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93.26 KB
- 文档页数:4
化工原理课程建设一、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实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课程建设目标力争达到前沿性、研究性、实践性。
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助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将化工原理课程建设成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率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并能与国内一流大学同类课程相媲美。
二、建设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现代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该队伍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学规律和讲课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教材建设:我们向来使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天津大学修订版《化工原理》,,同时选用陈敏恒主编的《化工原理》、谭天恩主编的《化工原理》教材作为参考书。
我们还自编了《化工原理学习辅导》,《化工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等辅助教材,其中《化工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一书已于2002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3、教学内容:以传递过程和研究方法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建立“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适当融入本领域中一些最新的技术、方法和发展动向,拓宽教学内容。
4、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本,启示—讨论—总结式的教学方法,实现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并不断归纳、思量以寻觅出适合我校各专业学生特点的更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网上辅助教学,并形成以教材、多媒体课件、化工仿真软件、化工设备设计软件、网上第二课堂的立体化教学系统。
6、进一步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和有关教学资料,实现教学管理合理化。
构筑工程教学平台》《实践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总结《化工原理》课是化工类所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工程性极强的技术基础课,也是我校轻化工专业重要的大类平台课。
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首次把学生带入化工生产领域真实、复杂的问题中。
关于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思考摘要: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对教学的特色化改革,让课程从目标、方法、内容都具备明显的学科特征,达到适应教学需求的效果。
因此,要建设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就要从目标、内容、实践上体现以人为本,学科特征,注重实效的精神,这样才能达到精品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规范一、教学理念的更新化工原理的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化工和相关工程类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所以化工原理的课程,既需要教授基础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是一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定量计算能力、试验操作技能的综合性学科。
具体看,化工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成为独立的知识体系,知识点多,原理复杂。
这就要求在课程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实践都以学生为主导,适应学生的听、学、练、操作,让教授的过程体现出由浅入深的理论层次性,并且适时的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
二、化工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应从教学入手化工原理的主要教学逻辑性是以化工生产流程为主线和教学单元的,因此,和其他的基础课程区别很大,其工程技术性的特征明显。
这就要求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围绕一个复杂的化工过程来进行,任何一个教学单元都不是用一个简单的反应就可以描述清楚的。
因此,在打造化工原理精品课程的时候,首先就要从优化教学理论上入手,对目标、内容、教材进行精品化处理,已到达建设精品的目的。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化工原理的总体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和技术能力,具体的应当将化工原理中的可操作性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切都需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即将化工原理中的核心内容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作为单元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顺着这三个主要思路掌握知识和学会操作。
在这样的总体思路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对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提取,最为纲领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备课和制作课件。
化工原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践加以验证。
现代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从认识动机、灵活授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讨论式教学等方面总结了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然后,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践,并对实训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化工原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教学方法;探索;实践1言化工原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所有专业的初级课程,它不仅是学生的入门课程,而且对于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
因此,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掌握化工原理,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系统地了解化工原理已经成为当前化工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法2.1识动机的教学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它起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并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读书讨论、学习分享、练习巩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激励,使学习变得有趣,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
2.2活授课授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授课,如图文并茂、课件讲解、案例分析、演示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
2.3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换位思考,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练习中取得有效的成果。
2.4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实现科学、有效的学习。
2.5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组和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归纳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提高,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改革探索化工原理是高等学校化学与制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化工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却面临着不少困难。
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到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来,构建出既符合高职院校特点又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优化课程体系。
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包括无机化学基础和化工原理两大部分。
化工原理主要讲述流体力学和传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流体力学主要阐明流体运动和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传热的目的是把物质加热或冷却至其所需温度。
对于每一种化工产品或中间产品的生产,首先必须考虑其主要成分及反应条件。
通常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记忆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化工原理课程相比之下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较多的公式推导,这对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要确保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化工原理课程内容的改革探索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适应性,成为高职教育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改革,如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结构和课时的改革、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实训条件的建设、实训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对于化工原理课程来说,教学改革同样可以借鉴相关经验。
从2013年起,我们将化工原理课程实行全英语教学。
对于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来说,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上采用英语授课,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必要。
教学实践证明,全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
立德树人与工科人才培养融合的“化工原理”教学探索与实践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3)1.2 工科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 (4)1.3 “化工原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意义 (5)二、立德树人与工科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 (7)三、化工原理教学现状分析 (8)3.1 化工原理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9)3.2 化工原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0)3.3 化工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需求 (11)四、“化工原理”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实践探索 (13)4.1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4)4.2 加强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教育 (15)4.3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6)五、工科人才培养与化工原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17)5.1 优化化工原理课程体系 (18)5.2 创新化工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20)5.3 加强实践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成果展示 (22)6.1 具体案例分析 (23)6.2 实践成果展示 (24)七、结论与展望 (25)7.1 研究结论总结 (26)7.2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27)一、内容概要在当今社会,教育理念不断革新,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我们提出了“立德树人与工科人才培养融合”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对“化工原理”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本课程以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扎实专业技能的工科人才为目标,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通过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我们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化工原理的基础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体现德育的引领作用,实现知识与品德的同步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和科研项目,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行业专家讲座、企业实习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化工行业的最新动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立德树人与工科人才培养融合”的重要性。
关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摘要]“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职教模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化工原理”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论文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化工原理”课程是研究化工单元操作过程规律,进行设计优化和操作优化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工程性、应用性的化工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于高职化工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起着主要支撑功能。
高职“化工原理”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化工原理”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打破学科体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与设计,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把整个学习内容归纳分解为“流体输送系统的认识”“液体的压力测量”“管子的连接和阀门的安装及使用”“列管换热器的选型”等16个项目,科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工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