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苯在燃烧时不可能生成的是( ) A .二氧化碳B .水C .氯化氢D .一氧化碳2.下列反应符合如图所示的反应是 ( )A .CO 2与炽热的炭反应生成COB .石灰石分解C .Ba(OH)2·8H 2O 和NH 4Cl 固体混合D .食物因氧化而腐败3.我国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锂-钠合金空气电池。
下列有关锂、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少量钠可贮存在煤油中 B .电解食盐水可得到金属钠C .金属锂与水反应比金属钠与水反应剧烈D .锂、钠分别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生成Li 2O 、Na 2O4.某小组为研究原电池原理,设计如图装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和b 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2H 产生B .a 和b 用导线连接时,铁片上发生的反应为2Cu 2e Cu +-+=C .a 和b 用导线连接时,电子由a 流向bD .无论a 和b 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5.某有机物跟足量金属钠反应生成22.4 L H 2(标况下),另取相同物质的量的该有机物与足量碳酸氢钠作用生成22.4 L CO 2(标况下),该有机物分子中可能含有的官能团为 A .含一个羧基和一个醇羟基 B .含两个羧基 C .只含一个羧基 D .含两个醇羟基 6.下列有机物能与NaOH 反应的是() A .乙烷 B .乙醇 C .乙酸 D .苯7.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SiO 2、KOH 、Na 2CO 3、Na 2SO 4、BaCl 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同学为探究固体粉末的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KOHB.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2CO3C.取溶液1先加足量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若未产生白色沉淀,则样品中无硫酸钠D.为进一步确定原样品组成,可以向固体2中加入NaOH溶液8.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会显著放热的是()A.食盐B.生石灰C.硝酸铵D.蔗糖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ClA.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B.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3518C.NH3的结构式为: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10.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 cC(g)+d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1.7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的转化率增大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D的体积分数变大D.a<c+d1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的裂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轻质油的产量B.棉花、羊毛、蚕丝均属于天然纤维素C.所有的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可发生水解反应D.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是相同的12.可用图装置收集的气体是A.H2B.NO C.CO2D.CH413.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是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B.饮用矿泉水瓶、一次性水杯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C.冬天用纯甘油涂抹在手和面部可以防止皮肤干燥和开裂D.大米富含淀粉,大米煮成粥后淀粉变成了葡萄糖14.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不纯物除杂试剂分离方法A CH4(C2H4) 酸性KMnO4溶液洗气B 苯(Br2) NaOH溶液过滤C C2H5OH(H2O) 新制生石灰蒸馏D 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蒸馏A.A B.B C.C D.D15.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热稳定性:HF>H2O> H2S ②原子半径:Na>Mg>O>S③酸性:H3PO4>H2SO4>HClO4④还原性:S2-> Cl->F-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6.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A.HCl、MgCl2、NH4Cl B.NH3、H2O、CO2C.CO、Na2O、CS2D.CaCl2、NaOH、N2O17.将一定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CO、CO2和水蒸气,混和气体的质量是49.6g,通过无水氯化钙时,无水氯化钙增重25.2g,则CO2的质量是()A.12. 5g B.13.2g C.19.7g D.24.4g18.甲烷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0.25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22.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2CH4(g) + 4O2(g) =2CO2(g) + 4H2O(l)ΔH= +890 kJ·mol-1B.CH4(g) + 2O2(g) = CO2(g) +2H2O(l)ΔH= +890 kJ·mol-1C.CH4(g) + 2O2(g) = CO2(g) +2H2O(l)ΔH=-890 kJ·mol-1D.2CH4(g) + 4O2(g) = 2CO2(g) + 4H2O(l)ΔH= -890 kJ·mol-119.(6分)如图为某石英晶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它实际上是立体网状结构(可以看作晶体硅中的每个Si—Si 键中插入一个O)。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趣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的奇偶性2. 简单的周期规律3. 图形中的计数问题4. 数学趣味题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数的奇偶性、简单的周期规律。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周期规律,如何引导学生解决图形中的计数问题。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教具:白板、教学卡片、教学软件。
2.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趣味数学视频。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点。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3. 学生活动:设计数学游戏和趣味题解答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一个与数学趣味题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数的奇偶性,然后讲解简单的周期规律,再深入到图形中的计数问题,最后解答数学趣味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和小组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八、作业布置1. 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搜集身边的数学趣味题,与同学分享并解答。
5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主题:趣味数学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趣味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趣味数学游戏或问题,如数独、填字游戏等。
2. 确保每个学生都有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有一家五年级有50个学生的班级,其中一半是男生,一半是女生。
男生每人有一条小鱼,女生每人有一只小鸟。
问班级里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 激发思考: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同解决一个趣味数学问题或玩一个数学游戏。
4.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或游戏成果。
5.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的数学问题,鼓励他们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
6. 总结:让学生回顾整个过程,提出他们的收获和困惑。
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强调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趣味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在合作和思维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尽管这节课比较简单,但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五年级上册趣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
2. 分数的比较: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分数的加减法: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 分数的应用: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2.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直观地展示分数的运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则。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配合教学进行展示。
2.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解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语言表达能力等。
4. 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评价学生对分数运算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物演示分数的形成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进行分数的书写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五年级数学趣味活动方案4篇一、活动主题。
“数学大冒险:探索数字的奇妙世界”二、活动目的。
让五年级的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具体日期]下午2点 4点。
地点:学校操场和教室。
四、活动准备。
1. 准备各种数学道具,如数字卡片、魔方、七巧板等。
2.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6人。
3. 安排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作为活动的裁判。
五、活动流程。
1. 数字大挑战(操场)每个小组排成一列。
裁判出示数字卡片,卡片上写着一些数学运算,如“3+5×2 1”。
每组的第一个同学算出结果后,跑到队伍末尾,第二个同学接着算下一道题。
如果算错了,要重新计算。
在10分钟内,计算正确题目最多的小组获胜。
这个环节就像是一场数字接力赛,同学们得像超级数学小战士一样快速计算。
2. 魔方大比拼(教室)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打乱的魔方。
小组成员轮流上场,每次一人,要把魔方的一面还原。
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魔方的六面还原。
这就考验同学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啦,就像在魔方的小世界里做数学魔法一样。
3. 七巧板创意秀(教室)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七巧板。
小组成员共同用七巧板拼出指定的图形,如动物、房子等。
然后再发挥创意,拼出一个自己设计的图形。
裁判根据完成指定图形的速度和创意图形的独特性来打分。
这就像是用七巧板这个小工具来画数学画一样。
4. 数学谜语猜猜猜(操场)裁判读出数学谜语,如“垂钓(打一数学符号)”(答案是等于号,因为垂钓是等鱼,谐音等于)。
小组同学抢答,答对得一分,答错扣一分。
这个环节就像是在数学的神秘宝库里寻宝猜谜呢。
六、活动奖励。
1. 给获胜的小组颁发“数学小达人团队奖”,奖品可以是数学相关的书籍或者有趣的数学小玩具。
2. 给表现优秀的个人颁发“数学之星个人奖”,可以是精美笔记本等。
一、活动主题。
“数学趣乐园:数学就在你身边”二、活动目的。
通过趣味活动,使五年级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五年级数学趣味数学教案可打印标题:五年级数学趣味数学教案可打印教案目标:1.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五年级数学中的概念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趣味数学活动来学习和掌握五年级数学内容。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打印趣味数学练习题、学生姓名卡片、奖励证书等。
2.教具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学生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互动:与学生互动,设计一个数学谜题或趣味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学生组成小组,一起讨论和解决导入问题。
二、讲解新知(10分钟)1.教师讲解:通过黑板或白板,以图表、图像等形式讲解本节课的新知识。
2.示例演示:举例说明新知识的应用方法和解题思路。
3.学生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的掌握。
三、趣味活动(15分钟)1.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数学游戏或竞赛,创设一定的游戏规则和奖励机制。
2.趣味练习:给学生分发打印好的趣味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解题练习。
四、合作学习(15分钟)1.合作小组: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进行合作解题或合作探究。
2.互帮互助:学生互相辅导和帮助,共同解决难题。
3.展示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位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个人练习:学生收集打印的练习题,在课堂上进行个人练习。
2.教师辅导:教师巡视课堂,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六、小结与总结(5分钟)1.学生总结:要求学生主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肯定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5分钟)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2.奖励宣布:宣布本次课程中获得奖励的学生名单,并颁发奖励证书。
2024年优质趣味数学教案五年级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五年级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二章《分数的乘除法》,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规则,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应用题的解答。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
2. 能够独立运用分数乘除法解答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
难点:分数乘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他将其中的2/3给了小红,小红将得到的苹果的1/2给了小刚。
问小刚得到了多少个苹果?2.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通过例题解析分数乘除法的应用。
a) 分数乘法例如:2/3 × 3/4讲解步骤:先将分子相乘,再将分母相乘,进行约分。
b) 分数除法例如:3/4 ÷ 1/2讲解步骤:将除法转换为乘法,即3/4 × 2/1,然后按照分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 随堂练习a) 1/4 × 2/3b) 3/5 ÷ 1/2c) 小明有5个橙子,他将其中的3/4给了小红,小红将得到的橙子的2/3给了小刚。
问小刚得到了多少个橙子?4. 解答引入情景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乘除法知识解答情景问题,得出小刚得到了1个苹果。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法运算规则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约分2. 分数除法运算规则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3. 案例解答小刚得到1个苹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2/5 × 1/3b) 5/6 ÷ 2/3c) 小华有8个草莓,他将其中的3/4给了小花,小花将得到的草莓的1/3给了小丽。
问小丽得到了多少个草莓?2. 答案a) 2/15b) 5/4c) 小丽得到了2个草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5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1教案名称:立方体探秘教学目标:1. 通过趣味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立方体的认知与掌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足够的立方体模型。
2. 白板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活动1. 大声宣布今天的数学课将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让同学们迅速坐好。
2.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立方体?询问同学们立方体的特点,并简单解释立方体的定义。
步骤二:活动说明1. 逐个分发立方体模型给每位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 全班观察:让学生举起手中的立方体,观察并描述立方体的特点,如边长都相等,有六个面等等。
教师可以逐个指导学生,并用白板记录学生的观察结果。
步骤三:学习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立方体的特点,并解释正面、背面、侧面和角的概念。
2. 强调立方体的特点,如所有面都是正方形、所有角都是直角等。
步骤四:实践应用1. 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作为模特,并分发纸板。
2. 学生们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立方体的特点,在纸板上画一个简单的立方体图案,并标注正面、背面、侧面和角。
3. 学生们互相交换纸板,彼此检查对方画的立方体是否正确,并在纸板上做批注。
步骤五:巩固联系1. 教师随机选几个小组展示他们所画的立方体图案。
2. 鼓励其他学生提出改进意见或发现错误的地方。
步骤六:反馈与评价1.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收获和问题,教师也可以给予积极肯定和指导建议。
教学延伸:1. 分组游戏: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抽取一张纸板,要求尽可能快速地画出一个正立方体,并标出不同面的特征。
2. 立方体的测量:引导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立方体的边长、面积和体积,并引导他们思考相关的数学公式。
五年级上册趣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通过趣味数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解题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数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数的奇偶性特点,并能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2.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和计算,理解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几何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4. 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
5. 简单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理解简单方程的含义,学会用逆向思维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
2.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和应用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教辅资料: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讲解册等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动画等4. 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在线教学资源、数学故事、趣味数学题目等5. 学具:如几何图形模型、计算器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计算。
六、教学安排1. 数的奇偶性(2课时)2.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3课时)3. 几何图形的面积(4课时)4. 分数的加减法(3课时)5. 简单方程的解法(2课时)七、教学活动1. 数的奇偶性: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数的奇偶性概念,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优质趣味数学教案五年级含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五年级数学教材第七章《可能性与概率》中的第一节“可能性的大小”。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体验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认识概率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认识概率及其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认识概率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认识概率及其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一些小球(或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抛硬币、抽奖、摸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的结果是否都是随机的?2. 自主探究:3. 合作交流: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如何计算这些事件的概率?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可能性与概率1. 可能性: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 表示方法:用0到1之间的数表示,数值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教材第78页练习题1。
答案:1. (1)3/6;(2)1/2;(3)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理解了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认识到了概率及其表示方法。
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理解概率的概念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后调查和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第一课:你喜欢数学吗?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出示情境XXX的店里有一件成本为18元,标价为21元的礼物。
有一个年轻人掏出100元想要买这个礼物,但是XXX没有零钱,于是他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
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于是XXX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XXX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2.小组讨论3.汇报结论4.小结XXX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XXX在这次交易中损失了97元。
5.全课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数学趣味题一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教学目标: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惯。
教学过程:1.出示趣味题老师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希望学生们积极思考:1.XXX到文具店买文具,他买毛笔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买铅笔用去了剩下钱的一半,最后用去剩下的8分,问XXX原有多少钱?2.XXX做加法,把一个加数22错写成12,算出结果是48,问正确结果是多少?3.XXX做减法,把减数30写成20,这样他算出的得数比正确得数多多少?如果XXX算出的结果是10,正确结果是多少?4.同学们种树,要把9棵树分3行种,每一行都是4棵,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来用△表示?5.把一段布5米,一次剪下1米,全部剪下要剪多少次?6.XXX有10本本子,送给XXX2本后,两人本子数同样多,XXX原来有多少本本子?2.小组讨论3.指名讲解4.评价1.同学互评2.老师点评5.小结第三课:数学趣味题二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惯。
教学过程:1.出示趣味题1.XXX在小红左边5米,XXX在小红左边8米,问XXX 和小冬之间有多少米?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
5年级趣味数学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通过趣味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教学内容: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教学材料:计算器、棋盘、棋子、数学游戏卡片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5分钟):
老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数学课将进行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
提前准备好一个棋盘,并在棋盘上放置一些棋子。
2.游戏1:数学迷宫(15分钟):
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数学游戏卡片,上面画着一个迷宫图案,学生需要计算迷宫中每个方块中的数字,找出最短路径。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完成后,学生互相交换卡片,并检查对方的答案。
3.游戏2:数学猜谜(15分钟):
老师给学生出一道数学猜谜,例如:“我是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和十位数的和是12,个位数比十位数小2。
请问这个数是多少?”学生需要用逻辑推理解决这个问题,并用计算器验证答案。
4.游戏3:数学四子棋(20分钟):
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两人对战。
每个小组需要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计算出答案后,在棋盘上放置相应的棋子。
当一个小组在横、竖、斜线上连成4个棋子时,获胜。
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用纸笔记录下来。
5.小结与拓展(5分钟):
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课余数学兴趣小组或者读数学绘本等方式进一步扩展数学知识。
拓展活动建议:
-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比赛,锻炼数学能力。
- 让学生编写自己的数学游戏,与同学分享。
- 老师与学生共同准备一堂数学教学展示课,展示给其他同学和家长。
2023年小学五年级《数学的趣味》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掌握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乐趣。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法的基本概念;2. 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与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 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2.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与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际问题练习题;2. 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数学的趣味》;2. 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如果你手上有5块钱,你买了一支笔花了3块钱,还剩下多少钱呢?”;3.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讲解】1. 整数加法的基本概念:整数加法是指在数轴上,根据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向数的相加运算。
当有正数和负数相加时,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2. 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1) 当两个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时,直接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并保留原来的符号;(2) 当两个数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减去绝对值较小的数,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数相同。
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整数加法的场景,例如:“小明家有一块地面积为35平方米,他又扩大了15平方米,现在的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列举出更多的实际问题;3.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解决,同时要求他们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运用整数加法的知识。
【巩固】1. 邀请每个小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问题和解决过程;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小组的解答,并给予鼓励和建议;3. 教师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的趣味与实际运用。
六、课堂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整数加法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年级上册趣味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五年级上册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与运算:整数、小数的认识与运算,分数的认识与简单运算。
2.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3.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图形的对称、旋转、平移等变换。
4.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如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5.概率初步: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概率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有趣的故事、生活实例或数学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4.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等。
2.练习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年级趣味数学的优秀教案五年级趣味数学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1、生猜想。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导语:教育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趣味数学教案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学期通过趣味数学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味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系列数学故事、益智问题和数学游戏。
这些问题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数学奥秘的机会,学生在参与这些数学游戏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价值,锻炼数学智慧,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向往感。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
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生活中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趣和理想。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知道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并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1.选好人才
先初步设定趣味数学兴趣小组人数,各班主任利用班会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生自由报名,再根据各班的报名人数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爱好数学的学生作为学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
学好数学,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活动中,通过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
题目,逐步培养大家的“数感”,引导大家喜爱数学,以至于达到自觉学习数
学的目的,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同时要保证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