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7
物质溶解的量(基础)【学习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要点梳理】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一)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的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溶解度》二)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四个因素:(1)一定温度。
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一、溶解度(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表示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二)影响因素1.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例如,食盐(氯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例如,碘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在酒精中溶解度较大。
2. 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例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例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三)溶解度曲线1. 绘制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绘制出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 意义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为饱和溶液。
例如,A点在硝酸钾溶解度曲线上,表示在该点对应的温度下,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且能知道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
曲线的走向表示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如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向上倾斜,表示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交点,表示在该交点对应的温度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3. 应用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
可以确定物质的结晶方法。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二、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义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分数=。
例如,将10g氯化钠溶解在90g水中,溶液质量为,溶质质量分数=。
初三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关的计算公式①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③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注意:⒈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⒊数学表达式中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的溶质质量,没有被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固体质量不能算为溶质、溶液的质量。
↓溶液稀释的计算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为b%的稀溶液B g,则有关系式:A g×a%=B g×b%,其中B=A+m水。
↓溶液增浓的计算⑴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由于溶液增加溶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的溶质质量,而所得溶液的质量=原溶液的质量+增加的溶质质量。
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 g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则有关系式:A g ×a %+B g =(A g +B g)×b % 或 %gg gg 100⨯++⨯=B A B a%A b%。
⑵将原溶液蒸发掉一部分溶剂由于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所以若设原溶液的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蒸发掉B g 溶剂后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溶液,则有关系式:A g ×a % =(A g -B g)×b % 或 %gg g 100⨯-⨯=B A a%A b%。
⑶与浓溶液混合由于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
初中化学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点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溶液和溶质的概念:溶液是溶质与溶剂混合后形成的均匀透明的物质。
溶质是指在溶液中可以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质量分数的概念:质量分数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3.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质量分数(w)=溶质的质量(m)/溶液的总质量(M)×100%。
4.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百分数表示的质量分数是将分数乘以100后加上百分号;小数表示的质量分数是将分子上所有的数值写在分母下面。
5.溶液的稀溶液和浓溶液:根据溶解度的程度,溶液可以分为稀溶液和浓溶液。
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高。
6.质量分数的意义:质量分数可以描述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过质量分数可以了解溶液的浓度。
质量分数越高,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越多;质量分数越低,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越少。
7.质量分数的变化:质量分数会随着溶质的溶解和溶液的稀释而发生变化。
当溶质溶解时,溶液的质量增加,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当溶液稀释时,溶液的总质量增加,而溶质的质量基本保持不变,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
8.质量分数的实验测定: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测定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是加热蒸发法,先加热溶液使其部分蒸发,再测定残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总质量,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
9.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质量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药物浓度的计算、饮料和果汁的稀释、食品中添加剂的控制等。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中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溶液和溶质的概念、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与表示方法、溶液的稀溶液和浓溶液、质量分数的意义、质量分数的变化、质量分数的实验测定以及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
初中溶液知识点公式总结一、溶液的浓度1. 质量分数(w/w)=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2. 体积分数(v/v)=溶质的体积/溶液的体积×100%3. 摩尔分数(m/m)=溶质的摩尔数/溶液的摩尔数×100%4. 摩尔浓度(M)=溶质的摩尔数/溶液的体积(L)5. 质量浓度(C)=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L)二、溶解度1. 反映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2. 溶解度主要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 溶解度=单位质量溶剂中最大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三、离子生成等级公式1. A+X-=AX2. A2++X-=AX3. A3++3X-=AX3四、溶解过程1. 溶液成分变化五、溶液的稀释1. 溶液濃度c1*体積V1=溶质的总物质量m12. 溶液濃度c2*体積V2=溶质的总物质量m23. 注:濃度的计算方式c=n/Vn=CMn'=C'M'4. 濃度稀釋公式:c1V1=c2V2六、溶液的反应1. 常见的溶液反应类型:酸碱中和反应、沉淀生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七、溶解度常数1. 反映固体化合物在水中溶解的特征2. Ksp=[A+][X-]八、溶解热1. 表示1 mol溶质溶解时伴随的吸热或放热的热量2. 表示为ΔH溶=ΔH1+ΔH2九、溶解度曲线1. 反映溶质在溶剂中随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规律性2. 常见溶解度曲线类型:线性、曲线、不规则总结:溶液的浓度、溶解度、离子生成等级、溶解过程、溶液的稀释、溶液的反应、溶解度常数、溶解热和溶解度曲线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溶液知识点公式。
通过掌握这些公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规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二自然科学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二、学习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3、掌握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溶液稀释的计算;4、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及初步学会有关实验技能。
5、从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等培养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外界条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1】溶解性溶解性是指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注意:溶解性的强弱首先取决于溶质、溶剂自身的性质,此外还受外界因素如温度等的影响。
【知识点2】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1、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四个要素:(l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2)标准——在100g 溶剂里(一般指水)(3)状态——溶液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溶质的克数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溶质、溶剂自身的性质以及温度。
3、溶解度计算公式如下 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g 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解性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时的溶解度 大于10g 大于lg 小于1g 小于0.01g注意:1、用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时,必须用20℃时的溶解度。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知识点4】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把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标在图上,就可得到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3)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度【知识梳理】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的物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溶剂: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一般来说,如果溶液组成中有水存在,则把水当作溶剂,如果是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则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形成溶液,则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都相同。
如:稳定性:外界条件(,,气体压强)不变时,溶液不会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由于小液滴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无论在质量还是体积上都比单个分子大的多.所以无法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因而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乳浊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牛奶、油漆、橡胶的乳胶等都是乳浊液.但是这些乳浊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难以清洗,一旦沾到衣物上,很难被水清洗掉,怎么办泥?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加点儿乳化剂就可以,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比单个分子略大,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解后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的是;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的是;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①、溶液中没有固体时,加入,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②、溶液中有固体时,看固体质量是否减少,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4)③、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溶液。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6)浓溶液与稀溶液a)浓溶液是在一定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溶液。
最新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化学溶液是指具有明确化学成分和一定体积的混合物。
根据溶质是否能够完全溶解,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下面将对化学溶液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溶解度和饱和度1. 溶解度:指单位温度下溶液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用溶质在100g水中的质量或在100ml水中的体积来表示。
2.饱和度: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程度。
二、溶解过程和溶解热1.溶解过程:溶质的颗粒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解体,即溶液。
2.溶解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当溶解热为正值时,表示溶解过程是吸热的,即溶解是吸热反应;当溶解热为负值时,表示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即溶解是放热反应。
三、浓度和质量浓度1.浓度: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2.质量浓度:用单位体积(通常为1L或1m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为:质量浓度=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四、稀释和溶液配制1.稀释:将浓溶液或溶液与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降低溶质的浓度的过程。
2.溶液配制:根据给定的浓度和体积,用溶质和溶剂配制出所需浓度和体积的溶液。
五、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的选择1.溶液的溶质选择:根据需求和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溶质。
例如,若要配制含有Ca2+离子的溶液,可选择CaCl2、Ca(NO3)2等。
2.溶液的溶剂选择:通常水是常用的溶剂,因为水溶性好、安全无毒且廉价。
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需要溶解有机物,可选择有机溶剂,如醇类、酮类等。
六、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关系的图线,可以用来分析其中一种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溶解度曲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水溶液中晶体溶解曲线、固体-液体共享曲线和气体溶解曲线等。
七、共沉淀和背景反应1.共沉淀:在溶液中含有两种或多种溶质时,在沉淀生成前,其中的一些离子结合形成共沉淀物质。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考纲要求】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组成:溶质和溶剂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放热,如:NaOH 浓H2SO4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变化不明显,如NaCl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考点梳理】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溶解度和质量分数
溶解度和质量分数是描述溶液中溶质溶解程度的两个重要概念:
1.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可溶解的溶质
的量。
通常用单位质量的溶剂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例如克/升或克/毫
升)来表示。
溶解度与溶质种类、溶剂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通
常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是一个固定值。
2.质量分数: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整个溶液的总质量之比。
质
量分数通常用百分比或小数表示,计算公式为: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
量 / 溶液的总质量)× 100%。
质量分数可以用来描述溶质在溶液中的
相对含量,是一个常用的浓度单位。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实验确定某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从而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行为和溶液的浓度。
这些概念在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学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中考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考纲要求】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组成:溶质和溶剂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100%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放热,如:NaOH 浓H2SO4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变化不明显,如NaCl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考点梳理】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2)溶解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的作用下,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乳化作用得到的是乳浊液,溶解后得到的是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定义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3)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须注意以下两点: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意义,脱离了这两个条件,无法判断是否饱和。
②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一定要指明具体的溶质,同一溶剂对一种溶质已经饱和,但对另一种溶质却不一定饱和。
5.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或者向其中加入同种溶质的固体粉末,看其是否继续溶解,从而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要点诠释】1.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具有加和性,体积不具有加和性,即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液体积。
2.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溶液“透明”包括无色透明和有色透明,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如水、酒精虽然透明,但不是溶液。
3.如果加入水中的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溶质就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如:把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溶质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CaO+H2O=Ca(OH)2];三氧化硫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硫酸,溶质是硫酸[SO3+H2O=H2SO4]。
考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饱和状态;④单位:g。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
2.溶解度曲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表示的意义(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2)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
(4)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过饱和状态(或溶质未完全溶解)。
4.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要点诠释】1.理解溶解度需抓住以下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因为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有意义。
(2)标准:在100 g 溶剂中。
物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量的多少成正比,要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用等量的溶剂。
此处100 g 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认为是溶液质量。
(3)状态:达到饱和时。
只有在一定量溶剂中(100 g )达到饱和时(溶解最大限度),溶质的量才是一个确定的值,否则溶解度就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4)单位:以g 为单位。
2.可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认识气体的溶解度。
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会有大量气体涌出;喝汽水后会打嗝,是因为汽水到胃中后,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考点三、溶质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2.配制溶液的主要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要点诠释】1.公式中溶质的质量必须是已溶解的物质的质量,未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不是溶质。
2.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所以形成溶液的质量是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加上溶剂的质量,该溶液中某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为该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总质量。
3.CaO ,Na 2O ,SO 3等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反应生成Ca(OH)2,NaOH ,H 2SO 4,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Ca(OH)2,NaOH ,H 2SO 4,而不是原物质CaO ,Na 2O ,SO 3,所以溶质的质量是溶液中Ca(OH)2,NaOH ,H 2SO 4的质量。
4.CuSO 4·5H 2O ,Na 2CO 3·10H 2O 等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 4,Na 2CO 3,而结晶水会“进入”溶剂。
5.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由溶解度直接求得。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g 100%+=⨯溶解度溶解度考点四、溶液稀释的计算、结晶1..关于溶液稀释的计算:(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 %的稀溶液B g ,则A g ×a%=Bg ×b%(其中B =A +m 水)2.结晶: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1)蒸发结晶: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缓升型”的物质。
(2)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即溶解度曲线“陡升型”的物质。
【要点诠释】1.结晶法可用于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组成的混合物。
在具体的操作中,要结合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溶解度和含量的多少。
降温结晶和蒸发结晶以及过滤等方法要交替使用。
2.分离混合物的操作过程:加热溶解(或常温溶解)、冷却结晶(或蒸发结晶)、过滤分离、洗涤晶体、干燥晶体。
【典型例题】类型一、考查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其应用1.(宜昌)溶液可以是五颜六色的,下列溶液为无色的是()A.碘酒 B.高锰酸钾溶液 C.蔗糖溶液 D.硫酸铜溶液【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常见溶液的颜色,尤其是带颜色的溶液。
【答案】C【解析】碘酒是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蔗糖溶液是无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
【总结升华】初中常见带颜色的溶液:含Cu2+的溶液是蓝色,含Fe3+的溶液是黄色,含Fe2+的溶液是浅绿色,碘酒是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其它大多是无色。
2.(辽宁)下列混合物中的物质,不能称为溶质的是()A.碘酒中的碘 B.食醋中的醋 C.泥水中的泥沙 D.生理盐水中的盐【思路点拨】根据溶质的概念: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据此及常见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答案】C【解析】碘酒是固体碘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溶液,碘为溶质,酒精为溶剂,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食醋是醋酸的水溶液,醋酸是溶质,水是溶剂,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泥沙不溶于水,泥沙水不是溶液,故泥沙不能称为溶质,故C选项符合题意。
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总结升华】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常见溶液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辽宁)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现将①浓硫酸②生石灰③硝酸铵④氢氧化钠⑤氯化钠五种物质分别溶解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是()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思路点拨】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时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和生石灰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答案】C【解析】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①浓硫酸、④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②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③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⑤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
①②④选项中物质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故选C。
【总结升华】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要注意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放入水中后都会放出大量的热,但它们有本质不同,氢氧化钠、浓硫酸是溶解放热,氧化钙是反应放热。
4.(泰安)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思路点拨】根据题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据此由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