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75.61 KB
- 文档页数:28
纺织行业纺织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方案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 (3)1.1 清洁生产定义 (3)1.2 清洁生产意义 (3)1.2.1 环境保护 (3)1.2.2 资源节约 (3)1.2.3 经济效益 (3)1.2.4 人类健康 (3)1.3 清洁生产发展趋势 (3)1.3.1 技术创新 (3)1.3.2 政策引导 (3)1.3.3 市场驱动 (4)1.3.4 国际合作 (4)第二章纺织印染行业现状分析 (4)2.1 行业发展概况 (4)2.2 行业污染问题 (4)2.3 清洁生产实施现状 (4)第三章清洁生产技术路线 (5)3.1 前处理工艺 (5)3.2 印染工艺 (5)3.3 后处理工艺 (6)第四章原料及化学品管理 (6)4.1 原料选择 (6)4.1.1 原料筛选原则 (6)4.1.2 优先选用环保原料 (6)4.1.3 原料供应商管理 (6)4.2 化学品管理 (6)4.2.1 化学品选用原则 (6)4.2.2 优先选用环保型化学品 (6)4.2.3 化学品使用管理 (7)4.2.4 化学品回收与处理 (7)4.3 替代品研发 (7)4.3.1 替代品研发目标 (7)4.3.2 替代品研发策略 (7)4.3.3 替代品推广与应用 (7)第五章生产设备与工艺改进 (7)5.1 设备优化 (7)5.1.1 设备选型 (7)5.1.2 设备维护与更新 (7)5.2 工艺改进 (8)5.2.1 优化生产工艺 (8)5.2.2 染化料替代 (8)5.3 自动化控制 (8)5.3.1 生产过程自动化 (8)5.3.2 废水处理自动化 (8)第六章能源与资源利用 (9)6.1 能源优化 (9)6.1.1 能源结构优化 (9)6.1.2 生产工艺优化 (9)6.1.3 设备管理与维护 (9)6.2 资源循环利用 (9)6.2.1 水资源循环利用 (9)6.2.2 原料循环利用 (9)6.2.3 废气治理与资源化 (10)6.3 废弃物处理 (10)6.3.1 固体废弃物处理 (10)6.3.2 液体废弃物处理 (10)6.3.3 气体废弃物处理 (10)第七章环境监测与治理 (10)7.1 监测体系 (10)7.1.1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10)7.1.2 生产过程监测 (10)7.1.3 废水监测 (11)7.1.4 废气监测 (11)7.1.5 固体废物监测 (11)7.2 污染治理 (11)7.2.1 废水治理 (11)7.2.2 废气治理 (11)7.2.3 固体废物治理 (11)7.2.4 噪音治理 (11)7.3 环境管理体系 (11)7.3.1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11)7.3.2 实施环境管理措施 (11)7.3.3 环保设施运行管理 (12)第八章清洁生产实施策略 (12)8.1 政策法规 (12)8.2 技术推广 (12)8.3 产业链协作 (13)第九章清洁生产效果评估 (13)9.1 评估指标 (13)9.2 评估方法 (13)9.3 效果分析 (14)第十章清洁生产推广与应用 (14)10.1 产业政策 (14)10.2 企业实践 (15)10.3 产业发展趋势 (15)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1.1 清洁生产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管理,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
纺织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方案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 (2)1.1 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意义 (2)1.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2)1.1.2 清洁生产的意义 (2)1.1.3 纺织行业现状 (3)1.1.4 清洁生产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3)第二章纺织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3)1.1.5 原料筛选的原则 (3)1.1.6 原料筛选的方法 (4)1.1.7 原料优化的措施 (4)1.1.8 原料清洁处理的意义 (4)1.1.9 原料清洁处理技术 (4)1.1.10 原料清洁处理技术的应用 (5)第三章纺织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技术 (5)1.1.11 原料选择与处理 (5)1.1.12 清洁生产设备 (5)1.1.13 生产过程优化 (5)1.1.14 废物回收与利用 (5)1.1.15 原料选择与处理 (5)1.1.16 清洁生产设备 (6)1.1.17 生产过程优化 (6)1.1.18 废物回收与利用 (6)1.1.19 染料选择与处理 (6)1.1.20 清洁生产设备 (6)1.1.21 生产过程优化 (6)1.1.22 废水处理与回收利用 (6)1.1.23 废气处理 (6)第四章节能减排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 (6)1.1.24 概述 (6)1.1.25 节能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7)1.1.26 概述 (7)1.1.27 减排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7)第五章清洁生产设备与管理 (8)1.1.28 设备选择 (8)1.1.29 设备维护 (8)1.1.30 清洁生产管理的实施 (8)1.1.31 清洁生产管理的优化 (8)第六章纺织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9)1.1.32 纺织废物的分类 (9)1.1.33 纺织废物的特点 (9)1.1.34 物理法 (9)1.1.35 化学法 (10)1.1.36 生物法 (10)1.1.37 其他技术 (10)第七章清洁生产与环境保护法规 (10)1.1.38 法规概述 (10)1.1.39 清洁生产相关法规 (10)1.1.40 清洁生产相关政策 (11)1.1.41 环境保护法规概述 (11)1.1.42 环境保护法规在纺织行业的实施 (11)1.1.43 环境保护法规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11)第八章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2)1.1.44 政策引导 (12)1.1.45 技术培训与交流 (12)1.1.46 示范项目推广 (12)1.1.47 产业链协同 (12)1.1.48 宣传与舆论引导 (12)第九章纺织行业清洁生产的效益评估 (13)1.1.49 生产成本降低 (13)1.1.50 产品附加值提高 (13)1.1.51 市场竞争力提升 (14)1.1.52 就业效益 (14)1.1.53 产业升级效益 (14)1.1.54 区域发展效益 (14)1.1.55 污染物减排效益 (15)1.1.56 资源循环利用效益 (15)1.1.57 生态保护效益 (15)第十章清洁生产在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 (15)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1.1 清洁生产的概念与意义1.1.1 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生产方式。
清洁生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本文首先论述了清洁生产的含义和目的等内容,随后分析了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并探讨了清洁生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意义,最后对清洁生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研究。
标签: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运用1清洁生产概述清洁生产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富有创造的新型思维方式,其代表着能够通过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以实现生态效率的增加,并有效降低人类和环境承担的风险。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清洁生产的目的在于以“预防污染”为原则,对生产从设计、材料选择、能源利用、工艺技术、设备维修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全面全程监控,从生产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在保证资源利用率提高的同时,有效限制了污染的产生,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就清洁生产的内在含义来说,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最大化的生产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清洁生产分析已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清洁生产的概念却仍然不够明确。
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清洁生产论述的深度、范围等较混乱,还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具体表现为缺乏标准方法和规范化技术导则、缺乏可借鉴数据和定量指标体系、各参与方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不深等,在编写环境影响报告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能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在促进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2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预防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污染,两者均要求对产品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有着很强的结合性。
环境影响评价更加侧重于建设项目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浓度限值和总量控制的要求,通过对建设项目工艺流程和运行管理方式分析,明确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来源和产生量,利用项目设计方案中拟采用的污染物处理工艺和环境评价报告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分析污染物是否达标,并在污染产生后,采用污染治理措施和设备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来实现污染的防治。
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知识概述1. 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环境影响评价(EIA),它是对项目、规划或政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
通过EIA,可以评估清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保护环境。
2. 污染预防原则:清洁生产以预防污染为原则。
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优化,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和废弃物的产生,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
3. 资源有效利用:清洁生产理论基础还包括资源有效利用。
通过优化生产过程,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命周期评价:清洁生产还涉及生命周期评价(LCA),它是对产品从原材料提取、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评价。
通过LCA,可以全面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设计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5. 绿色化学工程: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绿色化学工程。
采用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化学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预防、资源有效利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化学工程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这些理论基础为实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
清洁生产是在工业生产和产品制造中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清洁生产理论基础还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6. Eco-design(生态设计):清洁生产倡导产品的生态设计,即从产品设计阶段就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设计节能、减排和环保的产品,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负担。
生态设计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选择、制造、使用到废弃处理,以最小化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7. 工业生态学:清洁生产理论基础也涵盖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研究工业系统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通过工业园区内部循环利用能源、废料和副产品,以及园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废物互换,实现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
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方案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 (2)1.1 清洁生产定义与意义 (2)1.2 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3)第二章化工原料选择与优化 (3)2.1 原料选择原则 (3)2.2 原料替代技术 (4)2.3 原料优化措施 (4)第三章生产工艺改进 (5)3.1 现有生产工艺分析 (5)3.1.1 生产流程概述 (5)3.1.2 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 (5)3.1.3 现有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 (5)3.2 生产工艺优化策略 (5)3.2.1 提高能源利用率 (5)3.2.2 降低废弃物排放 (5)3.2.3 更新设备与技术 (5)3.3 清洁生产技术应用 (6)3.3.1 清洁生产技术概述 (6)3.3.2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6)第四章能源与资源利用 (6)4.1 能源结构与优化 (6)4.2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7)4.3 能源与资源管理 (7)第五章设备与工艺创新 (7)5.1 设备更新与改造 (7)5.2 新型工艺设备研发 (8)5.3 设备运行维护管理 (8)第六章废物处理与利用 (9)6.1 废水处理技术 (9)6.1.1 物理处理法 (9)6.1.2 化学处理法 (9)6.1.3 生物处理法 (9)6.1.4 膜分离技术 (9)6.2 废气处理技术 (9)6.2.1 吸收法 (9)6.2.2 吸附法 (10)6.2.3 燃烧法 (10)6.2.4 冷却法 (10)6.3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 (10)6.3.1 固废的分类与处理方法 (10)6.3.2 资源化利用技术 (10)6.3.3 固废处理设施与管理 (10)6.3.4 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 (10)第七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10)7.1 环境监测方法 (10)7.1.1 概述 (10)7.1.2 监测方法分类 (11)7.1.3 监测技术要求 (11)7.2 清洁生产评估体系 (11)7.2.1 概述 (11)7.2.2 评估体系构成 (11)7.2.3 评估方法 (11)7.3 环境风险预警与控制 (12)7.3.1 概述 (12)7.3.2 预警方法 (12)7.3.3 控制措施 (12)第八章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 (12)8.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2)8.1.1 制定目的与原则 (12)8.1.2 管理内容 (13)8.2 职业健康监测与防护 (13)8.2.1 监测内容 (13)8.2.2 防护措施 (13)8.3 应急处理与预防 (13)8.3.1 应急处理 (13)8.3.2 预防 (13)第九章清洁生产政策与法规 (14)9.1 政策法规概述 (14)9.2 清洁生产标准与认证 (14)9.3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14)第十章清洁生产推广与应用 (14)10.1 清洁生产宣传教育 (14)10.2 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15)10.3 清洁生产合作与交流 (15)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1.1 清洁生产定义与意义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性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
清洁生产概述1.清洁生产的内涵清洁生产体现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即资源消耗最少,尽最大可能减少有害原料的使用以及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二是再利用原则,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三是再循环原则,即对生产和流通中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充分回收利用,使“三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
可见,清洁生产突破了传统工业生产领域,它涵盖生产、服务和产品的使用。
因此,清洁生产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2.清洁生产的日的(1)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的最合理化即要求以最少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牛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就是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水资源、利用清洁能源、利用无毒无害原材料、循环利用物料和水资源。
(2)经济效益最大化即要求企业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就是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采用高效和清洁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损耗、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使用光进和清洁的生产设备、完善管理制度。
(3)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即提高人类生活的物质质量和环境质量。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就是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做到: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采用少废和无废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开发绿色生态纺织品、合理包装产品。
3.清洁生产的途径清洁生产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实施清洁生产贯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
因此,企业实施清洁牛产,需要从产品设计着手,在生产的过程中做到:一是改进设计,在工艺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使生产的产品不危害人体健康,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产品易于冈收;二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并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三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四是生产过程中的综合利用,包括废浚综合利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水循环利用、边角废料回收利用;五是改善管理,包括原料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现场环境管理等。
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概述引言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清洁生产理念逐渐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清洁生产致力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本文将对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进行概述,并介绍清洁生产的定义、原则、方法和应用。
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从生产过程本身入手,通过优化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
它不仅注重环境保护,还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清洁生产的原则清洁生产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为主:强调通过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废物、污染和危险物质的产生。
重点在于源头减排,防止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2.效率优先: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消耗。
通过技术改进、工艺优化和管理创新,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材料的最佳利用。
3.综合整治:强调综合整治和综合利用,通过协同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可持续发展: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不仅要改善环境质量,还要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福利。
清洁生产的方法清洁生产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节能减排:通过技术改进和工艺优化,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例如,采用高效节能设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2.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协同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例如,采用废物综合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3.产品设计优化: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废物的产生。
例如,采用轻量化设计、可再生材料以及可降解材料等,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4.环境管理创新:通过建立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实现清洁生产的目标。
清洁生产的基本知识概述1. 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注重资源和能源的有效管理的生产方式,旨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它是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物和排放物数量减少到最低,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清洁生产的原则清洁生产遵循以下原则:•减少污染: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或消除对环境和健康有害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
•资源有效利用:优化资源使用,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并确保最佳利用效率。
•重视生命周期:从产品设计开始,考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生产、使用和废弃阶段的环境影响。
•持续改进:通过不断改进生产过程和技术,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少的环境影响。
3. 清洁生产的关键措施(1) 流程优化在生产流程中,通过优化工艺和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少。
例如,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品产生的风险。
(2) 废弃物管理合理处理和处理废弃物是清洁生产的重要步骤。
生产企业应采取措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例如回收利用、物质能量利用和最终处理。
(3) 环境管理系统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有效方式。
该系统应包括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设立绩效指标、制定操作程序和监测措施等。
(4) 培训和意识提高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培训是促进清洁生产的关键。
员工应了解清洁生产的原则和方法,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4. 清洁生产的益处清洁生产带来许多益处,包括:•节约资源:通过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清洁生产有助于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
•降低污染:采取清洁生产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提高效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使用高效设备,清洁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增加竞争力: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措施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增加市场竞争力。
5. 清洁生产的挑战和机遇实施清洁生产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技术和经济因素:引入清洁生产技术需要投入资金,并且可能需要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
清洁生产概述.清洁生产概述张天柱教授清华大学第一节清洁生产的产生背景伴随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
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逐渐汇成了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及其实践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基于对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实践的反思,清洁生产伴随而生,并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战略措施。
一人类社会的环境问题1.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类长期依赖于自然界,依存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索取维系生存的各种要素,并且努力使自己适应所处的客观环境。
由于生产发展的规模及其强度较小,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向环境的索取极为有限,对环境的排放冲击与影响也远低于环境的承载和净化调控能力。
相当长的一段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同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同自然界一起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并在同自然环境不断进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向前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自古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但其严重化始于近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类干预影响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运河开通了、铁路修成了、大量矿产资源从地底下挖掘出来了,一座座都市的出现,工厂林立,市场上各类商品应有尽有,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
人类走出了野蛮和蒙昧时代,进入了一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文明”时代。
与此同时,人们原有的那种朴素的自然观在动摇,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利益驱动,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大自然展开掠夺,并且任 2意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物。
人类自认为在自然界面前,可以为所欲为,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不必理会大自然会做出什么反映。
在短短的近几百年中,地球上的人口呈指数增长、资源濒临耗尽、几乎每一种人类的排放物都达到了地球无法承受的程度,世界上许多国家因经济高速增长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导致了一系列举世震惊的环境公害事件。
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人们要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的和比较远的影响,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他一再告诫人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
真正的人的自由是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协调的生活。
”今天,全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的每一项内容,可以说都是由于人们不能善待大自然而遭到的报复,种种报复的严重性,可以说每一项内容都意味着其后果可能会使人类从地球上消亡。
2. 严重的环境危机自工业化以来,在传统的资源-生产/消费-污染排放的线性单向发展模式下,“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迅速提高,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消费品。
但同时,大量投入于生产中的资源(包括能源)并未得以有效地利用,而是转化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中继而成为污染物。
这种对地球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它们互相关联,交互作用,其影响范围已从局地,发展为区域性,乃至形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自然资源的耗竭地球上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正在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利用。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分析表明,1970-1991年全球工业原料消耗量增加勒38%,农业原料消耗增加40%,林木消耗增加44%,金属消耗增加26%,非金属原料消耗增加39%,而一些不可更新的有机物原料消耗则增加了69%。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当今世界上,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材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现代工业生产对矿物资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呈现着急剧上升的趋势。
20世纪以来(1900-1989),美国的人口约增加了3倍,然而整个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加了10 3倍。
我国对13个省区700余个大型坑采矿山调查,矿山开采和工业生产过程的资源耗费率高,损失浪费严重。
有56%的矿山回采率低于要求,全国矿产开发的综合回收率只有30%~50%,而众多的集体、个体采矿的消耗、浪费则更为严重。
虽然二次资源回收(废旧物资资源化)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日本是世界上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率最高的国家,但整体比例仍然较低,1980-1982年欧洲共同体各国的各种金属的回收利用量占消耗量的比重为:铝39.3%,铅28.1%,铜17.75%,锌10.9%,锡30.6%。
而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资源回收率则远远低于国外发展国家。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据联合国统计,地球上现有耕地1.4×109 hm2,另有可开垦为农业使用的土地约1.8×10 9 hm2(包括一部分森林),共占地球表面的25%。
在这些土地中,只有11%的土地对于农业没有严重的限制因素,大部分缺乏再利用的条件。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放牧和采伐,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盐碱化和沙漠化在不断扩大,估计今后20年内全世界1/3的耕地将会消失。
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速度十分惊人,当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hm2的热带森林被砍伐。
据估计,按照上述速度,在未来30年里,约有5%~10%的热带森林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威胁。
作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地球上生物体1/2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热带森林及其所含的丰富物种会在80年内全部消失。
生物物种是地球上的宝贵资源。
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造成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一个物种的形成要经过2000到1万代才能巩固下来,因而物种的损失是难以可弥补的。
根据专家估计,由于环境等原因,到2050年将有25%的物种陷入绝境,6万种植物濒临灭绝。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自然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此外,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也在遭受着“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的双重压力,其所含的生物资源正急剧减少,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的丧失和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然减少生物圈中的生态关联,使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功能(承载力、恢复力和抗干扰能力)失衡,物质循环过程受阻,进而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选择机会,甚至直接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化学品被合成出来,以满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消费。
世界上每年有1000~2000种化学品进入市场,目前已知的化学品>700万种。
这些化学品,一方面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也为人类带来直接的和潜在的灾难。
化学品数量和种类的 4不断增加,导致新的污染源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的威胁也不断加大。
来自工业,交通等二氧化硫,总悬浮微粒,氮氧化物及各种芳烃类化合物大量产生,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
例如欧洲各国森林、湖泊和农作物受酸雨的危害估计每年损失超过13亿美元。
我国84个城市1996年的统计,降水pH年均值为3.84~7.54,低于5.6的城市占51.2%。
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的城市有13个,其中宜宾、长沙、赣州和衡阳的酸雨的出现频率>90%。
我国遭受酸雨等污染物危害的农田面积已达530万hm2。
目前,全世界城市人口中的半数(约9.9)亿生活在S02超标的环境中;另有10亿生活在颗粒物超标的环境里。
以致于每年有几十万人过早死亡,数以万计的人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
加之城市的急剧扩展,机动车辆迅速大量增加,各种有害气体的排放及其相互间的化学反应,导致更严重的环境事故,如1946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的光化学烟雾造成当地市民眼睛刺痛、流鼻涕、咳嗽、头痛、胸疼、恶心和气喘。
全世界每年向大海排放的废物中,悬浮物和溶解盐类有200亿吨,垃圾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在330万吨。
仅每年倾倒入大海中的船舶垃圾就在640万吨,塑料集装箱500万个,包装材料2万多吨,塑料网、绳、救生衣13万吨以上。
所有些向海洋倾倒的固体、液体废物、有毒或放射性废物都给浮游生物、海鸟和鱼类带来致命威胁。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资源宝库,然而还未等到对其进行开发便遭到了难以弥补的毁坏。
工业生产直接产生大量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它们的随意排放,不仅造成大气、水和土壤全方位的污染,影响粮食、蔬菜和水果,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尽管许多国家颁布了法律严加限制,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甚至有的将这类千万污染的废物向国家转移(到其他国有处理或向其他国家领土或水域倾倒)。
城市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大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量的总的发展趋势在不断上升,平均年增长率在2%~5%,有些国有的年增长率在到10%左右。
在我国,进入90年代,1991-1995年增长速度为7%左右。
大量垃圾的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另一方面造成了卫生条件的恶化,导致各种传染病发病率上升。
采用垃圾焚烧技术也还在面临着二次污染的风险。
大量化石燃料使用,使得全球每年因燃烧而排入大气中的CO2多达50亿t,导致大气中CO2浓度比工业化前增加了73ppmV,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有专家估计,如果大气中co2的浓度仍然按目前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升高2~5℃(比过去1万年升高的速 5度还高),由此使海平面上升20~140cm。
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挪威首相曾声称,气候变暖对于人类来说“将是一场仅次于核战争的灾难。
”人为活动导致消耗臭氧的氯氟烃类物质的大量和长期积累,正在使臭氧量明显减少。
1985年科学家发现南极出现的臭氧空洞已达2720万平方公里,比整个北美洲面积还大。
当前,欧洲、北极、西伯利亚也陆续发现臭氧洞。
专家认为,臭氧总量每减少10%,紫外线辐射强度使可增大20%。
而大气圈中臭氧层含量每减少1%,皮肤癌病例增加10万人,患白内障和吸吸道疾病的人也将增多。
此外,紫外线增强也将破坏生态系统中复杂的食物链网,导致一些主要生物物种灭绝,农作物减产和歉收,导致粮食危机。
此外,作为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长期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环境污染使得已经受到损害,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的变化。
例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以及富营养化、水资源短缺等等,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失调,有的地区甚至陷入经济发展困境与生态环境条件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中。
二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