。
1微生物发酵过程建模1.1基于过程机理分析的建模发酵过程机理分析建模是基于质能平衡、Monod方程、Contois 方程等建立过程机理模型,以及从基因分子、细胞代谢和反应器等多尺度建立过程机理模型,在依据机理确定模型形式的情况下,用回归的方法确定模型参数。
上海交通大学的周海英等对甲醇营养型毕氏酵母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建立了其生长代谢的结构模型。
为解决该模型不能很好描述蛋白生成的问题,引入一阶闭环调节器对其进行动态改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完整地描述细胞生长和蛋白生成。
张嗣良等从基因分子遗传、细胞代谢调节和反应器工程特性等尺度对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尺度上认识过程的本质,得到发酵过程的一些约束条件。
以过程广义化学计算方程为基础,结合数据处理及辨识技术,建立了L-赖氨酸流加发酵过程的动态模型,实现了过程仿真。
机理建模需要深入了解发酵过程机理,虽然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明确,但由于发酵过程的复杂性、生物传感器的缺乏以及各参数之间的严重关联,机理建模难度较大。
微生物发酵的综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微生物发酵是一项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生物技术。
它不仅在食品、医药、化工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解决全球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微生物发酵,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转化为具有特定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这些微生物就像是一群勤劳的“小工人”,在它们的“工厂”里忙碌地工作,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用于发酵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
例如,乳酸菌在酸奶的制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并凝固;酵母菌则在酿酒过程中不可或缺,通过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微生物发酵的条件至关重要。
首先是温度,不同的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生长和发酵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甚至导致它们死亡。
其次是酸碱度,大多数微生物在中性或略偏酸性或碱性的环境中生长良好。
此外,氧气的供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微生物是需氧型的,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呼吸和代谢;而有些则是厌氧型的,在无氧条件下才能正常发酵。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发酵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广泛。
酸奶、泡菜、酱油、醋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发酵食品。
以酸奶为例,除了上述提到的乳酸菌的作用,它还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吸收,深受人们喜爱。
泡菜则是通过乳酸菌发酵,不仅增加了独特的风味,还延长了蔬菜的保存时间。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发酵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此外,一些疫苗的生产也离不开微生物发酵技术。
通过发酵,可以大量生产出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化工行业中,微生物发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乙醇、丙酮、丁醇等有机溶剂,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发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微生物学综述之嗜甲烷菌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李积锋 1241410007【摘要】嗜甲烷菌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环境中,是一类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革兰氏阴性菌。
因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和在生物降解方面的巨大潜能而引起了微生物学家广泛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嗜甲烷菌的总体情况的介绍来了解该菌在今后研究方向以及在各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嗜甲烷菌温室效应甲烷1 嗜甲烷菌的简介嗜甲烷菌是甲基氧化菌的一个分支,又称为甲烷氧化菌,是全球甲烷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组细菌,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是一群特殊的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
几乎所有的嗜甲烷菌都是专性甲烷氧化菌。
嗜甲烷菌在全球甲烷消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菌具有很高的甲烷结合力甚至能氧化大气中浓度很高的甲烷,从而缓解温室效应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而且嗜甲烷菌它在水陆生态环境中的碳、氧、氮循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工程领域生产单细胞蛋白和新功能酶方面也体现出极大的潜力,因此在生物修复中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2 碳循环中的嗜甲烷菌2.1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它们的作用,自然界中各类元素及物质就不可能被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人类也就无法生存。
碳是构成各种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碳循环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二氧化碳的再生。
植物和藻类,以及光合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进而转化成各种有机化合物。
动植物释放出二氧化碳,重新加入碳循环。
通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随后又被植物和光合微生物利用,开始新的碳素循环。
2.2甲烷的循环甲烷的生成和氧化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环境中一些微生物利用二氧化碳来生成甲烷气体,这些微生物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中。
与此同时,嗜甲烷菌则将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碳库中。
甲烷气体俗称沼气,具有易燃的特点,因此甲烷可作为良好的燃料被利用,但是当大量的甲烷扩散至空气中时,即使含氧量相对减少,造成植物因缺氧面枯萎。
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研究概况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蒋立勋摘要:对于现如今石油的大量的开采,石油泄漏的状况发生的几率持续升高,近期的几个的漏油事故,对于它们的后续处理非常关键,特别是如何恢复原先的生态环境,利用微生物进行处理不失为一种环保的方式。
文章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影响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因素。
关键词: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宝贵的能源和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国际油品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但同时,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原油及其加工品流入环境,这不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2]。
石油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特性发生变化,能够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作物生长发育也有不利的影响[3]。
同时石油通过生长于该土壤中的植物及其产品,以食物链方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4]。
在最初的石油污染治理工艺中,物理和化学方式处理是最主要的技术,且已研究得比较成熟。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方面逐渐成为核心技术[5]。
为了全面了解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研究现状,从而指导现阶段的研究工作。
笔者针对近几年国内外的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应用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1 环境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但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最大;这是由于微生物具有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繁殖快、比表面积大、容易变异的特点所决定的。
微生物的降解酶体系具有氧化还原、脱羧、脱氨、水解、脱水等各种化学作用能力,所以对能量的利用比高等生物体更加有效;微生物高速度的繁殖特性和遗传变异性使它的酶体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显示出其在环境治理上的高效性和多样性。
微生物学综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速。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工程的应用范围⑴医药工业,⑵食品工业,⑶能源工业,⑷化学工业,⑸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杀虫菌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⑹环境保护等方面。
微生物对发酵也有重大影响。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
酒类,醋酱,油,酸奶,面包面包,各类罐头,各种果汁,啤酒,饮料等,都是由发酵产生。
微生物发酵又分为:微生物菌体发酵,微生物酶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著名科学家的成就巴斯德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巴斯德的玻瓶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免疫学——预防接种。
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预防了鸡霍乱病。
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
③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还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种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的解决。
柯赫柯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突出的贡献:①具体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获得了诺贝尔奖;③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微生物学的发展17 世纪 80 年代,吕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可放大 160 倍的显微镜观察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质的浸出液,发现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活的小动物”,并发表了这一“自然界的秘密”。
生物工程在当代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综述
生物工程是将生物学技术和工程原理应用于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领域。
它可以通过改良和利用生物体的特性来解决环境问题。
本文将综述生物工程在当代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生物工程在废水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废水处理是一种将污水转化为可以再利用或安全排放的过程。
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如物理和化学处理具有高成本和低效率的问题,而生物工程可以利用微生物来分解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
生物工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厌氧消化法和植物处理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使用具有降解能力的细菌和植物来处理废水,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生物工程还可以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
土壤污染是当代环境问题之一,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工程可以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
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的抗逆性和代谢特性来修复土壤污染的方法。
植物通过吸收和转运有毒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形式,从而降低土壤污染的程度。
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常用的土壤修复方法,通过引入具有土壤修复能力的微生物,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和转化。
生物工程还可以应用于能源生产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当代环境问题之一是能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
生物工程可以利用生物质能源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从而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物质能源包括生物燃料、生物气和生物电等,可以通过利用植物的生长或微生物的发酵过程来产生能源。
微生物发酵的综述邵涵廷上海师范大学环境工程系2003级0313542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类型、工业产品。
列举出几种微生物发酵并说明其原料、使用的菌种、发酵的类型及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的变化。
以及如何培育发酵所需微生物的育种方法。
在文章下半部分介绍了一些微生物发酵应用的最新动态。
本文力求对微生物发酵综述。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1、微生物发酵的原理[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能够从它生存的环境中吸取营养物和能量,进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进行繁衍,这一切生命活动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生物反应完成的。
因此,在微生物细胞中存在能够催化各种反应的酶。
我们可以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某种酶较多的微生物,利用该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获得某种产品。
自然界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因适应不同的环境,或因自身生存的需要而具备产生某种物质的能力,如某些微生物因争夺生存环境或营养物,会产生抗生素将其他种类的微生物杀死;微生物为将环境中的蛋白质、纤维素、淀粉等大分子变成可吸收的营养物,会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将其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的多肽或氨基酸、葡萄糖;另外,微生物从环境中能够得到的营养物的种类必定有限,不能够满足需要,因此,微生物细胞会通过合成或分解代谢生产它必需的一些物质,包括氨基酸、核苷酸等等。
这一切都是为满足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需要,人们就可以利用微生物的这种生产能力,生产各种有用的产品,如抗生素、氨基酸、酶等。
2、列举出几种微生物发酵并说明其原料、使用的菌种、发酵的类型(需氧或厌氧发酵)及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的变化:酒类:包括果酒、啤酒、白酒及其他酒均是利用酿酒酵母,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生产的。
白酒经过蒸馏,因此酒的主要成分是水和酒精,以及一些加热后易挥发物质,如各种酯类、其他醇类和少量低碳醛酮类化合物。
果酒和啤酒是非蒸馏酒,发酵时酵母将果汁中或发酵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酒精,而其他营养成分会部分被酵母利用,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生素等,也会进入发酵的酒液中。
生物工程在当代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综述生物工程在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生物工程技术如厌氧消化、生物脱硫、生物除臭等,可以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和转化为有用的产物,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来分解食品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燃料、有机肥料等有价值的产品。
生物工程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体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方面,而生物工程技术如湿地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则能够通过生物吸附、降解等作用,将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提高水体的质量。
利用转基因植物和微生物技术还可以处理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特殊污染物的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生物工程可应用于土壤修复与保护。
由于工农业活动等的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质量受到严重破坏,土壤的修复和保护成为当代环境问题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物修复技术如菌根技术、生物采样技术等,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来改善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生物防控技术如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也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护土壤环境的稳定性。
生物工程在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而生物工程技术能够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种植乔木等方式,重建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减少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的积累,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生物工程在当代环境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水体污染治理、土壤修复与保护以及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避免可能的副作用。
只有在良好的监管和管理下,生物工程才能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和修复事业做出贡献。
微生物学综述之嗜甲烷菌生命科学学院 2010级李积锋 1241410007【摘要】嗜甲烷菌广泛存在于大多数环境中,是一类以甲烷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革兰氏阴性菌。
因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和在生物降解方面的巨大潜能而引起了微生物学家广泛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嗜甲烷菌的总体情况的介绍来了解该菌在今后研究方向以及在各方面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嗜甲烷菌温室效应甲烷1 嗜甲烷菌的简介嗜甲烷菌是甲基氧化菌的一个分支,又称为甲烷氧化菌,是全球甲烷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组细菌,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是一群特殊的以甲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
几乎所有的嗜甲烷菌都是专性甲烷氧化菌。
嗜甲烷菌在全球甲烷消耗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菌具有很高的甲烷结合力甚至能氧化大气中浓度很高的甲烷,从而缓解温室效应气体--甲烷,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而且嗜甲烷菌它在水陆生态环境中的碳、氧、氮循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工程领域生产单细胞蛋白和新功能酶方面也体现出极大的潜力,因此在生物修复中也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2 碳循环中的嗜甲烷菌2.1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它们的作用,自然界中各类元素及物质就不可能被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人类也就无法生存。
碳是构成各种生物体最基本的元素,碳循环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二氧化碳的再生。
植物和藻类,以及光合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进而转化成各种有机化合物。
动植物释放出二氧化碳,重新加入碳循环。
通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随后又被植物和光合微生物利用,开始新的碳素循环。
2.2甲烷的循环甲烷的生成和氧化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重要环节,环境中一些微生物利用二氧化碳来生成甲烷气体,这些微生物普遍存在于各种环境中。
与此同时,嗜甲烷菌则将甲烷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碳库中。
甲烷气体俗称沼气,具有易燃的特点,因此甲烷可作为良好的燃料被利用,但是当大量的甲烷扩散至空气中时,即使含氧量相对减少,造成植物因缺氧面枯萎。
・技术与方法・生物技术通报B10TECHNOLOGYBULLETlN2010年第2期构建微生物突变体的方法综述张念章逯忠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食动物疫病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畜禽病毒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730046)摘要:生物学范畴内的突变是指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置换、增添或缺失等结构的变化。
人们利用突变生物体进行科学研究和培育新产品。
综述了人工构建突变体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原理,着重介绍了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微生物改造的方法,为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拓展思路。
关键词:构建突变体微生物方法原理基因工程TheMethodsofConstructingMicrobialMutantZhangNianzhangLuZhongxin(StateKeyLaboratoryofVeterinaryEtiologicalBiology,KeyLaboratoryofGrazingAnimalDiseasesofMinistryofAgriculture,KeyLaroratoryofAnimalVirologyofMinistryofAgriculture,LanzhouVeterinaryResearchInstitut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Lanzhou730046)Abstract:Mutationinthescopeofbiologyreferstothegeneticmaterialswhichexistingintheceilscanhavehereditarychanges,includingthesubstitution,additionordeletionofDNAbase—pairandotherstructurechanges.Themutantisusedforscientificresearchesandacquiringnewproducts.Thisarticleintroducessomeusefulmethodsabouthowtoartificiallyconstructmutantandtheprinciples,emphaticallyintroducesthemethodsofmicrobialtransformationbyusinggeneticengineeringtechnology.Thepurposeistodevelopideasforscientificresearchandpractice.Keywords:ConstructingthemutantMicroorganismMethodPrincipleGgenetieengineering自然条件下发生突变的频率很低,其中不理想的突变还会因物竞天择被淘汰,而有利于物种的突变则会被逐渐累积下来。
微生物学综述题目:蓝细菌的应用与研究发展班级:生物技术2013(生物制药)蓝细菌的应用和研究发展摘要: 蓝细菌(Cyan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和藻蓝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生物。
本文就蓝细菌的光合作用、固氮作用、食品功用、医疗功效、环境监测等,以及其研究发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蓝细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制氢研究,功能食品,环境监测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又叫蓝藻、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
其应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光合作用、固氮作用、功能食品等.常见种类有蓝球藻、颤藻、念珠藻、鱼腥藻、螺旋藻等。
蓝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分布目前蓝细菌约有2 000种,由于可耐受恶劣的极端环境,因此广泛地分布在淡水、湖沼和海洋等水体中以及潮湿土壤、岩石、树木等处,即使在寒冷的南极和高达85℃的温泉中,甚至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都能存在。
蓝细菌在地球环境的演变和生物的进化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的放氧型光养生物,担负着地球大气从无氧到有氧的转换功能.蓝细菌目前至少有三方面的开发应用:一是它可直接食用,蓝细菌是目前已知生物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可达50%以上,如发菜、螺旋藻等是极具开发前景的食品;二是在基因改造方面的应用,可将蓝细菌中能够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鉴定并分离出来,构建有更好地抵抗恶劣环境能力的转基因作物;三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利用蓝细菌能结合并清除水中有害金属、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利用其对海水淡化的能力,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污染水的处理。
但应注意,当淡水、海水中的N、P营养成分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时,蓝细菌会形成赤潮和水华这种自然生态现象,使水中含氧量降低和有毒物质积累,造成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
生物工程学报综述参考文献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工程学报作为生物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经常发表有关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综述文章。
在进行生物工程研究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综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状况和方向。
本文将对生物工程学报中的综述文章进行归纳总结,以便研究者更好地借鉴。
在生物工程学报中,综述文章通常包含对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总结和分析,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这些文章是生物工程研究者了解领域发展趋势、寻找研究灵感的重要参考。
在近几年的生物工程学报中,有许多优秀的综述文章,以下将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综述文章及其主要内容:1. “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该综述文章总结了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包括CRISPR/Cas9、TALEN和ZFN等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抗病虫害和增产等方面的应用。
文章指出,基因编辑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性和产量,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2.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该综述文章回顾了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历程,包括干细胞的来源、分化潜能和临床应用情况。
文章认为,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器官再生和疾病治疗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3. “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该综述文章介绍了合成生物学在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利用微生物合成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氢等能源的研究进展。
文章指出,合成生物学在替代传统能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生物能源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些综述文章的共同点是都针对生物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综述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拓展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内容,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篇示例:近年来,生物工程学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微生物工程的广泛运用毛志鹏1503100020 摘要:现今,微生物工程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微生物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并且其自身具有表面积大、体积小、繁殖力极强等特点,可用于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等方面。
另外也可以用于食品的开发利用等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工程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食品一、微生物对水环境的治理微生物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并且其自身具有表面积大、体积小、繁殖力极强等特点,能够快速适应周遭环境,并在短时间内完整物质交换。
可以说,污水同时具备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与繁殖条件,所以微生物可以在污水中获取到自身所需的养分,并降解及利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污水[1]。
由此可见,微生物能够在污水的净化及治理方面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造福于人类。
本文便论述了微生物的性质,以及对于不同污水物质的分解作用,希望借本文内容,能够促使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生活污水中所含有氮的物质主要是以尿素或者氨离子的形式存在的[2]。
除此之外,在所有含有氮的物质中,有10%左右的是更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包含有氨基酸以及蛋白质。
本文便就尿素的分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尿素的分解过程其实很简单,先由尿素酶将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然而后者较不稳定,所以较易分解为二氧化碳、氨以及水。
引起尿素水解的细菌被称之为尿素细菌,尿素细菌则可以划分为杆状菌和球状菌两大类。
通常而言,尿素细菌都是好氧型的,但对于氧的需求量较小,并且在存在多种菌种或无氧条件下也可以持续生长[3]。
微生物由于其自身的代谢特点,几乎能够降解或者转化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天然物质,针对有机物质来说,更是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4]。
当前,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工作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工业生产污水的处理还是城市污水的处理,都能够见到该种技术的“身影”。
并且,污水同时具备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与繁殖条件,所以微生物可以在污水中获取到自身所需的养分,并降解及利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净化污水。
由此可见,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5]。
二、微生物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废气的微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使污染分解,转化为无害或少害的物质。
目前,微生物处理大气污染主要用来净化有机污染物。
同传统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相比,微生物法具有处理效果好、投资及运用费用低、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大气污染治理中。
1.微生物净化NOx废气NOx是无机气体,其构成中不含碳元素,因此,适宜的脱氮菌在有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利用NOx作为氮源,将NOx 还原成最基本的无害的N2,而脱氮菌本身获得生长繁殖的过程[6]。
其中NO2先溶于水中形成NO3-及NO2-再被生物还原为N2,而NO则是被吸附在微生物表面后直接被生物还原为 N2。
2. 微生物净化SO2废气烟气中的SO2一方面以物理吸附、化学反应的形式转变为H2SO4,另一方面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促使上述反应加快。
吸收液中的微生物使Fe2+和Fe3+相互转化,使反应迅速发生。
Fe3+是较强的氧化剂,其浓度越高,脱硫的度就越快。
同时反应生成的Fe2+又可作为营养源被微生物利用生成 Fe3+,再次加快SO2的吸收[7]。
3. 微生物净化臭气废气首先经过预处理,包括去除颗粒物和调温调湿,然后经过气体分布器进入生物过滤器[8]。
生物过滤器中填充有生物活性的介质,一般为天然有机材料[9],如堆肥,有时候也混用活性炭和聚苯乙烯颗粒。
填料均含有一定的水分,填料表面生长着各种微生物。
当废气进入滤床时,废气中的污染物从气相主体扩散到介质外层的水膜而被介质吸收,同时氧气也由气相进入水膜,最终介质表面所附的微生物消耗氧气而把污染物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类。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则由介质自身供给或外加[10]。
三、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微生物工程包括微生物细胞的培养、遗传形状的改变以及微生物细胞的直接利用等。
根据微生物生长速度比较快、生物条件简单以及代谢过程特殊等特征,在恰当的环境下,利用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由微生物的某些特定性能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就是微生物工程,也被称之为发酵工程。
目前,以微生物菌体为原料生产人们需要的食品成为了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在蛋白食品中的应用人类身体的内部结构不具备直接吸收和利用纤维素的能力,根据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微生物所具有的酶作用,能够把纤维素和木质素合理地分解成为糖,再对大量的农副产品秸秆木屑等进行加工,就能够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微生物活性蛋白[11]。
例如:运用相关的手段对甘蔗渣进行热解和对纤维小杆菌进行液体发酵,在两天以后就可以获取蔗渣重量50%的菌体蛋白;把木霉、青霉以及曲霉接种在秸秆类物质上,在进行合理地固体培养就能够形成大量的菌丝体。
目前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草料混合纤维蛋白饲料的生产中,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动物性蛋白来源。
单细胞微生物形成的细胞蛋白被称之为单细胞蛋白(SCP),具有和动植物蛋白共存的特点,但是和动植物蛋白相互进行比较,单细胞蛋白又具有显著的优点,具体表现为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比动植物的生长速度快很多。
因此,可以投入到一些大规模的企业进行生产,生产的条件也十分简单,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也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土地,而且整个生产过程不会受到气候变化所影响[12]。
2. 在保健饮料中的应用许多食用菌都包含了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多种药用成分,所以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
而且它自身所具备的多糖体、有机锗对人们的身体有许多好处,具体表现为降低胆固醇、预防肝炎以及动脉硬化等。
把菌丝体所形成的培养液用于生产保健饮料能够体现出更好的效果,比如:通过水培法所生产的金菇露,不仅拥有独特的风味,还拥有比较高的营养价值。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来在相关人士不断努力地探索和研究下,挖掘出了以聚氨脂泡沫作为载体,麦鼓浸出汁作为培养液,再合理地运用固液两相法,就能够在短短7天时间内获取大量锗吸收率达到49%左右的金针菇菌丝体的方法,这也为生物法富集锗、晒防癌以及抗癌元素保健药物食品开辟了一条合理的途径。
从相关调查中得知,目前人们利用担子菌生产的保健饮料有猴头菇、银耳、木耳等,这些保健饮料都具备自身独特的风味且香味十分浓厚,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支持。
而且用农副产品形成的培养液合理地运用液体发酵手段来培养担子菌,从而得来的担子菌保健饮料不会受到气候的制约,还具有生产成本低和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另一方面,在我国对微生物蛋白饮料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形势下,逐渐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13]。
微生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存在许多相似的部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微生物蛋白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蛋白资源。
因此,不仅仅是我国在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已经研发出了许多微生物蛋白饮料。
比如:合理地运用高温酸法、碱法、酶法以及溶剂法,生产而来的酵母、细菌、霉菌高蛋白饮料,和酸奶、酸酪的风味相似,但是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比牛奶的营养价值还要高,这类保健饮料比较适用于幼儿或者病人饮用。
3. 在代谢产物食品中的应用我国在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人们需求的酿造食品这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比如:酒类、酱油、食醋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微生物存在着许多种代谢产物,具体有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人们把一些价格较低的农副产品或者是野生植物淀粉作为原料,再对微生物菌体的酶进行酶解,就能够获取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食品,比如:用红薯、水果、菊芋等原料进行酿酒,得来的酒不仅质量很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风味;用糠糟、高粱糠、淀粉渣等原料生产的食醋,质量也是上乘。
此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一些全新的发酵食品被人们研发出来,并且在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以后,投入了实际生产中,比如:我国各个地区生产的啤酒具有独特的风味,不仅在国内十分畅销,还受到东南亚当地居民的喜爱。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快速的发展,金灵锗和富含赖氨酸的各种糕点被人们研发出来,这些保健食品特别适合于老人和儿童食用,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开胃效果。
三、结语总而言之,大自然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天然微生物资源,把这些微生物资源通过相关手段生产成为人们需求的工具,不管是对环境的治理,还是生产上的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微生物工程开发。
参考文献[1] 聂发辉,李田 . 粘土矿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展望 [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08).[2] 赵娜,樊畅,吕瑞滨 . 聚合氯化铝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09).[3] 刘明宇 . 一体氧化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J]. 南方建筑,2006 (07).[4]张翠英.低温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9). [5] 李冬黎 . 特种电源技术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D]. 浙江大学, 2003(12).[6]毕列锋,李旭东.微生物法净化含NOx废气[J].环境工程,1998,16 (3):37-39.[7]魏在山,孙佩石,黄岩华.生化法净化工业有机废气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1,1:21-23.[8]耿绍宇,李红霞.臭气污染的有效控制[J].山西建筑,2004,30(1) : 126-127.[9]Webster T S,Devinny J S,Torres E M. Microbial Ecosystems in Compost and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Biofilter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 gineering,1997,53(3):296-303.[10]马文漪,杨柳燕. 环境微生物工程[M].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聚焦新资源食品及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三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J] .食品工业科技,2011,(10):24-26.[12]孙宝国,曹雁平,李健,等.食品科学研究前沿动态[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2):1-11.[13]伍国明,温海祥,曾荣,等.食品微生物学优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2013,(3):522-526.[14] 微生物工程在保健食品开发中的应用周文涛(武汉东湖学院,湖北武汉 430299)[15]Metabolic Engineering for Microbial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Polyhydroxyalkanoates George Guo Abstract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Engineering Pla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