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破第一篇 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 二、散文阅读 第四节 探究类考题破解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文之所以难读懂,就在于形散而神聚。
怎样将“散形”用“线索”串起,透过“散形”聚焦“主旨”,这是一个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的问题。
具体来说,应当具有三种意识。
一、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一)整体阅读意识整体阅读是散文阅读最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度。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阅读一篇散文,首先必须大致了解散文结构,知道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线索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
(二)段落摘要意识段落摘要就是要摄取散文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地把握散文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
要针对散文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散文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三)提取线索意识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地理清散文的思路。
一篇散文,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
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1)以具体事物为线索;(2)以人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散文阅读的考查特点综合考查形式看,散文的考查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鲜明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的散文作品。
(2)考查重点。
散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a、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b、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e、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编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三、小说阅读第一节情节类考题破确一、(2010·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
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第一编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二、散文阅读第四节探究类考题破解一、(202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土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如今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玩耍,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
虽然也可以梦想出一片海浪,但终究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快乐,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可以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即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度过的。
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时机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知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土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
一切都是这样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破第一篇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节分析综合题破解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破第一篇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四、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节分析综合题破解一、(XX·上海秋季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
相传钟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破第一篇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二、散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句段类考题破解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突破第一篇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二、散文阅读第一节理解句段类考题破解一、(近·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谈静朱光潜(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分外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第一编啃下高三备考的硬骨头二、散文阅读第四节探究类考题破解一、(2010·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
一切都是这样静。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
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她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然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解析A是对内容的概括和结构特征的分析,符合文章实际。
B原文是“幻想出一片海浪”,题目变虚为实。
D原文“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题目只取“可是”前的内容,没有“可是”后面的内容,断章取义。
E原文第5段有“现实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一句,但所指不明,第8段提到“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所以文章并没有具体涉及德国的情况,题目无中生有。
答案AC2.(本节目标对应题)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乡思,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终结点。
(2)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3.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和情感的铺垫。
4.(本节目标对应题)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者在这里所说的“距离”,有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之别。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这是空间距离;“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这是时间的距离。
“近在眼前”“离我愈近”,这是心理距离。
这两种“距离”在特定的场合下,可能产生悖逆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例如,我们和某某感情深笃,虽然相距遥远,却心气相通,如古人所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反,如果和某某心存芥蒂,即使狭路相逢,也成陌路,正所谓“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答案略二、(201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河家张承志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
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
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
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
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
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
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
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
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濛濛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